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听课记录评语

六年级作文 时间:2011-12-20

【www.jinghuajt.com--六年级作文】

听课记录评语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应该怎么写?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洞见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1
  一、导入: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对于圆我们有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一下。
  2、看见过方形的车轮吗?(课件:唐老鸭骑方形车轮的车子)
  为什么笑呀?(生述原因)
  3、摸一摸手中的圆片,在桌上滚一滚,感觉怎么样?(没有棱角)
  我们说方形能给人以阳刚之美,那么圆形给人以曲线美,圆形是平面内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4、唐老鸭骑车时它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不平稳)
  学生模拟平稳着走路。
  5、(课件:小强骑车)车轮安装时该把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圆的中心)
  (课件:小红平稳骑车)猜想为什么安在中心走起来就能平稳了?(圆点到圆边的长度一样)
  板书:圆中心的一点到圆边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6、指名指出课题中圆的圆边上、圆内、圆外。
  二、新课:
  下面我们来证实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1、可以怎么证明,师述方法,学生找手中圆的中心,找到后小组交流。
  2、指名说是怎样找的?
  谁用的是对折的方法?能找到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吗?能找到几条?画出来。
  圆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3、证明这无数条线段一样长,你有什么方法?小组讨论。
  指名说方法。
  4、边展示边指出定义:圆心、半径(一样长、无数条)
  能解释车轴为什么安装在圆心上了吗?
  5、看圆形的折痕有没有比半径更长的线段的呢?
  有什么特性?自己来解决,完成“工作报告单”。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全班对照报告单交流。(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叫直径,无数条,长度相等,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
  6、回顾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到的?观察——猜想——实践——获得
  提倡这种学习方法。
  三、会画圆吗?自己画一画。
  指名板演画圆,师问生答:每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再画一个圆。
  比较大小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指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练习拓展:
  1、体育课上要在操场上画圆,你打算怎么办?
  2、生活中随处可见圆,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欣赏课件:有关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
  半径 r  圆中心的一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 d  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2*半径    半径=1/2直径
  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陈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课的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我觉得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教师:刘艳玲(解放小学206班)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 ,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

听课记录评语篇(二):老师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老师数学听课评课记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aoxuezuowen/9465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