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自如 白血病]自杀论的读后感

英语读后感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英语读后感】

   说起自杀,似乎给人的印象一向是一种极端的结束方式,以生的终结彻底摆脱陷身世事的困扰,似乎死了就能一了百了。不知是否社会越发达人内心反而越脆弱,或者是平日里背负太多,一点不经意的小事都会成为骆驼身上那根最后的稻草,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显然已成为许多人关注并为之困惑的焦点,然而,自杀是什么样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背后可以挖掘出什么,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忽略了。   但是,早在1897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已经出版了他的著作——《自杀论》,该书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利用社会统计的方法,将自杀分成了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反常的自杀三种类型,充分展现了性别婚否宗教信仰等各种社会事实对“自杀”这一行为造成的影响。更提出一个观点:即便是看起来完全属于个人意志的自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产物、被社会事实所决定。而且,这个现象可以被经验地描述出来。这本书也此成为社会学里经验主义定量方法论的发轫之作   带着疑虑,笔者翻开了《自杀论》。   在全书开篇,迪尔凯姆先对“自杀”这一概念作了详细的界定,并且说明了为什么从个人心理层面研究自杀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自杀率。很显然,作者一开始就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个人行为去研究,由此延伸出去,开始分析气候、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于自杀率的影响。但是,从长篇累牍的描述抽丝剥茧,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作者写“非社会因素”的原因其实仅仅在于为了证明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不影响自杀率,有影响的是“社会因素”,譬如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在对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中,逐步深入,试图找出理论上的解释。   第二编的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对自杀进行了分类,而“要进行分类,就必须拥有关于大量案例的正确描述”,于是他从自杀的原因入手着手进行收集数据和分析,将自杀的类型分成了“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反常的自杀“,并由此展开,对这三种自杀的成因进行了详实的分析。首先就提到宗教信仰对自杀率的影响。他参考了普鲁士诸省不同信仰的人的自杀率、不同国家中每一种宗教信仰的人口中没百万居民的自杀人数等数据,发现犹太教较低,而原因在于“在这个小社会里的所有人以同样的方式思想和生活,个人之间的分歧几乎不存在”。随后得出结论,说明“宗教之所以诗人避免自杀的欲望,不是因为宗教用某些特殊的理由劝告他人的重视自己的身体,而是因为宗教是一个社会,构成这个社会的是所有信徒所共有的、传统的、因而也是必须遵守的许多信仰和教规,这些集体的状态越多越牢固,宗教社会的总体化也越牢固,就越具有预防的功效”。   接着,作者在“利己主义的自杀(续)”中从家庭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免疫系数”的概念,即“已婚男女与独身者相比有一个免疫力系数”,免疫系数的变化与家庭中成员的人数和家庭成员的性别等有关。而“已婚者的主要免疫因素仍然是家庭”。随后,像宗教研究一样,迪尔凯姆得出结论:正像家庭是一个避免自杀的强大因素一样,家庭的构成越牢固就越能避免自杀。在这个基础上,他还深入研究了政治因素对自杀的影响,认为“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全民战争都会加强集体的感情,激发派性和爱国主义,政治信仰和民族信仰,而且因为把各种活动集中在同一个目标而至少暂时造成比较牢固的社会一体化”。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家庭社会/政治社会的一体化程度成反比。今天的我们看到的,就是迪尔凯姆的这个结论。很显然,这个结论的提出,与大量数据的研究有很大关系。在分开研究各个社会因素的过程中,他都是先选定范围收集资料,然后根据那些资料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分析或者批驳,最后再做一个完整的社会学分析,给出确切定义。   事实上,迪尔凯姆写作此书的用意,并不是仅仅想探讨自杀率的成因。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学第一经典”,主要意义还在于其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它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也为后来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无疑,不管是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自杀论》一书都对后世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尊崇这本书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来说,它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在迪尔凯姆的时代,社会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并没有制度化,书中所用的大量数据全部是来自警署的二手资料,先不论这些数据本身的准确性,但就其中包含的变量来说,并非都能包含迪尔凯姆研究的方面,因此,尽管我们今天说《自杀论》是一本将理论与经验结合起来的著作,但事实上,在设计中间变量的时候,并没有详实的数据支持,而是出自他已经实现认定的理论,于是他最多只能同时分析三个变量,并且对与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交互作用束手无策。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苛责迪尔凯姆,毕竟,时代也有制约性。其次,虽然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迪尔凯姆尽可能多地向读者展示各种资料,仿佛他正是通过那些资料才得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这个结论,但我们都知道,试试刚好相反,关于社会整合的想法在他研究自杀问题之前就有,并非是通过观察自杀率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而总结出社会整合这样高抽象程度的社会理论的。因此归根究底,《自杀论》其实是一本在基于一个已有的理论框架下所作的经验研究。先确定了理论框架,然后概念操作化,最后整合数据,回归模型。   时至今日,这几点依然是该书被人诟病的争议点。但是,尽管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不管怎样,它在社会学历史上,依然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在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上,也是一本具有典型意义的教科书,值得一读。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53367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