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高一物理

高一作文 时间:2010-05-11

【www.jinghuajt.com--高一作文】

一:[高一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 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错误理解平均速度,随意使用 。
  3、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与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几个常用的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n=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三、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1)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两个推论: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 上升的最大高度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如图1-2-2,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五、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
  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 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二:[高一物理]精选关于高一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导语: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高一物理的知识点总结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vt2=2gs
  竖直上抛运动
  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2
  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2g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基本公式:s=v0t+at2/2
  2.平均速度:vt=v0+at
  3.推论:1)v=vt/2
  2)S2—S1=S3—S2=S4—S3=……=△S=aT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5)a=(Sm—Sn)/(m—n)T2(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6)vt2—v02=2as
  第四节汽车行驶安全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设F为F1、F2的合力,θ为F1、F2的夹角,则: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2+F2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随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θ=0,合力最大: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θ=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θ=90°,F2=F12+F2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6、77,以及单摆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P93)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六节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仪器称值)。
  4.实重:实际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5.N=G+ma(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与v无关)
  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2。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如果有)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第七节力学单位
  单位制的意义
  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国际单位制(符号~单位):时间(t)~s,长度(l)~m,质量(m)~kg,电流(I)~A,物质的量(n)~mol,热力学温度~K,发光强度~cd(坎培拉)
  2.1N: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1N=1kg·m/s2。
  3.常见单位换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
[精选关于高一物理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三:[高一物理]有关高一物理作业本答案

  导语:用是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高一物理作业本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高一物理作业本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CD2.B3.C4.云地面船岸5.BC6.D7.A8.2km-3km0
  东59.C10.(1)2025152(2)东偏北45°方向作图略11.略
  二、时间和位移
  1.AC2.AD3.A4.BC5.BC6.C7.ACABOD8.60m图略
  9.6mx轴正方向4mx轴正方向20m10.C11.路程900m位移500m500m
  12.中心点的路程和位移大小相等边缘上一点路程大于位移大小13.(1)路程(2)位移大小思考略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CD2.B3.C4.3m/s53m/s25m/s5.06.AC7.CD8.D
  9.CD10.ABC11.路程为100m位移0平均速度为012.不同1463km是路程而非位移从地图上量出两地长度,再由比例尺算出直线距离约1080km,v=1080/14≈71km/h
  13.从图中量出车运动路程与车长的线段长,按比例算出实际位移为135m,v≈13504m/s=338m/s121km/h>80km/h,超速
  五、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C2.BD3.B4.D5.飞机火车小球6.98m/s2竖直向下7.D
  8.AB9.150-1510.C11.509m/s2-6m/s2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12.52m/s213.略
  第一章复习题
  1.A2.D3.CD4.ACD5.BD6.D7.ABC8.D9.A10.200m11.t20~t1和t2~t312.左0308513.(1)第3秒末(2)40m向上
  (3)5m向下(4)-35m125m14.路程为80m位移大小为10m,方向向左15.12m/s≤v乙≤206m/s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ABD2.D3.ACD4.BCD5.C6.B7.匀加速直线匀速直线匀减速直线向东向东向东
  8.53-39.200m/s210.72s11.(1)如图所示
  (2)2m/s2(3)2m/s2,相同(4)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C2.B3.B4.C5.D6.C7.6
  8.29.110.79s253m/s11.(1)8m(2)72m(3)有,求“面积”
  12.(1)694s(2)29km(3)4298s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AB2.B3.C4.C5.01286.187.58.16
  9.制动时速度(km/h)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总距离(m)405681361201677288710.(1)25×106m/s2(2)011m(3)0128m11.(1)12m/s(2)180m
  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1.D2.ABC3.D4.BD5.B6.BD7.AB
  8.1250m9.425010.(1)t1=10st2=15s(舍去)(2)v=1m/s(3)x=44m11.(1)如右图(2)58m12.①甲、乙均错。②甲是加速度方向错误,乙是认为2s末车已停下。③根据运动学公式v=v0+at,可求得汽车刹车到停下所用的时间t=v-v0a=0-30-8s=3.75s,所以在2s内的位移x=v0t+12at2=30×2m+12×(-8)×22m=44m<50m,车还没有撞上障碍物
  五、自由落体运动
  1.D2.CD3.C4.BD5.v=gtx=12gt2v2=2gx6.AB7.D
  8.33109.1510.匀加速直线019303850575076895811.141s
  12.(1)5m10m/s(2)15m(3)80m/s320m(4)70m/s250m提示:考虑到声音传播需要一定时间,石块下落到地面的时间小于8s,因此落地速度和山峰高度都比上面算出的值小一些。根据上面算出的高度,声音传播的时间可取为09s,因此落地速度和山峰高度估计约为v′=gt′≈70m/s,h′=12gt′2≈250m13.(1)28.3m/s(2)略
  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2.C3.CD4.C提示:虽然伽利略时代也没有精确测量时间的仪器,但对验证v∝t的关系而言,无法测出下落的瞬时速度是最大的困难(实际上,当时对瞬时速度的含义也是不清楚的)5.C6.加速运动摩托车在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在不断增加匀速直线运动摩托车在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减速运动摩托车在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在不断减小
  7.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猜想v∝t数学推理x∝t2实验验证斜面实验合理外推xt2的数值随倾角增大而增大,当倾角等于90°时,变为自由落体运动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速度均匀增加的运动并不
  8.6s082m9.(1)④(2)略10.(1)制作和观察能力(2)1592~1610年(3)发现了木星有卫星,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卫星共有四颗,并在绕木星缓慢旋转(4)有流体静力秤、比例规、温度计、摆式脉搏计、天文望远镜等
  第二章复习题
  1.CD2.BC3.C4.B5.D6.D7.C8.4829.69.2
  10.匀减速直线30-140011.02s12.100012602260300003250625
  13.(1)8m/s20m(2)4s4m/s14.(1)150km/h超速(2)不能只能测平均速度
  15.20m16.(1)48m/s2(2)36m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BD2.ABC3.AD4.BD5.B6.BCD7.方向作用点弹簧秤牛N
  8.书本桌面桌面书本受力物体施力物体9.10×10-310.986011.略12.略13.22L14.略
  二、弹力
  1.B2.CD3.B4.BC5.CD6.D7.运动桌面发生了形变看不见看得见显微镜8.09.弹簧伸长(或缩短)1m产生的弹力是500N将弹簧几乎拉直(超过弹性限度)10.20011511.略12.60N8cm13.(1)略(2)弹簧的原长(3)实验表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成正比(4)61N/m(59~63N/m)
  三、摩擦力(一)
  1.D2.AD3.D4.BD5.BD6.A7.B8.A9.D10.0211.4木块的质量
  摩擦力(二)
  1.B2.D3.CD4.D5.B6.BCD7.(1)静1N左(2)最大静21N
  左(3)滑动2N04(4)滑动2N(5)滑动2N820左9.μmg10.04
  11.003168N12.(1)略(2)有花纹的轮胎刹车效果更好。因为有花纹轮胎上的沟槽能把轮胎与地面间的水排出,保持轮胎与地面的良好接触,以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故没有花纹但宽度不同的轮胎,刹车能力是相同的
  专题受力分析
  1.A2.D3.C4.C5.A6.A7.D8.BCD9.D10.略
  11.略12.重力、静摩擦力、磁力、支持力;图略13.图略,4个图略(F向左向右倾斜均正确)
  四、力的合成(一)
  1.AC2.BC3.B4.C5.B6.A7.6N14N8.B9.6N4N
  10.(1)10N(2)0图略11.(1)0°(2)180°(3)90°
  力的合成(二)
  1.300略2.D3.D4.C5.8666.CD7.ABD8.竖直向上20
  1039.略10.102N方向在第三象限并与x轴负方向成45°角
  五、力的分解
  1.ABC2.B3.AD4.D5.GsinθGcosθ6.507.B8.略9.320N
  10.(1)用力的分解图说明(2)略11.(1)为了更明显地显示力的作用效果(2)说明圆柱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是压斜面的效果,另一个是压挡板的效果(3)当夹角减小时,斜面上软泡沫塑料的形变(压力)增大,挡板上软泡沫塑料的形变(压力)减小;当夹角增大时,斜面上软泡沫塑料的形变(压力)增大,挡板上软泡沫塑料的形变(压力)也增大
  第三章复习题
  1.B2.BC3.A4.B5.A6.D7.B8.D9.BD10.AD
  11.A12.静30N滑动40N13.833N433N14.20N15.(1)略
  (2)2003N16.300N/m037517.(1)略(2)略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C2.BC3.D4.D5.A6.②③①④②①③④7.略8.CD
  9.这个设想是不可行的。因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自转,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的自转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如风)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热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使它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三、牛顿第二定律
  1.大于2.AB3.005m/s2匀加速4.2125.①④⑤6.AD7.C
  8.BCD9.(1)静止(2)以1m/s2的加速度向左做匀加速运动(3)先向左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从0逐渐增大到1m/s2;后做减速运动,加速度从1m/s2逐渐减小到0;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10.列车总质量m=10×105kg,最大运行速度v=75m/s,持续牵引力F=157×105N,列车所受阻力Ff=01mg=098×105N。由牛顿第二定律,F-Ff=ma,可得列车加速度a=F-Ffm=1.57×105-098+10510×105m/s2=059m/s2。由运动学公式,t=v-v0a=75-00.59s=127s11.745N
  12.150N≤F≤180N。提示:当F=150N时,可向上匀速运动;当F=180N时,A、B间的拉力达到最大
  四、力学单位制
  1.A2.C3.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摩尔(mol),坎德拉(cd)
  4.ABC5.C6.D7.BC8.D9.正确,因为A的单位是m/s,与速度单位相同
  10.3×103kg11.kg/m3
  五、牛顿第三定律
  1.D2.D3.BC4.A5.D6.两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地面的压力、地面对人的摩擦力与人对地面的摩擦力7.C8.AB9.D10.(1)250N(2)小孩拉大人的力与大人拉小孩的力大小相等原因略
  六、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1.D2.C3.B4.D5.A6.2530相反
  7.如图所示F支=19.6N
  F合=2.2N
  m=2.0kg
  a=1.1m/s2
  μ=0.21
  8.如图所示G=784N
  F支=679N
  F阻=20.8N
  a=5.26m/s2
  s=38m
  9.由牛顿第二定律,mgtan15°=ma,所以a=gtan15°=27m/s210.(1)75m/s215×104N
  (2)27m关键是控制好车速
  七、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第1课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AB2.参考系合(外)力3.B4.B5.D6.C7.A8.B9.OA绳的拉力17N,OB绳的拉力85N10.(1)沿水平方向推省力(2)斜向下推时,向前的仅仅是推力的一个分力(由于推力有向下的分力,摩擦力变大)(3)只要角度合适,斜向上拉省力(4)虽然水平方向的分力是小了,但由于拉力有向上的分力,摩擦力也变小了(5)分析问题应该全面,先进行受力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识问题,向什么方向拉力最小,最小拉力的方向与什么有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等
  (第2课时:超重和失重)
  1.D2.B3.D4.D5.C6.1250N7.0~5s,48kg(或480N)8.A
  9.(1)上升过程中加速、减速时的加速度a1、a2,下降过程中加速、减速时的加速度a3、a4(2)实验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F-G=ma;实验器材为一把弹簧秤和一个重物;需要记录的测量数据有:电梯不动时重物的重力G,电梯向上、向下加速和减速时对应的弹簧秤的示数F1、F2、F3、F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分别求出对应电梯的加速度a1、a2、a3、a410.174倍11.(1)此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头感觉不到安全帽的力(2)安全帽质量m=Gg=3kg,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所以F=m(g+a)=90N,即接近水面时,其颈部要用90N的力才能拉住安全帽
  第四章复习题
  1.kgmsNF=ma2.08216G不变3.134.726903905.B
  6.AD7.C8.C9.CD10.B1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所以a=Fm-g,代入数值得a=32m/s212.(1)1m/s2,2m/s2(2)8m/s,6m/s(3)48s
  13.(1)F=4N,a=1m/s2(2)t=1s(3)行李传送的最短时间为2s
  综合练习(一)
  1.ABC2.D3.A4.B5.B6.D7.C8.AD9.BD10.AC
  11.5水平向右F012.-22513.802514.07512015.-4m/s204
  16.50217.(1)433N25N(2)200N18.(1)a=5m/s2,t=126s(2)v=63m/s
  19.(1)17.32m/s(2)150m/s2(3)8000N(4)不是20.(1)130~190s:N-mg=ma,a=-08m/s2,v0=-at=48m/s;0~3s:a1t=v0,a1=16m/s2,FN-mg=ma1,FN=58N。体重计读数为58N(2)s=s1+s2+s3=v0t2+v0(t1+t2)/2=696m,由第1层到第25层上升实际高度为24层,h=s24=29m
  综合练习(二)
  1.ABC2.C3.B4.B5.C6.A7.D8.A9.B10.C
  11.D12.A
  13.A点受力如图所示14.(1)下蹲(2)BCD15.401
  16.(1)如右图
  (2)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3)C17.求得v=50km/h>40km/h,故汽车超速18.(1)70m/s2(2)02s(3)128×105N19.(1)2m/s2(2)545kg20.(1)否
  (2)启用备用减速器;a≥1m/s2(提示:电磁波来回传播需时2s,科学家分析判断并输入命令需时3s,在这期间探测器前进了10m)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1351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