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藏族天丧葬图片全过程

中考作文真题 时间:2010-08-17

【www.jinghuajt.com--中考作文真题】

(1) [藏族天丧葬图片全过程]藏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藏族天丧葬图片全过程_藏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藏族的丧葬习俗js ,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的丧葬习俗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水葬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藏族的丧葬习俗禁忌
  藏族地区不论何种葬仪,出殡前都要请憎人念经以超度亡灵。丧葬结束后,49日之内每逢七要做佛事,俗称“七期荐亡”。头一七,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帮助死者亲属包括男女老幼洗头,以示哀悼完毕.以后每逢七日便要请僧人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为死者超度。到了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都前来向“超度像”献哈达,抚慰死者家属。
  藏族丧葬礼仪与禁忌因地区和葬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甘孜州德格县和雅江一带土葬时,老年人葬高处,年龄越小葬得越低。丹巴一带土葬时,尸体人坑掩土后,严禁上任石头,意为怕死者受压;”停尸期间严禁狗猫入内,怕引起尸体复起。
  甘孜地区水葬时,背尸者一年忌参加热闹活动,身上不能带红。亲属要忌一年的喜庆,但送葬人却无需避忌什么。德格龚垭地区,送葬被认为是一种积功德,所以村中人要争抢去送葬。在甘青藏区,人死后家属把帽子翻戴,发辫上系白羊毛,腰带两端束于肚前,表示服孝。在49天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表示哀悼。
  藏族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只称亡人。若有人无故直呼死者的名宇,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最大的侮辱和挑衅。
  现以天葬为例,就卫藏地区的丧葬礼仪与禁忌作最一般的介绍。
  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不能用床及其他物品。因为尸体背走后。土坯也随之扔到十字路口,人之灵魂就不会滞留屋内了。人死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死者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自哈达围上,罐内放人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拌成的糌粑,用火点燃,使之冒烟,并每天添加,送给死鬼吃。
  一般停尸3天,择日举行出殡仪式。出殡几乎是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出殡的前一天把死者衣眼剥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出殡那天早上,从放尸体的屋角,到家门口用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白线把尸背到门口,以尽孝道。到了门口,再由司葬者背尸至天葬场。当死者被背起时,后面有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破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把、垫尸土坯统统放在篓里,紧跟尸后,走到十字路口,扔到路口当中,把鬼送走。这天早晨,亲朋好友都来为死者送行,每人拿一柱香,一直送出城。
  死者家人是不能到天葬场的,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并在这两天内,司葬者及送葬者也不能到死者家中,防止将死者灵魂带回家中,使家庭遭厄难。
  到了葬场,先在葬台附近焚香,鹫习惯见烟飞来寻食。司葬者便开始肢解尸体,若死者是僧徒,先在背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是剖腹、取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最后剁肉捣骨拌以糌粑喂食鹫。如果有没喂尽的骨肉,就要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尸体处理掉。至此,天葬仪式才告结束。
  藏族的风俗习惯
  一、藏族的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藏族的饮食习惯。藏族的农牧民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为主要食品。糌耙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搅拌在一起,手捏成小团来食用。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一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均匀融合。藏族同胞宁可三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青稞酒是川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种低度美酒,可谓是藏族男女老少皆宜的佳品。藏民喜欢肉类食品和奶制品。藏族人民身强体健可能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二、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我们通过传媒经常能够看到藏族绚彩华丽的的藏族服饰。但是不同的地域,又有着不同的服饰。共同的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女装典雅潇洒,男装雄健豪放。女性一般上身内穿立领长袖绸缎长袍,外套圆领右饪、金色或银质纽扣的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很宽的锦缎,腰间系宽彩带,并配彩条围腰或毛质搭裙。下穿黑色长裤,穿高筒藏鞋或黑布鞋,喜配戴耳环、护身符、玛瑙项链、银链、银镯等饰品。
  男子头戴毡帽或皮帽,上身内穿立领长袖右衽短衣,外穿大领右衽长袍,腰系色彩鲜艳的绸子或毛线编织的饰有多个口袋或雕有佛像等图案的腰带,腰带上还往往挂一把腰刀,并挂上小匕首和银筷筒。下穿深色长裤,脚穿皮制和毡缝制的长筒靴,并将裤管紧扎靴中。许多男性也喜戴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
  三、长裤,脚穿皮制或耳环、项链、手镯等
  藏族穿戴饰品众多,主要原因是藏族的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迂徙,携带行李不便,因此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在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这一风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今天不再是为了方便迁徙,更多的是成为了装饰。在西藏,传统的民族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拉萨出发沿拉泽公路在距离贡嘎县县城17公里的杰德秀镇,是西藏历史上的八大古镇之一、一直就有“邦典”之乡的美誉,已经有上千年毛织品生产的历史,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这个镇。
  “邦典”藏语的含义是毛织围裙,是藏族妇女的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是一种五颜六色、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它的原料相同,但比氆氇单薄,精致、小巧。藏族人用邦典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和挎包、或者镶嵌在藏袍边上,现代人还用它装饰客厅的墙壁。
  邦典不仅仅是藏族妇女生活上的装饰,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个女人成长成熟的标志。一位藏族少女长到15岁以后,家人就要择日为她举行成人礼。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头戴巴珠卡,腰部也第一次系上五彩的邦典,然后要接受老人敬献的哈达和祝福的话语,老人的心中往往是百感交集,这一天预示着又一个孩子即将长大。据说邦典的制作方法与文成公主有很多联系,文成公主进藏时将许多染料带到了高原,一路上她就把染色的方法教给大家,这才有了今天五彩斑斓的邦典;再看这些邦典上又多了个三角形,藏语称做“卓典”。
猜你喜欢:1.有关藏族人民的过年风俗
2.藏族礼仪风俗禁忌有什么
3.卓仓藏族传统饮食风俗习惯
4.西藏渔村的订婚风俗介绍
5.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介绍

(2) [藏族天丧葬图片全过程]关于藏族天葬的丧葬习俗介绍

藏族天丧葬图片全过程_关于藏族天葬的丧葬习俗介绍


  藏族信仰佛教,佛教约在公元七世纪从印度传入西藏,已经有了非常久的历史。藏族人民大多数也十分的信仰佛教。大多数人认为天葬跟佛教徒的信仰有关。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关于藏族天葬的丧葬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天葬的丧葬习俗
  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是藏族人民使用最多的一种葬礼。俗称就是鸟葬。
  一个人死后被背上天葬台,把身体的全部奉献给大自然中的鹰鹫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这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残酷”,但藏人看来,土葬时把人的尸体埋于地下,任其一点一点腐烂,那不是更残酷吗?
  有关西藏天葬的由来,目前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人死后,天葬师首先要将死者脱尽衣裤,把死者的头部弯到膝盖处,使之蜷曲如初生婴儿状,再用白布包裹尸体,放上一条哈达,这样做的意思是生如斯,逝如斯,使死者以新生儿的姿态进入新的轮回。星期天是不能上天葬台的,那样会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一般送死者上天葬台以星期一、三、五、六居多,时辰多择在清晨四至八时太阳未升起之前。一个天葬台每天约天葬一具至二具尸体。
  到了天葬台,见天葬师首先用随身携带的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得到鼓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
  藏族的禁忌
  一、生活禁忌。指除特殊场合禁忌之外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禁忌。从社会角色、行为领域、人体、生存状态四个方面划分,基本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外出等衣、食、住、行方面的禁忌,婚姻、生育和死亡禁忌以及性别禁忌、等级禁忌、生产禁忌、人体禁忌、排泄物禁忌和姓名禁忌,等等。此外,有关天体、天象的禁忌,动物、植物的禁忌也可归纳入这类禁忌中。
  二、言语禁忌。指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它发展的极点便是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如崇拜符、咒等。“符是一种奇特的图画,充当‘文字’代替语言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咒是口头语言禁忌,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一旦使用,认为会置对方于死命”。
  三、宗教禁忌。是各类禁忌中最早的一种,指祭仪禁忌等。具体包括神圣实体的禁忌、祖先精灵的禁忌、崇拜对象的禁忌、崇拜场所的禁忌、仪式器物的禁忌、神圣时间的禁忌,等等。由于藏民族在各方面深受宗教影响,属于宗教民俗范畴的禁忌无不拥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四、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屈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喝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喝酸奶子的节日
  一、顿节的介绍
  顿节,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又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
  二、雪顿节的由来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三、雪顿节的节日内容
  雪顿节是一个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藏族传统节日,随着历史的变迁,雪顿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在雪顿节当天,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对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一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欲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现在雪顿节成为了藏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藏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藏族文化的特色,现在雪顿节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的节日,不仅仅包括晒佛等活动内容,还包括文艺汇演、体育竞技和招商引资等内容,为藏族文化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1.藏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2.西藏藏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有哪些
3.藏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4.关于藏族婚嫁习俗介绍
5.藏族地区的春节有什么习俗

(3) [藏族天丧葬图片全过程]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

藏族天丧葬图片全过程_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人死后都要举行葬礼,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习俗的不同,所以每个地方葬礼的方式也不一样。其中蒙古族的葬礼却有很多种类。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蒙古族的丧葬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一、丧葬
  旧时蒙古民族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的贫苦人民,其葬礼是比较简单的。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但是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
  《蒙古秘史》中说:诃额仑知道成吉思汗背着她夺了胞弟哈撒儿的百姓是,很不高兴,在忧闷中“老了”,也就是说“死了”。可见蒙古人使用“老了”这个字眼的历史是很长了。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等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二、石葬
  马长寿着《北狄与匈奴》一书根据出土文物认定:“蒙古草原牧民早期埋葬死尸的方式就是墓葬。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约公元前七至二世纪之际,蒙古各地广泛地采用了石墓的形式。
  所谓石墓,就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最后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并且书中还提及从出土文物看,“蒙古各地石墓里发掘出来的殉葬品,并未发现数值上有很大差异”,它说明当时社会内部还未发生显着的财产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葬法是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在公元前的丧葬方式。
  在喀喇沁发现的古墓,也曾见过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石墓。清末乃至解放前,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
  三、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这种“风葬”或称“树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蒙古族的节日
  一、春节
  蒙古族和汉族一样,以春节为上节。他们过春节,非常隆重。年前杀猪宰羊,买糖打酒,做各种奶食品。新年要打扫房屋,贴年画,放鞭炮,烧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献哈达,送礼品,也集体组织文娱体育活动。有的农区在元宵节还要表演玩灯、打秋千、踩高跷等节目。
  二、敖包节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节日。它来源于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头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过往行人朝这里扔石块,或堆成石台,渐渐高大起来,上面插上经幡、弓箭等物,就形成了“敖包”。祭“敖包”,就是祭山川草木,祈祷丰收、平安。蒙古族人民对“敖包”很尊重,每逢路过,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祭“敖包”,有的是一旗单独举行,有的联合几旗共同举行。“敖包”一般都是棋界。祭期是阴历七月十三日。这时候,正是草原上的黄金季节,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牧民们忙完了接羔,就在这时举行一次盛大的聚会欢庆丰收,远近蒙古族人民都骑着马,穿着新衣,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祭祀时,“敖包”上放佛像,喇嘛念经,杀猪宰羊,仪式隆重。大家围着“敖包”,从右往左转,并高呼口号。宗教仪式完毕,大家才举行酒会、跳舞、赛马、摔跤等欢乐的活动。这种祭敖包的形式,后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那达慕大会。
  三、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游戏”的意思。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的“那达慕”大会已经舍弃了一些旧的形式和内容,成为蒙古族人民团结、欢乐的节日。每年七八月,牧民们从各处汇聚一起,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会上,举行赛马、摔跤、文艺演唱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平时四出游牧,很少有机会聚到一起。在这庆丰收的美好日子里,就互相问好叙谈。出售皮毛,购买日用品,开展文体活动,交流生产经验。大会有时连续举行几天,充满了欢乐。各盟、自治州、旗、县每年都要分别举行。
  蒙古族的礼仪风俗
  一、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蒙古国民族服饰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二、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三、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四、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猜你喜欢:1.蒙古族饮食习惯有哪些
2.满族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3.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
4.内蒙中秋的风俗是什么样子的
5.吉林特色民俗村有哪些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2714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