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烧饼做法大全

写作方法 时间:2012-03-26

【www.jinghuajt.com--写作方法】

烧饼做法大全篇1:美味肉酥烧饼的制作方法


  烧饼大家都吃过啦,其实不同的地方对烧饼的定义也不同呢,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道加了红烧肉的烧饼,一起来试试味道吧,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肉酥烧饼做法,希望大家喜欢!
  肉酥烧饼成品图
  肉酥烧饼材料
  肉酥烧饼步骤
  1.水油皮:面粉120克 食用油30克 水60克 活成面团油酥:面粉100克 食用油50克活成面团。醒发30分钟。
  2.红烧肉 、大葱。
  3.将红烧肉切碎,大葱切碎。
  4.将红烧肉放入容器中,放入大葱、五香粉、酱油、 盐、香油拌匀。
  5.将两块面团,分别搓成长条。
  6.分别切成6个剂子
  7.将水油皮的剂子按扁放入油酥
  8.包成包子形状。
  9.将其按扁。
  10.擀成牛舌状。
  11.从下往上卷成卷。
  12.再擀成牛舌状。
  13.从下往上卷成卷。
  14.再擀成牛舌状。
  15.从下往上再卷成卷。
  16.擀成圆片。
  17.放上肉馅。
  18.包成包子
  19.收口朝下轻轻按扁。
  20.沾上芝麻,放入烤箱200度,上下火烤20分钟。
  做肉酥烧饼的小贴士
  1 烤箱温度以自家烤箱为准。
  2 擀成牛舌状,从下往上卷成卷这个步骤要重复3次,这样层次多。
  3 因为红烧肉有咸味,所以要少放盐。

烧饼做法大全篇2:好吃的油酥烧饼的做法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道烧饼很香酥哦。而且长得有点像麦当劳的派呢,快来一起做吧。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油酥烧饼做法,希望大家喜欢!
  油酥烧饼成品图
  油酥烧饼材料
  油酥烧饼步骤
  1.面粉200克加2克酵母加水100ML和匀
  2.揉成光滑面团
  3.饧发30分钟
  4.另取100克面粉,加油60克,做成油酥
  5.揉成光滑面团,备用
  6.将饧发好的面团,擀成大面皮
  7.将油酥面团放面皮上
  8.揉成均匀面团
  9.再次擀成大面皮
  10.将面皮折三折,静置10分钟
  11.再次擀成皮,刷一层油,撒盐
  12.从一边卷向另一边
  13.切等分小块
  14.擀成长方形
  15.放在烤盘上,刷一层蛋液
  16.撒上芝麻
  17.进烤箱上下火180度,中间位,20分钟
  做油酥烧饼的小贴士
  刷蛋液是为了颜色好看
看过“好吃的油酥烧饼的做法”

烧饼做法大全篇3:关于个类小吃的做法和来源

  扣碗酥肉
  扣碗酥肉是一道河南安阳的汉族名菜,属于当地饮食的代表菜品,此道菜特点就是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不喜欢吃辣椒的朋友一定会喜欢的。扣碗酥肉选材是在猪的上半身,因为这里的肉比较嫩,肥瘦相煎。
  扣碗酥肉选材是在猪的上半身,因为这里的肉比较嫩,肥瘦相煎。将肉片成片以后,然后加上花椒、盐、白酒、姜末、淀粉,根据淀粉的多少加鸡蛋清调匀,不可太清也不可太干,腌制五分钟后,记得不要用水调,因为淹好的肉是要放到油锅里炸的,如果有水,就很危险,油遇到水就会炸开。炸过后的肉不但很香,而且也可以将肉里的猪油炸一些出来,吃起来就太会腻口。肉只需炸到八成熟就可捞起来。然后再切成小片,摆在碗底。在肉上面放土豆或莲耦都可,土豆莲耦切成小块,然后用大火蒸熟。一定要大火,最出效果的是蒸笼。蒸好后用一个可以盛汤的盆将头碗翻过来,即土豆或莲耦在盆底,上面是酥肉。煮上一点青菜放其表面,此时在熬一点汁,汁里面加上醋、葱花、姜末,然后淋在酥肉表面就可以了。醋,是一个必不中少的调料,放的多少依个人口味而言。
  此道菜特点就是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不喜欢吃辣椒的朋友一定会喜欢的。
  广式早茶的渊源
  饮茶刚从广东传播出去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老广们为什么不能在家泡壶茶喝,还要辛苦地跑到外面去喝茶。后来,当饮茶文化完全铺开,许多人都对广东的这项饮食传统趋之若鹜,最后连老外也学着老广们说要“yangcha”,要吃”dimsum”。
  饮茶是广州人历史悠久、雷打不动的饮食习惯,分早、午、晚茶市。广州人把饮早茶称为“叹茶”,至今仍流传着“叹一盅两件”的口头禅,即享受一盅香茶,两件点心如马蹄糕、萝卜糕、虾饺、排骨、凤爪、牛肉丸、烧卖等。清早起来,口带涩味,饮杯香茶,清净口腔,醒神提气,再食点心,更能体味到美食之“美”。下午茶往往与商务活动有关,通常是约请客户一起边喝茶边谈生意。晚茶实际上就是夜宵,不过现在因为茶市利润低,人工高,让很多酒楼觉得无利可图,纷纷从夜茶茶市“撤退”,夜茶已萎缩。
  叩手礼
  广东人在别人替自己斟茶时,习惯以“右手食指与中指微屈”,叩击桌面以表“谢意”。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广东人斟茶方式特别,于是学着给随从斟茶。随从十分惊吓,又不能行跪拜礼而暴露天子身份,于是以手指微屈向皇上行“跪拜叩头”礼,以后此手势发展成为感谢的表示。
  早茶的起源
  在咸丰同治年间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它的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开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一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后来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也是为了提供一些有闲的人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当时佛山经营茶楼的人,都买下土地建几层高的茶房,然后全栋用来经营大型茶楼,大茶楼越来越多,此后,广东人开始有上茶馆的习惯了。还有一种叫“二厘馆”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且地方较宽敞之故。
  野根烧鸡
  曾经有这样一个非官方的说法:在“非典”泛滥全国的时候,贵州是全国少数没有“非典”的城市。贵州人为什么不会被“非典”侵袭呢?那是因为天天吃折耳根的贵州人,已经有了免疫力。当然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但折耳根的确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贵阳人的血液里。
  这种贵州得天独厚的食材,黔菜名店大仟纳园当然不会错过。野根烧鸡中提到的野根便是折耳根。中药里赫赫有名的鱼腥草到了贵州就取了嫩嫩的那段根茎来吃,惟其爽脆故名“折耳根”。折耳根是属于全体贵州人的标识,据说要看一个人是否是地道贵州人,进了菜馆二话不说连点两盘折耳根的就是了。不过北方人一直接受不了它的腥味,由于味道的特殊,人们对它就好像对待臭豆腐——爱它的人几乎顿顿都想吃,可讨厌的人闻都不愿闻一下。
  说起野根烧鸡,这道菜也有着它的故事。相传2500年前,鲁班在赤水河修双风台寺庙,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折耳根取名“鲁班草”,而野根烧鸡的创作灵感正来源于鲁班草,大仟纳园这道菜将对鲁班的纪念提升到新的高度。将其他野草根也加入这道菜,除了有纪念的文化底蕴外,还仿佛书写着赤水河古往今来的动人故事。
  除了折耳根,这野根烧鸡的鸡也是很有讲究的。据悉它是来自山里放养的小香鸡,只有这种鸡才能让这道菜富含野根的清香,鸡肉也够Q滑。另外,这道菜还曾获得“2009贵阳黔菜创新电视大赛”、“最佳黔菜创新企业奖”和“创新菜品”一等奖。是不是很有来头呢?
  棋子烧饼
  棋子烧饼是唐山特产,因状如小鼓、个似棋子而得名。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包肉、糖、什锦、腊肠、火腿等多种馅心。色泽金黄,里外烤制酥透,肉馅鲜香,酥脆适口不腻,便于保存。
  烧饼的大小和形状都类似于一个象棋的大木头棋子,有时内有肉或其他材料的馅,表面有芝麻。烙烧饼用两个炉,一个在下面生火,另一个在上面吊着,两面同时烙。烧饼小巧,脆香。
  在唐山的风味美食中,棋子烧饼是与唐山麻花相媲美的传统食品。由于它是一种如同象棋棋子般形状和大小的烧饼,则被取名为棋子烧饼。
  这种烧饼缘起于丰润县城关。丰润地处京东大御路(皇帝出巡的御路)的要冲,关外和京东的人进京都要经过丰润城。这里四通八达,来往客商很多。特别是长途跋涉的客商或进京的人,一般都在丰润歇脚,因此这里的客店、饭馆云集,生意十分兴隆。相传在光绪年间,丰润城关的西大街有家旅店叫双盛号,与这家旅店毗邻的是一家叫做裕盛轩的饭店。每天住在双盛号的南来北往的客商,一般都就近在裕盛轩就餐。
  当年集镇间的距离很远,南来北往的客商临行前都要带些干粮在路上充饥。起初裕盛轩饭店备用的干粮多是馒头、大饼和缸炉烧饼。这些干粮时间越久就越干越硬,路上吃起来干巴巴的,很没有滋味。有一次,一位进京赶考的学子住在双盛号,第二天准备启程买干粮时,裕盛轩饭店的老板正在与人对弈。这位学子拿着几个缸炉烧饼,无可奈何地对正在下棋的老板说:“您的烧饼要是加进点豆沙馅,个头像这棋子一般该有多好!”老板举着棋子忙问道:“那样做有什么好处?”学子回答说:“加些豆沙馅,吃着就有滋味,个头小点,便于携带呀!”老板听了学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说:“我们试试吧,客官高中时,我用小烧饼为您祝贺!”
  事后,裕盛轩饭店的老板就跟厨师商量这位顾客的意见。他们觉得将缸炉烧饼做成象棋子般大小,没有问题,里面加上豆沙馅也没有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为了防止在路上烧饼变干,几经试验,终于摸索出用鸡油和面的办法,做成了带有豆沙馅的棋子烧饼。这种烧饼还是用缸炉烤制,就是因为采用鸡油和面,再配以芝麻的香气,就显得外焦里嫩,酥软香甜,很受往来过客喜欢。
  20世纪的20年后期,随着采矿业的发达,唐山成为一座工业重镇,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在唐山的便谊街有个很有名气的饭店叫九美斋。饭店老板赵东富是个思想开通的经营者。他这个饭店之所以叫“九美斋”就是他最先聘用了九名妙龄女子当女招待,以此来吸引顾客。当赵老板听说丰润城的棋子烧饼很受顾客喜欢时,就派一名厨师以顾客的名义去偷艺。这名厨师弄明白原委之后,就建议用上等精面制作,馅子不单纯局限于豆沙,还制作一种加猪肉馅的,并且实验出配料的比例和标准。一般是一斤精面,配四两鸡油,半斤五花肉,外粘一层芝麻。这样制作出的棋子烧饼,个如棋子,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层多酥脆,馅溢肉香,很快就风闻远近,成为唐山地方独有的风味美食。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出访波兰时,还曾派人来唐山购买棋子烧饼,作为国礼送给外宾。
  吉安薄酥饼
  吉安薄酥饼是江西吉安名产之一,在元代末年时已为朝廷贡品,流传至今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吉安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特产,多用于节庆、祭祀、送礼、婚庆等场合,也属中秋佳节用于代替月饼的中秋饼之一。
  吉安薄酥饼的制作工艺传统、精致又考究,而选料更是重中之重,原料的品质是直接影响成品口感、质量的最大因素。吉安薄酥饼色泽金黄、纯白,以薄、香、酥、脆、甜为最大卖点,外形薄而不虚,口感酥香脆嫩而不腻,是馈赠亲友或闲时佐茶佳品。
  吉安薄酥饼的制作工艺可谓精细,由32道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也是其特色之一。吉安薄酥饼多为圆形,规格区分大与小,皆选取精面粉、纯猪油、白糖、白芝麻、花椒、五香粉、香葱、细盐为原料。32道详细工艺由小至大面面俱到,从洗芝麻、炒芝麻、机麻、机糖、蒸面粉、机面粉、熬猪油、切葱、机八角粉、机桂皮粉、机花椒粉、机米粉、和皮面、和酥、和芯子、过称、摘皮子至包酥、开皮、包饼、开圈、上面麻、上底麻、成型、摆饼、打孔、烘烤等,饼芯内也全是真实原材料,且不掺面粉,这些地道工艺是吉安薄酥饼的精华所在,也是其闻名遐迩盛誉有佳的原因。
  清代的民间素食
  作为一种文化,素食是一种特定的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素食,从内容来看,有清素、仿荤、杂素三类。清素从原料到菜的名称、形态都是素的;仿荤的用料是素的,但菜名和形态却是荤的;杂素是以素原料为主,间用荤料。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素食的发展到此时已较为完善,而且从杂素、仿荤到清素的嬗变趋向与时代的变迁有着比较清晰的联系,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只讨论民间的素食,即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及市肆酒楼中的素食,与寺院素食及宫廷素食无涉。寺院的素食受戒律的约束,宫廷素食则富丽堂皇。二者均非人间烟火,它们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所以不作为本文讨论内容。
  清代民间素食的内容
  素食发展到了清代,在烹饪技艺方面已经非常完善了,素食的三大流派清素、杂素、仿荤并存且渐有融合。康、乾时期,社会承平富足,此时的民间素食以杂素与仿荤两类为主流。这从清朝中期的三本食谱所收录素食的情况可见。
  从对《调鼎集》、《随园食单》、《随园食单补证》这三本书所收素食的统计可以看出,清朝中期,仿荤及杂素菜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这很容易理解,生活富足了,人自然想吃得好些,吃素只是偶尔的点缀一下,换换口味,即使是经常吃素的,也不是都很习惯素菜的清汤寡水,而杂素与仿荤既能满足其吃素的要求,又滋润香滑得快朵颐。
  清末的薛宝辰作《素食说略》,记载了清朝末年的177种素食,内容从调味品的制作到酱、腌小菜,到各式菜肴,到饭粥点心,多为日常所习见,考究而易作,在这177种素食中,杂素的数量为零,仿荤的素食只有3种。这一特点在清朝的素菜谱中显得非常突出。
  素食观念与其社会背景的关系
  素食在其产生的初期,多与斋戒活动及服食修仙有关,而服食修道更是素食的一个重要源头,汉唐以降,这种素食观念一直绵绵不绝。到了清朝,由于见多了前人的教训,对于长生不死的传说人们已是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来对待了。《阅微草堂笔记》云:“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溢,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然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无药可医,竟困顿至死。。古诗‘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岂不信哉!”“问‘服食延年,其法如何?’曰:‘药所以攻伐疾病,调补气血,而非所以养生。方士所饵,不过草木金石。草木不能不朽腐,金石不能不消化。彼且不能自存,而谓借其余气,反长存乎?’。”。荒诞、有损健康的追求长生的素食观逐渐被人们抛弃了,这是清朝素食在观念上不同于前人的地方。
  斋戒素食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就有花斋、雷斋等名目。《调鼎集》为欲持斋者提了一些建议:“平素不能持斋,先劝食三净肉,或干肉(火腿、腌鱼、蛋、鲞之类),或花斋(十日、六日),或戒食(黑鱼、黄鳝),逐一陆续戒去,日久自能。吃斋须用白米饭,易于下咽。或饥透食,或食饱食,虽有荤腥,亦不朵颐矣。所谓饥不择食,饱不思食也。或用荤汁做素菜,或用肉边素菜,或间餐荤素,如:早饭素,中饭荤,晚饭亦素;次日早饭荤,或用两餐素,一餐荤,逐渐戒去,久之食素,或不记顿数吃。京中青豆芽汁最鲜,陈大头菜更鲜。或每月加六斋日”。这样的斋戒只是想当然耳,令人联想起今人戒烟之法。这些持杂素者的素食观根本谈不上什么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美味的追求、养生的需要或是生计所迫,《调鼎集》所提“早饭素,中饭荤,晚饭亦素;次日早饭荤,或用两餐素,一餐荤”的素食点子与其后文安排日常饮食生活的方法如出一辙。
  薛宝辰在其《素食说略》序中说道:“人物之灵蠢则殊,生死之喜畏则一。操刀必试,惨矣!屠门夜半之声;毂转无停,悲哉!元长羹中之肉。生机贵养,杀戒宜除。宁有待与?未可缓也。”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像《素食说略》这样以清素为主(《素食说略》涉及的原料有176种之多,但无一荤腥原料),没有用一样荤料的食谱在清代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放至清代前朝也是很罕见的,它的出现不能视为偶然,应将其与清朝末年的动乱、凋敝联系起来,它是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投射。作者常年供职京中,见惯了官场的浮华,见多了政治的血腥,晚年住在陕西,对普通百姓的苦难很多同情,加之本人笃信佛教,才有这样的悲悯情怀。这里要强调的是他的素食观虽受佛教的影响,所持又基本是清素,但不能就此简单地认为是佛教的素食,在他自己所作的序中,只字未提因果报应的说教,同时还强调“余编此,固非第为持斋者言之也”。僧人戒律规定进餐之前,应作五种现法:一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是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以此观之,不仅薛宝辰的《素食说略》,整个清代的民间素食基本上与佛之教义没有太大关系。
  经济环境对素食的影响也很大,《随园食单》及《随园食单补证》的作者本身均是官僚,又都生活在南京这样的六朝金粉之地,所处又正逢清朝鼎盛时期,所以两书中所收菜肴较为精致,杂素较多,这从前面表中可以看出,《随园食单》及《随园食单补证》中的素菜,杂素所占的量是很大的;《调鼎集》中的菜肴的制作精粗不一,有些似乎是从餐馆中收集而来的,但菜肴产生地的富庶繁华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的比较,代表关中盆地的武功县在清朝竟未出过一位进士,而代表太湖流域的钱塘县清朝时共出过270名进士,文化的衰落(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从来都是与经济的衰落联系在一起的。《素食说略》的作者也是官僚,但其收集菜肴集中在京、陕两地,所处的又是较为民贫地瘠的陕西,其制法虽也考究,但大都朴实易作,同时,作者本人还精通医术,其着述也有通过素食养生的意思,这一点在《随园食单》及《随园食单补证》中虽然也有,但不是很突出。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调鼎集》中的素食是编者在编写时为求大全而收集进去的(《调鼎集》体例庞杂,它是由多人汇编而成),《随园食单》及《随园食单补证》中的素食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富贵身分与闲适趣味,而《素食说略》则是出于悲悯为养生而作,这里的养生既是指关于人的饮食养生,也是“生机贵养,杀戒宜除”的意思。素食表示了一种态度,一种有关信仰、养生、趣味的生活态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因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人们素食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所尚素食亦有不同。当社会清明、富裕时,素食行为多是从养生以及自身的趣味生发出来的,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仿荤与杂素,所谓斋口不斋心者是也;当社会动乱,纲纪隳坏时,素食行为多与人的信仰有关,倾向于清素的也就多些。这说明,特定文化中的口味偏好是其相关经济状况与文化因素的互动产生出来的。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10798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