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史铁生的代表作

初一作文 时间:2011-10-26

【www.jinghuajt.com--初一作文】

史铁生的代表作一:初一语文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即将结束,同学们要准备一些语文课后练习题来练习提升学习成绩。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初一语文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一语文秋天的怀念练习题
  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á(  )碎    shì(  )弄   bào(  )怒
  tān huàn(   ) chuí(  )打 沉jì(  )
  淡yǎ(  ) 翻来fù(  )去
  2.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1)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_______ _(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________(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是什么心情?
  (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________(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________(恳求,乞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玩耍。
  3.指出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 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 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5.(黄石中考)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 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6.根据括号内的提示,体会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字的 含义。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忍受的是什么?)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7.你所在的育英中学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你准备在这一主题下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出两项。
  示例:主题班会
  (2)请你给母亲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并写上祝福语。
  (3)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 %。
  请概括材料的关键信 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8.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9.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0.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11.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12.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十毫升母爱
  邓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 意 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 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 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 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 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 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11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 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12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13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14“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 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15“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16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寒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17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 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3.理 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结合文意理解词语】
  (1)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
  (2)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
  14.联系上下文, 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品析重点语句】
  (1)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2)风直往衣服里 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15.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文段的作用】
  16.“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标题的理解】
  17.母亲节快到了,请给你的母亲发一条信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拓展延伸】
  18.本文在描写景物方面运用白描的手法,使得语言朴素、简练。请试着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描写景物的小片段。(5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又 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 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写法分析】白描手法,就是不用?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语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本段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最朴素、最简练的语言,如实地勾勒出秋天菊花盛开的情景。无论是写景还是刻画人物,运用白描手法时一定要重点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并且所用语言要尽可能的简洁、传神。
  初一语文秋天的怀念练习题答案
  1.砸 侍 暴  瘫痪 捶 寂 雅 覆
  2.(1)憔悴 (2)诀别 (3)烂漫 (4)央求
  3.B(解析:A项将“喊着”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C项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D项“跑”和“踩”加双引号。)
  4.B(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5.B
  6.(1)母亲忍受自己病体和儿子不幸遭遇的双重折磨。
  (2)她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
  7.(1)主题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示例:不管身边还是天边,你总是把我牵挂;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你总是待我如初;不管年幼还是年长,你总是为我奔忙;不管快乐还是悲伤,你总是伴我身旁。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 乐吉祥!
  (3)示例: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 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8.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9.(1)这个句子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环境,烘托出了“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精神。
  10.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 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11.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12.示例一: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示例二: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以及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13.(1)料峭: 形容微微寒冷,这里指刚入春时的寒冷 。(2)蹒跚:这里指母亲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摇摆摆的样 子。
  14.(1)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从侧面反映母亲对“我”的关爱。
  (2)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15.本段回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16.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新颖,“10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10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答出一两点即可)
  17.示例:母爱是雨,沐浴着我长大;母爱是光,照亮了我前行。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祝愿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18.【例文】正是荷花飘香的季节,整片荷田闪烁着金光。一朵朵的荷花有的带着水珠盛开,有的含苞吐蕾,有的似开非开,挤满荷田,等待着俏丽的采莲女来采摘。
 

史铁生的代表作二:高一语文综合模拟题及答案


  高一是初中升高中的一个衔接时段,高一语文科目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是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才能够掌握的,不如做些模拟题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吧。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期末模拟题,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敷衍\田凫 商榷\上阕 炽热\窒息 羯鼓\仓颉
  B.挣扎\正月 ?髻?不啻 狙击\拮据 蠕动\儒家
  C.翘首\悄然 槎桠\呕哑 隽永\圈养 敕造\吞噬
  D.跌宕\拓片 贫瘠\脊骨 熨帖\氤氲 摇曳\两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B.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有的甚至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D.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艺术家们为爱美之心所激发,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世界,来体现自己对美的认识,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B.财政部长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在财务大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他说,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这次财务检查不走过场。
  C.执法人员在处理杭州富家子飙车案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公安队伍道德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D.这次寒假学术研讨班的学员,除我们本校的教师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反省、省察)乎己 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
  C.纵(任凭)一苇之所如 居是州,恒(常常)惴栗
  D.而卒(终究)莫消长也 然后知吾向(先前)之未始游
  5.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②而今安在哉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③⑤/④⑥/⑦
  C.①②⑦/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
  6.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为纵线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遭遇。
  B.《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地描绘出黛玉、熙凤、宝玉的性格特征。
  C.《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的见闻和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苦难。
  D.《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手法讲述故事,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8.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这样写道:“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请你也以“人一旦离开乡土”开头,另择喻体,写一组排比句。(4分)
  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 , , , 。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3题。
  追和①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①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亦迁海康 迁:贬官
  B.癯而实腴 癯:清瘦
  C.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贻:留下
  D.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10.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②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①惟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C. ①诗有古人之风 ②其学日进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自托于渊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
  C.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追和陶渊明诗引》)(3分)
  ⑵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六国论》)(2分)
  三、古代诗词鉴赏(8分)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鉴上人
  【唐】 左偃
  一从携手阻戈?①,屈指如今已十年。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注释:①指战争。
  冬夜听雨戏作
  【宋】陆游
  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1)这两首诗分别“记”“忆”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所写的“听雨”,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_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7)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________________。(韩愈《进学解》)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脚 步 声
  陆文夫
  ①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②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③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④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⑤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⑥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⑦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⑧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15.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紧接着说“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文章第四段中,你觉得作者认为“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有哪些意义?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简要阐述第二段、第七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走总是美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文章多处描写了城市中的种种声响,这些声响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城市中的声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造园如作诗文
  当西方后现代主义尝试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寻找若干的手法、题材或别的什么时,在中国,又一轮新的“造园”运动,却似乎在重拾他人已丢弃的东西。好端端的一个小山坡,要炸掉、推平;弯弯曲曲的小河流,要裁直、修整;自由生长的树杈,要削成规矩的几何图形;连小草也未能幸免,被推成大平头……简直是要把西方园林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如此一览无遗的园林,让游客无处寻找荫庇,欣赏的情趣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做法,说是数典忘祖,恐怕一点也不过分。
  这令我想起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文字——“有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当是专门讽刺此类大动土木摆阔而情趣索然的角色。摆阔,始终是与艺术无缘的;相反,只会亵渎艺术。就中国园林而言,讲究的不仅是园林空间的创造,更是精神空间的创造。清代钱泳可谓一语中的,他说:“造园如作诗文。”诗文,自然是精神的产品,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所以,一座园林当是设计者、建造者情感之所寄,甚至是其人格的体现。北宋重臣司马光退居后,建了座“独乐园”,顾名思义,“独乐”,乃是摆脱了一切俗务、远离尘世方能体味。而清代大学士王熙则有“怡园”,有诗序云:“寄意禽鱼,叠石莲池,萌花种竹……”
  杜书瀛曾说:“造园家掇山叠石,乃是以审美的方式抒发胸中之逸气,表现主体之性灵。”这话说得中肯。不仅造园,连园名亦如此。随手拈来的,便有影园、竹园、个园、随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绮园……要把自古至今的园林称谓搜集起来,成千上万,当可体会到无限的情味。
  在中国,园林的理念起源于道家与玄学。不说从庙堂退守乡居的,那些淡泊名利、终身不仕者,对园林更是情有独钟。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北宋林逋,就写过不少关于园林的好诗。如《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这首五律把园林“隐”的意味一一品味了出来。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园林“叠山理水”,追求天然浑成的效果,不正是道学、玄学的理想追求么?
  19.下列理解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我国有些地方的园林建筑盲目模仿西方园林的整饬、呆板,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令人反感。
  B.按照杜书瀛的看法,园林中的景物是造园者人格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审美的表现。
  C.北宋重臣司马光的“独乐园”、清代大学士王熙的“怡园”,都是退居后摆脱一切俗务、远离尘世方有的精神产品。
  D.中国园林讲究景物的空间,更讲究精神的空间,讲究山水木石亭榭的布局搭配要有诗情画意。
  20.文章第一段写道:“这种做法,说是数典忘祖,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句中的“数典忘祖”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引用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文字和林逋的《小隐自题》,各有什么用意?请分别作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请以“成长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题答案
  1.B.(A项,“敷衍\田凫”读fū\fú,“炽热\窒息”读chì\zhì。C项,“翘首\悄然”读qiáo\qiǎo,“敕造\吞噬”读chì\shì。D项,“跌宕\拓片”读dàng\tà,“贫瘠\脊骨读jí\jǐ,“熨帖\氤氲”读 yù\yūn。
  2.C (A 功败垂成: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含有惋惜之意。 B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D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3.A ( B项“防止”和“不”属双重否定,应去掉“不”字。C项成分残缺,句首应当添加“透过”。 D项结构杂糅,可将“也参加了学习”去掉。)
  4.A.(无,无论) 5.C.(①②⑦为宾语前置句。③⑤为定语后置句。④⑥为状语后置句。)
  6.D.(“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完”形容词用作动词。) 7.D.(只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
  8.【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1喻1分,计4分。本体、喻体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得分。)
  9. D(处:隐居) 10.A
  11.B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12.⑴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此所以”“师范”“万一”三个得分点)
  ⑵尺寸之界包含了(方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三个分句各占一分)
  ⑶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为国者”“劫”都翻译对给一分,翻译成被动句得一分)
  13.(1)左诗“记”了早年与朋友竹斋同宿听雨忘眠的情景;陆诗“忆”当年锦城军旅的豪放生活。(每点1分)
  (2)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回忆)手法(2分)。异:左诗纯虚写回忆中听雨的清幽、温馨(2分);陆诗由眼前的雨写起,先实后虚,兼用比喻夸张(2分)。
  14.(1)一尊还酹江月。(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挟飞仙以遨游。(6)逸豫可以亡身。(7)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5.①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生发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慨。(2分)②渲染一种寂静的气氛,表明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为下文在“喧嚣”中“听不到脚步声”等内容的生发议论作铺垫。(2分)
  16.听到自己的脚步声,①能使人认识到人生道路是艰苦曲折的;②能使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生存状况;③能使人了解自己追求的目标;④会知道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生命不息,奋斗不已。(每点1分,共4分)
  17.(1)作者表面上写走路时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更多的是表明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曲折地揭露了生活中某些人暗地里坑害他人的卑鄙行径。(2分)
  (2)“能走”即意味着生命还在,清醒的自我意识还在,理想还在,追求还在;虽然心中的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就算痛苦、艰难、哭泣,也是一种收获。(2分)
  18.这些声音喧嚣、嘈杂,来自一些不明不白的地方,使人感到眩晕、迷乱、惊恐。(2分)作者通过这些声响的描写,反映现在的城市生活充满虚伪、欺骗、糜烂,人们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2分)作者用城市的种种声响来衬托脚步声,凸现文章人生之路“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的主题。(2分)
  19.C
  20.“数典忘祖”是针对中国某些造园者抛弃我国造园传统,盲目模仿西方园林,对自然存在的山川、草木进行随意破坏的现象而言的。(2分)这个词语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知的行为的的愤慨之情。(1分)
  21.①引用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文字,意在讽刺某些人不懂造园,毫无情趣,只是为了炫耀财富而大兴土木建造园林的愚蠢做法,(2分)进而引出“造园如作诗文”的观点。(1分)②引用林逋的《小隐自题》诗,意在表明淡泊名利、终身不仕者对园林情有独钟,(2分)进而证明中国园林的理念起源于道家和玄学。(1分)
  七、略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8709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