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年级作文 时间:2011-04-10

【www.jinghuajt.com--一年级作文】

篇一:[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


  学习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1-2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3-4章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 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看过"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 "

篇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学是人类探讨大自然的一门重要学科,物理是我们在初中开始学习的基础学科,八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物理知识呢?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必备的物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八年级物理常考知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篇三:[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想要学好物理,就要培养学习兴趣,勤于动脑筋思考,以下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aoxuezuowen/5962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