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物理初三上册知识点

初三上 时间:2012-03-11

【www.jinghuajt.com--初三上】

物理初三上册知识点篇(1):初三上册物理复习知识点

  一、 物理基本知识点
  1、 分子动理论: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2、 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0);内能与温度有关;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 热量:①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热值主要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②存在温度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比热
  容主要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水的比热容大;热量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含有);
  4、 热机:四个冲程(吸气、压缩(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排气);
  5、 摩擦起电(电荷的转移)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在电路中,电流从
  正极出发回到负极。
  测量—电流表(读数有两个量程0.6A和3A ,存在5倍关系;连接需串联、电流“+”进“-”出)
  6、 电路:短路(导线直接连在电学元件两端);串联(电流有且只有一条路;用电器相互要影响);并联
  (电流有分路;用电器相互不影响;家庭电路电压都为220V)判断串并联不看电压表,电压表类似于断路。
  7、 电压: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测量—电压表(读数有两个量程3V和15V),连接需并联、电
  流“+”进“-”出)
  8、 电阻:①(定值)电阻特点:主要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而与导体的电流和电
  压无关。②滑动变阻器:连接方式“一上一下”;电阻变化“远大近小”(以下端接线柱为准);用于改变电灯亮度时需串联;实验中开关闭合前,滑片要位于电阻最大处(下端接线柱的另一端)
  9、 电功:含义(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即用了多少电);单位:J和KWh ;测量—电能表(测量数据的
  单位为KWh即“度”,最后一位是小数)
  10、电热:含义(电流的热效应,即电能转化成内能)
  11、电功率:含义(电流做功的快慢); 额定功率(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此时用电器正常工作,额定功率具有唯一性); 决定电灯亮暗的是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功率和实际电压存在“同大同小”的关系;用电器铭牌的充分认识(“知四个量” 例如“220v、100w ”:1、额定电压:220v 2、额定功率:100w 3、..
  U2U2
  则R额定电流:100w/220v (I=P/U) 4、电阻:220v/100w P) RP2
  12、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现象(话筒) 电动机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听筒)
  二、 物理规律
  1、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同种电荷(磁极)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磁极)相互排斥
  3、当导体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当导体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4、、电流特点:串联电流处处相等I=I1=I2 并联分流I=I1+I2
  5、电压特点:串联分压U=U1+U2 并联电压处处相等U=U1=U2
  6、电阻串联:R=R1+R2 电阻并联:111RR R12 RR1R2R1R2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无论电阻串联、并联,分电阻变大,总电阻也变大)

物理初三上册知识点篇(2):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三物理知识点:第十一章知识点总结讲解的相关问题,以供大家阅读,更多信息请关注学习方法网!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
  ①装置:
  ②现象:
  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原子核半径小于10-14m,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
  3、玻尔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是稳定的事实相矛盾。
  b.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随着旋转轨道的连续变小,电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应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2)玻尔理论
  上述两个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
  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v=E2-E1
  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即轨道半径跟电子动量mv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跟电了动量mv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
  n为正整数,称量数数
  (3)玻尔的氢子模型: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玻尔在三条假设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以及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行时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原子的热能。)
  氢原子中电子在第几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的能量En,和电子轨道半径rn分别为:
  其中E1、r1为离核最近的第一条轨道(即n=1)的氢原子能量和轨道半径。即:E1=-13.6ev,r1=0.53×10-10m(以电子距原子核无穷远时电势能为零计算)
  ②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氢原子的能级。按能量的大小用图开像的表示出来即能级图。
  其中n=1的定态称为基态。n=2以上的定态,称为激发态。
  二、原子核知识点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
  2、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
  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在β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测得质量为m,半衰期为T,经时间t后,剩余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
  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氦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中子。
  4、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质子数等于电荷数
  核子数等于质量数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铝时,发生核反应。
  发生+β衰变,放出正电子
  三、核能知识点:
  1、核能:核子结合成的子核或将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称为核能。
  2、质能方程:爱因斯坦提出物体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E=mc——质能方程
  3、核能的计算:在核反应中,及应后的总质量,少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即出现质量亏损,这样的反就是放能反应,若反应后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前的总质量,这样的反应是吸能反应。
  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与质量变化的关系为:
  为了计算方便以后在计算核能时我们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若已知条件中以千克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中单位:
  方法二:若已知条件中以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中单位:
  4、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1)裂变反应:
  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用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
  链式反应的条件:
  ③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放能约1Mev能量
  1kg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
  (2)聚变反应:
  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
  ②平均每个核子放出3Mev的能量
  ③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物理初三上册知识点篇(3):初三上物理温度知识点讲解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danyuanzuowen/10589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