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初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08-29

【www.jinghuajt.com--初中英语作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篇(1):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_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在七年级阶段的学习中,语文是学习的重点,语文考试是难点,考试的试题不仅考查课本的知识,还会涉及大量的课外知识和内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诀别(jué) 威慑(shè) 寥廓(liáo) 踉踉跄跄(làng)
  B.覆盖(fù) 悬殊(chū) 喧嚣(xiāo) 花团锦簇(cù)
  C.憔 悴(jiāo) 屏息(bǐng) ??(sū) 头晕目眩(xuàn)
  D.沉淀(diàn) 训诫(jiè) 炫耀(xuàn) 忍俊不禁(jī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掺和 静谧 感慨 繁花嫩叶
  B.点缀 梦寐 寂莫 骇人听闻
  C.宽恕 叛逆 覆盖 洗耳恭听
  D.滑稽 啜泣 委屈 恍然大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我应该倾尽所能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苟且。)
  B. 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愿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 浓。)
  C. 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好多词。(现在多指读写、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D.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B.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C. 母亲喊住我:“你要干什么?”“找蔡老师……”我迷迷糊糊地回答。
  D.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成“勾画”)
  C.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B.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
  C.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 气!
  D.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长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4分)
  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 。 。 。 。
  ①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
  ②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
  ③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④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
  A. 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 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B.《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孙悟空是小说里面最具想象力的创造之一。
  C.安徒生是丹麦童话作家,著有《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散文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9.“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这个寓意出自《伊索寓言》中的( )。(4分)
  A.《蚂蚁和蝉》 B.《农夫和蛇》 C.《狐狸和山羊》 D.《猫和鸡》
  10.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每小题2分。)
  ①科学发展观使兰陵县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②十年来不但经济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③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④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⑤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进一步增强,⑥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1)请为第②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④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_______________,不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x k b 1 . c o m
  (3)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5)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6)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8)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2.请写出下面这则故事的寓意。(4分)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选自《伊索寓言》)
  寓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3、14题。(6分)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3.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2分)
  14.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5分)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 阅十余岁 (2)遂反溯流逆上矣。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是非木?{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可以为师矣
  C.其反击之力 至石之半 D.以为顺流下矣 湮于沙下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17分)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 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盘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
  “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19.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3分)
  20.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4分)
  21.根据提示,品析语言。(10分)
  (1)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4分)
  (2)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6分)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1.D 2.B 3.A 4.C 5.B 6.D 7.B 8.D 9.C (每题4分)
  1.D(A踉——liàng B殊——shū C憔——qiáo)
  2.B(寂寞) 3.A(苟,随便。) 4.C(应是“模模糊糊”。)
  5.B(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将“描绘了一幅”改为“构想了一条”)
  6.D(第一处的句号用得不合适,应是分号。)
  7.B (A第一句与前面的句子衔接不上;C第二句紧承第一句,应排在第一句后面;D第四句是结论,应排在最后面。) 8.D(应是“小说集”) 9.C
  10.(6分)
  (1)而且( 前后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不但”与“而且”搭配)
  (2)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结合语境可知,“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与之搭配的谓语动词,属于成分残缺,需要加上谓语“提升”)
  (3)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区域”“城乡”之间是并列关系)
  11.(16分)
  (1)枯藤老树昏鸦(2)虽有嘉肴(3)百草丰茂(4)夜泊秦淮近酒家(5)开轩面场圃(6)归雁洛阳边(7)问渠那得清如许(8)学而不思则罔(每空2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2.(4分)示例一:讽刺贪婪的人。示例二:告诉人们太贪婪会失去原本拥有的东西。(意思答对即可)
  古诗阅读(6分)
  13.诗的一二句描写了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只答“雨前”“雨后”不得分,计2分)
  14.“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 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答出联想和惜春之情各得2分,计4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15.(4分)(1)经过,过了 (2)逆流
  16.(2分)C 17.(5分)(1)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疯狂)吗?(2分)(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 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3分)
  18.(4分)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用主观臆想或者纯理论知识来看待问题,往往是错误的。
  现代文阅读(17分)
  19.(3分)示例一:“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
  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20.(4分)
  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③身在异国 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21.(10分)
  (1)(4分)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爆发的情状,(2分)
  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2 分)(意思答对即可)
  (2)(6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形象写 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3分)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篇(2):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的学生将要进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如果你想要提高语文分数,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做试卷。小编为大家力荐了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读 。积累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确的一项是( )(2分)
  A、应和(hè) 粗犷(guǎng) 粼粼(lín) 人迹罕至(hàn)
  B、抖擞(sǒu) 坍塌(tān) 狭隘(yì) 翻来覆去(fù)
  C、尴尬(gà) 陋巷(xiàng) 曲肱(gōng) 拈轻怕重(niān)
  D、不愠(yùn) 倜傥(tǎng) 徘徊(huí) 咄咄逼人(duō)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 懒惰 怂恿 人声鼎沸
  B、竦峙 绵延 禁锢 见异思迁
  C、褴褛 热忱 贮蓄 神采奕奕
  D、滑稽 决别 帐篷 骇人听闻
  3、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感情色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B、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C、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永远忘不了父亲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错误的情景。
  B.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县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D.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5、指出下列句子中每组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B、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C、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D、不知是什么东西飞到了这里,它忽地振翅飞走了。
  6、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B、《植树的牧羊人》是英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C、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7、结合语境,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排比句。(2分)
  敬爱的老师,您好比一架穿梭机,能带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您好比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迷惘的心锁; , 。
  8、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7)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8)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二、读.。潜移默化(37分)
  (一)、古诗赏析,完成第9题。(2分)
  9、下列对古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B、《峨眉山月歌》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C、《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D、《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共11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2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遂成枯落( )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13、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5—19小题。(13分)
  狗的哲学
  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猪和一条狗。每当给猪喂食的时候,母亲就让我看着狗。
  怕它偷吃。
  狗低眉顺眼地卧在一旁,一副与世无争的表情。但只要一个不注意,它就溜过去,迅捷地在猪食槽里舔上几口。等我回身过来,它又卧在一边,嘴唇上的食儿还没干呢,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有一次,它又偷食,被母亲拦腰踹了一脚。骂曰:你个狗东西,猪的食你也敢抢!是的,那个年代,猪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一年到头,把一头猪养大了养肥了,然后卖掉,便是家庭的全部收入。
  狗似乎对此没有异议。骂也好,打也好,待在家里,从不耍狗性子,或者玩什么离家出走。每次猪吃饱之后,一扭头,懒洋洋地走掉。石槽的边缘上,还残留少许米粒和糠末儿,母亲一瓢水倒进去,便是狗的食物。狗埋头舔食,把一槽泔水舔得音乐感十足,混个水饱后,一扭头也走掉。
  狗是没有怨言的,依旧看家守院。有一年,有贼人到邻居家偷牛。狗觉得不管不行,叫声尖锐,咬个不休。三邻五舍的人都被惊醒了,扛着铁锹,举着镰刀奔出来。贼人走了空,临逃的时候,打折了狗的一条腿。狗拖着一条伤腿无精打采地过了一段日子。父亲每天往街里去?一回,看有没有收狗的,有的话,好把它赶紧卖掉。
  狗赶在屠户来之前,竟然不声不响地好了。看来,要保住自己的一条狗命,靠别人是行不通的。这个世界,主人们或主子们都是实用主义者,他满心想着自己的时候,是不会顾惜一条狗命的。
  母亲每次从地里干活回来,狗总要欢天喜地地迎上去。猪呢,睡在那里,连眼皮都不抬。母亲把猪草丢给它,它先将鼻子凑过去,闻一闻,觉得不错,才懒洋洋站起来。我有点看不惯猪的德性,有一次它刚要站起来,我一脚把它踹躺下了。它就真的躺下了,连猪草也懒得吃了。我骂它,你真是头猪啊!大人们的看法总是跟小孩子有区别的,母亲就觉得猪这个样子好得不得了。
  大人们的眼光真是有问题。
  有时候,狗去偷吃猪食,我就假装看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看到母亲出来,我才高声咳嗽一声。狗能听懂我的暗示,它赶紧撤身,卧在一边。有一回,母亲出来得突然,我来不及咳嗽,结果,我发现,狗居然也能全身而退。原来,狗根本无视我的咳嗽,它早已学会了辨别母亲的脚步。
  狗活久了,都会有一点老谋深算。
  有一年冬天,家里跑来了一条小狗。大狗在它身上嗅了嗅,没有咬它——算是收留了它。小家伙来了之后,不知道天高地厚,有时候母亲连踹几脚,即便痛得叫声尖利,但依然埋头跟猪抢食,而且不屈不挠。大狗卧在一边,眼皮微抬,有点不屑地看着它折腾。自从小狗来了之后,大狗有意让着它。它抢食的时候,大狗就卧在一边看。
  狗大了,总会有一点风范的。
  小狗最终被赶走了。原因是八个字:不顾廉耻,祸猪殃家。后来,整个院子又成了大狗的天下。它这儿转转,那儿转转,把个院门看得紧紧的。院子里边,有个高高的草垛,有时候,它跳到草垛上,凝神端视着整个村庄。
  这条狗一直在我家活了好多年。从小黑活到了大黑,从大黑活到了老黑,没等到活到黑老,它就死了。是老死的。它在家乡山岭间找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安静地死去了,没给家和村庄带来一丝惊扰。
  父亲平时很少去评价什么。它死后,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嗯,这是条好狗。
  15、文章写了狗的哪几件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对猪和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前面的父亲卖狗事件,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嗯,这是条好狗”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变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标题为“狗的哲学”,那么狗的生活哲学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20—23小题。(11分)
  有温度的“微行动”
  那是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天阴沉沉的,街上行人稀少。我从图书馆出来,裹紧衣领朝家中疾走。这时一个拾荒老人骑着一辆前后载满纸板盒的自行车从我身旁驶过。突然,一阵风刮过,老人的自行车不由得晃了几下,随即扎在车后的一块纸板掉了下来。老人见状,猛地刹住自行车,车停了下来,但老人被夹在前后的纸板盒中间,一时跨不下车,他把头扭向后面,目光盯着离自行车几米远的那块纸板盒。
  这时,一位白领模样的姑娘已从人行道上走过去,正弯下腰,捡起了那块纸板盒。见老人夹在车上动弹不得,她赶忙急走几步,拿着纸板盒来到自行车前,帮老人把纸板盒塞进车后的纸板堆里,又把捆扎的塑料绳紧了紧。老人没想到一位漂亮时髦的姑娘,会帮他捡起这块对她来说是“垃圾”的纸板盒,一时呆住了,只是对她傻笑,连谢谢也忘了说。姑娘扎紧绳子后,拍了拍手上的灰,转身走了。
  我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不禁在心里为她点了个赞!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走出地铁站,要到不远处的公交终点站换车,赶去参观一个展览。快到公交站时,一辆穿梭巴士正好进站。不一会儿,一位八旬模样的老太太走到车门前欲上车。只见她用手抓住门旁的车把,一只脚蹬上踏板,另一只脚却怎么也跨不上,一下、两下……还是没跨上。老太太换了个脚,紧了紧抓车把的手,一使劲,人还是上不去。
  我见状,赶走几步,想上前扶一把老太太。忽见旁边闪出个小伙子,从后面搀着老太太,把她扶上了车。我上车后,只见小伙子把老太太安顿在靠窗的位子,帮她刷好敬老卡后,俯身对她说:“阿婆,你一个人出来要当心。”老太太感动得连声向他道谢。
  我开始以为小伙子也是乘这辆车的,谁知他与老太太打完招呼后就下车走了。我用赞许的目光送他下车,看着他走进灿烂的阳光中……
  有一年深秋,我去太湖畔的一家疗养院体检,早晨空腹在检验科抽血。因排队人多,为方便护士操作,排队者都事先把外套的一只袖子脱了,衣服就披在肩上。轮到我抽完血,我忙着用右手按住左胳膊上的抽血处,站起身时,忙乱中左边原搭在肩上的衣服脱落了,衣角垂在地上。
  我见衣服拖在地上,正想抽开按在抽血处药棉上的手去拉衣服,这时从后面疾步走来一位小护士,轻轻地帮我把垂在身后的半边衣服拉起,重新披在我的肩上。我顿时有一种在家般的温馨感觉。我转过身正要向她表示感谢,她轻盈的身影已飘走了。不一会儿,又看到她微笑着在为其他疗养员服务。
  我郑重地把对她的感谢存放在了心里。
  或许,就是这些微小的行动,启动了微传播,展示了微价值,让生活有了微变化,让社会产生了微进步。
  当每个人都用自己散发着微温暖的行动去暖和世间这条大被窝时,这被窝就会被渐渐地焐热……
  20、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她赶忙急走几步,拿着纸板盒来到自行车前,帮老人把纸板盒塞进车后的纸板堆里,又把捆扎的塑料绳紧了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郑重地把对她的感谢存放在了心里”,请你揣摩一下此时“我”的心理活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说说你获得的生活感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表达 (40分)
  24、小作文(10分)请结合下列语境,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不少于80字。
  夜晚,妈妈在灯下陪伴我写作业。
  25、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读书可以让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足不出户而览名胜于笔下,历山川于书中,泛江湖于案头;读书可以让你“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闲坐家中而了解天下事,静观世界风云,触摸尖端科技。请大家以“读书”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答案解析
  一、共23分
  1、C 2、D 3、A 4、D 5、B 6、C (每题2分)7、示例:您好比一颗启明星,能引我们走向洒满星光的道路 8、(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2)随风直到夜郎西(3)自古逢秋悲寂寥(4)何当共剪西窗烛(5)夜阑卧听风吹雨(6)山入潼关不解平(7)落花时节又逢君(8)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每空1分)
  二、共37分
  (一)9、D(2分)
  (二)共11分
  10、(1)明确、坚定(2)增长才干(3)达到(4)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2分) 1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分)12、D (2分)13、学习和做人。(2分) 14、可以围绕全文总谈,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谈,但不要脱离文本(3分)
  (三)共13分
  15、写狗抢猪的食物,乱叫吓跑贼人并受伤,在“我”的照顾下偷吃猪食,关照小狗等事件。(至少写三件)(3分)
  16、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自私、实用主义憎恶贬低的思想感情。(2分)
  17、“我”讨厌、看不惯猪的德行,踹猪;善待、喜欢狗,帮助狗偷吃猪食。(2分)
  18、父亲卖狗是因为狗受伤,嫌弃它是累赘,而现在它死了,他说狗是好狗,这代表父亲认可了狗,认可了狗的性情和对家的贡献。(2分)
  19、狗的生活哲学是积极生存,不反抗主人,忠于职守,为了吃到食物会耍小计谋,保护弱小。(4分)
  (四)共11分
  20、这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帮助老人的白领姑娘心情的急切和她的善良品质。(2分)
  21、要是人人都能从小事做起,给别人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温暖。(2分)
  22、示例:谢谢你啦,你的帮助让我如沐春风,有了家的感觉,我会把你这种美好的品质传递下去的。(3分)
  23、示例:生活中,帮助别人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只在于细微之处,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同样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应该将这种美好的行动传递下去。(4分)
  三、作文(40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篇(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_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你上初一年级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地做过期末考试卷?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以供参阅。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篇(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考场号、座位号用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lín( )峋 ②sà( )爽
  ③呕心lì( )血 ④循规dǎo( )矩
  2.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4分)
  妈妈忍不住笑了,她突然了解了小男孩的迷惑和振惊:在安安的世界里,天下只有一个人是说中国话的,那就是他甜密的妈妈。中国话,就是“妈妈的话”。世界上所有其他人一—幼椎园的小朋友、卖冰淇淋的大胖子、对街经常给他巧克力的考夫曼太太、安门铃的邮差,当然,还有让他做马骑的爸爸——都是,都是说德国话的。 (龙应台(啊!洋娃娃》)
  错别字
  正确字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③念天地之悠悠, 。( 《登幽州台歌》)
  ④羹饭一时熟, 。(乐府民歌《十五从军行》)
  ⑤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
  ⑥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⑦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⑧至予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
  4. 名著阅读(5分)
  根据《小王子》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小王子这样做了五分钟,之后对这种单调的把戏有点厌倦了,说道:
  ……
  他问小王子道:“你真的钦佩我吗?”
  “钦佩是什么意思?”
  “钦佩么,就是承认我是星球上最美的人,服饰最好的人,最富有的人,最聪明的人。”
  “可您是您的星球上唯一的人呀!”
  “让我高兴吧,请你还是来钦佩我吧!”
  小王子轻轻地耸了耸肩膀,说道:“我钦佩你,可是,这有什么能使你这样感兴趣的?”
  于是小王子就走开了。
  小王子在路上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些大人,肯定是十分古怪的。”
  (1)小王子是在第几颗行星上遇见了上面语段中的“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么在第一题行星遇到的那个国王,他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呢?(3分)
  【答】
  (2)文中令小王子有点厌倦的“这种单调的把戏”指的是什么?(2分)
  【答】
  5. 某所学校将组织学生到文化广场观看合唱表演。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3分)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早梅》,完成6-8题。(5分)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6. 题目是《早梅》,还可根据诗中哪句话可以推断这是一株“早”梅?(1分)
  【答】
  7. 请分析诗句“一树寒梅白玉条”的表达效果。(2分)
  【答】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资*源%库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甄(12分)
  【甲】
  郑人有欲买必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丙】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1)操以入。中射之士(2)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巨,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
  【注释】
  (1)谒者:掌管传达通报的小官。(2)中射之士:诸侯宫中的专门来侍卫的小官。
  9. 选出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 何不试之以足 B. 宁信度,无自信也
  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C. 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D. 且客献不死之药
  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10. 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2分)
  A.至之市,而忘操之 B.因夺而食之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D.人不知而不愠
  11.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答】
  ②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答】
  12. 结合文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乙两文所讽刺的对象有什么共同点?
  【答】
  (2)对于“可食乎”的理解,中射之士和谒者有什么不同?
  【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5题。(7分)
  植物知道些什么
  ①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和我一样,你也在为人类的这点儿本事而颇感得意吧?不过,要是如今有人说,总是“逆来顺受”的植物,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你有何感想?
  ②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新书《一株植物所知道的》中,你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当枫树甲受到臭虫的袭击时,它就会在空气中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杭兵临城下的臭虫。
  ③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株捕蝇草如何适时关闭它多刺的叶片?一朵花如何得知春季的到来?丹尼尔的新书给出了答案: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甚至拥有记忆。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黑暗”,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
  ④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红光的照射就像“起床”命令,让植物们在阳光下尽情生长。傍晚,太阳在最后一缕远红光中落山,植物们“看”到指令,随之“入眠”。再看人类,同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视觉”,植物还有“嗅觉”。寄生植物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是自然界中菟丝子最常见的寄主植物。为了证明菟丝子“深爱”番茄,科学家们想了种种办法,包括把它们关在看不到对方的盒子里,把茄汁抹在橡胶上或是引入“第三者”小麦。结果,菟丝子果真“嗅”到番茄释放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总是坚定不移地扑将过去。比如,前文中受到臭虫攻击的树枝,会以分泌信息素的方式警告同根生的其他树枝,与此同时,隔壁的树获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
  ⑤树枝并不是植物们互通情报的唯一信道。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干旱来临时,最先发觉的植物会“告诉”邻居做好缺水的准备。
  ⑥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猛料,那么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比知,小麦幼苗在开始孕育果实之前,记得它们已经度过寒冬,而一些在恶劣条件下存活的植物会将更强的抵抗力传给子孙。
  ⑦下一次我踏着草地、捧着鲜花或嚼着蔬菜时,也许会想起这本书,有那么一瞬间,我也会时这些事实上很“敏感”的生命充满爱怜。
  13. 第①段中“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一句中“之一”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4. 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
  15. 你的同学小明发现路边一棵柳树的树身遭受了严重虫害,小明认为植物和人一样,一旦
  有病菌侵袭,周围的同伴也不会幸免,但这棵树周围的柳树却完好无损,请你利用本文相关知识,向小明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1题。(20分)
  祖父和他的牛
  赵畅
  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③渐渐的,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每当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草料。看着牛不慌不忙、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可不知为何,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我心里想祖父怎么这么不放心呢?“你看,这畜生又来了,拍死你!”不一会儿,只见祖父一把放下碗和筷,像离弦的箭一样,腾地冲向耕牛,用他那长着老茧但却结实有力的手“啪”地按向耕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时间长了,叮咬的次数多了,牛会生病的。”
  ④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坟蝇的草,以确保耕牛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冬天是耕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给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一些山坡暖阳处找寻青草。即便是准备稻草,他也是精心挑选。牛棚的窗户破漏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动手去修。年三十的傍晚,他还会烧一锅粥并掺和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时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没有牛的帮助,哪来丰收?”同样的牛,大凡经祖父打理过的总是长得格外的膘肥和健壮。按祖父的说法,那就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放水则必缩水”。
  ⑤养了这多年的牛,牛会老,也会死,村里人称为“倒”。按照传统的习惯,以及当年的政策规定,牛只有“倒”了,才可宰牛并分配给各家各户。祖父祖母家,有时能分到一二斤牛肉。无论是宰牛的现场抑或家里烧煮牛肉之时,祖父总是在自言自语“罪过罪过”中远走,去亲戚家做客。
  ⑥祖父九十三岁以前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的牛,视其为伴,精心侍弄,毋敢懈怠。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⑦祖父这种对待耕牛的态度,在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淳朴认知。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究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铧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6日24版,有删节)
  16. 文章围绕“祖父和他的牛”,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17. 第③段电“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祖父的“安心”、“不安”矛盾吗?为什么?(3分)
  【答】
  18. 如果将第④段中画线句改为下面的句子,好不好?请阐述理由。(3分)
  人不可忘恩负义,过年,不能忘却牛的贡献,是牛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登。
  【答】
  19. 文章末尾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桦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答】
  20.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答】
  21. 试比较下面二段文字,说说文段中的两个人物对牛的态度有什么共同点?这给了你怎样深刻的启示?(3分)
  【甲】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夏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坟蝇的草,以确保拼牛能睡上一个安德觉,好好恢复体力。 —《祖父和他的牛》
  【乙】那头奶牛依很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
  —(安恩与奶牛》
  【答】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现代社会人们匆匆忙忙,但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倾听内心的声音;通讯工具让交往更加便捷但我们的内心似乎更孤独了。也许我们有很多感叹却无人倾诉。
  请以“朋友,请听我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把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篇(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 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并订正文中的一个错别字。(4 分)
  风空灵地刮过我们的脸,不知道这样的风已经刮了多少年了,这样的力量zhù蓄了多少年了。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雪在yùn niàng着来年 的丰收,漫天的飞雪烘托出了街道上的温暖。婉转的鸟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听到。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 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C. 2016年NBA圣诞大战前,大家都在纷纷猜测骑士队和勇士队谁能赢得比赛?
  D. 《卖白菜》选自《莫言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就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B.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件事真使人骇人听闻了。
  C.“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 每题1 分,⑤一⑥ 每题2 分)
  ①差之毫厘,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登高必自卑。
  ③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④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
  ⑤古人常借月抒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情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的诗句(连续两句) 是 ▲ ,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6 分)
  (1)《小王子》中的小王子所住的星球的名字是__▲____,作者用数字标号,实际上讽刺了人们 ▲ 。在离别一周年后小王子想回到自己的星球,因为这个星球上有他深爱的 ▲ ,最后他在__▲___的帮助下回到了自己的家。(4分)
  (2)下列关于《小王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小王子》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
  B. 小王子拜访的第一个星球住着一个国王, 第二个星球住着一个爱虚荣的人,拜访的第三个星球住着酒鬼。
  C.“我不能透过箱子看到里面的绵羊。也许我有点像大人了,我大概老了。”这句话体现了“我”对童年时代的留恋,以及在成长面前的一丝兴奋。
  D.《小王子》是一部篇幅精短的伟大作品,它提示人们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生问题。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 分)
  期中以后,朝阳中学初一年级,开展了“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
  【“图”说现状】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学校印发了“国民各类媒介阅读时长对比”的调查表(右图),组 织学生对阅读现状进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民的阅读方式主要分为 ▲ 和 ▲ 两种。(2分)
  【按图索“骥”】为倡导学生阅读纸质书,学校配合“走进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开展了“走近现代作家”主题阅读活动,要求全体初一学生活动期间都要借阅1-2本现代作家作品。你和小华一起来到图书馆,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你们先阅读了 ▲ ,然后来到了 ▲ ,检索书目。你所借阅的书目是 ▲ 。(3分)
  【看图说话】在图书馆宣传橱窗里,小华看到了一张“月球探测工程”的宣传画(左图),他不明白其中的内涵,你这样向他解释了画面的构成和含义:
  ▲ 。(3分)
  二、阅读理解(共60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6分)
  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十五从军征(节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7.(1)《从军行》中点明战争时间漫长、战斗艰苦、战事频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1分)
  (2)下列对《从军行》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从军行》开头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既有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 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又包含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B.《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痛苦和不平。
  C.“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两句诗,生动地写出了退伍老兵询问时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望知道又怕知道的的复杂心理。
  D.“松柏冢累累”描写了松柏丛中一个连着一个的坟墓,没有直说家里人都已死尽,而是运用乐景来反衬哀情。
  (3)请指出《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运用的手法,并说说该句蕴含了(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什么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农夫杀牛》 ,完成8~11题。(14 分)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①疲甚,乃枕犁而卧。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屡前,牛辄(总是)以身立其人之体上,左右以角抵②虎甚力,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睡醒),见牛跨立其上,恶之,以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逐③之,愈觉其怪。归而杀之,解④其体,食其肉,而不悔。
  【注释】①日晡:太阳落山时。 ②抵:触。 ③逐:追赶。 ④解:分解。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往岁有耕田者( ) ②日晡疲甚( )
  ③其人则熟寝( ) ④因杖牛(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左右以角抵虎甚力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B.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则以钳搏之(《以虫治虫》)
  9.按照要求用“/ ”为下面两个句子各标出一处朗读停顿。(2 分)
  (1)虎 自 林 间 出(标在主语后)
  (2)愈 觉 其 怪 (标在动词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译文: ▲
  11.请结合农夫的做法,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完成12~14题。(10分)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 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12.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_▲
  1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1)第③段中加点的“之一”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_▲
  (2)请先指出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再简析其作用。(3分)
  _▲
  1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2分)
  _▲
  (四)阅读《一面》(节选),完成15~17题。(10分)
  ①“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②“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③“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④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⑤“哦!您,您就是——”
  ⑥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⑦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⑧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1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的句子。(4分)
  ▲
  16.请简析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4分)
  ▲
  17.文中的“他”是谁?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他的一部作品集或者一篇文章的名称。(2分)
  ▲
  (五)阅读《夏日里那一片阴凉》,完成第18~21题。(20分)
  ①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②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茫,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颗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③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颗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阴,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 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的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阴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④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阴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阴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地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地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⑤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阴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阴和树阴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树阴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阴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阴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18.请仿照已经概括的有关段落大意的句子结构形式,围绕“阴凉”,补充概括文章第②④⑤段的内容。(6分)
  ①乡村树荫洒下一片“阴凉”、② ▲ 、③麦场边晒麦间隙人们享受“阴凉”、
  ④ ▲ 、⑤ ▲ 。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5分)
  (1)请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3分) ▲
  (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的理解。(2分)
  ▲ 20.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故乡的阴凉为线索,记叙了故乡夏日的阴凉给自己留下的美好记忆。
  B.记叙“我”因不堪酷热劳累而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有树的地方去歇息,突出了我对 树阴的期盼。
  C.作者将夏日空调房的清凉和乡村树阴下的清凉作对比,突出了现代文明使我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主题。
  D.文章语言朴素而有饱含情味,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乡间劳动生活的风俗画,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梁衡《夏》)
  (1)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写了太阳和天气炎热,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
  (2)两段文字都写“太阳”,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 三、作文(60 分)
  22、请以“ 是我最 的人”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第一空填上合适的对象,如“你”、“老师”、“妈妈”等等;第2空,请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写。
  (2)不少于600 字,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说明:此答案仅作参考,批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1.4分)贮,酝酿,“婉”改为“宛”(书写工整,一字1分。)
  2.(2分)C (不是疑问句,不能用问号) 3.(2分)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和前面“使人”重复)
  4.8分,书写工整,每格1分,有错即扣。 扣完为止,不多扣。
  (1)谬以千里(2)行远必自尔(或“迩”,因未标明出处)(3)我想那缥缈(或“"飘渺”,因未标明出处)的空中(4)切问而近思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6分)(1)B612,只关注抽象的数字而不注重问题的实质。玫瑰花,蛇。(每空1分,共,4分)
  (2)C(没有兴奋,而是无可奈何)(2分)
  6.(1)(2分)上网、手机阅读
  (2)(3分)读者须知,借书处。书名略。
  (3)(3分)称呼1分,画面构成1分(答到一点,意对即可),含义1分(答到一点即可)。(参考要点:以下是图案的设计说明,批改时解说内容可参照此说明的内容。1.标识以“飞行器”、“月球”和传说中的“嫦娥”设计成一个“中国”的“中”字,以直观明了的形象表达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涵义。2.图案刚柔相济,既有中国民族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理念。“飞白”增加了升腾的动感和太空广袤的空间感。3.下部粗大的“中国”的英文“CHINA”中的“I”字,用红色,犹如运载火箭发射时喷发的火焰,增强动感和视觉冲力力。4.同时又突出“I”的含义,是我国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研制的飞行探测器以及实施整个探测工程计划,体现出我国对该项工程的实力、信心和雄心!)
  7.(6分)(1)(1分)黄沙百战穿金甲
  (2)(2分)D(运用哀景来衬托哀情)
  (3)(3分)运用典故或直接抒情(1分,答到其一即可),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誓死驻守边关、不打败敌人决不还家的壮志豪情。(2分,意对即可)【关于典故的补充。楼兰,汉时西域 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附:今译和鉴赏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本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前两句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 悲凉;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 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后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者的决心和气概。
  后两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 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 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8.(6分)(1)①……的人②疲劳,疲倦③睡,睡觉④用棒打,用杖打(4分)
  (2)C(C相当于“而”,其它都是“用”)(2分)
  9.(2分)(1)虎 /自 林 间 出(标在主语后)
  (2)愈 觉/ 其 怪 (标在动词后)(每题1分)
  10.(4分)(1)老虎不能够靠近(耕田的人),口水流到地上才离开了。(2分)
  (2)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被改变。(或:一国的军队可能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能被强迫改变志向。)(2分,附“夺”的解读: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夺"就是"被夺走",王力《古代汉语》的注释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主将能被人夺走,志向也能被人夺走,这都不好理解,是说不通的。其实,这里的"夺"并不是夺走,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2分)
  11.(2分)牛救了农夫,农夫却冤枉了牛。这件事告诉人们做事要多一点调查,多一点冷静,多一点反省,少一点主观臆断或冤枉。(结合农夫做法1分,启示1分,意对即可)
  附译文:
  以前,在华州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耕田的人,天色已晚,他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这时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种田的人,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牛总是用自己的身体跨立在农夫身上,向左向右用角很用力地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口水流到地上才离开了。那个人睡得熟,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剖开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12.(3分)运用设问(1分),点明本文的说明内容(1分),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3.(5分)(1)不能,“之一”表明这只是其中一个秘密,还有其它秘密。(1分)去掉与事实不符,“之一”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
  (2) 列数字、打比方。(1分,每个0.5分)列数字,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蚊子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受到的雨滴冲击力之小;(1分)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被雨滴击中的蚊子采用“不抵抗”策略的效果。(1分,意对即可)
  14.(2分)(1)蚊子的体重极轻;(2)覆盖蚊子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15.(4分)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2分),既写出了我认出鲁迅时的激动兴奋之情(1分),又表现了我对周围环境的警觉,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爱护。(意对即可)
  16.(4分)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 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战士,则是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战斗的品质和形象。(围绕“尊敬、热爱、讴歌、赞美”这些关键词来答,答对一点得1分,意对即可)
  17.(2分)鲁迅,作品略。
  18.②夏收劳动(田野劳动)时(“我”)期盼一片“阴凉”。④夏天母亲在院子里的树下“阴凉”里做针线活。⑤夏日里我总时常回想起故乡的“阴凉”。(每点2分,共6分,表述能紧扣段落内容,意对即可)
  19.(1)运用动作和场面描写以及排比的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人们劳动闲暇时在树荫下享受阴凉的悠闲情景。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满足,以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3分)(意对即可)
  (2)我和母亲对于香椿树去留的争议,让我明白了个人的欲望不能违背生活的法则,美好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道理。(2分)(意对即可)
  20.C(文章并没有写现代文明对生活的冲击,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对往日乡村阴凉的回忆。)
  21.(1)都抓住太阳下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都写到了太阳下人的感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答到2点即可)(2分)
  (2)《夏》:写太阳,是为了突出夏天的旋律热烈、夏天的色彩金黄的等特点。(2分,意对即可)
  《夏日里那一片阴凉》:写太阳,是为了突出夏天的酷热,表现人们烈日下劳动的艰辛和对阴凉的渴望,(和下文人们在阴凉下的惬意享受形成对比。)(2分,意对即可)
  22.(60分)按照泰州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批改时以45分切入。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篇(三)
  一 . 基础(22分)
  1 .多读多背经典诗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请工整、规范地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⑴ 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⑵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1分)
  ⑶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2分)
  ⑷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游子之悲的诗句是:□□□□,□□□□□□。(2分)
  ⑸ 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母亲xìn fú( )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⑵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 liànɡ( )地响着。
  ⑶我páo ɡēn wèn dǐ( ),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⑷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shà yǒu jiè shì( )地问他价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满天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
  B. 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C. 他待人谦和,不论遇到谁,总是付之一笑。
  D. 我是集邮迷,每次得到邮票,我都会如获至宝,惜爱有加。
  4. 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夏天的大北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把“季节”改为“地方”)
  B. 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删去“和生活”)
  C. 由于电脑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删去“由于”或者“使”)
  D. 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认真地讨论。(把“讨论”改为“研究”)
  5.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续写 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意思相承或相关。(4分)
  大自然给我们很多启示。滴水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
  二.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至18题。
  (一)(9分)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思而不学则殆 ⑵人不堪其忧 ⑶三军可夺帅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3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学习态度的角度阐述,强调学习的关键是要 思考。
  C. 孔子反复赞叹“贤哉,回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论语》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沿用,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二)(7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⑴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⑵孤往者尝为邺令
  10.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11.说说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3分)
  (三)(8分)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12. 给这段话拟一个标题。(2分)
  13. 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后山景?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把标志方位的词语列出来。(4分)
  14.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2分)
  (四)(14分)
  还情
  孙道荣
  ⑴一对老夫妻报警:他们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包裹里是整整1万元。
  ⑵钱是假的?警察帮他们检验,100张百元钞票,张张都是真的。这是一个陷阱?包裹里夹着一张纸条:“本公司抽出10位幸运人士,这1万元是公司送你的幸运钱,别担心有诈,请放心。”警察分析,一般的诈骗案中,骗子都是找各种理由让当事人汇钱,哪有骗子直接送钱的?不像是骗局,也看不出有什么陷阱啊。
  ⑶有人劝他们:“既然是真钱,又确实是寄给你们的,你们就收下。”可不弄清楚钱的来路,老两口哪敢要这个钱?为了这个来路不明的包裹,老两口愁得茶饭不思,老太太更是急得病倒了。
  ⑷事情到了这一步,寄包裹的人终于现身了。她是老两口的一个忘年交,两家常有走动。问她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给老两口寄钱,她说是为了还情。
  ⑸原来,她孩子小的时候就在附近的小学读书。那时候,孩子下午3点多就放学,而她和丈夫快6点才下班,这中间的近3个小时成了空白时段,孩子没人管。她让孩子在学校边上的车棚里等她,而老两口就在车棚边经营着一家小店。有一次,在车棚里等妈妈的孩子咳嗽得很厉害,老太太闻声心疼地将孩子喊进了自己的店里,给孩子倒了杯热水。天黑了,当她心急如焚地赶到车棚接孩子时,惊喜地看见,孩子正坐在店里安静地做着作业呢。
  ⑹问清了孩子的情况,老两口对她说,今后,就让孩子放学后坐在他们的小店里等她吧。就这样,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坐到了小学毕业,一坐,就是6年。老两口还特地给孩子弄了张小桌椅,方便孩子做作业。有时候,她来接迟了,孩子已经跟老两口一起吃过了晚饭。
  ⑺对老两口,她一直心存感激。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⑻中秋节到了,她买了一盒月饼,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两口,老两口喜滋滋地收下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盒月饼。她自然坚决不肯收,老两口脸都变了:要是不肯收,下次再也别来了。她只好收下。
  ⑼快过年了,她托人从乡下买了一条家养的猪后腿作为年货送给老两口。老两口一见礼物,乐得合不拢嘴,好多年没吃过正宗的乡下家养猪肉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条金华火腿,老两口说:“火腿太硬,我们吃不动了,你们帮帮忙。”她只好无奈地收下。
  ⑽重阳节到了,她给老两口每人定做了一件唐装,老两口开心得不得了,这一次,老两口没回送她礼物。可是,第二年儿童节,老两口给孩子买了一个新书包,还有一套漂亮的服装。
  ⑾她发现,每次送 老两口礼物,老人一定加倍送还。她觉得自己欠老两口的越来越多,于是她想出了这个主意,偷偷地给老两口寄钱。
  ⑿事情真相大白,老两口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老人将钱还给她,对她说:“经常带着孩子来看看我们,比什么礼物都好。”
  ⒀她点点头,豁然明白:有些情,是不需要还的;有些情,是一辈子也还不完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5.第⑴至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6.文中的“她”为了“还情”具体做了哪些事?请概括其中三件。(每件事不超过8个 字)(3分)
  17.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天黑了,当她心急如焚地赶到车棚接孩子时,惊喜地看见,孩子正坐在店里安静地做着作业呢。
  18.你觉得文中的老两口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4分)
  三. 作文(40分)
  19.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踏入初中,我们因结识新朋友而开心快乐,因获得新知识而激动兴奋,同时大概也不乏成长的烦恼和郁闷……度过了一个学期的初中生活,相信你也品尝过各种不同的味道。
  请以“我的七年级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500字;③可写人,可记事,写出真情实感;④标点符号的运用力求正确、规范;⑤为公平起见,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2016 ~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题号 分值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 22分
  1 10分 (以下每小题错、漏、多1字均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⑴ 1分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⑵ 1分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⑶ 2分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⑷ 2分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⑸ 4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 4分 ⑴ 信服 ⑵ 嘹亮 ⑶刨根问底 ⑷煞有介事
  (每个词语1分,错1字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 2分 D
  4 2分 D
  5 4分 参考示例:海纳百川,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要广阅博览。/ 红梅傲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勇敢。 (句式基本相同2分,意思相承或相关2分。)
  二 38分
  ( 一)9分
  6 3分 ⑴ 疑惑 ⑵能忍受 ⑶改变(各1分)
  7 3分 译文: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思考当前的情况,仁德就在其中了。
  (原句中词语译错一个扣0.5分,译文不通顺酌情扣分。)
  8 3分 B (应该是从学习方法的角度)
  (二)7分
  9 2分 (1)称赞,赞许 (2)曾经
  10 2分 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每处0.5分)
  11 3分 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1分)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1分)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1分)
  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 问:“令尊在太丘县任职,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三)8分
  12 2分 参考示例: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13 4分 妙(1分) 空间顺序(1分) 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2分)
  14 2分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小山在夕阳的映照下美丽而娇媚的情态。
  (四)14 分
  15 3分 第⑴至⑶段写老两口收到神秘包裹,交代事件缘起,(1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1 分)为下文展开情节做了铺垫。(1分)
  16 3分 参考示例:中秋送月饼,年前送猪腿,重阳送唐装。
  17 4分 “心急如焚”形象地写出了“她”赶往车棚接孩子时的急切、焦虑心理;“惊喜”写出了“她”见到孩子在小店里安静地写作业时的惊奇与 喜悦之情。
  18 4分 老两口热心、慈爱、善良、正直、不贪财、助人不图回报。他们六年如一日热心地帮“她”照顾放学后的孩子;每次收到礼物都加倍回赠;收到1万元钱后报警,为来路不明的钱愁得茶饭不思。(意思对即可)
  三 40分
  19 40分 参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请老师们务必参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避免随意性;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规范。)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2874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