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高考作文预测 时间:2010-11-01

【www.jinghuajt.com--高考作文预测】

一:[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引导语:乘法与除法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乘法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乘法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1
  有理数的乘除法按计划用了7个课时
  1、第一课时教授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第二课时在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注意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3、第三四课时;继续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教授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4、第五课时作业讲评
  5、第六七课时教授有理数的除法计算。
  学生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掌握得比较快,但是在进行多个有理数运算,特别是涉及到小数,分数计算时则计算速度明显放慢,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也不容易观察出题目的特点,作业错误率高,因此讲评作业也花去不少时间。
  随着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再加上没有良好的复习习惯与强烈的求知欲望,C组生总是在没有完全消化好前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又得往前赶。这使得知识很难巩固。
  乘法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2
  首先,课前的复习环节,让学生齐读背诵加减法、乘除法的各部分关系式。一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为今天新知学习营造情境,也会给学生在概念理解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出示已准备好的小黑板,其上是学生易错混淆题,是加减法关系的运用。
  其次,新课的教学探究。
  以书本的长方形格子数的计算来引入乘法。相同加数的累加,可以简便成乘法,借此理解乘法的概念意义。为加深理解,我设计了一些非相同加数相加,能否改成乘法意义上的简便算式?学生对此理解较容易。对于对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即乘法,成为单纯的算式后,就此探讨乘法各部分关系。基础的是:因数因数积。对照着3 X 4=12理解,依次写出另外两个除法算式。这样,就可以反过理解“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不过这个过程,从乘法的理解,到依据乘法列出除法算式,从而引出乘法的各部分关系,学生自主能言说,结合之前我们学生的旧知基础,更是理解上的顺畅。
  对于除法的概念学习,除法的概念由来,与减法类似,因它而生。除法的概念是基于乘法的算理,所以,这里完全可以从乘法算式引出的两个除法算式之中,得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至于为什么要求这个因数,这个因数到底怎样理解,书本课例已然依据方格子,已知总格数,行数,求每行格子数(或已知总格数,每行格子数,求共有几行),这样学生是依据鲜活的实例情境,对因数怎样求,又有什么算理意义,有了直观的理解。可我这样认为,这应该是二三年级解决的问题,实在以此为理解过程中的过渡,倒也不至于着力突出。
  在除法概念明晰之后,紧跟着被除数怎么求,除数怎么求,学生自然能因之前的除法关系背诵而轻易回答。征之以当前的实例,学生更能明白除法与乘法之间的等式转换意义。这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对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公式的理解。
  如上乘除法的相互转化,自然见得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结合上节课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学生容易想到乘除法之间也存在互逆关系。当然,这里老师的引导切入要跟上。因为我们是由乘法引导出除法,除法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乘法基础之上,所以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实际上,在因乘法推导出相应两个除法算式时,我们也一一做了比对,积如何转变了,两因数如何转变了,被除数怎样而来,除数、商又是怎样来的,这种相反的意思,早在乘法口诀运用时,就已经学得很熟了。所以,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互逆关系的理解上深度挖掘。而在于互逆关系的运用,所以乘除法的组题、套题很适合此用,也能让互逆关系规律明显呈现。
  回过头看,这节课总觉效果还不错,但在细节方面处理还不够,尤其是对学生的习惯要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习惯的要求总是应该伴着相应的学习过程而产生。该方程格式时,该方程思维时,该计算过程时……,都应该跟上相应的习惯要求。希望日后多关注到学生的弱点,提前规范要求,尽量避免因不良习惯而带来的学习麻烦。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汇总


  《反比例》教学反思范文_篇一
  《反比例》一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在教学《认识正比例》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如此四步: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反义词,引入反比例。第三,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分别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积是12;B、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C、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四,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上完以后,有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能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的时候,能引用语文知识中的“反义词”的引导,让过度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第三、注意了首尾的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全的两个表,和12的表和积12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第二、在提问的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让人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关注学生,应该关注全班,不能只顾前面的。
  我有一点还值得反思的是:
  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已经很清晰,思路很明确,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教学反思范文_篇二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一、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及处理
  课前在教研时,主要对北师大版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探讨了教材呈现的目的和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该怎么更好地处理。而我主要是这样处理的:通过对两个表格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一个数随另一个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是一个数增加,另一个减少。但两个表格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不同,表(1)是两个加数的和变不变,表(2)是两个因数的积不变。这样学生在引入、学习、练习中不断深入去读懂这两个表,充分利用教材,感觉到“反比例”的特点及意义的学习更水到渠成了。
  二、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在小组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一边分析,一边判断,一边对比,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反比例》教学反思范文_篇三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比例是在学习了正比例跟正比例的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因为学习过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并不太困难,但是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就是学习难点,因为学生经常会把正比例跟反比例混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结合学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本节课主要是根据有效教学的流程来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生合作展示、师生概括、巩固练习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本,并找出答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轮流发言,认真倾听,遇到不会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理想的。平时训练学生如何发言,如何讲述题目较多,在学生展示方面,学生上来会先读题目,然后进行分析,再讲解答过程,虽然对反比例的概念仍不太熟悉,不过整体来看,表达还算流利、清晰。整节课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能突出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巩固练习,可以看出学习效果是良好的。但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课堂气氛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体现之一。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发言。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思维受限,不能充分地进行讨论与思考,对学习要掌握的内容会产生恐惧,影响学习效果。活跃的课堂气氛较容易形成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很不活跃,跟平时的课堂相差甚远。经过反思和询问学生原因有二,首先教师不善于表扬学生,没有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对或不对,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找不到成功感,对举手发言积极性不高。其次,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概念性强,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有老师听课,学生怕说错或说漏,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就不敢举手了。以后在平常课上就需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体会到教师的肯定,并培养学生敢于发言,争相上台发言的意识。在课堂上不怕浪费时间,一个问题让学生讲,讲到没有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为止,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胆量。
更多六年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推荐:
1.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2.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3.六年级《折扣》教学反思三篇
4.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汇总
5.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六年级
6.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7.六年级《桃花心木》教学反思(最新)
8.梦想的力量六年级教学反思
9.六年级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10.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焦村初一寒假生活答案

  寒假虽然是放假的日子,但在学业上也不能放松,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焦村初一寒假生活答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焦村初一寒假生活答案
  一、填空
  1.0.8×2.4表示 _________ ,2.4×0.8表示 _________ .
  2.2.56÷1.65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是 _________ ,保留三位小数数是 _________ .
  3.在横线里填上适当的">"、"<"或"=".
  4×1.2 _________ 6.4  6.4÷1.01 _________ 6.4
  8×1.02 _________ 1.02  0.8÷1 _________ 0.8.
  6.6.3÷3.45= _________ ÷345, _________ ÷0.68=13.2÷68.
  7.3.05公顷= _________ 平方米 1.8时= _________ 时 _________ 分.
  8.一个底边长a 厘米,高2.8厘米的平行四边行面积是10.08平方厘米;一个底边长a 厘米,高 _________ 的平行四边行面积是100.8平方厘米;一个底边长10a 厘米,高 _________ 的平行四边行面积是1008平方厘米.
  9.把一个底边长2.5厘米,高0.8厘米的平行四边行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是 _________ ,高是 _________ ,面积是 _________ .
  10.一个糖厂去年计划每月产糖48吨,实际10个月的产量比全年计划少a 吨,这十个月产糖 _________ 吨.
  11.一个小数有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时,它的近似值是10.0,这个数最大是 _________ ,最小是 _________ .
  1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_________ .
  三、选择题:
  13.下面各式中,( )不是方程.
  A. 3?4=0 B. 5?4×5 C. 5х=4×5
  14.a 与它的2.5倍相差( )
  A. a?2.5 B. 2.5?a C. 1.5a
  15.x=2.5是方程( )的解.
  A. 2.5x=1 B. 2.5x=0 C. 4х=10
  16.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要先算( )
  A. 第一级运算 B. 第二级运算 C. 左边的运算
  四、计算题:
  17.直接写出得数.
  0.5×1.8= 0.4+2.1= 10?0.71= 0.72÷4= 16÷0.4=
  1.66+0.4= 3÷5= 2.3×0.5= 0÷0.96= 4.9+0.1?4.9+0.1=
  18.解方程:
  ①3x?2.3×2=2.6  ②5?5x=3.6×0.5
  ③(x+2.5)×5=14  ④12.5x?4x=10.2.
  19.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用简便算法)
  ①12.36?6.49?3.51
  ②8.5×3.8+8.5×6.2
  ③0.2÷2.5×(4.2?1.075)
  ④[3.2?3.2×(30.4?29.85)]÷1.8.
  六、应用题;
  21.建筑工地需要黄沙47吨,用一辆载重4.5吨的汽车运6次,余下的改用一辆载重2.55吨的汽车运,还要运多少次?
  22.一块平行四边形广告牌,底是12.5米,高是6.4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0.6千克,油饰这块广告牌要准备多少千克油漆?
  23.4只羊的重量等于一头牛的重量,一头牛比一只羊重84千克,一只羊,一头牛各重多少千克?
  24.(2006o双城市)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套制服用3.8米布,改变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省布0.2米,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没有相遇还相距2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6.王老师从学校到县城,要行6千米路.原计划骑自行车,20分钟可到.后来改为步行,比骑车每分钟少行200米.步行到县城需要多用多少分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
  1.0.8×2.4表示 0.8的2.4倍是多少 ,2.4×0.8表示 2.4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
  考点: 小数的读写、意义及分类.1923992
  专题: 小数的认识.
  分析: 依据一个乘小数的意义: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据此解答.
  解答: 解:0.8×2.4表示:0.8的2.4倍是多少;
  2.4×0.8表示:2.4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故答案为:0.8的2.4倍是多少,2.4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一个数乘小数意义的掌握情况.
  2.2.56÷1.65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是 1.55 ,保留三位小数数是 1.552 .
  考点: 近似数及其求法.1923992
  专题: 小数的认识.
  分析: 先求出2.56÷1.65的商,保留两位小数,就看这个数的第三位;保留三位小数,就看这个数的第四位;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即可解答.
  解答: 解:2.56÷1.65=1.55151…,
  1.55151…≈1.55(保留;两位小数),
  1.55151…≈1.552(保留二位小数);
  故答案为:1.55,1.552.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要看精确到哪一位,从它的下一位运用"四舍五入"取值.
  3.在横线里填上适当的">"、"<"或"=".
  4×1.2 < 6.4       6.4÷1.01 < 6.4
  8×1.02 > 1.02      0.8÷1 = 0.8.
  考点: 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性质.1923992
  专题: 小数的认识.
  分析: (1)先算出左边的算式得数为4.8,再比较4.8和6.4的大小得解;
  (2)根据在商非零的除法里,除数>1,商<被除数得解;
  (3)根据在乘积非零的乘法里,一个因数>1,积>另一个因数得解;
  (4)根据在商非零的除法里,除数=1,商=被除数得解.
  解答: 解:(1)因为4×1.2=4.8,4.8<6.4,
  所以4×1.2<6.4;
  (2)因为除数1.01>1,
  所以6.4÷1.01<6.4;
  (3)因为一个因数8>1,
  所以8×1.02>1.02;
  (4)因为除数1=1,
  所以0.8÷1=0.8.
  故答案为:<,<,>,=.
  点评: 在比较算式大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利用规律或计算出结果再比较.
  6.6.3÷3.45= 630 ÷345, 0.132 ÷0.68=13.2÷68.
  考点: 商不变的性质.1923992
  专题: 运算顺序及法则.
  分析: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据此解答.
  解答: 解:6.3÷3.45,
  =(6.3×100)÷(3.45×100),
  =630÷345,
  13.2÷68,
  =(13.2÷100)÷(68÷100),
  =0.132÷0.68;
  故答案为:630,0.132.
  点评: 此题考查商不变性质的运用: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才不变.
  7.3.05公顷= 30500 平方米    1.8时= 1 时 48 分.
  考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时、分、秒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1923992
  专题: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
  分析: (1)把3.05公顷换算成平方米数,用3.05乘进率10000得30500平方米;
  (2)把1.8时换算成复名数,整数部分就是1时,把小数部分0.8时换算成分数,用0.8乘进率60得48分.
  解答: 解:(1)3.05公顷=30500平方米;
  (2)1.8时=1时48分.
  故答案为:30500,1,48.
  点评: 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8.一个底边长a 厘米,高2.8厘米的平行四边行面积是10.08平方厘米;一个底边长a 厘米,高 28厘米 的平行四边行面积是100.8平方厘米;一个底边长10a 厘米,高 28厘米 的平行四边行面积是1008平方厘米.
  考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积的变化规律.1923992
  专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分析: 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得"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解答: 解:10.08÷2.8=3.6(厘米),
  100.8÷3.6=28(厘米),
  1008÷(10×3.6)=28(厘米);
  故答案为:28厘米、28厘米.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
  9.把一个底边长2.5厘米,高0.8厘米的平行四边行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是 2.5厘米 ,高是 0.8厘米 ,面积是 1平方厘米 ..
  考点: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1923992
  专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分析: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三角形都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求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解答即可.
  解答: 解:把一个底边长2.5厘米,高0.8厘米的平行四边行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0.8厘米,
  面积为:2.5×0.8÷2,
  =2÷2,
  =1(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0.8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2.5厘米,0.8厘米,1平方厘米.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分成的三角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进而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答即可.
  10.一个糖厂去年计划每月产糖48吨,实际10个月的产量比全年计划少a 吨,这十个月产糖 576?a 吨.
  考点: 用字母表示数.1923992
  专题: 用字母表示数.
  分析: 先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求出全年计划生产的吨数,求这十个月产糖多少吨,用全年计划生产的吨数减去a吨即可.
  解答: 解:48×12?a,
  =576?a(吨);
  答:这十个月产糖576?a吨.
  故答案为:576?a.
  点评: 此题考查了用字母表示数,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求出全年计划生产的吨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一个小数有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时,它的近似值是10.0,这个数最大是 10.04 ,最小是 9.95 .
  考点: 近似数及其求法.1923992
  专题: 小数的认识.
  分析: 要考虑10.0是一个两位数的近似数,有两种情况:"四舍"得到的10.0最大是10.04,"五入"得到的10.0最小是9.95,由此解答问题即可.
  解答: 解:"四舍"得到的10.0最大是10.04,"五入"得到的10.0最小是9.95,
  所以这个数最大是10.04,最小是9.95;
  故答案为:10.04,9.95.
  点评: 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有两种情况:"四舍"得到的近似数比原数小,"五入"得到的近似数比原数大,根据题的要求灵活掌握解答方法.
  1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8平方厘米 .
  考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1923992
  分析: 依据"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其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24×2=48(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48平方厘米.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其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选择题:
  13.下面各式中,(  )不是方程.
  A. 3?4=0 B. 5?4×5 C. 5х=4×5
  考点: 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1923992
  专题: 简易方程.
  分析: 根据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以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A:含有未知数,是等式,所以是方程;
  B: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所以不是方程;
  C:含有未知数,是等式,所以是方程;
  所以不是方程的是B.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方程的意义,具备两个条件,一含有未知数,二必须是等式;据此判断选择.
  14.a 与它的2.5倍相差(  )
  A. a?2.5 B. 2.5?a C. 1.5a
  考点: 用字母表示数.1923992
  专题: 用字母表示数.
  分析: 先写出a的2.5倍是2.5a,再减去a即可.
  解答: 解:2.5a?a=(2.5?1)a=1.5a.
  答:a 与它的2.5倍相差1.5a.
  故选:C.
  点评: 解题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把a的2.5倍用字母正确的表示出来,然后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15.x=2.5是方程(  )的解.
  A. 2.5x=1 B. 2.5x=0 C. 4х=10
  考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1923992
  专题: 简易方程.
  分析: 要想知道x=2.5是哪个方程的解,应把x=2.5分别代入各个方程,进行验证.
  解答: 解:A.把x=2.5代入方程2.5x=1中,左边=2.5×2.5=6.25≠右边,因此,x=2.5不是方程2.5x=1的解;
  B.把x=2.5代入方程2.5x=0中,左边=2.5×2.5=6.25≠右边,因此,x=2.5不是方程2.5x=0的解;
  C.把x=2.5代入方程4x=10中,左边=4×2.5=10=右边,因此,x=2.5是方程4x=10的解.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的判断方法:把给出的解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
  16.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要先算(  )
  A. 第一级运算 B. 第二级运算 C. 左边的运算
  考点: 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923992
  专题: 运算顺序及法则.
  分析: 依据四则运算计算顺序: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即可解答.
  解答: 解:依据四则运算计算顺序可得: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要先算第二级运算,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四则运算计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四、计算题:
  17.直接写出得数.
  0.5×1.8= 0.4+2.1= 10?0.71= 0.72÷4= 16÷0.4=
  1.66+0.4= 3÷5= 2.3×0.5= 0÷0.96= 4.9+0.1?4.9+0.1=
  考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923992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求解;4.9+0.1?4.9+0.1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解答:
  解:0.5×1.8=0.9, 0.4+2.1=2.5, 10?0.71=9.29, 0.72÷4=0.18, 16÷0.4=40,
  1.66+0.4=2.06, 3÷5=0.6, 2.3×0.5=1.15, 0÷0.96=0, 4.9+0.1?4.9+0.1=0.2.
  点评: 本题考查了简单的小数计算,认真分析式中数据,根据运算法则快速准确得出答案.
  18.解方程:
  ①3x?2.3×2=2.6                 ②5?5x=3.6×0.5
  ③(x+2.5)×5=14                 ④12.5x?4x=10.2.
  考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1923992
  专题: 简易方程.
  分析: ①原式变为3x?4.6=2.6,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加上4.6,再同除以3即可;
  ②原式变为5?5x=1.8,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加上5x,得1.8+5x=5,两边同减去1.8,再同除以5即可;
  ③原式变为5x+12.5=14,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减去12.5,再同除以5即可;
  ④原式变为8.5x=10.2,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除以8.5即可.
  解答: 解:①3x?2.3×2=2.6,
  3x?4.6=2.6,
  3x?4.6+4.6=2.6+4.6,
  3x=7.2,
  3x÷3=7.2÷3,
  x=2.4;
  ②5?5x=3.6×0.5,
  5?5x=1.8,
  5?5x+5x=1.8+5x,
  1.8+5x=5,
  1.8+5x?1.8=5?1.8,
  5x=3.2,
  5x÷5=3.2÷5,
  x=0.64;
  ③(x+2.5)×5=14,
  5x+12.5=14,
  5x+12.5?12.5=14?12.5,
  5x=1.5,
  5x÷5=1.5÷5,
  x=0.3;
  ④12.5x?4x=10.2,
  8.5x=10.2,
  8.5x÷8.5=10.2÷8.5,
  x=1.2.
  点评: 在解方程时应根据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上、同减去、同乘上或同除以某一个数(0除外),等式的两边仍相等,同时注意"="上下要对齐.
  19.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用简便算法)
  ①12.36?6.49?3.51
  ②8.5×3.8+8.5×6.2
  ③0.2÷2.5×(4.2?1.075)
  ④[3.2?3.2×(30.4?29.85)]÷1.8.
  考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923992
  专题: 运算顺序及法则;运算定律及简算.
  分析: ①根据减法的性质简算;
  ②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③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④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然后算中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
  解答: 解:①12.36?6.49?3.51,
  =12.36?(6.49+3.51),
  =12.36?10,
  =11.36;
  ②8.5×3.8+8.5×6.2,
  =8.5×(3.8+6.2),
  =8.5×10,
  =85;
  ③0.2÷2.5×(4.2?1.075),
  =0.2÷2.5×3.125,
  =0.08×(3+0.125),
  =0.08×3+0.08×0.125,
  =0.24+0.01,
  =0.25;
  ④[3.2?3.2×(30.4?29.85)]÷1.8,
  =[3.2?3.2×0.55]÷1.8,
  =[3.2?1.76]÷1.8,
  =1.44÷1.8,
  =0.8.
  点评: 此题是考查四则混合运算,要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灵活运用一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六、应用题;
  21.建筑工地需要黄沙47吨,用一辆载重4.5吨的汽车运6次,余下的改用一辆载重2.5吨的汽车运,还要运多少次?
  考点: 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1923992
  分析: 先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求出先运的黄沙吨数,再根据余下的黄沙吨数=总吨数?已运走的黄沙吨数,求出余下的黄沙吨数,最后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解答.
  解答: 解:(47?4.5×6)÷2.5,
  =(47?27)÷2.5,
  =20÷2.5,
  =8(次);
  答:还要运8次.
  点评: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一块平行四边形广告牌,底是12.5米,高是6.4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0.6千克,油饰这块广告牌要准备多少千克油漆?
  考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1923992
  专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分析: 广告牌的底和高已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其面积;每平方米的用漆量已知,乘广告牌的总面积,就能求得总的用漆量.
  解答: 解:12.5×6.4×0.6,
  =80×0.6,
  =48(千克);
  答:油饰这块广告牌要准备48千克油漆.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广告牌的面积,进而求得总的用漆量.
  23.4只羊的重量等于一头牛的重量,一头牛比一只羊重84千克,一只羊,一头牛各重多少千克?
  考点: 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1923992
  专题: 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 因为4只羊的重量等于一头牛的重量,所以一头牛比一只羊重的84千克是3只羊的重量,即可求出羊的重量和牛的重量.
  解答: 解:一只羊的重量:84÷3=28(千克),
  一头牛的重量:28×4=112(千克).
  答:一只羊重28千克,一头牛重112千克.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一头牛比一只羊重的84千克是3只羊的重量.
  24.(2006o双城市)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套制服用3.8米布,改变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省布0.2米,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考点: 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1923992
  分析: 本题要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需要多少布,然后用原来做1800套制服需要布的米数,除以改变裁剪方法后做每套制服所用的米数,即能求出现在可做多少套.
  解答: 解:(3.8×1800)÷(3.8?0.2),
  =6840÷3.6,
  =1900(套).
  答:现在可以做1900套.
  点评: 据题意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需要布的米数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25.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没有相遇还相距2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考点: 相遇问题.1923992
  分析: 若全程减去20千米则4小时甲乙就会相遇,用这一距离除以时间就是甲乙的速度和,速度和减去甲的速度就是乙的速度.
  解答: 解:(500?20)÷4
  =480÷4
  =120(千米);
  120?65=55(千米);
  答:乙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
  点评: 本题可以转化成相遇问题,利用全程÷时间=速度和来求出甲乙的速度和,进而求出乙的速度.
  26.王老师从学校到县城,要行6千米路.原计划骑自行车,20分钟可到.后来改为步行,比骑车每分钟少行200米.步行到县城需要多用多少分钟?
  考点: 简单的行程问题.1923992
  分析: 先求出骑自行车的速度,进一步求出步行的速度,再运用路程除以步行的速度就是步行到县城需要的时间.再用步行的时间减去骑自行车的时间就是多用的时间.
  解答: 解:6千米=6000米,
  6000÷20=300(米),
  6000÷(300?200)?20,
  =6000÷100?20,
  =60?20,
  =40(分钟);
  答:步行到县城需要多用40分钟.
  点评: 本题是一道简单的行程问题,运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进行解答.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3761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