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黄道面

初一作文 时间:2012-01-04

【www.jinghuajt.com--初一作文】

黄道面篇(1):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黄赤交角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黄赤交角
  【—初一地理总结之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总结: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
[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黄赤交角]相关文章:

黄道面篇(2):地球自转知识点


  地球除了公转,它还会自转。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球自转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地球的自转、公转
  1.地球自转、公转规律及地理效应
  a. 地球自转、公转规律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和轨道
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称为赤道面。
绕太阳公转,为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自西向东。
周期
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 h 56′4″。
一个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 h 9′10″。
速度
角速度:极点为0,其他各点均为15°/h;
线速度:自赤道(1670km/h)向两极点逐渐减小为0,南北纬60°约为837km/h。
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b. 地球自转、公转地理效应
  a.自转:昼夜更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产生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使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b.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2.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恒星周日视运动方向为:偏东方向升起,偏西方向落下;
  如果恒星位于23°26′N,观测者在45°N,则恒星自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正午(地方时12点),恒星到达天空最高位置;
  如果恒星位于23°26′S,观测者在45°N,则恒星自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正午(地方时12点),恒星到达天空最高位置;
  3.太阳的周年运动
  其实质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种反映。由于地球每年(恒星年)绕太阳公转一圈,而地球上的人通常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正如坐在行驶的车辆中的人感觉周围的物体向后运动一样,看到的是太阳在恒星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后运动,每年转一圈。太阳在周年视运动中,大约穿过十二个星座。
  早期人们认为这是太阳的真实运动,称太阳周年运动;但随着地心说的崩溃,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看上去的运动,故称太阳周年视运动。由于地球公转与太阳视运动的方向为圆周方向,故与通常认识的视运动有所不同的是,太阳视运动的方向不是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而是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在北黄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太阳周年视运动是古代人制订历法的依据,如古埃及的历法中以太阳与天狼星同时升起的日期为新年。但随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恒星年与回归年不同,而以回归年作为制订历法的依据。
  4.太阳的回归运动
  a.3.21至9.23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9.23至第二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12.22至第二年的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22至12.2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5.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春分、秋分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等长
全球昼夜平分
出现极昼(夜)范围
北(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
  6.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地球自转的意义
  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三种:昼夜交替、时差(包括地方时和区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2.周期:
  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
  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的判读:
  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
  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
  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二、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
  产生的原因: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西边地点的时刻较晚。
  计算方法:
  所求地点的时间=已知地点的时间±(两地相隔的经度数÷15°)×1小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反之用“-”)
  2.时区和区时
  时区的划分: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区时的含义:
  为了方便计时,把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通用的时间,即区时。
  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 “+”、“-”号的取舍:若要计算的地方位于已知地的东侧,用“+”,反之用“-”)。
  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则二者关系又密切联系。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小时。
  3.日期界线
  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的划定避免通过陆地。
  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偏移规律:
  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判断物体偏转时一定要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来判断,否则会出错)
  3.体现:
  一般在水流、气流等无动力作用的物体上体现的较明显。
  地球自转知识:水流为何有快慢
  当我们仔细观察一条河流时,常常会发现河流的右岸总是被冲刷最严重的,而左岸由于河水流速较慢,所以经常有沙石堆积。
  同样一条河流,为啥两岸的流速有快有慢?这跟地球的自转有关,准确地说是地球自转时产生的偏向力有关。由于法国物理学家科里奥利1835年第一次详细地研究了这种现象,因而又被称作“科里奥利力”。
  通过研究发现,地面上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气体、液体和固体),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其运动方向要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并且地球自转偏向力随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减小,在赤道地区为零。
  尽管地转偏向力非常微弱,但是我们也还能看到某些它的效应。要看到一个微弱的东西产生的效应,最好的办法在大尺度和长时间的过程里边观察它。
  如果我们从卫星云图上面看的话,所有在北半球的台风都是向外顺时针旋转的,这就是科里奥利力玩的把戏。在地面附近,台风中心处的气压会特别低,所以风是向 台风中心吹的。而当这么多空气跑到台风的中心之后,会一直沿着风眼的壁旋转着向上爬到达云顶。所以,在云顶的风是向外吹的。这时候,地转偏向力就会使气流 的方向逐渐向右偏移,这就是为什么在卫星云图上的台风总是一个漩涡。
  也有人造的仪器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比如说傅科摆,它通过展示地转偏向力的效应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当初,法国物理学家傅科(Jean Focault)在巴黎先贤祠放这个摆,目的的确是要展示地球在转动。在巴黎先贤祠的这个傅科摆,摆长67米,重28千克。之所以傅科选择这么长这么重的摆是有原因的。摆长越长,摆的速度就越大,偏转的效应会更加明显。而大质量的摆相对也不容易受空气阻力等干扰。为了显示摆的轨迹,在摆下还有一个沙盘。如果地球是静止的话,他的摆应该只会在沙盘上画出一条唯一的轨迹,并且沿着这条轨迹不停的往复运动,直到摩擦力使它失去所有能量为止。
  但事实是,傅科摆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会非常缓慢地向右偏转。使摆的轨迹偏转的力量正是地转偏向力。在每一次摆动中,地转偏向力都使摆偏转了一点点,每个小时摆的轨迹都会向右转过11度,大概32.7小时摆才会转过一圈,这个周期会随着摆所在地的纬度变化。
看过"地球自转知识点 "

黄道面篇(3):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黄赤交角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⒈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导致热带变大。极线(66°34′)就会扩大,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寒带范围增大。既然极地范围的增大,那么极昼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⒉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
  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⒊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 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⒋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
  总结:“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使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初一地理总结之海上龙卷风类型】
  当它伸到海面时,能吸起高大的水柱,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在海龙卷群中最成熟的要推“母龙卷气旋”,依次是龙卷气旋族、龙卷气旋、龙卷涡旋、龙卷漏斗、吸管涡旋,构成一个完整的家族。其相互关系是:母龙卷气旋是由多个龙卷气旋组成的,它的作用范围在10-20千米,其威力属海龙卷之首;龙卷气旋是由各个龙卷涡旋组成,作用尺度在3-10千米;龙卷涡旋也称小龙卷气旋,是由多个龙卷漏斗组成,作用在1-3千米范围内;龙卷漏斗也是通常所见的漏斗云,它的尺度约为300米,一根漏斗云里,有两个甚至三个以上吸管涡旋,所以也称母涡旋;吸管涡旋是海龙卷群中最年轻的,它的尺度一般不超过30米,但其破坏力却是最大的,有时比台风威力还大,主要是它那涡旋轴范围小气压梯度特别大,压力差可达20百帕以上,为台风内部平均气压差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因此其内部风速极大,多在每秒100米以上 初中学习方法,要比台风大几倍,所经之处常能造成极严重的灾害,海龙卷能把海上船只和海水吸入空中。更有趣的是1949年南半球的夏天,新西兰下了一场“鱼雨”,鱼从天而降,这就是海龙卷的作用。
  总结:海龙卷的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平均每小时50千米左右。
  【世界之北冰洋暖流】
  暖流 初中语文,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
  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据此并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图5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 (加快或减慢)。
  (2)B处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 。
  总结:暖流可以使沿岸增加湿度并提高温度,更有助于生物,植物的生长与发展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初一地理总结之地图构成要素】
  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所以又通称地图“三要素”。
  1、图形要素
  是地图根据制图的要求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注记、地学基础。
  2、数学要素
  用来确定地学要素的空间相关位置,起着地图内容“骨架”的要素。
  3、辅助要素
  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
  4、补充说明
  以地图、统计图表、剖面图、照片、文字等形式,对主题图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可根据需要配置在主要图面的适当位置。
  总结: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
  【地理解读】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必备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机、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
  (三)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温馨提示: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初一及答案之安徽省南部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12.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3. 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 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 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 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总结: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之我国的人口
  各位热爱地理的同学们,的小编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 初中数学,为大家带来了详细的地理总汇,有兴趣的同学赶紧过来看看。更多地理信息尽在。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858年和1949年)。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9667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