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新课程标准|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程观

写作基础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写作基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国家课程标准正向我们阔步走来。课程作为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作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作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与教师关注。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过的前七次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的操作指南,正成为教师面临最紧迫的任务。那么,教师应在掌握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树立什么样的课程观,才能真正成为最具活力的教育创新的实践者。
  确定新课程基本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它将涉及三个层面: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原因,具体地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哲学所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价值多样性及其扩展。哲学的这种价值的多样性对课程的影响就是课程价值的多样性及其扩展。其中影响较大的价值取向有三种:①以经济发展为本;③以社会发展为本;③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课程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固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基本的方面,然而,更基础的是课程在人的发展上所体现的价值。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义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个性,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发展的终极追求:走向全人教育
  1.全人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的要求更高,世界各国正掀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表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四是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五是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六是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2.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全人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变课程功能的单一化。综观世纪之交的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普遍追求。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落实这一课程改革目标,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有了可能。
  (三)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其它理念
  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其它理念,比如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树立新的课程观
  实施新课程也要求教育者首先自己要有先进的理念,要有与课程标准要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全面认识课程标准及其理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师应确立以下一些基本课程理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上充分依靠学生。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教师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二)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学校的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因此,课程要回归到生活世界,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因为人始终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自己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了解科技的发展状况,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极为重要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就是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指一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它打开了学习的视野,把有关的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三)以促进发展为本质功能的课程评价观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①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应试教育”对学业成绩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课内知识一维评价,也称为学业成绩的单维评价。单维评价仅仅是教学评价的一小部分,因为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和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等的评价。因而,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体现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l.
  
  (李建伟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53237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