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高中历史改革答题模板|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高中英语作文】

  今年是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三个年头。经过2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感受到了成功与喜悦,同时也有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广大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读,初步地了解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基本上能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积极地探索。例如:在学习人民版教科书必修1专题九第2节《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课,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还有,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时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主要的,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本课的重点,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正在努力地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得到不断发展。
  在《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力,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的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教学中除保留使用传统评价方式外,我们还尝试以“课前5分钟]讲”、“课堂有价值提问”和“课后小论文撰写”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业。
  课前五分钟]讲主要是讲“历史上的今天”,要求学生每节课轮流上台]讲,并规定]讲的三段论。第一段要求明确历史上今天的事件名称,第二段用100字概述这一大事的前因后果,第三段则用300字左右描述事件发生中的精彩片断。通过活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拓展了许多,对历史课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课堂有价值的提问”开始之初,学生还没养成这种习惯,显得被动和不自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尝试,虽然学生提的问题还是处在低层次、不成熟状态,但他们已初步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运用课后小论文撰写的评价方式。例如: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教师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观后感。有的学生写道:“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务之急是以举国之力改革教育制度,大力提高下一代国民的素质”。学生通过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首先,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存在很大不足,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中考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布置作业。其次,高中教材内容、观点与初中相脱节。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初中内容只是蜻蜓点水,高中内容却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2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把教师讲的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记录,而是依赖教师在复习时帮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掌握知识点。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校对课程改革准备不足。一是目前农村中学,甚至一些达标中学,对高中课程改革认识还不到位,准备不充分,教师们不知怎么教,学生也不知怎么学,尤其是毕业班历史复习教学更是不知如何下手。二是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辅助材料等还远远跟不上。由于受教学经费和设备的限制,教学手段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无法真正地在教学中应用,使教学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们普遍“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三是教研气氛不浓,集体备课做得不够到位,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四是学校、社会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处于“第三世界”的历史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语、数、外、理、化等学科,在教学资料享受方面也位列于后。
  4.会考与高考的脱节。会考是水平考试,对学生能力要求低;高考是选拔考试,对学生能力要求则高。为了应付高中会考,教师们还停留在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划要点、背要点;利用会考纲要中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做会考成绩自然不错,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却严重缺失。学生进入文科班接受历史教学后,随着能力要求增强,学生们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应。一是通史意识淡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通史知识体系,导致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存在缺陷。二是课后不知怎样复习,不知用什么教材、用什么辅导材料、采取什么方法,一切还是“雾里看花”。三是如何应对新高考试题。高考题与会考题能力要求相差太大了,会考成绩好不等于高考成绩就好。二者本来应该有关联,但实际中已完全没有联系。
  面对着新高考,我们应如何处理教材与高考的关系、处理辅助资料与高考的关系、处理会考题与高考题的关系、处理旧高考题与新高考题的关系?如何认真贯彻《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的要求,切实做到依据新课程《考试大纲》、《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说明》等文件精神进行温书迎考?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而且能进行充分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新课奠定良好基础,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设备和技术,但目前多媒体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除了多媒体设备问题之外,还出现了多媒体教学疲劳症。课堂上展示的许多资料,由于容量大、时间紧,学生无法记录,这就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不知如何下手复习。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学案”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尤其是把补充的大量资料、问题及答案提示等重要信息印发给学生,每节课一张双面A4纸。这样,既解决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又便于学生课后温故知新。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新教材关注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应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4.改革中考和高中会考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中考制度。历史学科考试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初步提高,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会考制度,继续采用闭卷考试,对试题难度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这样既有利于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高中文科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更新观念迎接新高考。首先,要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突出体现3种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其次,要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以教师为本”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二是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以课标为依据,以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为平台,着力整合各种资源。三是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是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具有迁移力。五是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切入点。■
  (责任编辑:徐小敏)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53074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