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开卷是否有意

初三作文 时间:2012-09-12

【www.jinghuajt.com--初三作文】

(1) [开卷是否有意]济南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带参考答案

开卷是否有意_济南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带参考答案


  初三的学生在复习语文的时候。多做一些模拟试卷,可以真正的总结出一些题型的规律、技巧。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济南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以及答案解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济南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歼灭(qiān) 驯良(xùn) 干涸(hé) 坚持不懈(xiè)
  B.和煦(xù) 要塞(sài) 炫耀(xuàn) 人声鼎沸(dǐng)
  C.迁徙(xǐ) 瓦砾(lè) 迂回(yū) 齐心协力(xié)
  D.酬和(hè) 伫立(zhù) 刹那(shà) 中流砥柱(d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造型 顶粱柱 刻骨明心 隐姓埋名
  B.藉贯 沉甸甸 锐不可当 秩序景然
  C.丰硕 紧箍咒 疲备不堪 振耳欲聋
  D.憔悴 逐客令 家喻户晓 进退维谷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看完电影《狼图腾》,受到了震撼,感觉开卷有益。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在当地人心目中,王大夫是一位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D.清晨的公园里,一些老人在指手画脚地打着太极拳,姿势优美,如行云流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关注和培养的重要工作。
  C.劝阻青少年戒烟,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中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是曹操。
  B.《简·爱》中简·爱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勇敢地宣布了自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
  C.《草房子》中细马在桑桑的帮助下挖柳树须子给邱二爷治病,后来细马回到了江南老家。
  D.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B. 造饮辄尽 造:酿造
  C. 期在必醉 期:期望
  D. 环堵萧然 萧然:空寂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亦不详其姓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
  B. 因以为号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既醉而退 濯清涟而不妖
  D. 黔娄之妻有言 能以径寸之木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 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 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共6分,每小题2分)
  记六一①语
  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批评指正。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
  疵 病 不 必 待 人 指 ?` 多 作 自 能 见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1.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2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春思
  贾 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2.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 ,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 的特点。(3分)
  13.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共7分,每小题1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3) ,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5)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小时候,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三、(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共l 2分)
  (一)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3分)
  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1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8分)
  (二》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19.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3分)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3分)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洗老
  21.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4分)
  2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4分)
  四、(5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济南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一、(15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易错字字音的辨析能力。B项读音全部正确,其它选项误读的分别是A歼灭(jiān)、C瓦砾(lì)、D刹那(chà)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A“顶梁柱”,非“顶粱柱”,“刻骨铭心”,非“刻骨明心”;B“籍贯”非“藉贯”,“秩序井然”非“秩序景然”;C“疲惫不堪”非“疲备不堪”,“震耳欲聋”非“振耳欲聋”。每个选项设置两处错误,难度较小。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A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使用的对象不恰当,应该用“获益匪浅”。B“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了,用“津津有味”才恰当。D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B搭配不当,删除“和培养”。C“劝阻”“戒烟”,把意思说反了。把“戒烟”改为“吸烟”。D句子成分(主语)残缺,去掉“随着”或“使得”。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草房子》中细马在邱二爷死后,没有回江南老家,而是留在了油麻地,卖了十二棵树,买回五十头羊,努力赚钱,买砖,立志要给妈妈盖大房子。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9.答案:疵病不必待人指?`/多作自能见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明显是两个分句,根据句意可准确断句。
  10.答案: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每个分句占1分,意思正确且语句通顺,即可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课外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本句直译即可,注意要点出“此公”是欧阳修,“以”“告人”“故”“尤”等词语要翻译准确。
  11.答案:①勤读书 ②多写作 ③不急于求成 ④多反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本题关于写作的主张要从欧阳修的话中去提取、概括,“勤读书”“多为之”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多作自能见之”等词句可看出其写作主张。
  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三)诗歌阅读
  12.答案:草、柳、桃花、李花 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第一空写对写全得1分:第二空占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的春天的特点。
  13.答案: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修辞手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惹”字的意义占1分,“惹”字的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四)根据原文默写
  14.答案:(1)温故而知新 (2)胜作一书生 (3)乡泪客中尽 (4)谁道人生无再少 (5)身世浮沉雨打萍 (6)断肠人在天涯 (7)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1)至(7)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作”“少”“萍”涯”等字不要错写或误写。
  三、(30分)
  15.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 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16.答案:“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7.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间段落在结构上能起到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特点的介绍,与首尾有呼应关系,运用某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对象特点等,具体的作用要看文段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本题“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承接上文,“在文化上所赋予……”开启下文,与文章首尾都有呼应。回答承上启下段落的作用类题目,最后最好加上一句“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19.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概括文意占1分,主旨占1分,题目所用手法及作用占1分,结构特点及作用占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题目妙处的能力。分析记叙文题目妙处,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含义,明确其是不是文章行文线索,与写作内容、写作对象、写作顺序、文章首尾等的关系,最后表明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0.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描写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2)洗,是“冲洗”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伤感。(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分析,先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然后再根据上下文内容考虑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这句话表现了相关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词的能力。赏析文中的词语,先要解释这个词语的本意,然后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最后指出这个词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21.答案:只要有母亲在,就会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文中是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令“我”震撼的事情。这句话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句意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22.答案:示例一:运用对比的写法。如文章开篇写母亲主动给“我”打电话和结尾“我”主动给母亲打电话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运用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见解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3分。允许有创新发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方法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文章构思特点,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架构、段落安排、行文思路、立意选材等特点去观察和思考;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则要仔细观察作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等。本文对比手法明显,记叙顺序上还用了插叙的手法,可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
  四、(50分)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没有材料的引导,也没有过多的内容限制,不存在审题障碍,但要想写得出彩也需要动一些脑筋。
  写这篇文章还是重在解题。“那声音”是主体,是写作时应重点思考的内容,结合后面的限制成分“常在心田”,“那声音”对自己而言一定是印象深刻的、触动自己心灵的声音。可以写自然之音,童年走进山野,风吹树林的声音,山间叮咚悦耳的泉水之声,林间鸟鸣啾啾声等等,与现实中因过度砍伐,开荒建厂、种田等破坏环境的行为,造成山头光秃、沟谷干涸、飞鸟几绝、雾霾频现等现象对比,表现环保的主题。可以写物之声音,狐貂等被杀前的哀鸣、车祸瞬间刺耳的刹车声等,表现珍爱生命的主题;当然,还可以写幼时父亲晚归的自行车声、祖父的拨浪鼓声等,表现爱的主题。还可以写人之声,老师的一句鼓励、朋友的一句安慰、亲人的一句叮咛、妈妈的一声嘱托、父亲的一声叹息,表现励志的主题。
  “常”是限制词,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这个词告诉我们,这篇作文不可只写一事,一定要写出“那声音”常在心田,常现耳边,每每遇到特殊事情的时候都会在心间响起,会警醒自己、激励自己。
  “常在心田”是补语,为什么会常在“我”心田,因为它难忘,它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对“我”影响很大,引发“我”的思考,启迪“我”的人生……
  如果能做到如上解题,拓开自己的思维,在作文形式上能够有些创新,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该不难。

(2) [开卷是否有意]a4纸读书主题小报手抄报精选图片


  开卷有益,读书可使人愉悦,增加文采及充实智慧。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达理,颇有风度。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a4纸读书小报手抄报图片,希望能帮到你。
a4纸读书小报手抄报图片欣赏
a4纸读书手抄报图片1
a4纸读书手抄报图片2
a4纸读书手抄报图片3
a4纸读书手抄报图片4
a4纸读书手抄报图片5
  a4纸读书小报手抄报内容一:勤奋读书名人名言
  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摆晃,幸福也是其中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 罗曼·罗兰
  人生的道路和归宿,不是享乐也不是忧愁。努力啊,为了每一个明天,每个明天都比今天胜一筹。 —— 朗费罗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 爱默生
  我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美和善的胜利。 —— 库普林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 威·柯珀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 莎士比亚
  人生当贵显,每谈布衣交。谁肯居台阁,犹能念草茅。 —— 陆次云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 居里夫人
  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 —— 罗曼·罗兰
  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 —— 塞涅卡
  人生不是一枝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枝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 萧伯纳
  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 —— 列·托尔斯泰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 黄治峰
  a4纸读书小报手抄报内容二:勤奋读书的典故
  1.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2.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3.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a4纸读书小报手抄报内容三:读书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读书还象以前那么重要吗?
  可能很多同学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惘,我的观点是,读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互联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互联网代替不了读书。
  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可以教给我们本领,可以纠正我们的过失,在书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也许有人会说,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的大老板,大富翁都不读书,不是照样发大财、赚大钱,那么,我们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话差矣,的的确确,现实社会中,有许多的大老板、大富翁不读书,发了大财,赚了大钱,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在我国的众多私人企业中,有多少能够与国外的百年老店如可口可乐、埃克森石油、杜邦化工、IBM、通用电气等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相提并论呢?相反,在我国短命、失败的私人企业多的不可胜数,我们的大老板、大富翁,他们所缺乏的是什么呢?
  据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世界首富都如此重视读书,更何况我们这些离世界首富相差很远、很远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读书呢?
  但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读书人,死读书,不解决实际问题,成了书呆子,这样的读书,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我认为,与其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一味地死读书,还不如不读书的好。
  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许应该是,在思想上要重视读书,要在有选择的前堤下读好书,时间上对读书要给予保证,但我们也要勇敢地走出书本,勇于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的读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是否可以这样说,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读书?
  同学们,您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

(3) [开卷是否有意]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开卷是否有意_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在语文考试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 ( )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
  4.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4分)
  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2分)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7.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8.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8 分)三种诸葛亮邓拓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1962年3 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13.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14.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4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 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 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③ 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 的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16.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 (2分)
  A. “众人皆醉我独醒”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 “风景这边独好”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
  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
  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
  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
  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
  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
  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
  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
  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
  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
  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
  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
  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
  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
  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
  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
  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
  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
  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
  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
  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
  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
  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
  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
  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8.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9.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4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4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选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2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分)
  2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2分)
  说“笑”
  杰斯·贝林
  ①那个夏天,我跟一只名叫“金”的大猩猩呆在一起,每当我抓住它的脚趾轻轻一捏,它就会抖着肩膀,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十五年来,那笑声常回响在我的耳畔。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有幽默感吗?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大鼠也会笑,贾克·潘克塞普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他研究的课题是啮齿类动物“在玩闹行为中是否产生愉悦的社交体验,其原始形式的笑是否为一种重要的、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
  ②潘克塞普和助手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实验,结果发现,在功能性和表达方式上,大鼠都和人类儿童的笑声有显著共性。大鼠似乎很怕痒,越怕痒的大鼠,通常也是群体里最爱玩的;挠痒能增进与大鼠的联系:被挠过的大鼠会主动寻找曾给它挠痒的手。如果面临恶劣的环境条件,大鼠的笑会明显减少。如果有两只“性格”不同的成年鼠,那么幼鼠呆在喜欢吱吱发笑的成年鼠身边的时间会更长。这些显然不能只归结于愉悦的生理体验了。但潘克塞普对实验结果的解读,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但他坚信:“我们有证据和理由提出这一谨慎假设:幼鼠打闹时发出的吱吱声和人类婴儿的笑声,在进化上有某种联系。”
  ③不但某些动物会笑,而且笑也是它们的天性。不过,潘克塞普也承认,它的发现并不表示大鼠也有“幽默感”。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不能与人的“幽默感”同日而语;尤其成人的幽默感,作为高级的社交体验和增进社交的情感手段,似乎是人类独有的特质,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其他动物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待研究,但他认为证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说猫是鼠一生的痛,那么当猫发生意外时,比如当猫掉入陷阱,或被揪着尾巴扔出去时,大鼠会不会心花怒放,会不会‘吱吱’地笑出来呢?”有人真做了这样的实验,大鼠目睹后却无动于衷。
  ④哺乳动物发笑之所以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不同。神经心理学家马丁·梅尔曾的实验表明,大脑成像的结果显示,让人类受试者观看滑稽动画片或听讲笑话时,不仅在进化上古老的脑区如杏仁核和伏隔核会更加活跃,进化上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也会活跃起来,其中包括前额叶皮层的广泛区域。而当给大鼠受试者挠痒时,其并不发达的大脑皮质却处于静止或微动状态。所以尽管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会笑,但人类的笑似乎还需要其他物种不具备的、更加特殊的认知神经网络的参与。
  ⑤各种各样的社交刺激,甚至负面情绪都能使人发笑,并激起其丰富的情绪。心理学家斯查梅塔特的研究证明,仅凭笑的声音特征,听者就能察觉出发笑者的心理意图,有时还会作出相应反应。他录制了传达不同情绪的笑,如愉悦、嘲讽、幸灾乐祸以及被挠痒等笑的录音,又组织多名受试者辨“笑”。尽管这些笑的差别十分细微,但受试者均能准确区分各种笑声。受试者对于幸灾乐祸之笑的判断尤其有趣:发笑者占主导地位,但不像嘲讽者那样居高临下;对被笑者既不友善也不敌对……
  ⑥可以肯定,有许多灵长类哺乳动物已经在表达不同情绪的笑和笑以外的其他情绪,只是人类还没有发现和“听”懂而已。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和跨物种社交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将来也许会出现猫追捕大鼠撞树身亡而大鼠狂笑不已的情景。因此,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但我相信,在动物“吱吱”发笑的背后,应该隐藏着奇妙的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许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当我们更多地听懂了人以外的更多生物的“笑声”,就会结交更多的“异类”朋友,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25.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某些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发笑在生理方面的主要差别。(4分)
  26.关于动物是否具有“幽默感”,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2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28.“许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你认为这样做的价值何在?(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29.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30.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31.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2.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8分)
  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①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强的是一位无名老僧,他轻描淡写的几招就把数位绝顶高手全部打败。无名老僧曾这样阐释过:练功者每练成一项少林绝技的同时,自己的身体都会遭受莫大伤害,并将有生命危险,所以,每练一种武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佛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最终,是越慈悲的人,武功越是高强。
  ②想来,这位老僧道出了一个涵盖人生的大道理: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
  ③我们的情绪需要化解。郁闷时,需要发泄来化解;伤心时,需要眼泪来化解;失意时,可一醉方休化解胸中块垒;仇恨时,则需胸襟与笑容来化解。化解后,心灵才会平衡,心绪平和,然后,人生会重新进入阳光地带。
  ④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化解。每天静坐室内,或写着文字或面对着电脑屏幕,慢慢地,思维迟钝,视力下降。时间久了,身体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以动“治”静。走出房间,来到自然中,用绿色养眼,用空气润肺,让鸟语叫醒耳朵,借花香恢复嗅觉。经此化解,再回到学习或工作中去,我们必会精神百倍,心情舒畅,思维灵活,工作更加高效。
  ⑤几天前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比尔·盖茨将从微软帝国转向慈善世界。这也是一种化解,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不变的,一些人攫取了过多的财富,另一些人的财富必然会减少,进而造成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仇富等社会问题。这时,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就会选择慈善来化解危机,以和谐社会关系,让别人认可自己。
  ⑥人生离不开化解,就像生命离不开阳光和空气。不懂化解的人,人生观必然畸形,人生道路必将褊狭,这样的人生必然存在危机;不懂化解的人,会拘泥不化,执迷不悟,钻入牛角尖、走进死胡同,以致自己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永远无法窥得人生的另一番境界,无法体会人生精彩有趣。
  ⑦化解,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化解之道,就会于山重水复之际,走出迷津,豁然开朗,突见柳暗花明。化解,更是对某一件事件或某一生命时段的校正与反思。懂得化解之道,人生就有所悟,有所得,精神修养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时,我们离成功也更近一步了。 (选文略有改动)
  33.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的事例,其主要作用是:
  (1)引出 的论点;(2) 。(2分)
  34.文章③、④、⑤三段,从情绪需要化解、 、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2分)
  35.文章⑥、⑦两段采用 的论证方法,强调化解能让我们
  ,更能让我们 的看法。(2分)
  36.初三毕业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化解学习压力?谈谈你的体验或想法。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答案
  1. C
  【解析】
  试题分析:C句中“满招损,谦受益”是讲做人要谦虚的,不是讲学习要刻苦的。
  考点:句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稍加阅读即可作答。阅读题有些问题是很简单的,解答时不要自设难度,无端的绕弯子,已经明确的问题直接回答。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13136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