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硫化氢化学式

初三上 时间:2010-04-03

【www.jinghuajt.com--初三上】

(1) [硫化氢化学式]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初三的化学学习通常是学生们最头疼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涉及的概念多而且新,加之物质分类多、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掌握。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必备的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初中化学知识口诀
  1、化合价实质之歌
  化合价实质要记准, 金正非负单质零;
  氢一氧二应记住, 正负总价和为零;
  许多元素有变价, 条件不同价不同。
  注:“金正”指金属的化合价通常显正价:“非负”指非金属的化合价通常显负价。
  2、化合价之歌
  氢氯钾钠一价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磷五价,
  二四六硫都齐啦。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
  三二四五氮都有,二四六七锰来占,铜汞二价最常见。
  氟氯溴碘本负一,特殊情况为正七。
  3、书写化学式之歌
  先念后写再标价,约分之后相交叉。
  4、书写化学方程式之歌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写对化学式,式子要配平;气体和沉淀,箭号标分明。
  5、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6、物质溶解性之歌
  钾钠硝酸铵盐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铅、钡沉水中,碳酸、硫酸镁微溶;
  溶碱有五位,钾钠铵钙钡。
  7、关于元素周期表可以每五种元素为一句去记忆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8、化学、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
  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
  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
  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
  初三化学考点知识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 [硫化氢化学式]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初中化学刚开始学是要记忆的,书上涉及的理论性概念比较多,要求计算的内容比较少。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加强记忆的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三化学知识点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初中化学知识重点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初三化学必考知识
  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 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 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 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 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 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 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 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 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 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 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 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 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 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 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 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的,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 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3) [硫化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教学措施分析

  第一篇:《高中化学方程式有效教学论文》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物质的化学性质。作为符号语言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元素符号与客观化学物质是一种间接的关系,需要以化学概念为中介,因此符号的表征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一个难关。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普遍是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承轻创新,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效果差,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教师应深入解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从高中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回归和认知内涵出发,进一步认识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意义,改进教学策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帮助学生领悟思想方法,提高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良性发展。
  2高中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2.1应用合理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规律与方法(如利用韵律语或顺口溜)熟记并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好基础。化学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教师应积极创设化学化学课堂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记忆,提高书写技巧,学会书写化学式,
  第二篇:《浅谈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教学》
  当今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我们应该学会向课堂要高效,向学习方法上要高效,摆脱题海,启发学生运用先进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解题步骤学习。
  自然界如此神奇,必然存在着能够令学生更快、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把握事物本质去掌握知识。世界上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中能在非常多的领域有造诣,是因为他们有无限充沛的精力,或是优于常人的智商吗?事实上,他们只是把握住了方法。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他们了解自然规律,而且能按照科学步骤做事,再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何为自然规律?举个例子:自然界百花齐放,物种繁多,从化学角度讲,它们的组成会是怎样呢?如石英的组成是SiO2,SiO2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硅原子和氧原子又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 NaCl,由Na+和Cl-构成,而Na+和Cl-又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只不过因为数目与排列方式的不同,才会千变万化。世界原是由简单物质演变而来,这个演变过程中必有一定的规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有它的科学步骤。一般是:判断物质类别→确定物质性质→根据性质判断反应类型→回忆此类型反应特点→完成方程式。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分析几例易错方程式的掌握。
  一、复分解反应中的相对强酸制弱酸
  如:苯酚钠+CO2+H2O→苯酚+NaHCO3,对这个方程式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判断苯酚钠属于盐,CO2和H2O实为H2CO3属于酸,酸性较强推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的相对强酸制弱酸。其反应特点是交换成分,最后完成方程式。在这个反应方程式中,生成的新盐是NaHCO3,而不是Na2CO3,学生极易出错。
  课堂上笔者作如是处理:H2CO3作为二元酸,在溶液中分两步电离,第一步:H2CO3?H++HCO3-,第二步:HCO3-?H++CO32-,其中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若把HCO3-当成一元酸的话,则酸性H2CO3>HCO3-。即酸性H2CO3>苯酚>HCO3-,当H2CO3第一步电离产生的H+与苯酚钠作用生成苯酚时,生成的HCO3-的酸性已不够强,故不能继续与苯酚钠反应制取苯酚。因此生成物不是Na2CO3而是NaHCO3,解释的理由其实还是强酸能制弱酸,而弱酸不能制强酸。
  与此相似,另一个强酸制弱酸的反应: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在此反应中生成的则是Na2CO3,因为酸性:H2CO3>HCO3->Al(OH)3。当然在CO2过量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NaAlO2+CO2+2H2O=Al(OH)3↓+NaHCO3。生成NaHCO3,因为后续又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这个反应从形式上看是化合反应,但更应把它理解为相对强酸制弱酸:Na2CO3属盐,碳酸是酸,酸性H2CO3>HCO3-。
  以上几个方程式不尽相同,特别是在生成物到底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上更难判断,但它们知识的落脚点几乎一样,都是相对强酸制弱酸,弱酸不能制强酸。但是在反应中
  CuSO4+H2S=CuS↓+H2SO4中,却是以H2S这种弱酸制得硫酸这种强酸,像是一种反常的例子。正是这种例子的存在,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化学反应反复无常,化学原理任凭老师一张嘴”的感觉,在相对强酸制弱酸这个前提下,能以弱制强,确实反常了。但如果变换角度,把硫酸和硫化氢的反应放在复分解反应这个背景下分析,则发现它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了沉淀。也就是说这个反应是完全正常的。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背景下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一些规律是在特定背景下才能成立的。因此应该教会学生能在不同背景下看问题,学会换角度看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所处背景,然后决定应用相应的知识点。老师在教会学生唱山歌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唱。
  二、两物质间存在多个离子反应类型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反应物量比不同时产物不同。如: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这类方程式书写的掌握一直是个难点,也极易成为高考中的失分点。对于这一类反应。应作如下处理,以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
  (1)先分析清楚共存在两个离子反应:①HCO3-+OH-=CO32-+H2O ②Ca2++CO32-=CaCO3。
  (2)搞清楚反应的先后顺序:先HCO3-+OH-=CO32-+H2O后Ca2++CO32-=CaCO3↓。
  (3)按不足的那个量来配比并分析产物:如少量碳酸氢钙和足量氢氧化钠反应,可设少量的碳酸氢钙为1mol,因为少量会被反应完,所以可以确定出所需氢氧化钠的量。1mol碳酸氢钙中有2molHCO3-消耗2molOH-,即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钠1∶2反应。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产物:2molHCO3-与2molOH-中和出2molH2O和2molCO32-,其中1molCO32-与1molCa2+生成1molCaCO3,其余结合成Na2CO3,最后完成方程式。
  学生若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就等于掌握了如下的一大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Ca
  (HCO3)2和NaOH、Ca(OH)2和NaHCO3、Ca(OH)2和Ca(HCO3)2、Ba(OH)2和NaHCO3、Ba(HCO3)2和NaOH、Ba(OH)2和NaHCO3、Ba(OH)2和NaHSO4、Mg(HCO3)2和Ca(OH)2、Ca(OH)2和NaH2PO4、FeBr2和Cl2、FeI2和Cl2、FeI2和Br2。
  第三篇:《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教学》
  当今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我们应该学会向课堂要高效,向学习方法上要高效,摆脱题海,启发学生运用先进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解题步骤学习。
  自然界如此神奇,必然存在着能够令学生更快、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把握事物本质去掌握知识。世界上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中能在非常多的领域有造诣,是因为他们有无限充沛的精力,或是优于常人的智商吗?事实上,他们只是把握住了方法。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他们了解自然规律,而且能按照科学步骤做事,再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何为自然规律?举个例子:自然界百花齐放,物种繁多,从化学角度讲,它们的组成会是怎样呢?如石英的组成是sio2,sio2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硅原子和氧原子又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 nacl,由na+和cl-构成,而na+和cl-又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只不过因为数目与排列方式的不同,才会千变万化。世界原是由简单物质演变而来,这个演变过程中必有一定的规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有它的科学步骤。一般是:判断物质类别→确定物质性质→根据性质判断反应类型→回忆此类型反应特点→完成方程式。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danyuanzuowen/829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