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典故 时间:2019-05-21

【www.jinghuajt.com--历史典故】

  摘要:斯大林于1938年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较大的错误和不足。以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主义的实践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它在世界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应当予以肯定。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9/view-10197419.htm  关键词:斯大林;辩证法;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斯大林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38年作为《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的第四章第二节首次发表,随即出单行本。由于斯大林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力,这本哲学单行本曾长期被视为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表述和”范本”。单在1938年到1949年间,就被译为66种文字,出版发行3570万册以上。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经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的阐发,但始终未成体系。《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首次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义,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并且紧密联系当时的实际,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个凸显客观必然性的、前后连贯的完整体系。加上斯大林推崇个人迷信,使这一体系被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风靡数十年,对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起了极为巨大的作用,其影响直至今日!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分三部分:辩证法,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各部分均先述原理,再举例加以说明,形式规整,逻辑严密,体现出斯大林的思维和文风特点。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述
  
  斯大林开篇开门见山:“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这段话表达了他这样的观点:(1)只把辩证唯物主义看作世界观,而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推广;(2)只把唯物论看作解释、了解自然界现象的理论;(3)只把辩证法当作方法论,是研究、认识自然界现象的方法。
  但是,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暴露出的问题颇多。(1)极大地贬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2)极大地歪曲了历史事实: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推广;(3)极大地割裂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其辩证法任意的割裂开,二者可以相互独立存在。
  
  二、对辩证法的解读
  
  斯大林把辩证法简明的概括了四个基本特征:“(1)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2)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静止不动、停滞不变的状态,而是看作不断运动和变化、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其中始终有某种东西在产生、在发展,有某种东西在破坏、在衰颓。(3)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发展过程看作简单的增长过程,量变不引起质变的过程,而是看作从不显著的、潜在的量的变化到显露的变化,到根本的变化。到质的变化的发展,质变不是逐渐地发生,而是迅速地、突然地发生的,表现为从一种状态飞跃式地进到另一种状态,并且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规律地发生的,是有许多不明显的逐渐的量变积累而成的。(4)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的出发点是:自然界的对象或自然界的现象含有内在的矛盾,因为它们都有其反面和正面,都有其过去和将来,都有其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而这种对立面的斗争,旧东西和新东西之间、衰亡着的东西和产生着的东西之间、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之间的斗争,就是发展过程的内在内容,就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内容。”可以看出,斯大林对辩证法的论述极为简明、通俗,部分的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明显地带有极大的片面性。(1)过于强调矛盾的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只字未提,这与恩格斯列宁等的论断截然不同。列宁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即同一)”(2)由于过于强调斗争性,使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过于热衷于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为人粗暴”,阶级斗争高涨。(3)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于“是向出发点(旧事物)的回复”,当然被其排除在辩证法之外了。
  并且斯大林考察了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方法论意义。“既然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现象,既然一切现象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过于看中阶级斗争,反对阶级调和,甚至大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他指出“不要熄灭阶级斗争,而要把阶级斗争进行到底。”这对社会主义实践是有害的。
  
  三、对唯物论的诠释
  
  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三个:(1)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宇宙精神”“意识”的体现,而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却与此相反,它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有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2)与唯心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与唯心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及其规律是可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这些论述有些是可取的,但也不乏许多不当之处:(1)对唯心主义的理解过于简单、肤浅。唯心主义并非全是只认为“绝对观念”“宇宙精神”“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就不认为。(2)未提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讲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这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竭力批判的。(3)认为唯心主义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更是荒唐。
  
  四、对历史唯物论的见解
  
  斯大林对历史唯物论的阐述与对前二者的不同。他首先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一社会历史领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了界定。他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应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三部分。其中前二者在社会发展中起次要作用,后者起决定性作用。
  斯大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作了规定。他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并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作了解释。
  接着,斯大林着力阐述了生产的三个特点。(1)“它永远也不会长久停留在一点上,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同时,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必然引起全部社会制度社会思想……变化……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劳动群众的历史。”(2)“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丛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所以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3)“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不是离开旧制度而单独发生,……而是在旧制度内部发生……而是自发地不自觉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的。”他又说:“……新政权的巨大作用,它们的使命就是用暴力消灭旧生产关系。”斯大林的阐述很多地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如他对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系统论述,对人口、地理环境的看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阐释等等。这些均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不能否认的。但,他仍旧一味坚持并扩大阶级斗争,强调暴力,这些对社会主义的实践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作用。另外,他未提及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印证了他对唯物论的诠释,即否认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不能接受的。再者,他在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时,否定了矛盾的普遍性,这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及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总之,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其哲学思想对当时的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苏联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出现的较大的失误,我们不难从斯大林哲学思想中得到印证。所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7419.htm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zuowensucai/52234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