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不让发展中国|关于中国发展不均衡的研究

英语写作素材 时间:2018-12-09

【www.jinghuajt.com--英语写作素材】

  摘要: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赖大量的投资和不断增长的出口额,中国经济迅速的增长。但是,由于中国不健全的分配制度,中国各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经济两极化现象。发展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收入差距上,更多的体现在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受教育水平、投资环境以及治安状况、医疗条件、空气质量、国家对各地区的政策和经费投入差距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改革开放 发展不均衡 人力资源
  一、前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中国各地区之间就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3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在交通条件、人才储备、投资环境等方面占有绝对的先天优势。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发展国民经济,政府实行了“东部先行”的发展战略,给予东部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来越突出。据统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3.5%上升到2006年的55.7%,虽然近几年比例有所下降, 但比例也在总额的50%以上,2010年比例为53.1%。(国家统计年鉴)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改变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私有制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勤劳致富”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使得劳动力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岗位,地区间的人员流动量陡然上升。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告)。地区间人员的流动一方面提高了流动人员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使得依靠低成本商品的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由于国家的分配保障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在职业间人均收入、受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经济结构等诸多领域都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本文余下的部分先从城镇居民家庭、城乡之间、出口与内需、各职业之间、各地区之间等5方面分别考察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我国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一)城镇居民家庭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城镇家庭按收入等级分组方法是将所有调查户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列,按10%,10%,20%,20%,20%,10%,10%的比例依次分成: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等七组。为方便对比,现只取最下位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最上位的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五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两极化呈逐渐扩大趋势
  从图2-1中还可以看出,虽然四个分组的平均收入整体上在逐年增加,但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增加速度非常平缓,而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却在快速增加。根据计算,最高收入户平均收入与最低收入户相比,其倍数由1995年的3.78倍上升到2002年的7.99倍再到2010年的8.42倍。这就表明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镇家庭的收入两级分化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快速扩大之势。另外,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虽不断拉大,但整体上收入差距仍非常小。相反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快速的拉大。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收入在比较低的水平时,两极分化相对平和。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在较高的水平时,两极分化就很严重,这说明,随着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2、人均收入低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低。
  图2-2是1997年到2010年城镇家庭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增长率。
  在2002年的时候,低收入户组和高收入户组的人均收入增长率有一个完全相反的变化方向。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收入都在2002年不但不增长,反而迅速下降。而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则在2002年都经历的空前的高增长。这表明,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给社会上的高收入者带来了好处,而对于收入低者,加入WTO不但没有带来好处,反而为此付出了代价。
  另外,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速度在2003年开始赶超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并在2006年超过了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但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期间又低于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在2009年和2010年又重新实现了反超。这表明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我国贫富差距的改善。如果出现经济波动,由于低收入者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强,抵抗风险能力差,首先成为经济变动的受害者。
  (二)城乡之间
  图2-3反应的是我国从1993年到2010年城乡之间人均收入。从中看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相比于城镇居民,这点提高微不足道。其中农村居民2010年的人均收入还达不到城镇居民2002年的水平。根据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农村人均收入,其倍数从1993年的1.94倍上升到2000年的2.01倍再到2010年的2.59倍。虽然其中有几年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但整体上来看,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果再考虑到城镇居民所享受到的住房补贴、公费医疗、子女教育等各种福利措施,这一差距将更大。
  图2-4显示的是1994年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情况。从整体上来看,从1994年到2010年17年间,除6个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之外,大多数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并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过负增长的情况,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则稳定的增长。另外,中国加入WTO以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立即实现高速增长,相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却比前年下降了。这种情况再次表明,加入WTO给中国高收入者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再次证明了低收入者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高和抗风险能力差。   (三)出口与内需
  1、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多年来出口额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出口依赖度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改革开放初期,从1980年到1990年,我国出口依赖度从5.97%增长到15.95%,十年间增长了进10个百分点。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出口依赖度从15.95%增长到21.06%,十年间增长了约5.11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出口依赖度从21.06%增长到2006年的35.94%,由于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风暴,出口依赖度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我国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后,又回升到26.54%。
  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固然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战争、政治制度、自然灾害、经济自身内部规律和国际争端等不确定因素,国际间进出口额并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一旦国际经济形势有变,出口贸易往往将出现大的波动。图2-5中显示,从1991年到2010年间,我国出口额增长率变化很大,尤其是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风暴我国出口额增长率大幅下降,2009年甚至出现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出口依赖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好坏非常敏感。如果此种情况得不到改善,我国出口额增长率仍有大幅下降的风险,甚至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居民消费占GDP比例太小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出现大的下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稳定的基本动力。与中国出口额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有限。
  表1显示,在1990年到2000年和2000年到2010年两个时间段,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不但低于同时期的出口总额增长率还低于名义GDP增长率。这样一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50.5%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33.1%,二十年间,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低下,那么国内的产品只能依靠出口由国际市场消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出口依赖度不断升高的原因。
  (四)各职业平均工资方面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职业收入数据的分类方式在2003年做了很大的调整,全社会共分成19个行业。为分析简便起见,现只采用从2003年到2010年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教育8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分析。
  通过图2-6,可以知道,整体上看8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都逐年增加,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8个行业越来越明显地分成2大类,第一类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三个行业。剩下的5种行业可以看为第二类。从2003年到2010年8年间,传统的第二分类行业的平均工资缓慢增长的同时,以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第一分类行业的平均工资大幅度增长。另外在第二分类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相比于其他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教育行业算得上是比较快速的,并逐渐超过所有行业平均工资,这表明在我国,虽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比率仍比较低,但是从行业工资方面来说教育行业已经超过了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二是房地产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缓慢,在2009年首次低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情况和我们看到的前几年全国房地产业大发展,房价高,房地产业高额利润发生了强烈的对比,唯一的解释就是房地产业内部的利润分配相比其他行业有更严重的两极化,在房地产业中上层人员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润,而下层一般职工只能拿到一般的工资,这种极不均衡的分配方式导致了虽然房地产业总体利润超过其他行业,但平均工资却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工资。
  再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最上位和最下位比较上来看。得出排名前五位平均工资与排名后五位平均工资相比的倍数从2003年的2.12上升到2008年的3.38。虽然2009年比2008年有稍微下降,但2010年又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这说明整体上,排名前五位平均工资与排名后五位平均工资的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本上得到改变。
  (五)各地区人均GDP
  1、各地区人均GDP差距先变大后缩小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外,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通过各地区人均GDP最上位和最下位的比较来看:排名前五位人均GDP是后五位人均GDP相比的倍数经历了由1997年的4.74不断上涨到2003年的5.35再逐渐回落到2010年的3.99的过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2003年出现了拐点,在此之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渐拉大,而之后不断缩小。这其中由两方面的原因:
  (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是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外来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及其它交通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能够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在巨额外来投资的带动下,从而不断拉大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直接面临来自国际上激烈的竞争,原先那种单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创造价值维持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不可能,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是一个可预见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2)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其依靠廉价劳动力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开始下降。再加上,我国各地区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外来投资有逐渐向内地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04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率为4.44%,而中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东部以外的地区,不包括西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9%。这样以来,内地不发达地区依靠高增长率的外来投资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2、部分地区人均GDP排名急速上升
  再通过对我国各地区人均GDP排名情况的分析中得知:从1997年到2010年,大多数地区人均GDP排名整体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内蒙古和陕西的人均GDP排名14年间分别上升了10和15位,而内蒙古更是在2010年超过广东排名全国第六位。内蒙古和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省份,又是传统的农牧业大省,在13年间人均GDP排名都上升10位以上,实在是惊人之举。
  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资料可知, 2010年,内蒙古和陕西对采矿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其中内蒙古原煤产出量和铁矿石原矿产量从2000年到2009年分别以年均26.59%的速度(全国原煤产出量年均增长率9.64%)和21.73%的速度(全国铁矿石产量年均增长率17.09%)增长。占全国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5.54%和5.16%猛增到2009年的20.22%和2010年的8.34%;陕西省主要生产煤炭和原油,矿产开发情况与内蒙古类似,从2000年到2009年,原煤产出量和原油产出量分别以年均34.91%的速度和14.99%的速度(全国铁矿石产量年均增长率2.22%)增长,占全国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1.54%和4.58%上升到2009年9.96%和2010年14.86%。
  再来看看2000年到2010年内蒙古和陕西两省份的GDP构成。
  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内蒙古名义GDP平均增长率为22.46%,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02%和21.39%。到了2010年,内蒙古第二产业占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37.85%猛增到54.56%,但第三产业却由39.36%下降到36.06%。无独有偶,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陕西名义GDP平均增长率为18.83%,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41%和17.06%。到了2010年,内陕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43.38%上升到53.80,但是第三产业却由42.31%下降到36.44%。
  内蒙古和陕西省内的各城市中,凡是人均GDP高的城市无不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其人均GDP也就相对低。可见内蒙古和陕西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主要功劳归结于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采矿业高速发展的带动。而其他产业的发展相比比较落后。
  三、结论
  中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不健全的分配制度,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最近几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减小,并且有部分地区的人均GDP排名上升迅速。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得知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通过比较落后的高人力和高资本的投入获取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升级,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这也说明了未来几十年,在进行产业升级的阵痛中,中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将有小幅度的下降。
  参考文献:
  [1]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田海燕.《我国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
  [3]刘清春等.《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极化及演化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
  [4]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
  [5]王飞.《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
  [6]金振宇.《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及其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44542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