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两小儿辩日教案

高考作文 时间:2010-03-15

【www.jinghuajt.com--高考作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一):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赏析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两个小孩有着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孔子则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这说明了治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作者简介
  列子,汉族,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他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吕氏春秋》与《尸子》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现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火,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二):2016-2017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考试中应用自如要多做试题,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百分网小编准备了2016-2017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我能读拼音,写词语。(8分)
  nuó yí duàn liàn yōu yǎ yóu sī
  ( ) ( ) ( ) ( )
  kū wěi zhēng róng jī yè kǎo yàn
  ( ) ( ) ( ) ( )
  二、我能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画√)(8分)
  凝(níng yí)然 喝(hē hè)彩 屏(bǐng píng)住气
  尽(jǐn jìn) 管刹(shà chà) 那间 附和(hé hè)
  晃(huàng huǎng)动 徘徊(huí huái)
  三、我能比一比,再组词。(8分)
  锻( ) 缎( ) 徘( )排( )
  措( ) 错( ) 勃( )脖( )
  四、我能补充词语。(6分)
  专心( )( ) 无( )无( ) ( )无虚( )
  惊( )动( ) 语( )心( ) 养( )处( )
  五、我能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游丝样的痕迹呢?(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人说:“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但老天什么时候下雨我是算不准的。”(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
  4、时间过得很开。(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树在微风中摆动。(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本书我整整用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才看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的积累。(12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_______。
  3、种____者必培其根,种___者必养其心。
  4、明日复明日,_______。_______,万事成蹉跎。
  5、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
  6、燕子去了,有再____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____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____的时候。
  7、写一句惜时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 8、“邯郸学步”这一成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我能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做题。(9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3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辩斗___________ 汤___________ 决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你写出所得感悟的一种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我能阅读短文《一件难忘的小事》做题。(13分)
  某天深夜,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却很差。
  临近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驶入慢车道,便听到“咔嚓”一声。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赶快停了车。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坏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 注视)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车雨刷下。纸条下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同我(联系 联络)。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的。请你把发票寄来,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了条,这使我(感动 感激)。”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支付。”
  “不,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撂下了电话。
  我很后悔□(居然 果然)没问他的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1、画掉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4分)
  2、联系上下文写“无人知晓”的意思:______________ (2分)
  3、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天在文中“□”中。(3分)
  4、“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文中指的是_______。除此之外,“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可指现实生活中的_______(3分)
  5、“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九、习作。(30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过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得奖••••••在你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呢?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400字以上。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三):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


  导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成语都是来自同一个故事,那就是《将相和》。下面是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说的就是将相和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六、作业
  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566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