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2016读作什么_2016读《菊与刀》有感600字

英语读后感 时间:2020-09-21

【www.jinghuajt.com--英语读后感】

  《菊与刀》中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菊与刀》读后感1:

  我告诉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

  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

  ,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读完《菊与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会艳丽绽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锈蚀之迹,刀就会锋利闪烁。

  《菊与刀》读后感2: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的名著——《菊与刀》,突然感觉对于日本,我们(至少是我),应该予以重新审视了。中国王朝更迭频仍,据统计:在华夏5000多年的文明中,我国共有36个朝代。当然,其中包括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小朝廷。而日本却不同,虽然有各个时代——诸如飞鸟时代、战国时代——但是日本皇统却一直没有改变过。个中原因,很值得玩味。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日本在很长的幕府时期,天皇是深居内宫,也并不掌握实权的。但是在民众的眼中,天皇仍仍是日本的象征,是天照大神的化身。虽然将军的世系在不断更易,但天皇的皇统并不更改。

  明治前夕,由于列强叩关,日本沦为半殖民地。而当时的武士阶层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开始密谋推翻幕府将军以“复大位于天皇”。后来,在驱逐幕府势力之后的明治时代;天皇才渐渐掌握实权。但是日本天皇仍仍是深居内宫的;这一点与中国皇帝很不一样。另外,日本天皇颁布诏旨遵循着着严格的原则:天皇对于有争议的政治问题绝不颁布诏书,而由内阁首相来发布命令。即使是内阁秉承天皇的意旨而为,最终的责任也由内阁来承担。比如日本的全部侵华过程都不是出自天皇的诏旨,而是根据那份《田中奏折》。除此之外,天皇颁布的诏书都是关于教化方面的。所以,天皇的神圣地位只会强化而不会削弱。

  具有武士道传统的日本人喜欢菊花,但他们同时也将最高荣誉献给武士和军人。比如说平时几个人是铁哥们,大家之间不讲求礼节而可以较为随意。但只要其中一个人穿上军装或者警服,他的同伴就得向他鞠躬。他也可以心安理得只需稍微点头还礼就可以了。而当他脱下军装或者警服的时候,大家又成了不拘礼节的哥们。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只引入中国的“忠”与“孝”,而没有“仁”的概念。因为“仁”与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兼容的。

  所以,对于明治天皇颁布的《军人赦谕》,日本军人的遵守程度是难以让人相像的。日本军队,即使在二战后期,依然每天早上集合学习《赦谕》。日本军官因为读错《赦谕》的文字,便会破腹自杀。

  有一次军事训练是这样的:士兵们被要求空腹的状态下急行军。而军官事前对他们说每个人都不许中途喝军水壶里的水,因为这是天皇的要求。而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有5个士兵累死,若干士兵晕倒。但在检验他们的水壶时发现,没有一个士兵动过水壶;仅仅因为军官说了一句这是天皇的要求。

  日本天皇偶尔也出现在一些场合。在天皇出场的时候,所有二层以上的窗户必须关闭——因为没有人可以从二层以上的高度窥视天皇。

  日本人不会去怀疑天皇,他们相信天皇是绝对神圣的。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初,日本军民都表示为了“让天皇陛下宽心”,他们决定与岛屿共存亡;为天皇而玉碎。但在八月十五日天皇颁布《停战诏书》之后,他们又表示,“为了让天皇陛下宽心”,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交出武器。

  在此之前,盟军对于如何接管投降后的日本有过各种方案,甚至要像对待德国那样瓜分占领、分而治之。但其后的事实表明:此举纯属杞人忧天。因为有了天皇的诏旨,日本国内对于入境的盟军大都表现出友好与欢迎。以致在日本投降之后不到一个月,盟军士兵便可以安然地挤上日本的公交和地铁,而不必担心会发生仇视者行刺的事件。这在别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日本却做到了;日本人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们是如何“让天皇陛下宽心”的。

  《菊与刀》读后感3:

  当我捧起《菊与刀》这本书时,心中曾存在过一丝疑虑,因为我读的一本人类学著作,而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可是本尼迪克特从未去过日本,只是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俘虏、美籍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能否写出期望的著作?这是我的怀疑,也是我的担心,可是当我通读此书后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了。

  本尼迪克特借用“菊”与“刀”来分析日本大和民族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既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人生观表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等的德行规定之中。日本人认为,人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它许多世界组成。读者认为,日本人的性格与西方人的性格是迥异的,但也不具有东方人性格的代表性,是一种独特文化主导下的特殊民族性格。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可以洞察一二:

  一、战争中的日本人

  在战争中,日本人总是感觉任何事情都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即使处于困境,他们也要求全体官兵要镇定自若、勇敢面对一切,因为这一切他们早就预料到了。对战争的目的,他们认为那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的,而不是侵犯别人。在战争中的传统口号是“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的优势,以我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他们信奉的精神意志的胜利,而非物质上的优势,他们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时次要的,瞬间的。这恰恰与美国一再推崇的物质资源至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忠,在他们的战斗中具有统领全局作用,士兵对天皇的忠达到了可以“以死效忠”的地步,在他们即将战败时,宁愿以死效忠天皇,也不愿成为敌人的俘虏,即使成为了俘虏,那也是在受伤昏迷中被俘的,在他们的意识中被俘是一种耻辱,他们会为此而蒙羞、为此而负责任。这与美国一再把战败归为物质资源的匮乏等客观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与东方大国——中国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做出了区别。在战场上他们是何等地顽强不服输,而当天皇的投降命令一下,即使他们的战争胜利在即,他们也毫无怨言地放下手中的武器。

  二、生活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奉行“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对秩序、等级制度的信赖体现在家庭、国家、宗教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从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破坏整个社会秩序、家庭秩序及宗教秩序,即使他们认为原有的秩序是错误的也罢。

  日本人的一生几乎是报恩的一生,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就开始欠了许多“恩情债”,所以他们向他们的“恩人”回报这些义务,这些义务是他们主动偿还的,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但他们依然会主动“报恩于万一”。他们崇尚武士的坚忍,但这种忍受程度根据本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武士们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宁愿镇定自若地死去,也不愿意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因为那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

  三、工作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不喜欢在竞争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在独立的环境中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公司董事长、经理的办公室比西方国家董事长、经理的办公室的小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他们宁愿走出办公室独立思考,也不愿意和别人为一个问题而争执。在竞争中,他们对竞争对手异常敏感,仿佛是对自己的一种侵犯,因而转移注意力转到与侵犯者的关系上,而不是专心从事工作,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纵观此书,相比美国人的自由、散漫和开放,日本人的谨慎、勇敢和坚忍。中国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一种较为完美的民族性格——中庸之道,这种方式使中国人的性格仅此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性格之间。同时,也体现在了中国人在面对战争、工作、生活、外交等问题是独有的睿智。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53814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