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李白传

高三作文 时间:2012-04-06

【www.jinghuajt.com--高三作文】

(1) [李白传]2018届洛阳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语文在高考中虽然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多做语文模拟试卷也是必须的,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2018届洛阳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希望能帮到你。
  2018届洛阳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题目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
  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霍彦威,字子重,?持萸?苋艘病I僭獗?遥?航?舸媛拥弥???晕?印:笫铝惶?妫??嬉喟???ㄟ?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日李绍真。明年,徒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日:“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刽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镔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B.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C.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D.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占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C.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
  (2)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莲(荷花)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8.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5分)
  9.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在心愿满足之后对自己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的家人表现出的不仅不是同情,反而是“ ”。
  (2)刘禹锡《陋室铭》中“ ,_ ___ ”两句,写了室外清幽雅致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___ ,_ _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党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忍不住,还是琅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痰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白的文学造诣与谢?I
  像李白在事业上有他唯一向往的人鲁仲连一样,在文艺上他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谢?I。他提到谢腱的时候非常多。特别是到了谢腱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腱北楼》)晚年的李白,从夜郎之放被救回后,便徘徊在宣城附近,大概因为宣城是谢胱的足迹所在的缘故了。在李白追怀谢?I的诗中,尤以《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于谢?I的诗,崇拜得很认真,我说过,李白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这是因为谢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在李白以前的其他任何诗人,都没有像谢?I这样使他赞叹、激赏过。
  李白对谢?I的纪念,我怀疑不止是因为诗,恐怕与谢?I的遭遇也有关。他在《秋夜板桥浦泛舟独酌怀谢?I》中说:“玄晖难再得,洒洒气填膺。”从中知道李白是为他不幸的收场而抱不平的。我们知道,谢?I生于公元464年,早于李白237年,他小时候就好学,有芙名,因为“逢昏属乱,先蹈祸机”《<南齐书•谢胱传》).他下狱死时才36岁。他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曾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谢?I传》上说他“文章清丽”。李白对于谢胱的推崇只在“清”而不在“丽”。李白说“中间小谢又清发”,又说“师传谢?I清”(《送储邕之武昌》),语凡数见,对谢诗的“丽”却几乎只字没有。
  李白对于文艺的见解见之于他那《古风》头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的见地是古典的。在同一首诗里他又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便又知道他所提出来的标准即是“清真”。谢?I够这个标准,所以他推崇谢胱。“清真”乃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观,并不限于诗,乃是指一种风度,所以他形容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从潇洒、孤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握“清真”的意义。“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就是不虚饰、不矫揉,这样就不随流俗了,因此便又说孤洁。谢?I的诗里,因为时代之故,清则有之,“真”却还没能充分表现,李白的诗却已非常显然了,极其真。我常觉得李白的可爱,就在他“真”得不掩其矛盾,“真”得不掩其棱角,一会儿是陶潜,一会儿是孔子,一会儿是谢安,一会儿是鲁仲连,在不了解他的人,一定有莫名其妙之感了。而表现在技巧上的“真”便是“自然”,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都没有。这在李白的诗中是做到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都是自然到可惊的地步,这种自然超过了谢?I。
  不错,清真是李白对于诗所要求的一个标准;不错,李白以这个标准而选择了谢?I。但是李白自己的诗却决不以清真尽之。李白诗的特色,还是在他的豪气,“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诗的写照了!在一种不能包容的势派之下,他的诗一无形式!或者更恰当地如康德所说,天才不是规律的奴才,而是规律的主人。李白是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到根本处,所有这一切只是由于生命力充溢之故,而这生命力又是自然的,毫无尘土气。“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这代表了李白一切的洒脱的风度。
  凡是李白最成功的作品,例如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庐山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些统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往上下千古,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仿佛骑一匹快马一样,一会儿驰骋到西,一会儿驰骋到东,为李白的精神引导着。其内容如此,所以在表现上,便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了——却到底仍不如说他是真正主宰着形式与规律了的。
  李白在事业上想追踪鲁仲连,结果并没能如他那样得意,在文学上称赞谢玄晖,造诣却超过了他万万了。
  (摘编自李长之《李白传》)
  相关链接
  谢?I,字玄晖,南齐代表作家,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时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谢?I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为时人所爱重。其重要特点是借山川景物来表现思想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白诗中提到谢?I的地方特别多,谢?I令他追怀无穷,使他赞叹、激赏,李白对以前的其他诗人都没有这样过,所以说谢?I是李白最崇拜的诗人。
  B.李白在事业上一直崇拜鲁仲连,但政治事业失败后,到了晚年,从夜郎之放被赦回后,李白便开始在文艺上崇拜诗人谢?I,写了许多诗追怀他。
  C.李长之认为李白对谢?I的崇拜很认真。实际上,他不是什么都崇拜,他只欣赏谢?I诗中的“清”,而对其诗中自己讨厌的“丽一却视而不见
  D.李白的文学造诣远超以善写山水、诗风清逸秀丽闻名的谢?I,但李白的确是推崇谢?I的,并且也继承并发扬了谢诗中一些优秀的、独特的因子。
  E.作者引“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句,意在说明李白诗歌技巧上达到的“自然”程度,他是真正主宰诗的形式与规律的诗人。
  (2)李白诗歌特色和谢?I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从《李白传》中节选的一部分,本文在内容选材、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表达、行文方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任选三个方面简要说明。(6分)
  (4)作者推论出韵李白“最崇拜”谢?I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推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一直对自己在那段荒唐岁月里的行为____,然而在最近出版的自传里,他终于站出来向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教,与挣扎的过去做了一个了结。
  ②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 ,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③直到媒体报道,村里人才知道原来村子西头那间土房子里住着的老人是抗美援朝的英雄,老人一直对自己参加过志愿军并立下战功的事情____。
  A.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B.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C.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韵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C. 遗传因素虽然可以影响人们识别面部特征的能力,但在评估美丑及,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上,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环境因素才是最为重要的。
  D.球迷认为球队现在出现的诸多问题无不与赛季开始前俱乐都在外援引进方面出现的决策性失误有关,众多球迷聚集在俱乐部门口讨要说法,场面一度失控。
  15.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从耐久性上说,建筑因是建造在土地上的,体积大,要承托很大的重量,建造起来不是易事,能将它建造起来总是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和物资财力的。 。能抵御自然侵蚀,又不受人为破坏的建筑物,便能长久地被保存下来,成为罕贵的历史文物。
  A.不管被使用的期限是否尽可能延长,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
  B.所以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因此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
  C.虽然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但是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
  D.劳动力和物资财力的损耗会使人不得不考虑建造新建筑将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压力
  16.下面是2014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请根据图示内容,在图下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印同为世界超级人口大国,但与印度的金字塔形人口结构不同, ① ,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② ,劳动力充裕,而社会抚养,负担小,为近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然而20年后这种情形将发生改变,届时, ③ ,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17.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无车日活动旨在引导民众尽可能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从而促进改善空气质量、减轻交通压力和改变交通观念。下面是某市无车日活动倡议书的开头,请将其正文内容续写完整。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超过100字。(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雅芳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化妆品直销企业,产品风靡一时,深受消费者喜爱,业绩突出。从2008年开始,雅芳先后被爆出在中国等多个国家行贿的丑闻,雅芳的声誉受到重创,进而引发企业内部的剧烈动荡。丑闻曝光的第二年,雅芳即出现了亏损。
  此后,雅芳中国公司不断采取措施,试图挽回商誉和业绩,但一直没有成功,产销每况愈下。到了2015年,雅芳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大幅萎缩,并连续亏损。分析师预测,雅芳退出中国市场将只是时间问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届洛阳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C(耻感文化有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但它本身并不“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2.C(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追求的是道德品格和人生品行,而不是“耻感文化”,选项中“它”指代错误)
  3.A(因果关系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
  5.A(河上就指黄河边。)
  6.C(说霍彦威靠着淳于晏的帮助学会了礼节,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7.(1)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
  (“垂原宥”、“合势”各1分,句子大意3分。)
  (2)朱守殷造反,被杀,霍彦威派使臣骑马给明宗献上两支箭作为庆贺,明宗赐给他两支箭作为回报。(“伏诛”、“驰骑”、“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霍彦威字子重,?持萸?苋恕D晟偈痹庥霰?遥?航?舸媲缆拥玫剿??瘴??印:罄词路盍禾?妫??嬉蚕不端???ㄎ?つ?诙仁埂@蠲?昱珊罅旱呐呀?踔?」ゴ蛐爸荩?粞逋?崾匾荒甓啵?看巫降搅踔?〉姆?玻?欢ǚ呕梗?踔?「屑に??罄淳筒辉俳?チ恕Gㄡ愕教炱剑?秃蠼?木?釉诨坪颖呦嗷ザ灾拧:筇谱?谄矫鹆撕罅海?粞逋?由轮堇闯????诎诰蒲纾?突粞逋?彰?欣钌苷妗5诙?辏?魅握蚴匚淠???婷髯诮?テ醯ぃ?髯谙舶??奈?耍?浅G捉?癜??:罄矗?栽诶裨旆矗?粞逋?慌傻叫现莸ザ捞址フ蕴??蕉ㄕ蕴?螅?厥Υ??槭裘髯谔址フ栽诶瘛C髯诘木?踊┍洌?莼鸱儆?橙潞艚校骸俺侵兄?擞惺裁醋铮??渌脊椴坏没丶野樟?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霍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答应兵士们,于是带兵入城,霍彦威自己不进城。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得到霍彦威的军队,于是前往魏县。庄宗死了,霍彦威跟随明宗进入洛阳,首先率领群臣劝明宗称帝,内外事物,都由霍彦威决定。霍彦威平时与段凝、温韬有矛盾,就擅自抓捕段凝、温韬下狱,准备杀掉,安重诲说:“皇上正平定内乱,以恩德信义昭示天下,哪里是你报私仇的时候呢?”霍彦威才作罢。霍彦威调任镇守平卢。朱守殷造反,被杀,霍彦威派使臣骑马给明宗献上两支箭作为庆贺,明宗赐给他两支箭作为回报。少数民族的规矩,起兵指挥军队,以传箭为号令,然而不允许以下对上威有个宾客叫淳于晏,年少时考上明经科,遭遇乱世,归附霍彦威。霍彦威曾经战败逃走,部下兵无人相从,只有淳于晏徒步提一剑相从于荆棘之间才免于一死。霍彦威赞赏他的义气,在各方镇任职都聘他当从事,甚至家事无论大小事都由淳于晏决定,霍彦威因此很少犯错误。天成三年冬,霍彦威死于镇守任上。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8.本词开篇以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共5分,季节角度2分,情感角度3分)
  9.离别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共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10.(1)兄弟不知 ?A其笑矣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D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A原文儿子说的“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是他忏悔的感受,并非真的是“埋下伏笔”。B不是“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而是它妨碍盖楼。C“他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无中生有)
  (2)①写出老槐树的好处,描绘风情画,形象地表现人与环境相处的和谐。②交代了老张依恋老槐树,坚决不同意儿子锯树的原因。③和下文枯叶飘落,人们很少到老槐树下聚集,好时光一去不返的凄凉冷清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惋惜之情,以及期盼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主题。
  (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3)①热爱生活:喜欢人们在老槐树下聚集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老槐树下啜茗、看人经过、听鸟呜叫,过神仙日子。②和善: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他都拿张小凳倒杯茶水,聊成老友。③主意坚定:儿子要锯掉老槐树,老张生气地说: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④真心感恩。他感激老槐树带给他的恩泽,给它上土肥、浇水、打针治虫;看着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
  (每答对一点给2分,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对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4)①对老槐树被害死感到痛心。②对儿子使用阴谋害死老槐树感到愤恨。③对没想到平时不看在眼里的儿子会有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感到惊诧。④对自己没有保护好老槐树感到惭愧和后悔。⑤对儿子终于表现出愧与悔并决定在荒山上栽一千棵树苗感到一丝欣慰。
  (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四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D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A因果倒置,是因为李白崇拜谢?I才有这样的反应。B“政治事业失败后……便开始在文艺上崇拜诗人谢?I”错。C“讨厌谢诗的‘丽’”没有根据。)
  (2)相同处:二人诗歌都有“清”的鲜明特征。(2分,答成“清丽”或“清真”者,扣1分)
  不同处:①除去“清”,谢诗有“丽”的一面,李诗有“真”的一面。②因为生命力充溢,李白诗歌中还有“豪气”的特色。③因为对诗歌有极强的驾驭力,李白诗歌“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3)①选材上,本文侧重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较少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②艺术手法上,本文主要运用引用和比较的方法突出表现传主李白独特的艺术特征。③语言上,准确、简练,言简意赅,分析要言不烦,观点鲜明突出。④行文上,由现象(诗句)分析到本质(结论),层层深入,显出严谨、理性的特色(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第一问 原因:①谢?I诗风“清丽”,李白爱其“清”;②谢?I诗才高逸而遭际悲惨。(4分,各2分)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李白对文艺的见解是“古典”的,因此他提出了“清真”的文学观,谢?I的诗歌符合这个标准,所以李白推崇他。②李白对谢?I的不幸抱不平,有同病相怜的意思,惺惺相惜,对前代大诗人谢?I的崇拜便是自然的了。(4分,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不同意。①李白对谢?I的“崇拜”有偶然性。李白被赦回来,住在宣城附近,而这恰是谢胱足迹所及之地,联系自身遭际,推重谢?I,多是机缘巧合罢了;②谢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对诗歌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时人爱重,李白自然推重他。
  ③李白生命力充溢,豪放洒脱的风度是他“崇拜”谢?I的更深层的原因。(4分,一点2分,答两点即可,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A(讳莫如深,指把事情瞒得非常严密,唯恐别人知道。隐含有忌讳不提的意思。三缄其口,形容说话极为谨慎,不肯轻易开口或少说话。守口如瓶,形容说话极其谨慎或严守秘密)
  14.D(A主客颠倒,应该是话是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B不合逻辑,“日前”意思是“几天前”,不能和“正”同时使用。C关联词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遗传因素”前面)
  15. B(凭借前后因果关系可以得出判断)
  16.①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纺锤形(或橄榄型)
  ②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比重小
  ③青壮年劳动人口减少、老年人剧增(共6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9月22日,世界无车日,请给您的爱车放一天假,让我们迈开步伐,骑上单车,乘坐公交,绿色出行。让环境少一点污染,多一片清新;让道路少一点拥堵,多一点畅通;让大家少一些疾病,多一份健康!(共5分,内容2分,必须紧扣“无车日”绿色出行的
  主题;表达3分,“有文采”可从词语、句式、修辞的使用等方面看)
  六、写作
  18.(略)

(2) [李白传]2016-2017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带答案】


  一、社科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其被简拔与否,关键在于伯乐的慧眼。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只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的制度。科举及第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官,而且多半要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三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用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儒家经典及文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1.下列有关“荐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荐举制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B.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里,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
  C.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
  D.荐举制在乱世执行较好,而在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中,则被掏空了脆弱的理性及公平。
  2.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B.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的负面性很多,它让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
  C.科举制诞生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
  D.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多非一流的政治家。
  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有识人慧眼
  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B.科举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正的选官制
  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C.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
  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二、文言文阅读与翻译(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更多相关试题分享:
1.2016-2017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带答案】
2.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3.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4.2016-2017学年下期高一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5.2017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
6.苏教版2017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7.2017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人教版】
8.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3) [李白传]甘肃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带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在形式和题量上接近中考,所以初三的学生平时要多做一些语文模拟试题,熟悉题型。小编为大家力荐了甘肃语文中考模拟试题,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甘肃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一、激烈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2分)
  ài guó jìng yè chéng xìn yǒu shàn
  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陨落 蕴含 繁衍 心无旁骛
  B.浩瀚 曙光 怜悯 脑羞成怒
  C.谀辞 借鉴 羡慕 不二法门
  D.庸碌 灰烬 睿智 强聒不舍
  3.下列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弥留:留恋,舍不得。 目无全牛: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B.恣睢:放纵,放任。 格物致知:探索事物的原理,以达到得到知识的目的。
  C.忐忑:心神不定。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D.荣膺: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市确定精准贫困户的条件为: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3760元的农户,都可以申请成为精准贫困户。
  B.做,是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基础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风景名胜遍布全国各地,我市有以石窟见长的麦积山,有以山水见长的武山水帘洞……难以枚举。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广泛阅读,使我的文化品位大大提高。
  B.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C.我们在期末检测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是平时的努力。
  D.每位同学都希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确的一项是(2分)
  A.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D.人们都叫他“华仔”,因为他很像刘德华。
  7.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依照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可以把文章大致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B.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其中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8.(1)下图故事出自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2分)
  (2)仔细观察《红楼梦》中的两幅插图,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①甲图反映的故事是 ;乙图反映的故事是 。(10字以内)
  ②乙图中主人公有如此遭遇的主要原因是 。
  9.默写。(共10分)
  (1)《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早晚景色变化无穷的句子是: , 。
  (3)习近平在演讲中引用毛泽东的两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形容中
  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来形容祖国的明天。
  (4)《武陵春》中李清照因人事变故,无限悲苦,以泪代语的句子是: , 。
  (5)杜甫在《秦州杂诗(七)》中描写古秦州特有的自然现象的两句诗是: , 。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4题。(15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0.以上文段节选自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 、 、 和 论证。(3分)
  11.文段中敌对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12.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①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赏析。(3分)
  13.第⑦段中“这就足中国的脊梁”有何含义?(3分)
  14.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有何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窀ゴ右病!惫?唬骸拔??癫??ジ壹右玻?匾孕拧!倍栽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病!惫?唬骸靶〈笾???洳荒懿欤?匾郧椤!倍栽唬骸爸抑?粢病?梢砸徽健U皆蚯氪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8.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分)
  1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三、写作(40分)
  20.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轻倚时光的路口,听风滑过的声音。记忆中,那一段少年时光令我们难以忘怀:或轻松愉悦,或焦虑紧张,或幸福甜蜜,或苦涩忧伤……在多彩多味的匆匆流年里,我们慢慢长大。剪一节青春片断,让它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
  请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一路书香一路 ”为题作文。
  要求:①如选第(2)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B卷(50分)
  四、古诗文赏析(10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传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起兵反,白逃还彭泽。?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注释】①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③宰:指县令。④辟:召,征召。
  21.下列句中“望”字,与诗中第二句“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3分)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
  22.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①怒引至庭下曰( ) A.引导,诱导 B.拉,拽 C.引用
  ②白时卧庐山( ) A.睡觉 B.倒伏 C.隐居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24.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
  五、课外阅读与理解(15分)
  心灵之痛
  查一路
  (1)车行到小区门口,前面一个刚放学的小女孩,不知在张望什么。出于安全考虑,我轻摁了一下喇叭。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感到十分意外。
  (2)小女孩有瞬间的惊悸,然后回过头,恶狠狠地瞪着这边。她的眼神吓着了一个手握方向盘的成年人,我摇下车窗,想在车子经过时安抚一下她。不料,在我开车经过的一刹那,我清晰地听到她骂了一句很脏的话,脏得让我当时无法逃避,此刻无法转述。我很震惊,一个不过上三四年级的小女孩,怎么能说出这么脏的话呢?
  (3)我以前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用“震惊”来形容可能危言耸听了点儿,但这么脏的一句话,至少让我几个星期都不能释怀。具体原因不可知晓,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的心里有些痛,由痛而引发了一种恨。
  (4)一个月后,我又见到了这个女孩,还是在小区的门口。这次她坐在她妈妈的电瓶车的后面,她的声音很大,反复问:“妈妈,我们家为什么不买汽车啊?别的同学家都有车。”烈日下,她的母亲只顾锁着眉头骑车,无暇回答她的提问。
  (5)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
  (6)前段时间,因一场暴雨,一个亲戚让我帮他接小孩。放学时节,某小学门前的广场上,车声鼎沸,喇叭声震耳欲聋。一眼望去,雨雾之中处处是小车,挤满了整个广场,都是来接孩子的。也有家长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他们让孩子穿着雨披坐在身后,穿行于停在广场的汽车中间。
  (7)坐在汽车里的孩子们,则透过车窗玻璃,安逸地望着窗外,望着被雨水打湿的同学们。
  (8)国外的富翁,不会把私人游艇停靠在公共码头;而中国的富裕阶层,甚至仅仅是普通的有车一族,都希望自己的车轮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滚动。
  (9)由此,我想起了那个小女孩的心灵之痛。
  (10)这些年,我注意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心头有某种不便说出的痛。有些痛,源于社会的一种病;有些痛,源于社会成员彼此间的疏离与隔膜。就说关于车这样的小事,如果有车的家长们尽可能把车停到离校门口远一点的地方,如果开车的人尽可能不冒失地摁喇叭,“有车没车”的意念可能就不至于在孩子的心灵上划出一道伤痕。
  (11)有些痛,从根源上讲,不是我们造成的,但与我们有关。因为无意间的冒犯与入侵,往往伤害了他人的情感。
  2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分)
  26.文章第(5)段“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中的“答案”是什么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是什么?(3分)
  27.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第(9)段的作用。(3分)
  28.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有何好处。(3分)
  29.题目“心灵之痛”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
  六、综合性学习(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0-33题。
  亚洲教育论坛开幕
  11月1日,亚洲教育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国际幼儿教育”等议题展开研讨。此次教育论坛的分论坛之一——“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意在探讨如何将国学内容融入教材。
  在论坛上,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该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初中一二年级的已修订完毕,送交教育部审定,如顺利通过,这批教材将于2016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进入课堂。
  这批新教材增加了国学内容的比重。
  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变化:国学内容增至35%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推行“一纲多本”政策。教育部出台一个教育大纲,各地方可根据大纲来自主选择教材,而各个出版社也开始编纂出版自己的教材。以前的初中语文版教材有7个单元,国学内容占了2个单元。为减轻学生负担,现在,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减少到6个单元,而国学内容仍占2个单元,同时还增加了两篇白话文小说。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语文教材的35%。
  观点:小学语文教材应再添75篇国学经典
  “目前,中小学主导教材并没有编入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我们只能编写校本教材,在课余时间安排诵读,效果小、时间短。”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
  刘晓军认为,国学经典应按照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比重进入中小学教材。他以目前部分省市的小学在用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例,12册教材中入选主题文章358篇,其中国学经典文本只有45篇,占总量的12%,如按照三分之一比例配置的话,还需要增加75篇左右。“增加什么内容呢?根据教育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规定,小学阶段可以从古诗词、节庆、民俗文化等四方面增加选文。”
  【相关链接1】
  近年,国学教育的触角越来越多地向学龄儿童延伸。针对最近幼儿园国学热的网络调查显示:坚决支持孩子进行专业“国学启蒙教育”的家长,占15%,反对的占10%;抱观望态度的家长,占75%。
  【相关链接2】
  近日,东关小学全体师生举办了一场以“诵读经典,畅谈梦想”为主题的元旦庆祝活动。各年级语文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生量身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诗歌。各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畅游书海等准备活动。诵读作品包括中国古今经典诗词及以“中国梦”为题材的经典作品,活动中,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表演精彩纷呈,进一步领略了中华经典的魅力。
  【相关链接3】
  古诗文诵读大赛渐成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香饽饽” ,2016年3月19日,“我们的节日”天水市中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总决赛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落幕,8支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最后羲皇中学摘得特等奖。该比赛由天水市语委会、市教育局主办。在比赛中,不少学校还在服装上动起脑筋,汉服、民国学生装不一而足。
  3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如今,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中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教材的35%。
  B.亚洲教育论坛研讨了“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的议题,决定增设国学内容的教材于2016年9月进入课堂。
  C.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
  D.目前,古诗文诵读大赛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受到中学生的青睐。
  31.请仔细阅读链接2、3材料,用两个短语概括两则材料的主题。(4分)
  32.对于“国学启蒙教育”,人们的观点不同,对此,你持何种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4分)
  33.阅读完几则材料后,有的同学万分激动,写了下面几句话,请你结合材料,仿照补写句子。(4分)
  诵读经典,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诵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共荣的人与自然;诵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让我们体会到积极昂扬的 ;诵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领略到壮观雄奇的 。让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中荡漾, ;让经典走进课堂,溢满校园, , !
  七、写作运用(10分)
  你的加乡有令人骄傲的地方吗?也许是风景名胜,也许是历史古迹,也许是地方特产……或许它还没有什么名气,但因为你的介绍推荐,它会变得令人向往、喜爱。
  34.请运用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的方法介绍你家乡的一处景点或一种特产。150字左右。
  甘肃语文中考模拟试题答案
  一、
  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B;解析:“脑羞成怒”——“恼羞成怒”。
  3、A;解析:“弥留”的意思是“病重将死”;“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高超。
  4、C;解析:问号改成逗号。
  5、D;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使”。B表达歧义,这个人他谁都不认识。C去 掉“是否”。
  6、D;解析:属于比较,不是比喻。
  7、C;解析:三要素指: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8、(1)《水浒传》、鲁智深。(2)①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贾政怒打宝玉。②蒋玉菡(琪官)是忠顺王爷的人,竟与宝玉惺惺相惜。以至于私自逃出王府与宝玉幽会,忠顺王爷向贾政要人,贾政大怒,痛打宝玉。
  9、(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10、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2、例如:“总”是“一直”的意思,突出了统治阶层长期的盲目乐观、自大、对外界愚昧无知。
  “只”是“仅仅”的意思,写出了统治阶层的自卑、软弱、无能,一味的依靠英美的干涉。
  “一味”是“只知道”的意思,写出统治阶层的自欺欺人、孤独无援;把改变命运的力量寄托在求神拜佛上。
  13、这是比喻的说法,强调这就是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主流,是推动民族发展前进的最强动力。从而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4、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忠于职守,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冲在最前头的人;他们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广的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2016年南方水灾,冲在抗洪救灾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不计名利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平凡岗位打破多项纪录的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等。
  15、(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6、(1)“?獭蓖ā氨椤保?占暗囊馑?(2)取得信任;(3)击鼓;(4)第二次。
  17、(1)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战旗倒掉,因此去追赶他们。
  (2)这是尽了忠于职分的事,可以凭借这打一仗。
  18、战前和战后;战争过程。
  19、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
  20、解析:(1)《成长的滋味》是命题作文,可以写年龄生理的成长过程,所产生的酸甜苦辣;也可以写人物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以记叙文为主,可以写 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可以写其他人的成长故事。内容上写一件事,也可以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主题。
  (2)《一路书香一路》是属于半命题作文吧,考生先补充完题目,“书香”决定内容是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一路”表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我们的成长。因此可以填写“故事”、“欢笑”、“酸甜苦辣”等词语。文章以记叙为主。描写读书带来的各种故事。
  21、C;解析:要感情色彩上考虑问题。本项表达了对故土的不舍、思恋。
  22、(1)B;(2)C;
  23、当初李白在并州游历,见到郭子仪,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对他感到很奇怪),并曾经救了郭子仪的死罪。
  24、在黄鹤楼上听见有人笛奏《梅花落》,似乎五月的江城飞起漫天的梅花。这是李白受永王李?牵连,被贬夜郎,途中登黄鹤楼,他想到西汉的贾谊,也曾被贬长沙,路经此地。听到有人吹笛,不由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把无形的笛声写的具体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被贬的不满,以及孤独凄凉的心境。
  25、一日我开车在小区门口出于安全考虑,对一个刚放学的小女孩按了一下喇叭,结果引起她的仇视,并被她恶狠狠的骂了一句,这件 事引起我对社会上,人与人存在的一种不健康现象(仇富或炫富现象)的思考,因为我们无意间的冒犯或入侵,往往伤害他人的情感。
  26、(1)我出于安全考虑对小女孩按一下汽车喇叭,却引来她的仇视与咒骂。(2)我无意间的冒犯,伤害了她的情感与自尊,对方拥有了她没有的,她产生心理不平衡,对对方充满仇视。
  27、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上照应题目,点明主旨,引起人们对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的思考。
  28、运用对比能突出人物形象,例如我好心按喇叭,却召来小女孩的怨恨与咒骂。突出我心灵震惊之大。突出文章主旨,国外的富翁不会把私人游艇停靠在公共码头,中国的有车一族都希望自己的车轮在别人艳慕的目光中滚动。写出中国炫富一族的心态。
  29、作用是: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引领全文内容。含义:一方面指中国生活相对落后人们,面对周围日益富裕起来的人们的举止行为,感到心痛与不安;另一方面指作者对小女孩的表现感到痛心;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上“仇富”、“炫富”现象日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重感到痛心。
  30、B;解析: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教材。
  31、诵读经典、传承国学。
  32、我的观点是: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盲目反对;应该有教育主管部门选择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开展“国学教育启蒙”活动试点;在试点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大范围的开展推广。(言之有理即可)
  33、示例:人生激情;自然风光;让国学精粹的万古乐章在我们脑海回荡;让经典走进课本,涤荡心灵。(言之有理即可)
  34、解析:此题考查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介绍一个事物,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座博物馆,叫“天宇自然博物馆”。它坐落在城市的西北角,远远望去就像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它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占地200多亩;有1000多种古生物化石;馆藏的化石,有体型硕大的恐龙,也有不足成人指甲大的蝴蝶。蝴蝶不但体型完好,连头上的触角也活灵活现,就像活着的一样。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此旅游。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10943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