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写作基础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写作基础】

  一、课前思考与课前准备      《哈姆莱特》中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它表达了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理解这段对白,必须以理解全剧中哈姆莱特犹豫的原因为基础。这是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莎士比亚创作主旨的关键。由于剧本语言的问题,也由于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不了解,对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不了解,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教学难点的突破,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哈姆莱特对灵魂的关注,在于分析哈姆莱特心中的理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心感受,理解其犹豫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哈姆莱特的这一人物形象。
  北京版语文教材必修四选取的是哈姆莱特装疯时与奥菲利娅对话这~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生存与毁灭”这段独白。学生如果没有对全剧的了解,对这段独自的理解就很困难。因此,应该提前布置学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使学生深入了解剧情,在此基础上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在此前的课时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几次延宕复仇的具体原因,并从中概括出哈姆莱特延宕复仇的共同原因:不愿灵魂不得安宁。再对哈姆莱特的几段疯话做深入剖析,使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有深入的体会。
  在以上教学准备做足的情况下,再实施本课教学,完成对“生存与毁灭”一段话和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刻认知。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生存与毁灭”这段话的深层含义。
  2 通过分析哈姆莱特不断反复和犹豫的原因,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
  3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文主义。
  
  三、教学方式和辅助媒体
  
  讲授和讨论。使用PPT作为教学辅助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和引入
  回顾前几次课的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几次延宕复仇的原因,引入对“生存与毁灭”这段话的解读。
  
  (二)解读“生存与毁灭”这段话
  1 教师朗读。
  2 教师提问:这段话表达了哈姆莱特何种心理状态?
  经讨论明确:对生存与毁灭的疑问,对自己是否应该勇敢反抗的疑问。
  3 教师引导分析哈姆莱特的话:“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教师引导分析:从全剧看,哈姆莱特更看重后者。因为如果选择默默忍受,他就无法完成父亲的嘱托,无论生死,他的灵魂都无法安生。既然这样,就只有选择反抗一条路。这本不该成为问题,可为什么哈姆莱特犹豫呢?
  4 教师进一步追问:哈姆莱特究竟犹豫什么?这段话中哪一句话最让哈姆莱特感到困惑?
  学生通过阅读确定:“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教师追问:这睡眠中的梦究竟指什么?
  经讨论明确:指死后的灵魂。这灵魂将会在彼岸如何生存?可见,哈姆莱特并不是怕死,他担心的是死后的灵魂无处安身,自己无法进入天堂。
  
  (三)讨论分析哈姆莱特的犹豫
  1 教师提出问题:哈姆莱特犹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有理解了他犹豫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真正全面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2 分析哈姆莱特去英国的心理动因。
  教师提问:剧中有一次他面对克劳狄斯,却没有复仇,而是心甘情愿地被克劳狄斯派去了英国,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嘱托,脱离了复仇的战场。这是为什么?
  教师点拨引导:先看这样一段话:“为了这一块荒瘠的土地,牺牲了二千人的性命,二万块的金圆,争执也不会解决。这完全是因为国家富足升平了,晏安的积毒蕴蓄于内,虽然已经到了溃烂的程度,外表上却还一点看不出致死的原因来。”这段话表明哈姆莱特内心深处是反对暴力征伐的,如果需要惩罚恶势力,主要靠上帝对他们灵魂的惩罚。
  再请看下面这段话,看它反映了哈姆莱特什么心理:“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这话看似疯话,但却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他从小的经历使他不愿意用暴力去复仇,但情感上他又必须去复仇。他不得不倒霉地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所以,他内心非常纠结,在误杀波罗涅斯后,更为痛苦,与其说他被派到英国去,倒不如说他自己主动到英国去寻求清静。
  3 教师进一步分析哈姆莱特的精神世界。
  哈姆莱特在父亲死前可谓天之骄子,他有着令人羡慕的地位、幸福的家庭,有着高尚的品格和高超的智慧。奥菲利娅曾经赞扬他:“朝臣的眼睛、学者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他死后挪威王子也赞扬他:“如果这样一个人能够践登王位,他―定可以成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曾经对人类有着高度的赞美:H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觉、人的发现、人的理性、人性的善良。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看重的是灵魂的归宿。但他面对父王死后的种种怪象,深感自己人文理想的破灭,于是他感到非常痛苦,在高度赞扬了人的美丽后,紧接着就发出质问:“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没有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人不过就是泥土塑成的生命。这是哈姆莱特所不能接受的。但凭一己之力改变乾坤非常难,因为他不仅面对着强大的恶势力,敌众我寡,而且他―直希望用理性的、符合上帝意旨和心中道德律令的手段恢复颠倒的乾坤。一旦在复仇时有一点不符合他的理性精神,他就会犹豫。
  
  (四)总结分析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
  教师进一步分析:既然这样,那干脆就不复仇好了。可是这样他又无法面对父亲的灵魂,于是他在路上又一次诅咒自己。
  同雷欧提斯的复仇不同,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只是与叔叔的个人恩怨,他需要借复仇来恢复颠倒的乾坤,恢复他心中的理想乐园――理性、智慧、博爱的国家。但哈姆莱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他形成深层的潜意识,看重灵魂的归宿,用理性对待世界。因此,他在内心深处向往善良、排斥罪恶,崇尚理性、反对莽撞。只要存在着不利于灵魂安宁的因素,他就本能地排斥。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一个^不愿干某事时,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投理由以推迟做他必须做而又不愿做的事。
  显意识中,他知道必须为父亲复仇,也毅然承担了重整乾坤的重任。可潜意识中,他对世界的幻灭感很强,他不能接受父亲死后的种种情形,于是他装疯,借疯话表达他对世界的不满。
  对哈姆莱特而言,他想通过复仇重新建立理性、善良的世界,他想让所有污染的灵魂重新回归,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的途径却是哈姆莱特根本找不到的,而现在的复仇途径却可能根本破坏了他本来的理想。于是他痛苦、犹豫,发出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疑问。事实上,对哈姆莱特来说,生存灵魂不能安宁,毁灭同样灵魂不能安宁,这道难题,是无解的:甚至可以说,对当时所有人文主义者来说,都是无解的。莎士比亚提出了这个问题,激起后世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文学家的思考,这也成为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提出的一道永恒的问题。
  
  (五)引发对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的思考
  如何看待复仇,如何看待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这是一个问题,希望它能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对我们的存在世界,对我们的生存方式提出自己的解读吧。
  
  五、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深层理解能力的培养。深层理解能力的基础,在于学生背景知识与体验的丰厚。“生存与毁灭”这段话,字面意思的理解还不算太难,深层含义的理解必须有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全剧情节并对剧中人物的行为有深入分析。因此,本课时以前的几次课,必须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剧本中的主要情节,分析哈姆莱特行为的动因。只有对哈姆莱特的主要行为与心理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使本课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次课意在对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做总结性的概括。但如果评价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则是另一个问题,本课时由于容量有限不及讨论,但留下一个思考,使学生对人类的生存方式有一个思考的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53231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