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写作基础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写作基础】

  一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培育。人文培育的内涵很广。其中,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着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和对华夏文化的真挚情感。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人民“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优良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的升华与结晶,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
  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心理基础上的。它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民族意识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是教育培养高素质下一代的重要场所,毫无疑问,它承担着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任。语文是重要的人文课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许多优秀和值得传承的精神因素,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无庸讳言,今天的语文教学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虽然有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其文化传承功能尽管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提到语文教学重要的议事日程中,课内外大量的练习大多侧重于高考的模拟和解题技巧的强化,考什么教什么仍然是大多数中学语文课的现状。只要谈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谈到语文课强化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谈到语文学科的人文培育,仍然被不少人认为是“游离于真正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政治化的表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语文要不要弘扬民族精神?如何在保持语文课鲜明特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培育?
  
  二
  
  语文要不要弘扬民族精神?要不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答案是肯定的,不但需要,而且要强化,理由是:
  (一)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具有文化承载的功能,语言教学从来就不是纯语言的操作,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语言里。”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他真切地揭示了语言和文化的承载关系。割裂语言与文化两者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态度,它不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
  (二)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课文和知识单元组成的,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哪一本都积聚了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成果,语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培育是随着语言或语文知识的学习自然进行的。尽管你觉得无论采用“渗透”“灌输”“开展”哪一类词语都不能准确表述语言学习和民族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客观事实,语言教学与民族文化培育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三)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需要。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教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它还包括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个学生如果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涵,没有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培养,这样的学生怎么能有健全的人格?怎么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代代相传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充实和更新。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何把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深入全民之心,学校培育责无旁贷,而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怎么能袖手旁观呢?语文潜移默化的培育功能,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的特点,是开展民族精神培育的最好载体,可以这样说:语言学科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是时代的需要。
  所以,无论从语言的角度看还是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无论从学生的发展需求看还是从时代特点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都是语文学科的必需,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只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借助学科特色,让民族精神培育的开展更为熨帖、更为自然,更符合语文学科培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让文与道的结合更具“无痕”的魅力?
  
  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由此,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首先是语文的教学,它只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能上成政治课,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毋庸置疑的,把语文教学当作政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的损害,也是对语文教学自然渗透民族精神培育的伤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呢?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到:
  (一)教师必须确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识,并使这一意识成为自己教学的自觉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学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接受内容、接受兴趣和接受效果,如果教师没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识,他就没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认真研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和措施,就没有可能设计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案。一句话,如果教师缺乏这一意识,语文新课标所制定的基本教学理念就没有办法落实和实现。
  (二)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这个“自身的优势”指的是语文学科的优势,那么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哪里?又该如何发挥呢?语文作为一门最具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学科,在民族精神培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本所选范文语言美、意境美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等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熏陶力。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集合体,这便是语文学科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做好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具体地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1.抓住语言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悟民族精神。语文学习首先要从语言学习开始,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在认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味语言中包含着的民族精神的因素就显得自然而合理。什么是关键语言?关键语言就是揭示全文主旨或最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课文《与妻书》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该文有许多似乎不合情理的“悖语”,比如:“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些句子看似不合情理,林觉民既然极其爱他的妻子,那为什么却勇于走向死亡呢?应该好好活着才对啊!一个这么爱妻子的人,怎么会希望妻子死在自己前面呢?既然平时不相信有鬼,怎么现在希望有鬼呢?这不是不合情理的悖语吗?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句子,我们不难发现林觉民先生对妻子情深似海,对天下人义薄九天的博大情怀,不难体会到林觉民甘心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当我们扣住并领会了这些悖语的时候,学生自然从林觉民的悖语中体味到林觉民的高尚精神所在,从而受到感染,得到熏陶,这样我们既让学生学到了一种表达方式,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又让学生接受了民族精神的培育。一举两得,自然熨帖,与其说渗透,不如说交融,而这种“交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2.精心构建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领悟民族精神。课文里有许多饱含民族精神的片段,抓住这些片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民族精神的培育更具润物无声的效果,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自觉的行动。对于这些片段,教师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可以用学生自己赏析的方式,使学生自我领悟这些段落中饱含的精神元素。一位教师在古诗词鉴赏选修课上教学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时,首先抓住其中的“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三句。设计了这样的朗读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底事”一词的现代汉语意思――笔者注)?
  生:昆仑倾砥柱?
  师:为什么?(语气渐重)
  生:九地黄流乱注?
  师:为什么?(语气加重)
  生:聚万落千村狐兔?
  在朗读过后,教师又让自己和学生换位朗读,师生在朗读中深刻领会了张元干面对山河破碎,故都沦陷,村庄残破,生民涂炭的悲愤焦虑之心,接着,作者巧妙设问:作者“梦绕神州路”的原因是什么?他有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讨论热烈而深入,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那一腔忧国忧民之心,那一怀渴望报国立功之志。
  在这样的教学中,朗读的设计突出的是对词人情感的领悟,无须教师语言的解释,学生在读中自然领会词句的含义,读中自然领悟作者的民族情感,自然体会到作者问话的艺术匠心所在。这样,领会词句的含义与领会词句中的民族情感达到了高度融合,这样的教学是语文的,也是情感的;是语言的,也是人文的。
  3.重视课外作业设计,让学生自悟民族精神。语文的作业设计是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渠道,作业的功能是巩固和提高,课堂上的情感熏陶要达到延时功效,还需要学生自我内化,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强调大小题搭配,语言与人文兼顾,避免偏废。
  《白莽作序》是鲁迅先生一篇倾注了深情的序文,文章热情讴歌了《孩儿塔》诞生的意义。在设计作业时,许多老师从考试的角度设计了许多题目,这些题目当然是需要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序文,还是献给革命烈士的颂歌,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把握文中的那一个个精妙的比喻,更需要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体会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而献生的精神。所以,我们设计了《白莽,你是一面旗帜》的综合题,引领学生追求崇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要注意不能脱离课文,脱离语言,采用架空分析的方法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脱离课文、脱离语言去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学生既不能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同样也不能很好地接受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以这样说,离开语文的本体去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也是民族精神培育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强化教学设计中语言与人文交融性的研究,“交融”即一体化,是不露痕迹,是不生拉硬扯,是不穿衣戴帽,是不硬贴标签,一切自自然然,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是水乳交融。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最优化的,才是最符合教学规律的。
  2.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分门别类,找准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培育的结合点,要把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巧妙地引进课堂,让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传统与现代的勾连中灵活地交汇,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体会出具有当代意识的民族精神的崭新内涵。培育新人是我们加强民族精神培育的最终归宿。
  3.要注意不要以培养学生新思维为借口,对文本随意解读,让学生对民族精神产生误解和误读。当前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的阅读原则,对学生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的对民族精神的“求异思维”不加辨别地赞美,以至造成了学生在所谓“现代思想”幌子下对民族精神的否定。在课堂上,当学生把革命英雄主义被斥之为“野蛮和暴力”,把“舍生取义”斥之为“漠视生命”,把“愚公精神”斥之为“愚昧落后”的时候,教师不加引导的赞美不但不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相反,反而会导致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误解与排斥,这是我们务必需要避免的倾向。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明确,语言附载着文化,附载着精神,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语文教育责无旁贷,且责任重大。
  
  (王凯湘 上海市振华综合高级中学200135)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53232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