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初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11-07

【www.jinghuajt.com--初中英语作文】

篇一:[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初中生学习八年级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课后要将课本的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这样才能记牢知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依据:我国的国情)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步走战略:1、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完成;2、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2月):1、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发展才是硬道理”。3、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4、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谈话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依据:我国的国情)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步走战略:1、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完成;2、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根本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钢铁工业的“新航母”—鞍本钢铁集团。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人大代表的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有选民直接选举。
  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势——各级政协。
  二、法律框架体系——宪法为核心,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
  刑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民法—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
  司法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人平等。
  八年级历史知识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邓小平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2、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
  4、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百年别史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6、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
  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7、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三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8、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9、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10、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11、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篇二:[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学习八年级的历史知识,关键在于知识的记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学过的知识点归纳起来,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成功探索
  1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概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三大改造:
  时间:1953——1956年底
  形式:农业、手工业加入生产合作社,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限制利用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 、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二、探索时期的两次重大失误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左”倾错误的根源: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全国范围严重的浮夸风。
  大跃进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对农作物产量的严重浮夸,工业上对钢产量的不断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一大二公”, 严重脱离了我国国情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影响:破坏了国内经济正常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后,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出现了1958—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
  教训:经济建设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
  2 、“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目的: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长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
  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关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指导思想: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战略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领导集体: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农村改革
  背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特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四、对外开放
  内容: (1) 1979 年,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2)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3)1984年,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4) 1985年,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并进一步开辟了经济开放区;(5)1990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启示: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建立了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八年级历史知识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
  3、1999年,国家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 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背景: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香港: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 。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国防
  1 、核武器的发展
  ① 1964 年 10 月 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 1966 年 10 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③ 1967 年 6 月 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
  2 、1974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1 号”顺利升入太空。
  3、 解放军的发展:
  ①1949 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
  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③1966 年7月1日组建地地导弹部队。
  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扭转了会议的方向。
  3、重返联合国 :1971 年 10 月第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4、中美建交 :1979 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中日建交: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篇三:[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大全


  很多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不会整理归纳知识点。通过整理课本内容,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利于我们复习。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八年级下册常考历史知识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投身革命的背景: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革命活动: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895年10月,广州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3)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的《革命军》 、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各地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
  (1)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2)时间、地点、创立者: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领导机构: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5)机关报:《民报》
  (6)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意义:
  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三民主义:
  (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
  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1)时间及领导人: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2)起义地点: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3)结果: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4)地位: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
  (1)时间及领导人: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
  (2)结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在绍兴准备策应安庆起义的秋瑾也不幸遇难。
  3、广西镇南关起义:
  (1)时间及领导人:1907年,孙中山、黄兴
  (2)结果: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
  (1)时间及领导人:1911年,黄兴
  (2)结果: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3)起义名称来历:
  起义失败后,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4)意义: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1、领导机构: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2、主要力量: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爆发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
  4、结果:
  一夜之间,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武汉三镇取得革命胜利,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5、历史地位: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即辛亥革命的开端。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八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
  百家争鸣: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动荡与变革。具体原因——随着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思想主张
相关经典
主要影响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1)政治思想:强调“仁”;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私学;学习态度要老实;要按时复习;要谦虚好学等。(3)整理古籍:《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孟子
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孟子》
道家
老子
春秋末期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希望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
庄子
战国时期
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认为做人应该“顺其自然”。
《庄子》
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互爱)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末期
认为社会形势变化了,就应该“法与时移”,但同时强调法不能总是在变;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孙膑
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孙膑兵法》
  3、尝试举出反映老子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P16
  以柔克刚;积少成多;转败为胜;无中生有;转危为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未被重用,而法家受到重视?
  诸侯争霸: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人民不断反抗,需要用严酷的刑罚加以镇压。
  变法运动: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3842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