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电磁铁教案

初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08-19

【www.jinghuajt.com--初中英语作文】

电磁铁教案一:如何设计初中物理实验

电磁铁教案_如何设计初中物理实验

  一、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些现象反复再现以便让人们反复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实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能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物理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的独特作用决定的。
  (一)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重要,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反应来看,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实验教学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于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让他们观察生动有趣的实验,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新奇的实验现象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兴趣盎然;而对于内容枯燥、抽象的东西他们则兴趣索然,难入角色。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照本宣读、在黑板上做实验,不过是纸上谈兵,会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实验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易引起学生亲身尝试的需要。
  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学生接触实验时,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设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边学边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激发求知欲望,进而使他们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谈得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所以教师不仅要自己多做实验,而且要设法让学生多做实验;不仅要注意选择能说明问题的实验,而且要尽可能使所选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了学生经验感知中所形成的错觉。
  实验能将复杂的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借助仪器设备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实验能够创造最好的物理环境,使需要认识的某种性质或关系以比较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以便人们能比较容易比较精确地发现规律。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它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来自复杂的运动形态,本质的、非本质的因素通常交融在一起,仅仅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建立概念、认识规律有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而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选择的、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最后学生会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层面到理性认识层面的进步。实验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实验创设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不仅活化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到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物理现象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学会抓住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明确观察对象的变化条件,同时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维,做到眼到心到;可以指导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做到手脑并用。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设计和改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实验能力。例如,在进行观察与实验中,需要用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及时捕获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通过想象、假设锻炼和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实际操作和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有人认为,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知识因素、智能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实验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外,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显著的作用。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每个步骤的操作,每个现象的观察,每个数据的读取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尊重实验事实和实验数据,养成客观分析的科学习惯,反对为了得到预结果而编造数据。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没有正确的数据不会得出正确地结论,而正确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正确的实验操作基础之上。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观察习惯、规范的操作习惯及客观记录数据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此外,在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敢于实践创新的意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二、了解目前实验教学的状况和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类型主要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等。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操作表演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或感受物理现象产生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逻辑思维等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等。演示实验教学突出激发兴趣、操作示范和确保成功等要求。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物理现象,更深入地了解仪器和装置的结构和性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分组实验突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理解和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课时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实验为19课时,目前物理教学中对此有比较规范的管理。
  随堂实验通常称为边教边实验或边学边实验,是介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探索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部分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经常自觉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课外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通过课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前的升学竞争压力下,课外小实验开展很少。
  (二)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缺乏正确认识
  教师认识上有三种错误倾向:第一,认为实验并不重要,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辅助手段,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重要的,而实验的本身并不重要。第二,认为实验虽然重要,但当前的评价机制过多重视知识,忽视能力,所以紧抓实验教学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质量。这里存在着错误的教学质量观和对评价机制中问题的片面夸大,以及对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评价选拔这一本质意义认识的严重不足。第三,认为实验确实重要,但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课堂组织教学难度也较大,学生活动不易把握,用讲实验步骤、讲实验结论等方法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2.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处理学生的作业和对学生的管理花去了初中教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特别关注分数,这使教师平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课上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教好,不太重视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上课前不能认真把实验尝试一下,上课铃声一响,往往拎着实验器材急急忙忙到课堂,很难保证实验的高成功率。课堂上器材缺少一两件,急忙派学生到办公室或其他班级的课堂上去拿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实验器材少或者实验总是失败,只能讲授实验知识。
  3.实验要求过于划一,忽视实验的探究性
  实验往往是用专门的、规范的仪器来完成,不重视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使用哪些器材、怎样操作也是书上规定的。
  实验往往是重验证,轻探究。实验的原理、方案和步骤等都是预设的,学生是在被牵制着进行操作;得出的实验结论也强调高度一致,学生被动地按照同一思路对实验加以分析论证;甚至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得出都由教师包办,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必要的交流,实验中没有时间操作,改数据、记结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制约了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的培养。
  4.实验册基本没有发挥好作用
  由于课堂上教师更多关心的是知识讲授得怎样,课外教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对知识学习巩固得怎样,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物理实验册在课堂和课后都很少使用,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书写实验报告、实验后的进一步思考等环节,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起不到对实验的交流与评估反馈作用。当然,实验册的编制也要进一步探索,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5.课外实验得不到重视
  中考的压力、大量的、高要求的书面作业使教师、学生不重视课外实验,家长也认为做课外实验没多大意义。学生回家的实验器材难准备,教师没有课外实验教学及管理经验,都使课外实验很少得到落实。
  三、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与突出特点
  (一)认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
  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提到: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应该做好,条件好的学校还应多做一些,适当增加少量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也是十分有益的。要培养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应培养的实验能力主要是:了解实验的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在关于教学要求的说明中提到:对技能的要求用会来表示,就是要求能正确地操作,并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都是比较原则性的,而且着重于技能目标和对知识教学的辅助功能。新课标对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三维目标中都有体现,而且有比较具体的操作性要求,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在实施建议中也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导意见。
  1.三维目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到: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到: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到: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提出问题环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环节: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环节: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分析与论证环节: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3.内容标准三级主题中对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
  例:声和光
  (1)内容标准
  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②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5: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6: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③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活动建议
  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二)把握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突出特点
  1.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科学更有亲近感,增进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例如,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电磁波的传播实验等都用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器材,拉近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注重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
  一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由于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的记忆、严密、深入和演练的要求明显降低,保证了学生课堂上具有充足的时间经历实验操作和探究过程。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内容的各级主题中,很多地方提出通过实验探究、经历过程等,明确了和实验相关的教学要求。
  二是实验方法、途径和结果更具有开放性。
  不着重要求学生严格按照预设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成功,并把关键的具体的操作步骤作为知识记忆;而是重视学生按照各自的思路设计各种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理解设计思想。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体验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方法,促进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例1: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和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可能与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和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设计的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引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
  (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的方法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
  (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电磁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实验操作: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步骤进行操作,尽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
  电磁铁的探究主要不是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理解怎样设计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可以通过学生交流得出,不须要死记硬背。
  例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大纲要求:
  (1)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征和像到透镜的距离。
  (3)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征和像到透镜的距离。
  (4)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1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不能观察到像,请从光屏一侧通过透镜观察物体成像的特征。
  (5)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课标要求:
  (1)在学生知道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3)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或推翻)。
  (4)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不要求学生按预定的实验步骤统一完成,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也不按焦距的划分来进行。实验要求有所降低,但注重了实验的过程,这更接近实验探究的本来面貌。
  例3:测小灯泡的电阻
  第一次测量时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以后几次测量时电压逐次降低,直到看不到灯泡发光。然后计算灯泡的电阻。
  让学生一起交流、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教学大纲过分强调实验的结果,把实验的正确结论看成实验目标是否达到的依据。有些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任意修改实验数据,为实验而实验,走走过场,缺少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新标准下的物理实验并不注重实验结果是否一定相同、正确,而更注重分析造成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使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上述实验除第一次灯泡两端电压相同外,后几次实验完全由学生自由完成,故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不同,改变了过去实验数据一样的弊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交流、分析的价值,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重视学生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果的过程。
  《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实验数据、信息的描述能力、比较能力以及因果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等;新标准、新教材中,科学内容的好多地方对用图像进行描述、分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3.更重视非学科的通用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两种类型。一种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例如仪器的规范化使用,用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和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种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生产中与物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阅读说明书和尝试性操作,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沿着正确的思路发现和排除自行车或家庭上下水系统故障的能力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公民。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工作,因此新课程在重视前一种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后一种实践能力,体现了突破学科本位的教学理念。
  4.把课外实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教材的课外作业是以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形式给出的,每两节课下来,一定会有动手制作、操作和探究的实践活动题目。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共有课外实验约28个,这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课外沉溺于繁重、枯燥的书面作业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与实施策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重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课本中的实验大致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师生探究实验和课外实验四种类型。
  (一)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过程应有较强的直观性。实验的关键过程和实验的结果一定要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和总结。这样就要注意演示实验应直观简单,要有一定的可视度,现象要明晰易见,能充分说明问题。为便于全班每个学生的观察,特别是最后排的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尽可能采用大型的仪器,有条件的最好利用投影仪放大。
  例1:磁铁的磁场分布演示
  第一步:打开实物投影仪,把一根条形磁铁放在投影仪上。
  第二步:把一块玻璃平放在条形磁铁上面。
  第三步:在玻璃上面均匀地撒上一些铁屑。
  第四步:用手指轻敲玻璃,让学生仔细观察铁屑的分布。
  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示范作用。这是因为教师的操作具有示范性,教师如何操作学生就怎么跟着学,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中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要整洁,放的位置要妥当,既要使学生看得清楚,也要便于自己的操作;在仪器的使用、连接中,要做到准确、敏捷、协调。例如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中,一定要按顺序连接。为了便于学生观察,电源正极与电流表、电压表正接线柱的连线可用红色,另一边用黄色或绿色。教师对实验器材的掌握、应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对实验过程的认真态度、操作的规范等,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演示实验能否顺利地达到演示的预期目的和效果,首先在于教师是否时刻注意演示实验的目的性、科学性以及实验操作的有序性。
  例2:物体的冷热程度靠人的感觉不可靠的演示
  第一步:取三盆温度不同的水放在讲台上。
  第二步:请一名同学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第三步: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比较两手对温水的感觉是否相同。
  上述实验的顺序不能倒过来,否则将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二)学生操作实验
  学生操作实验不同于演示实验,它强调学生的操作过程,也不象探究实验那样,把主要目的放在经历与体验通过实验探索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操作实验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得更仔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其浓厚的兴趣;有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仪器的结构和性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等等。
  新课程对学生操作实验比较重视,八年级的学生操作实验就有28个之多,而《大纲》规定的学生操作实验初中阶段总共有19个。学生操作实验不再像以往教学大纲下的学生实验那样严肃和规范,而是更注重趣味,更贴近生活,更简单易行,更突出某一方面的教学功能。像钢笔错位、照相机模型制作、凭感觉判断温度、小纸锅烧水、用铅笔心控制小灯的亮度、观察各种电阻器、电磁继电器的使用等实验都有以上的一些特点,教学中要加以分析理解和把握。
  (三)师生探究实验
  初中的科学探究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我们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探究的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要素(或者说各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都有其独特作用。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是只要记住有关探究的知识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为此,学生要先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在具体的某一实验探究教学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逐步加大探究的难度,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在物理课中,科学探究的难度和探究的内容是有一定关系的,有些物理知识的探究会难一些,而另外有一些则较容易。
  要努力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由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多数都只涉及部分要素,因此很可能有些要素在很多探究活动中经常涉及,而另一些却涉及很少,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够平衡。
  例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是由教材的内容决定的,或者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在这方面很少有锻炼的机会。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突出这一方面的教学,在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条件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物理问题。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外,制定计划也是以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分析和统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各种能力要求的情况,了解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学生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物理新课程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特别是每一次探究过程重点涉及的部分要素,把握好其对学生探究的指导价值。
  例1: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模拟两个女士在海边沙滩上散步,胖的穿高跟鞋,瘦的穿平跟鞋,她们留在沙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现象,把想到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这个例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使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采用问题化的方式进行陈述:为什么两者在沙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为什么高跟鞋的鞋跟在湿地上的压印会比平跟鞋深?进而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物理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压力与作用面积的关系如何?
  对于每一个探究实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看到的现象可能会产生哪些疑问,如果这些疑问有价值,就应该用来对学生进行善于质疑、求学好问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例2: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给出已在工作状态的串联电路,请学生猜想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关系。学生有的从电流路径的角度去考虑,有的从不同电灯亮暗的角度去考虑,都能作出电流相等或不相等的结论和相应的认识经验依据,对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有独到的作用。
  例3: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猜想在水平面上滑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重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之后,安排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实验探究方案,逐步理解和形成依据二力平衡原理、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物体测量摩擦力的方法,以及学习和体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等。
  在实验探究的教学中,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如何通过实验显现和测量所涉及的量,实验器材的选用要求依据怎样的科学原理,以及控制变量、等效替代等科学方法的应用。当然,决不要把科学研究的方法狭隘地理解为已经冠以某个名词的几种典型科学方法,研究中要用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靠我们去摸索、发掘和总结。
  例4: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用同一规格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当将各组实验数据收集在一起填入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分析讨论,从像的性质、物距、像距以及焦距的关系上来探寻成像规律,然后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
  学生得出的结论各有差异: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在光屏上只能成倒立的像,有的学生得出当物距大于像距,能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放大的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不能成像在光屏上,当物距大于焦距时,能成像在光屏上的结论,也有的学生发现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等等。
  在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中,逐步把学生零碎的结论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较完整的规律,能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体验逐步认识规律的过程,促进他们对规律的深入理解。
  例5:实验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通过阅读说明书、尝试测量操作和交流讨论等学习探索活动,学习量筒的基本使用方法。在制定出实验方案和步骤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操作,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为了使学生学习各种天平的操作要求,可以在有的小组摆放托盘天平,有的小组摆放学生天平,或者每一小组实验桌上既有托盘天平,又有学生天平等,规格也可以有所不同。实验中让学生先尝试操作,测量橡皮泥和同一盆盐水的密度,交流所遇到的困难和初步的测量经验,然后再进行充分的实验测量,交流测量结果、实验中的认识等,加深对密度是物质固有属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各种天平和量筒的的操作技能等。
  (四)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由认识到理解的一种桥梁,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新标准对课外实验十分重视,课后作业改为动手动脑学物理,把课外实验作为学生的一项作业。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呢?
  (1)做到实验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每一个实验都反映了相关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组织相应的课外实验。例如在学过弹簧测力计的内容后,指导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课外实验;在学过电磁铁后,指导学生做用电流使铁钉磁化、自制电铃的课外实验;在学习了声音的性质以后,指导学生自制小乐器;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特点后,指导学生自制照相机等,以深化和巩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做到课外实验类型与目的的统一。不同的课外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相同的,应根据课外实验类型和不同要求有所区别,进行指导。对制作型的课外实验,教师主要指导制作,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制作、水果电池的制作。对于研究测量型的课外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数据和进行处理,如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对于思考型的课外实验,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揭示物理现象的规律,如探究凸面镜、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等。
  (3)课外实验一般利用课外时间由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因此为了保证质量和效果,一般要重视做好以下一些工作:一是指导学生作好实验准备;二是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并检查落实;三是要及时进行交流与评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达到实验的目的。

电磁铁教案二: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分析

  一、前言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 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 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 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
  文章摘要:八年级物理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
  探究课题: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可能
  1)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
  2)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2.猜想或假设:
  1)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用控制变量法)如: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1)
  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如0.5厘米),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如1.5厘米),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探究2)
  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如,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用力去打铃;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我们可以考虑:
  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振幅大了);
  2)与听众的距离近一些。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研究电磁铁(人教版)
  文章摘要: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研究电磁铁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电磁铁实验
  实验:研究电磁铁
  一、实验目的
  探讨电流的通、断、强弱对电磁铁的影响;探讨增加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
  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三、实验步骤
  1.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2.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3.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4.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四、实验记录
  通电断电电流增大电流减小线圈匝数增多电磁铁的
  磁性强弱
  五、实验结论
  (1)电磁铁通电时_____磁性,断电时_____磁性。
  (2)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_____。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_____。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玻璃棒摩擦生电
  文章摘要: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玻璃棒摩擦生电实验及注意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玻璃棒摩擦生电
  在现行的中小学物理教材中讲述过“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我通过实验发现:如果玻璃棒的温度升高,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既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同时玻璃体也可能由绝缘体转变为导电体。
  实验介绍如下:
  实验器材
  小学或中学实验室常规配备的静电实验盒三盒(我使用的是四川省教学仪器厂出产的J238静电实验盒),1500瓦电炉一个;220伏交流电源一台,220伏带灯座白炽灯泡一个,酒精喷灯一盏,自制带电极玻璃体(用废旧220伏白炽泡除掉泡状外壳和钨丝),220伏白炽灯座一只,电工用实验板一块,220伏开关一只,适合220伏用导线若干。
  实验操作规程及实验结果:
  1.玻璃棒磨擦起电实验
  (1) 用干燥清洁的毛皮和橡胶棒(或塑料棒) 相磨擦,使橡胶棒带上负电荷(按现行教材规定)并放在绝缘支架上,再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和丝绸相磨擦,使玻璃棒带电并接近但不接触前一根带负电橡胶棒时,可以观察到橡胶棒被“拉”着在支架上旋转,即相互吸引,证明此时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在地面上放好1500瓦电炉,在距炉面竖直高30~40厘米左右的地方架起可横放玻璃棒的框架,将几根实验用玻璃棒放于其上,接通电炉烘烤,此时玻璃棒的环境温度可以达到50~85摄氏度左右,当烘烤时间在30~50分钟左右,取烘后的玻璃棒与干燥清洁的丝绸相磨擦,将磨擦后带电的玻璃棒接近不接触操作规程1中支架上带负电的橡胶棒(也可重新按操作1使之带上负电荷)时,可观察到橡胶棒被“推”着旋转,即相互排斥;将磨擦后带电的玻璃棒(烘后的)接近不接触操作1中放在支架上带正电的玻璃棒(也可重新按操作1使之带上正电荷)时,可观察到(操作1中)玻璃棒被“拉”着在支架上旋转,即相互吸引,由此可以证明用丝绸磨擦玻璃棒(烘烤后的)带负电荷。
  上述实验证明:在常温条件下,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在上述相对的特殊条件下,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荷。
  2.玻璃体绝缘性能实验
  实验1 用220伏用导线将220伏带灯座白炽灯泡和开关串联安装在电工用实验板上,然后连接在交流电源220伏输出端,在检查串联无误和保证安全的条件下,接触电源,合上开关,可观察到:白炽灯发光,说明线路器材完好。
  实验2将自制带电极玻璃体安装在220伏白炽灯座上,再将其串联安装在上述实验1的线路之中,在检查整个串联无误和保证安全的条件下,接通电源,合上开关,可观察到:白炽灯不发光,说明自制带电极玻璃体不导电,可以证明此玻璃体具有绝缘性,说明“玻璃是相当良好的绝缘体”(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教科书物理《导体和绝缘》一课中结论)。
  实验3上述实验2通电时,用酒精喷灯外焰加热自制带电极玻璃体,当玻璃体被加热达到红炽状态时,可观察到:白炽灯发光,说明自制带电极玻璃体导电,可以证明此玻璃体具有导电性,此时的玻璃体是导电体。上述实验证明玻璃既可以是绝缘体又可能是导电体。具体原因估计与玻璃的原子分子结构及温度效应有关。
  2011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42: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仑兹力
  【点击下载】(454 KB)
  2011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33: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
  【点击下载】(452 KB)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课前、课堂、课后多管齐下
  文章摘要:我们由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般是入校到期中测验前),发现自己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很多学生不解:为何初中物理学的还可以,到了高中却常常不及格,时常有问题分析“听得懂,不会做”,甚至“怎么也听不懂”的抱怨。家长十分着急,部分青年教师也茫然,造成这种现象…
  我们由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般是入校到期中测验前),发现自己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很多学生不解:为何初中物理学的还可以,到了高中却常常不及格,时常有问题分析“听得懂,不会做”,甚至“怎么也听不懂”的抱怨。家长十分着急,部分青年教师也茫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作为高一新生还没有实现初高中物理台阶的跨越。
  一、初高中产生台阶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知识本身的差异。
  (1)初中物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经验性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演示实验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认识其规律,获得定性知识。高中物理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抽象思维为主,如高一物理所讲的摩擦力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难以适应。
  (2)初中物理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突变不适应。
  (3)初中物理习题以简单理论和算术计算为主,而高中以逻辑推理代数计算为主,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方程等解决物理问题。高中力学中矢量较多,如:力、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等,学生必须先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确定矢量方向,然后选取正方向,简化为代数运算,这一步骤本身就要求学生对矢量有正确理解。其次,正负号使用多样化,在高中物理的分析和运算中“+、-号”用途较广,意义各不相同,不能混淆。例如:“+、-”号可以表示矢量的相反方向、过程的方向、表示势能的大小及变化的情况等,这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混乱,把物理运算当成了纯数学运算,分不清”+、-”号的物理意义,当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观台阶。
  (1)思维过渡困难。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即从初步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他们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初中物理研究的是实实在在的物体,物理知识也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基本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但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大多是理想模型,要求学生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来获得物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多数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正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其中经验思维仍占优势,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演绎推导。而高中物理有相当严密的推理系统,始终强调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很难马上适应高中物理思维抽象程度的要求,故造成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困难。
  (2)先入为主障碍。调查发现,未进敫咧星埃被他人告?quot;高中物理难学"的学生占50%以上,这在“中”等生中尤为明显(比例达70%)。而“好”、“差”生中较少(比例分别为15%,22%).可见在对高中物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着畏惧感。这种先入为主的人为因素,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能否学好物理产生动摇,失去了信心,给高中物理教学造成了无形的障碍。
  (3)认知结构重建。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是具有更强包括性的上位知识,对上位知识的学习应重新组织认知结构,把原来已有的相应的下位知识,作为理解和支持新的上位知识的生长点。掌握了上位知识,下位知识不难由此记忆或导出。但原有的知识结构往往对更新认知结构产生障碍作用。经验性错误和原有知识的负反馈影响正确概念的形成。其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原有的一些认识,包括不少浮浅或错误的认识,影响学好新的物理知识。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许多学生由“物体不拉不推不动”的错误认识,得出物体滑上斜坡的过程中一定有拉力或推力作用;飞行中的子弹必然还有一个向前冲力的作用等错误结论。其二,“相关知识”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学过的较简单概念、定律,掌握不好或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其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例如:把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相混淆;把放在斜面上的物体认为其重力的大小等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其三,“相似经验”的影响。熟悉的、简单的物理知识同新的物理知识相混淆。如:把动量P=mv和动能Ek=1/2mv2相混淆等。
  3、学生学习方法的台阶。
  初中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教师多讲、细讲,解决物理问题从头到尾,步步不缺,教师也常为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要学生背牢记熟,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认真读书、建立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极少考虑。学生逐渐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呆板学习方法。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精讲,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物理情景,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课堂学习的知识,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如何做好高中物理学习的准备
  1、端正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中物理学习。
  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2、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3、做好学习方法的过渡。
  (1)做好课前预习。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较大,提前预习可以对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心理稳定。故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2)课上要认真听讲,主动性思维。高中物理课由于内容较多,逻辑性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主动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学会知识的对比、归纳和梳理。如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都可归结为匀变速运动,服从同样的基本规律;再如T=2πl/g(单摆),T=2πm/k(弹簧振子),T=2πR/g(地面附近的人造卫星)也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归纳和小结,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上课记好笔记,每章进行归纳小结。根据老师的要求,养成记录及整理笔记的习惯,做好知识的落实工作。

电磁铁教案三:中考物理必备考点归纳

电磁铁教案_中考物理必备考点归纳

  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16.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功能
  1.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杠杆不水平也能处于平衡状态
  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4.定滑轮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
  ①有力
  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
  6.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7."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8.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9.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10.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11.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2.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热学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3.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8.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对)
  9.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冰变为水)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11.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学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 100W"的灯泡比"220V 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磁场知识
  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4.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5.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7.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8.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2738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