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席不暇暖

高三作文 时间:2012-08-31

【www.jinghuajt.com--高三作文】

席不暇暖一:2018届重庆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席不暇暖_2018届重庆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只有多做语文模拟试卷才能在高考语文中取得好成绩,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2018届重庆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希望能帮到你。
  2018届重庆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题目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 ”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 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 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但金永未能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这说明他作为老师却有所保留,不够称职。
  D.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E.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5.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时,“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
  6.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实用类文本阅读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实用类文本阅读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明知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 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 毋挠:屈服
  B.用李东阳荐:任用
  C.众莫敢为直:伸冤
  D.初相得甚欢:投合
  11.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制敕房舍人:明代中书舍人的一种,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题奏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B.进士:明代殿试中选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若干人,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C.吏部:吏部为管理文武官员的机关,负责考授、升调、封爵、世职、恩荫、出继、入籍、终养等事务。
  D.书院:起自明朝的书院有考课式和会讲式。考课式书院重授课、考试;会讲式书院强调讲会、论辩。东林书院便是会讲式书院。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何景明年少扬名,仕途曲折。十五岁中举,十九岁成进士,做官之后经历了被免官和久不提拔之事。
  B.何景明为人正直,宁折不阿,刘瑾窃权,上书许进,劝诫语气激烈;乾清宫受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
  C.何景明精于治理,善于教学。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何景明惩治了廖銮的随从人员。又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经,让更多学生了解了经学。
  D.何景明蜚声文坛,成就显著,与李梦阳不仅在诗文上相互唱和 ,在文学观点上也一致,同属“四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2)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①?|: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颈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亮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15.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道劲,境界宏阔,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如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②向安和罗锋两位教授的看法异曲同工,在新世纪的巨大冲击下,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口头传承悄然消失,传统民间文学走向哀歌。
  ③据统计,我国人均捐赠额远不如发达国家,也低于经济水平相等的国家,而要促进慈善捐赠,就应该细大不捐,充分尊重捐献者的意愿。
  ④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⑤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A.②④ B.①⑤ C.②⑤ D.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阿根廷姑娘德尔巴趁着中国网购促销活动之机,在“速卖通”上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B.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救护车,超过八成以上没有正规的急救资质和持证医生,有些所谓挂靠在外地医院的救护车,实际上已经多年未经过当地年检审核,属于非法运营。
  C.由于恶意订单、职业差评师团队等网购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让电商的信用系统陷入困境,各种频发的敲诈事故也极大地破坏了行业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毒瘤。
  D.尽管现行《著作权法》对一些抄袭行为的界定并不清晰,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曝光这些行为,让抄袭者明白,知识产权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19.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唯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可能的。
  ②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会化”的状态。
  A.②④⑤⑥①③ B.⑤②④⑥③① C.⑤②①③⑥④ D.②④⑥③①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既需要有言论自由,①___。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侠,②___,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予不顾,那么,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要知道,③___,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嗓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
  21.下面这个图形是在许多饮料包装及分类垃圾上常见的标志,请你写出它所表达的两种含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地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马海祥博客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个建设者。
  ——《人民日报》
  对于“批判者”与“建设者”,你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作文。
  2018届重庆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答案】1.D2.C3.C
  【解析】
  2.试题分析: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或然变必然。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学科网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学#科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 《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但金永未能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这说明他作为老师却有所保留,不够称职。
  D.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E.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5.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时,“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
  6.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答案】4.BD5.金永眼泪中的情感包括:①激动。钱莉莉在小说稿《桦树林》里表现出来的才华让金永激动;②感伤。金永知道,钱莉莉的才华离成功还很遥远,这中间有着极为艰辛的过程;③欣慰。又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冒出来了;④惶恐。自己老了,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6.①内容上:写出了金永的痛苦与失望,钱莉莉了他殷切的期待。
  ②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及上文“有才华的年轻人离真正成功还很遥远”的忧虑。
  ③人物形象上:提示了钱莉莉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心灵深处庸俗的一面。
  ④主题上:丰富了“苦恼”的内涵,让读者认识到青年人成长中深层次的问题。
  ⑤效果上:给读者留下思索空间。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文本内容及主题的理解类考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准确结合选项辨识错误。A项,对那位编辑的“无限感激之情”错;E项,小说的主题并非文人相轻。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6.试题分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①内容上:写出了金永的痛苦与失望,钱莉莉了他殷切的期待。②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及上文“有才华的年轻人离真正成功还很遥远”的忧虑。③人物形象上:提示了钱莉莉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心灵深处庸俗的一面。④主题上:丰富了“苦恼”的内涵,让读者认识到青年人成长中深层次的问题。⑤效果上:给读者留下思索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实用类文本阅读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实用类文本阅读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明知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答案】7.B8.AE
  9.①在困境中不惧困难,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
  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
  ③善于交流,视野开阔。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
  ④思路开放,触类旁通。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解析】
  7.试题分析:B.明知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9.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文本筛选传主成功的因素,①在困境中不惧困难,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 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 ③善于交流,视野开阔。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④思路开放,触类旁通。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屈服
  B.用李东阳荐:任用
  C.众莫敢为直:伸冤
  D.初相得甚欢:投合
  11.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制敕房舍人:明代中书舍人的一种,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题奏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B.进士:明代殿试中选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若干人,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C.吏部:吏部为管理文武官员的机关,负责考授、升调、封爵、世职、恩荫、出继、入籍、终养等事务。
  D.书院:起自明朝的书院有考课式和会讲式。考课式书院重授课、考试;会讲式书院强调讲会、论辩。东林书院便是会讲式书院。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何景明年少扬名,仕途曲折。十五岁中举,十九岁成进士,做官之后经历了被免官和久不提拔之事。
  B.何景明为人正直,宁折不阿,刘瑾窃权,上 书许进,劝诫语气激烈;乾清宫受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
  C.何景明精于治理,善于教学。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何景明惩治了廖銮的随从人员。又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经,让更多学生了解了经学。
  D.何景明蜚声文坛,成就显著,与李梦阳不仅在诗文上相互唱和,在文学观点上也一致,同属“四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2)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
  【答案】10.B11.C12.D
  13.(1)随后,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景明也获罪被免官。(已:后来/随后;谢病:称病告假;逾年:过了一年;在告者:告假;坐罢:获罪免官)
  (2)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将一幅古画请景明题名,景明说:“这是名家大作,不要玷污了名人的手迹。”画在景明那里留了一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交欢:结交;题:题名/字;此名笔:这是名家手笔(判断句);污:玷污;经年:一年)
  【解析】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年代:清代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句的理解,准确解释选项中所给的实词,可以用代入法和实词的组词法。B.用李东阳荐:因为,凭借。学科&网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1.试题分析:本题选项中错在说吏部是掌管文武官员的。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如今的中华民国考试院铨叙部暨行政院人事行政总处。
  参考译文: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中举,年纪刚刚满十五岁。宗室贵人争相派人看望,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十五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以诗文相唱和,梦阳的诗文雄峻,景明虽年轻些,但能与梦阳抗衡。
  正德改元,刘瑾窃取政权。景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他把握住政权,不要向刘瑾屈服,语气极为激烈。随后,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景明也获罪。刘瑾被诛,由李东阳的推荐,景明官复原职,掌管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大家不敢为他申冤,而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援救。正德九年(1514),乾清宫大灾,景明上疏提出不应养义子,京城不应留住边防军,不应宠信西域僧人,不应重用宦官,这份奏疏被扣压,未进呈后端。久后,进升吏部员外郎,仍掌管制敕。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将一幅大画请景明题名,景明说:“这画出于名家之手,不要玷污了名人的手迹。”在景明那里留了一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不久,景明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横行霸道,廖銮的随从人员遇三司不下马,景明将他们逮捕鞭挞。他所教育的诸生专以经学、儒学及时务为主。选拔优秀者于正学书院,景明亲自为学生讲经,而不用诸家时辞句的解释,士子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因病归家,不久逝世,年仅三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①?|: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颈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亮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 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15.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D15.(1)意象(自然景象):黄河、边墙、古渡、战场。
  (2)战争场景: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
  (3)情感:对名将的追忆,对战争前途的忧虑,和扶危定倾的期盼。
  【解析】
  14.试题分析:B.颈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对作者的情感理解有误。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直抒胸臆”理解有误,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从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表现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概括类试题,本题可以作答为(1)意象(自然景象):黄河、边墙、古渡、战场。(2)战争场景: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3)情感:对名将的追忆,对战争前途的忧虑,和扶危定倾的期盼。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体现边塞特等的具体地方。注意结合着意象和情感来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道劲,境界宏阔,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如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江山如画 (2).一时多少豪杰 (3).?崖转石万壑雷 (4).白头搔更短 (5).浑欲不胜簪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②向安和罗锋两位教授的看法异曲同工,在新世纪的巨大冲击下,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口头传承悄然消失,传统民间文学走向哀歌。
  ③据统计,我国人均捐赠额远不如发达国家,也低于经济水平相等的国家,而要促进慈善捐赠,就应该细大不捐,充分尊重捐献者的意愿。
  ④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⑤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A.②④B.①⑤C.②⑤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望文生义。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望文生义。席不暇暖,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此处用的不得当。弦歌不辍,泛指读书或教学活动没有间断。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阿根廷姑娘德尔巴趁着中国网购促销活动之机,在“速卖通”上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B.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救护车,超过八成以上没有正规的急救资质和持证医生,有些所谓挂靠在外地医院的救护车,实际上已经多年未经过当地年检审核,属于非法运营。
  C.由于恶意订单、职业差评师团队等网购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让电商的信用系统陷入困境,各种频发的敲诈事故也极大地破坏了行业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毒瘤。
  D.尽管现行《著作权法》对一些抄袭行为的界定并不清晰,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曝光这些行为,让抄袭者明白,知识产权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答案】D
  19.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唯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可能的。
  ②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会化”的状态。
  A.②④⑤⑥①③B.⑤②④⑥③①C.⑤②①③⑥④D.②④⑥③①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论述文段的中心话题是“信息公开(政治透明)的意义”。分两个层次,⑤②为第一层,④⑥③①为第二层。其中,⑤②揭示了文段观点,④指明“信息公开的内容”,⑥③进一步解说,指明实质,①指出其结果和意义。正确组合应为⑤②④⑥③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既需要有言论自由,①___。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侠,②___,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予不顾,那么,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要知道,③___,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嗓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
  【答案】 (1).又需要言论符合法律要求 (2).其言论如果只图一时痛快 (3).我们提倡声音多样化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②句式、修辞要一致。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
  21.下面这个图形是在许多饮料包装及分类垃圾上常见的标志,请你写出它所表达的两种含义。
  【答案】(1)它标志着商品或商品的包装是用可再生的材料制作的;
  (2)它提醒人们,在使用完印有这种标志的商品后,将其送去回收,而不要当做普通垃圾扔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图文转换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图的理解,准确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含义。本题,它标志着商品或商品的包装是用可再生的材料制作的;它提醒人们,在使用完印有这种标志的商品后,将其送去回收,而不要当做普通垃圾扔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地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马海祥博客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个建设者。
  ——《人民日报》
  对于“批判者”与“建设者”,你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作文。
  【答案】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点睛:先要研究三则材料各自的含意。看含意是选择的基础,首先得知道材料的含意,弄清楚了含意,才知道自己更欣赏谁,才能选择。看含意是比较的基础,比较,主要是比较含意,也是自己选择的理由。

席不暇暖二: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系列常识

席不暇暖_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系列常识


  要想在成考语文考试中脱颖而出,复习好相关的语文常识必不可少。那么关于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系列常识有哪些呢?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系列常识,希望大家喜欢。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系列常识
  1、晚唐诗坛,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号“小李杜”。
  杜牧的写景抒情之作,描摹自然之美,以抒发俊爽之情。如《山行》、《清明》这些诗突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为之陶醉的风情。
  2、李商隐的诗其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1)工于比兴,情致缠绵。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刻划入微,传达缠绵的情感。
  (2)巧于用典,意蕴含蓄朦胧。诗人往往用神话、典故,以及比兴、象征等手法,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意蕴含蓄,耐人咀嚼。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亦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3)语言清丽,尤擅七律。李商隐的诗歌语言,兼具清和丽的特点。
  词的分类
  按体制来划分,词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按音乐来划分,词一般分为令,引,近,慢四类。
  慢词,是依据慢调填写的词。慢调是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故名。慢调篇幅体制较长,接近长调,但二者并不等同,长调是按体制划分的,慢词则是依据音乐韵律划分的。
  成考语文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1题单选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把__________家里受苦的情况都讲了出来。
  ②鲁迅主编的刊物__________反动当局查封了。
  ③__________是否应聘,我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
  A.从 让 至于
  B.在 让 关于
  C.从 被 关于
  D.在 被 至于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次推迟销毁日期后,运行了15年之久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终于在2001年3月寿终正寝。
  B.中国女子柔道选手袁华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C.田先生生气了,涨红了脸说道:“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D.汉字构词能力强,掌握了常用字有利于理解词语,其中很多词可以望文生义,望文知义,易学易记。
  参考答案:A
  第3题单选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膺众望所归(众人所敬仰的) 瞻顾韦编三绝(读书刻苦勤奋)
  B.端倪(事情的眉目) 高山流水(路途艰险难行) 附庸 各行其事
  C.表帅 曾经沧海(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 涵养席不暇暖(奔走忙碌,没有坐定的时间)
  D.缄口(闭口不说话) 大家风范(人们学习的榜样) 报歉 不可企及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十几集、几十集的习以为常。
  B.这次在浦东的参观尽管浮光掠影,但是仍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他俩同窗八载,一直是相敬如宾,从来没有为琐事吵过架。
  D.“新的文化观念”日趋多元化,常常让我们莫衷一是。
  参考答案:D
  第5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作为倡导母爱的著名女作家而受到人们祟敬。
  B.浓郁的情韵和深刻的哲理水乳交溶,增强了文章魅力,感染着亿万读者。
  C.广州因承诺将这次全国采购会办成非赢利的会议而获得了最多的选票。
  D.这部传记,以朴实淳厚的语言为世人展示了将军们鲜为人知的人生境遇。
  参考答案:D
  第6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许多看到过极光的人在描写极光时往往语焉不详,只说些“美得语言无法形容”之类的话。
  B.宽带上网是电信业的热门,但推广太慢,这是因为它的价格过高让市民叹为观止。
  C.尽管使用纯净水是否有益健康依然是人言啧啧,但纯净水进入千家万户已是不争的事实。
  D.以巴冲突愈演愈烈,美伊战争迫在眉睫,中东局势战云密布,这使许多投资者退避三舍。
  参考答案:A
  成考语文课文赏析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安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的谦称)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12970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