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新课标第一网】新课标背景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初探

语文题库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语文题库】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一次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引入。它属于实用性文体的一种,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命制要围绕主题多样取材,要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课程标准;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两次提到“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一处是第三学段(5~6年级)提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另一处是第四学段(7-9年级)提到的:“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而课程标准并未对此进行阐释,若要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课程目标,首先要对“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进行探寻。
  一、“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引进的背景
  2009年上海市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排在第一位,引起国际舆论一片惊叹;然而仔细分析发现,在阅读测试中,上海学生在占30%的非连续文本试题上得分很低。这反映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阅读教学的内容分布很不均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标要求。
  二、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表)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另一类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信息组合。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重文学教学,轻实用性文本。特别是作为实用性文体的其中一个种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不均衡,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偏弱。以上海市学生阅读调查为例,以识记为主的传统文学课阅读活动比例在50%以上,而阅读包含表或曲线图的文章的比例只有33.1%,比OECD国家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平均值低25.3个百分点。与连续性文本阅读相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上具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增强a信息获取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有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提升知识重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文字分析、整合、重组各种知识信息,不断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能力。三是强化解决问题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够强化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有效地处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非连续性文本,可能进一步加剧基础教育中轻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倾向。
  四、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业评价的实践
  现实的语文教学,因受到现行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缺失的客观限制,使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极少被涉及。因此,有待于教师去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以包括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是相关的练习题、试题。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近年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题。这无疑能对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教学起到导向的作用。
  从对各地中考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题目大致考查以下几项内容:理解概括文本内容;把握文章观点;品味文章语言;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等。
  教师在命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命题所选择的材料文本其来源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可以来自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网络论坛等;(2)命题材料可以是彼此独立的,甚至可以是相互矛盾的,但一定要围绕同一主题;(3)题目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考生对所给的不同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所要说明的主题;(4)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为在对于属性为实用性文体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上,重要的是对文本的认知阅读,即看懂文本内容,而非鉴赏性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编制的有限的几道练习、试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和评价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运用互联网加强对相关主题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主动出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并养成习惯,内化为阅读素养。
  附:试题范例及评析
  听写的是汉字 追捧的是文化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评述
  随着各种输入手法的普及,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不断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受到热烈的欢迎与参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专家观点]汉字听写大会张扬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使深埋在内心的炎黄情感沸腾,以热烈活泼的形式释放着威力强大的正能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命门,我们是自豪骄傲的炎黄子孙!汉字的精神流淌烙印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所以一旦疏导合理,亦庄亦谐,热爱汉字就与中国梦有了浑然天成的妙合。这才是时下最健康的寓教于乐,这才是脚踏实地的科教兴国,这也是荧屏界最最急需的正能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魏润身(《北京晨报》2013.8.12)
  [网友观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唤起国人对文化底蕴的关注。文字、词汇关系到一个人的底蕴深厚程度,反映在人的方方面面,最终关系到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民国时期,那些文化、艺术、科学界的顶级人才,他们受到良好的母语教育,有着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这赋予他们思维广度和深度。王国维、鲁迅、陈寅恪、马一浮、钱穆这些文史领域的超级大师自不必说了,杨振宁、李政道、苏步青、陈省身等这些数理方面的人才,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掌握的汉语词汇量,也是现在的博士生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这次大会设置了嘉宾对词汇的分析解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
  ――百度贴吧(2013.10.13)
  [媒体观点]“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话不仅是节目的宣传,也可见近年来中国人对汉字传承存在危机感。汉字听写大会有助于母语的传承。虽然象形文字古代其他国家也有,但只有汉字维系至今,汉字应该是维系我们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最后一个载体。汉字特别依赖于它的书写情感,就是母语文化情感。国人手写汉字能力下降的原因,还在于对汉字缺少敬畏之心。不书写、提笔忘字就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短时间看不出危机来,如果时间放长点,这种淡化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汉字听写大会将激发国人母语的情感、书写的热情。
  ――《新华日报》(2013.10.12)
  1.综合以上文段,社会各界对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各持什么观点?(3分)
  评析:该题考查概括文本、提取文章观点的能力。
  2.[网友观点]文段中列举了许多名人,有何作用?(2分)
  评析:该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上述文段认为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2分)
  评析: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宁德市2013―2014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质检]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2.
  [2]陆�Z.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4.
  [3]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5):23-27.
  作者简介:王蔓芸,1981年1月出生,女,福建省福安市,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S编辑 赵飞飞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aoxuezuowen/52733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