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英语写作素材 时间:2018-11-26

【www.jinghuajt.com--英语写作素材】

  摘   要: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总量稳定增加;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2005―2013年间翻了一番,同时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本文对就业市场出现这些新特征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促进就业观念转变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求人倍率;刘易斯拐点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33-04
  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以实现就业持续增加。多年来我国一直奉行经济增速保“8”的目标,政府和学者认为经济增速保持在8%以上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在经济调结构、提质量的背景下,我国就业人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经济增速出现结构性放缓,但就业稳定增加。目前,在国家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升级力度的形势下,保就业仍是改革和经济增长的底线,对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就业形势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总量稳定增加
  从数量关系看,我国经济增速与就业增量自2008年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受内外部环境影响,2008-2009年,经济增速分别降低4.6和0.4个百分点,两年间从14.2%降到9.2%。按经济学常理看,在经济增速下降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我国至少将面临500万人以上的失业压力,但实际上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只比2007年减少102万人,仍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是由于政府当时采取的“四万亿”刺激政策起到作用。许健等人(2011)研究认为,金融危机通过出口增幅下降造成中国673.8万城镇人口失去就业机会,但“四万亿”计划的实施可以拉动1735.9万就业人口。
  从接下来几年的情况看,2008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稳定增加的趋势并没有因为“四万亿”政策的结束而发生逆转。2011年,经济增长9.3%,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比上年多增53万人。2012年,经济增速由9.3%降到7.7%,直降1.6个百分点,但全年就业市场稳定,新增城镇就业1266万人,比上年多增45万人。2013年,经济增速和上年一样同为7.7%,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2012年多增44万人。2014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降到了7.4%,同比又下降了0.3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增加344万人,同比多增2万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很明显的趋势,经济增速在不断放缓,但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乐观(数据见表1)。
  从经济增速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比例关系看(见图1),单位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人数不断提高(单位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经济增速)。2001-2007年,单位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人数在85万人左右,2008年后稳步提升,年均在110万以上。2011年和2012年分别比前一年增加19万人和33万人,2012年达到164万人,2013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70万人。对比2001-2007年和2013年的数据,我们发现2013年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比2001-2007年间的平均数多了接近一倍。
  (二)就业岗位较为充足,劳动力需求大力供给
  由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理论上可以反映一个统计周期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这一统计数据自2001年一季度开始发布。从统计数据看(见图2),2001-2003年,求人倍数处于0.6-0.89之间,表明在此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劳动力供给充足,整个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从原因看,这一阶段求职人数的增加主要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有关。2004-2012年,求人倍数处于1.00左右,表明在这一时期,求职人数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从现实情况看,此阶段虽然劳动力的数量在稳定增加,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出现了“民工荒”、“招工难”等现象,甚至部分行业、企业因为找不到工人而停产停业。从2013年开始,求人倍率一直稳定在1.10左右,可见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较为明显。2014年1季度,求人倍率创历史新高,达到1.11,从绝对数看,2014年1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比求职人数多出63.9万人。
  二、就业形势出现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服务业吸纳就业效果明显,房地产、信息服务、金融、餐饮等行业就业增速均超过60%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验证。钱纳里(Chenery)和塞尔奎因(Syfquin)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劳动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服务业将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从国内研究看,严浩(2008)等通过对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巨大。冯亦封(2012)认为,浙江推进服务业的集聚能够增加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聚的就业效应相对更为显著。
  近年来,在调结构、促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引导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2013年服务业同比增长8.3%,增速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6.l%,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2.2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3-2013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增长114.29%,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增长85.64%,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增长66.29%,金融业就业人数增长84.44%,房地产业就业人数增长152.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81.30%。服务业吸纳就业增速整体超过工业就业增速。   (二)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逐渐趋小,产业发展和就业结构趋向合理
  在经济发展变化中,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会逐步趋于一致,当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时,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就会存在一个偏差。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一方面反映经济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反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转移状况。2003-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从产出结构看,第一产业产出占比由12.8下降到10.1,减小2.7;第二产业占比由46下降到45.3,减小0.7;第三产业占比从41.2上升到44.6,提高了3.4。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从49.l下降到33.6,下降15.4;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从21.6上升到30.3,提高8.7;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从29.3上升到36.l,提高6.8。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从图3看,2003至2012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缩小趋势明显,从2003年的最高点72.6降到47.0,减小25.6。这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就业的持续增加,同时不断优化的就业结构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受经济总量扩大、国家就业政策等因素影响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代表的量比过去高出很多,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国家促进就业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从国家层面看,人社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的措施,提高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各级地方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就业岗位,通过举办招聘会、提供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就业率。三是企业用工的思路和方式发生转变。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采取停工检修、轮休培训等方式稳定员工队伍,而不再像危机前那样普遍通过裁员控制成本。
  三、对策建议
  (一)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达国家经济体均是第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二产业,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占全社会的60%-80%,其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70%-8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吸纳就业能力还很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的关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等。深化推进新一轮改革,破除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全面促进服务业发展。同时,利用“营改增”试点扩围的契机和积累的经验,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纳入试点改革;以有效减轻这类行业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其规模持续扩大,带动更多就业。
  (二)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促进就业观念转变
  出台劳动者社保关系全国转移接续方面的法律制度,更好地保障流动就业人群的合法权益,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应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向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加大理性就业的宣传,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引导劳动者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就业目的,主动调整自身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实际岗位之间的差异。
  (三)加强就业政策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在岗位开发上,要大力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在政策设计上,要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到基层就业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在制度改革上,要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简化就业程序,消除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逐步强化面向劳动者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完善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认定,健全职业技能开发和鉴定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对农民工等职业技能偏低的特定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就业适应性。加强再就业培训,安排登记的失业人员接受免费再就业培训,并根据再就业情况领取一定培训补贴。
  参考文献
  [1]蔡�P.从人口学视角论中国经济减速问题[J].中国市场,2013,(7):12-16。
  [2]都阳.人口转变、劳动力市场转折与经济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10,(6):136-148。
  [3]王晓刚,郭力.产业转移、经济增长方式与中国就业变动机制的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7):131-134。
  [4]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80-85。
  [5]尹碧波.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低就业一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114-118。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Responding Strategies
  ZHANG Jie
  (Xining Provincial Capital Sub-branch PBC, Xining Qinghai 810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China takes on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like that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slowing, but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employment has steadily increased; The increase of one percentage poi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a doubled increase of the employment during 2005-2013, and meanwhile, the trend that the labor demand is more than the labor supply has also been ris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se new features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such aspects as promot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erfecting labor guarantee system and boosting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ployment concept and so on.
  Keywords: employment; employment requirement rate; Lewis turning point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44367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