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创业小故事

初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03-01

【www.jinghuajt.com--初中英语作文】

创业小故事一: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

  大学生创业已经不再是空想。有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故事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下面就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篇(一)
  江喜允是深圳技师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006届毕业生,2001年他初中毕业后考入深圳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通过5年的刻苦学习,扎实掌握了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005年,在学校的安排下他进入先进微电子公司实习,半年的实习开拓了他的眼界,他萌发了毕业后凭借一技之长自主创业的想法。2006年,班上的同学都进入数控机床行业的相关单位工作,而江喜允却坚定地选择了创业之路。
  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深圳市钜匠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通过对深圳数控机床生产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他发现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与手机制造配套的数控机床需求巨大,而其中高速雕刻机和高速雕铣机存在较大的机会。通过2个月夜以继日的研究,第一台雕铣机终于研制出来了。经过客户试用,评价非常好,江喜允终于松了一口气,他马上开展市场推广,参加数控机床行业展览会。创业当年,营业额达到250万,第二年,产值达到600万元。江喜允继续开发新产品,重新租赁了新的厂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第三年公司产值超过1000万元。
  目前,钜匠科技公司已经成为深圳和珠三角手板行业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专业数控雕刻机制造企业,每月产量达60台,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需要提前半年订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国内部分开设数控机床专业的大学也向他订购雕刻机,作为教学和科研设备使用。
  当记者问江喜允,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短短几年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江喜允表示创业成功和母校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学校注重“质量立校 ”,对教学质量抓得非常严,使他扎实掌握了数控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通过技能节、社团、俱乐部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此外,创业初期母校老师也给了他无私的帮助,鼓励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篇(二)
  在绍兴市新建北路5号,有家“新天烘焙”蛋糕店,与其他蛋糕店有点不同,这家店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在店铺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圆桌、两张凳子,桌上还放着几本杂志,有点休闲吧的味道。
  这家与众不同的蛋糕店的主人,是位刚走出大学校门才两年的年轻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6届毕业生陶立群。今年25岁的他,毕业后自主创业,现在已拥有5家蛋糕连锁店和一家加工厂,成为绍兴市里小有名气的创业青年,今年被评为绍兴市创业之星。
  2006年6月,陶立群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时,决定开个蛋糕店。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盲目的——大学期间,他曾经经营过校内休闲吧、小餐厅,都做得不错。曾做过“元祖蛋糕”代理的他,对蛋糕市场有所了解,觉得能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地。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陶立群认准了这条路,决意走下去。2006年夏天,他白天顶着烈日逛绍兴市区大大小小的蛋糕店,看门道、想问题,晚上则躲在房间里查资料,了解市场行情。他还跑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做蛋糕市场的调查,搞可行性分析。
  陶立群的调查有不小的收获:绍兴当时只有“亚都”、“元祖”两家知名品牌蛋糕店,其余的都是本地小蛋糕店,中高档品牌蛋糕市场相对空缺,而且当时绍兴还没有一家蛋糕店的糕点是现卖现烤的。陶立群的创业梦想定位在打造本地中高档蛋糕品牌上。
  2个多月后,当满满9页的《新天烘焙蛋糕店可行性策划书》放在父母面前时,陶立群的父母被感动了,他们拿出积蓄支持儿子创业。2006年年底,第一家“新天烘焙蛋糕店”在绍兴市新建北路5号正式开张,陶立群做起了小老板。他将店面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自选式的透明橱窗,便于顾客自行挑选;后半部分则用来加工糕点,现做现卖。
  起早摸黑,对在创业之初的陶立群来说是常事。为节约成本,采购、运货等工作,陶立群都自己一个人做。优质的用料、独特的口味、有人情味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5月、10月,陶立群先后开出第二、第三家连锁店。今年9月,又有两家新天烘焙店在绍兴市区开张。在鲁迅故里做讲解员的曹圣燕是新天烘焙店的忠实顾客,她说,“新天”不仅布置得有情调,并且糕点的品种多、口味好,所以经常买。
  谈及今后的打算时,陶立群说,他下一步要在蛋糕店的团队建设上下功夫,并且要不断改善店里的蛋糕品种以及销售服务,打响“新天”品牌,力争开出更多的连锁蛋糕店。
  采访感言:《新天烘焙蛋糕店可行性策划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陶立群在正式创业之前,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对蛋糕行业有详细的调查、分析,这正是他创业初步成功的基础。大学生创业时不能盲目,一定要对即将进入的行业作充分的了解。
  传统的观念认为,作为知识层次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们来说,“创业”理应是在高知识、高科技领域上的。更有不少大学生则一提到创业就好高鹜远,丝毫没有想到应该往“小而细”方面去努力创业。
  但显然,目前来说,这一观念显然早已落伍。作为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而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又不够的情况下,那种来自“传统行业”的“新创意”式的创业,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比如,复旦大学计算机本科毕业的顾澄勇,在任何人都会的“卖鸡蛋”上,也卖出了“新创意”,他成功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满足了大家对鸡蛋的新鲜卫生的需求,此外,打造鸡蛋品牌,推出满足人们对营养最足的头窝鸡蛋的需要的“头窝鸡蛋”,等等,开拓出了一片“创业新天地”。
  此外,建收废品网站“创业”、擦皮鞋开连锁店创业、卖铁板烧创建“大学生铁板烧连锁店”创业等等,都让一些大学生尝到了创业的成功和快乐。
  根据最新资料,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面对着每年只有70%左右的大学生就业率及每年都有的未能就业的“积压”大学生,“失业”大学生的数字惊人,这一“知识失业”现象提醒我们,大学生“创业”,势在必行!
  既要求高校应不断增加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知识培训,更要求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而作为一个个已经独立起来的个体的大学生们,有必要深入学习一下成功大学生的成功的创业之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问题是,这个“状元”,必须要从转变观念做起,从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在传统的行业里开拓出新的创意,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开拓出创业新天地。
关注官方公众号查看有关应届生常见的问题。
满满的干货岂能错过。
  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篇(三)
  任**,我校体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曾于2009年通过江苏省大学生到村任职的选拔,担任连云港市灌云县小伊乡盐西村党总支副书记。
  对于任**来说,找工作并非难事。早在2009年5月,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的任**就和灌云县伊山中学签订了就业意向。但毕业之前,与辅导员的一次深入交谈使他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做对身边人有意义的事情,造福一方!这让他毅然放弃了学校丰厚的物质条件,回到了农村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激发村民们的创业致富热情,他动员了返乡农民和他合作建起了电瓶厂,并与全乡10名大学生村干部建起了“大学生创业园”。他那爱村如家,敢想敢干,乐于奉献的精神,深受褒奖。
  为理想重回农村
  2009年的7月,任**满怀青春昂扬的热情,张扬活泼不羁的个性,带着一点神气、一点勇气、一点傲气和一点孩子气回到了这个不太富裕的苏北农村。对一个县城里长大的男孩子来说,农村仍是一个陌生的课堂,农民仍是一个不太熟悉的群体。因此任**到村的第一件事是就是绘制村图,以此了解村里的每一条路,每一道沟渠,每一块田地,每一个小组。紧接下来的便是走访农户。他走进农户400多户,了解村情,与村民屈漆谈心千余人次,倾听农民心声,并在走访、谈心中,向村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以及惠民政策,为他们创造真正的实惠,谋最大的发展。向全体村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以及惠民政策,并召开“两委会”,制订了该村五年发展规划和近期急需做好的10件大事。“有了目标,重在落实。” 于是,他首先在想到为盐西村筹建“农家书屋”,现在他正在积极的联络赞助单位,希望借助“农家书屋”开拓农民的视野,成为农民的“致富的小金库”。
  靠实干赢得信任
  在农村工作,任**时刻牢记“让百姓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让农村得发展”这一思想原则,认真踏实的开展工作。
  首先,他强化调研意识,充分的发挥村情民意调研员的作用。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谋事之基。搞好调查研究,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任**总是细心观察,少下结论,不断学习。有很多村民给他反映不同的问题,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有针对性的,在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来胧去脉前,他不会轻易的说谁对谁错。但他总是把村民反映的问题记在心里,回来后再慢慢核实。在农忙时,任**经常跑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同劳动、同生产,帮助大家收割。在得知很多村民家中只有老人小孩在家、儿子儿媳外出打工的情况后,任**总是卷起裤脚,帮助农民收割麦子,原本在家娇生惯养的任**手上磨出了很多的老茧和水泡,皮肤也晒得黝黑。地里的很多村民都连声称赞说:“大学生来做这事可真是不容易啊,也不端架子,不错啊!”
  “盐西村自然条件不错,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就是缺少项目引路。”任**走马上任后,迅速走进农户,与大家共同研究如何以项目富民强村的问题,任**发现,盐西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的贫困户还有70多户,占了全村总户数的20%。他为了积极响应县委组织部发出“大学生村干部5100创业工程推进会”的号召,仅仅抓住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在和支部、村委干部商量后,决定结合本村实际,与返乡的农民工结对,通过上级扶持及自身出资等形式,办起了电瓶厂、种植钢架大棚等创业项目,并成立农业合作社。现今,盐西村共有79户已脱贫。
  任**作为小伊乡09级大学生村官带头人,还联合小伊乡11名大学生村官搞起了日光温室大棚。为贯彻落实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关于全县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一线开展创业实践,实施“1123”工程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宁连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建设高效农业经济带的战略规划,紧抓小伊乡党委政府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大孙、洪河两村集中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契机,任**联合全乡11名大学生村干部及部分贫困农民,共同出资15万元,创建了小伊乡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并成里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创建初期,大家决定采取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但是这就对自身的技术及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因此,任**就与几个男生一起远去北京、上海等地,学习无土栽培的种植技术,并与北京瑞克斯旺公司签订了种植产业书,形成结对种植。回来后,他又挨家挨户的收购鸡粪、牛粪等原料,他不怕苦、不怕脏,回来后自己搅拌发酵,做成营养液。现在,园区内共有20个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并采用周年生产的高效模式,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皇太妃彩椒等农作物,收成喜人,2009年实现收入35万元,吸纳劳动力22人,帮助11户贫困户脱贫。现在,创业园中种植西葫芦、青椒、西红柿等农作物,长势良好。任**说,要想带领农民致富,首先我们要做好榜样,农民看见了效益,自然就会投身其中。
  任**的创业项目分别荣获连云港市“首届金海投资”创业大赛优胜奖、第二届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大赛优胜奖。其创业事业分别在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网、江苏信息田园上刊登。任**的创业项目已经汇编进小额贷款典型项目。
  成功,还在路上
  面对取得的一点小小成功,任**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自己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离成功还很远,只有更加的努力工作,作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才能对得起得上级领导的关心,才能对得起村民的信任,才能对得起自己。
  任**说,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热土上,如果仅以狭隘的视野来剖析她的肌理,只会让农村的发展陷入瓶颈。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寻觅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路径,并且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立学立行。对他来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还离不开科技的扶持;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不仅是科技还是文化,都是现今农村最为匮乏的资源,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展望农村芳草路,无边花柳正含春。在村官的这条路上,任**总是心怀希望,积极进取,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为民谋利益为根本,拟好新的一季度的工作计划。以朝气勇气灵气,凭信心决心恒心,走好每一步,用青春激情在黄土地上写下豪迈的誓言:传好接力棒,做好新一代的“农村人”!
「大学生都关注的公众号」蓝天下白云底,这里的故事永不停止!
本期最火热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韩寒怒怼」
(关注本号回复“韩寒”可阅读全文)

创业小故事二:成功创业经典故事


  创业在如今的社会经济结构中越来越重要,随着创业领域的不断扩大发展,也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成功创业经典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创业经典故事(一)
  2004年,他考入沈阳大学,刚上大学时,陈立权就像在高中时那样认真学习,每学期都会获得一等奖学金,大二时就以出色的表现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任学生会主席期间,很多搞出国培训的就来他的学校办讲座,所以借场地的问题就找到了他,久而久之,他和做出国培训的这些人便有了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个契机,他走上了做各种代理的道路,心中自主创业的种子也开始发芽。
  起初,他做本学校某英语报纸的代理,做到了沈阳乃至大连地区所有高校的代理。因为他做英语报的成功,某国产电子小品牌也让他做学校的代理,随着他做校园代理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商家陆续找到了他。
  两年间,他积累了金钱和经验,这为他创业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虽然大学后两年他一直忙于生意,但他并没有因此把耽误学业,毕业后顺利地考入本校的研究生。
  因自我膨胀
  人生滑到谷底
  2008年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都纷纷找工作,可是陈立权觉得一个月赚两三千块钱没意思,所以他拿着他大学期间攒下来的10万元钱,在北行开了一家一站式童装店,这种新颖的商业模式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利润。
  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商场里开起了服装店,他的服装店一年半内,迅猛地由1家扩张到了13家。事业的成功让他有点自我膨胀,他说:“我想的不是能赚钱,而是能赚更多的钱。”急于求成的他想把店面急速扩张,这样他就需要投放更多的资金。
  后果是,他的资金开始周转不开,事业面临崩盘。那段时间他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生意失败,女友也弃他而去。然而,在重重打击下,他并没有一蹶不振,陈立权说:“不是不能死,是死不起,一个人倒下了,一个家庭就完了,事业也就彻底完了”。
  还完债后
  创建水果购物平台
  生意失败后,他得到了家里人安慰。家里本来就不太富裕,还给他筹措了50余万元还债。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他痛定思痛,决定重起炉灶。起初去朋友的一家公司打工,做服装生意。为了尽快还债,他每天晚上7点到11点都会去麦当劳当小时工。
  2014年3月,他还完债以后,在亲友的帮助下,创办了沈阳集好果贸易有限公司。6月,组建了辽宁地区第一家精品水果购物平台-集果网。如今,陈立权的集果网已成为沈城著名的精品水果网上购物平台。不过陈立权并没有满足,他说做这个网站的初衷是取消农产品的中间环节,真正做到优质平价,让顾客能吃到新鲜、健康、平价的新鲜水果。“3年之内,我们要把公司做成上市企业!”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这位80后大男孩很有雄心和壮志。
  成功创业经典故事(二)
  怀揣700元走上创业路
  2007年是中国电子商务飞跃发展的一年,“看到马云做电子商务如此成功,心里痒痒的,也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陈果累告诉记者,还是大四学生的他集结了一批师弟师妹,办起了“网上便利超市”,为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网上提供日用品、零食,也包括洗衣服、送餐等服务。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利润过低,“网上便利超市”的经营举步维艰,地震后,陈果累把库存物品捐赠以后,解散了团队。
  2008年毕业以后,陈果累在成都一家美国软件企业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但是心中的那个“创业梦”一直未灭。陈果累说:“在公司工作跟自己的期待还是差了一大截,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激情。”
  “2009年,创业条件相当好,政府很鼓励大学生创业,成都市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陈果累兴奋地说起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路。在第二次创业启动之初陈果累本打算寻求“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合作,最终因为申请手续过于繁琐而搁浅。
  在犹豫中,陈果累听说当时成都高新区提供了特别好的优惠政策,煤气、水电、网费等一律免费。于是陈果累带着自己的项目直奔面试地点,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通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答应为陈果累的公司提供4个工作位的办公场地,2台免费的电脑以及各种办公设施。
  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等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启动资金应该怎么筹集呢?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非常重要。”陈果累告诉记者,“当初接到入驻通知时,我跟师弟身上的钱凑在一起就700元。好在高新区要给每一个新进企业一万到五万不等的创业资金。而且成都市还有‘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助’5000元,所有成都创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陈果累立即申请了这两笔资金,申请很快通过,拿着这些钱,陈果累的公司终于办起来了。
  开办公司只是开始
  开办公司只是创业的开始,如何管理、运营才是关键。陈果累说:“作为国家级创业园区,每年入驻园区的企业都在200到300家左右,但是能存活3年的不算多,3年就是一个坎,能迈过去就是一个新台阶,我们公司从2009年到现在,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
  陈果累所学专业是软件,但是他并没有学习过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企业运行中,这些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最开始还是很难的,除了专业知识和大学累积的一点经验,啥都不懂。”陈果累告诉记者,“不过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企业能用到的知识,他们都定期举行讲座,我们受益很大”。
  除了办讲座以外,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提供包括创业服务、技术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创业文化、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创业导师等众多服务项目。
  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创业导师都是本行业相对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学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不定期来做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为我们这种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更高平台的人脉资源。”在谈到企业导师时陈果累说,“我们有啥问题也可以去找导师,他们都会耐心解答”。
  做一个企业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工商管理、税收、融资、财务、法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创业服务中心也为企业考虑到了,他们长期与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定期开展这些知识的专业培训。陈果累说:“这种培训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听,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果累的公司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创业初期,公司现在已经从企业孵化园搬离。谈到公司现状时,陈果累说:“资金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了,高新区有很多的专项资金可以申请,这些资金的申请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就能得到结果,我们公司刚引进了一个‘海归’,就因为他的加盟,我们 2012年10月申请了‘高层次人才创业补贴’,12月6日这笔30万的专项补贴就已经到账了。现在我们公司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
  “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
  人才是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但是小公司如何跟大公司争夺人才资源呢?
  “招人不难,招人才难”,这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陈果累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现在还想招5个人,准备招聘两个应届大学生,两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一个5年工作经验的人。高新区虽然每年会提供很多免费招聘会的机会,让企业免费设立招聘展台,也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努力为企业搭建招聘人才的平台。但是巨大的优秀人才缺口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
  谈起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这个问题时,陈果累说:“每个公司都在出奇招来吸引优秀人才,我们公司不是大公司,竞争力不够,现在只能提高公司软实力,提供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打造良好的办公室氛围,而且我们公司不排除利用股权来吸引顶级人才。”
  在采访最后,陈果累告诉记者:“成都的软件行业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虽然某些方面有待提高,比如希望企业发展环境更开放、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更强、市场循环更良性、企业间的交流更多,但是总体来说,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很‘给力’,企业无论发展到任何阶段都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有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成功创业经典故事(三)
  在有志者来看,人生的天职在于创造,生命的存在在于奋斗,潘英娟同志就是其中一位女强人。潘英娟同志家住武进区邹区镇新屋村大沟坝村民小组,初中文化,今年43岁。1997年在常州国棉纺织二厂下岗回家务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潘英娟同志在电视上看到种植芦荟可用于药用、食用、美容和净化空气,特别是可发家致富的信息后,在1997年10月投资一万元从租赁2分田开始种植芦荟起家到现在已是全部钢架大棚的250亩,初具规模的特种蔬菜种植园,近10年的特种蔬菜种植使她尝到了许多甜酸苦辣的滋味,饱受许多风风雨雨的创伤,但也锻炼了她不断奋斗的人生。创出不可磨灭的业绩。
  一、经营不善和灾害,种植亏本受挫。
  第一次是1997年开始种植芦荟时由于没有种植经验,更没有市场,信息,购买的芦荟原种实际只需要3—4元一棵,而被骗成120元一棵,种植3个月亏本5000元;第二次2000年在青龙群丰园艺场租地7亩投资2万元,由于高价时芦荟未卖,最后没有市场销售机会亏本一万元:第三次总结教训,叶落归根。2001年在本镇琵琶村投资100万元租田100亩签订了协议再种并套种,种植的仙人掌又亏本25万元,这一年连本亏损了120万元;第四次是2003-2004年,与苏州赛思生物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回收鲜叶中又亏本4万元;第五次是2005年,种植形势刚有好转,众所周知的二次台风袭击将大棚刮倒,损失10万元,这五次打击共亏损135.5万元。但在这种情况下她从来不欠工人工资和租田费。
  二、坚强不屈、摆脱困境。
  沉重的经济包袱和连年的亏本经营,怎么办?几乎走上绝路的她,经过深思熟虑的慎重思考,她并没有被暂时的困境所吓倒,她并没有在奋进的道路上后退,明智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是理智地、勇敢地面对现实,调整思路,知难而进,古人有句谚语:“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一次次失败清醒了她的头脑;一次次教训总结了自己过去的不足;一次次亏本没有改变自己逆境而行的决心。她以坚强不屈的毅力,负重奋进的斗志,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丈夫全力支持下,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深刻教训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指导、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借鉴,抓住机遇学习先进经验,沟通市场信息,熟悉掌握一整套栽培技术,努力转变经营管理的方式和作风,从去年开始,形势大为好转,特别是芦荟的销售供不应求。通过努力,一年来基本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并有盈余。
  三、信心百倍,做大做强。
  如今的常州金英王特种蔬菜种植园面貌焕然一新,拥有250亩的种植园全部都是钢架大棚。其中种植芦笋12亩,芦荟38亩,每亩年收入5000元;反季西瓜50亩,杭椒20亩,每亩每季收入1000元,最高可达每季每亩2500元;日本小南瓜每亩每季收益1000元;其余80亩为冬季蔬菜种植,每亩每季收益2000元。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潘英娟同志表示,今后有决心、有信心还要把种植园发展下去,做大做强。明年还要增加有效投入120万元,在销售、经营管理、产业信息和科学技术上下功夫,她信心百倍地说:“一靠党的政策,二靠自己的勤劳致富”,明年的形势将会更好。
  潘英娟坎坷的人生不愧为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创业小故事三: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创业社会中,很多创业奋斗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前行。那么下面是学识网小编分享的创业奋斗历程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一: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百度,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2014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一亩田只做一件事: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二:
  云南2007年高考状元放弃上海高薪工作回乡创业炒香辣蟹
  最近,昆明的地产圈和餐饮圈被一篇题为《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的文章刷屏。文章讲述了开远2007年理科高考状元晏溪回昆明创业的故事。
  “高考状元炒螃蟹卖?!”“放弃上海的高薪工作回昆明创业?”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疯狂。而晏溪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追求极致,爱玩爱生活
  “我是一个外向、冲动的人,头脑一热,想到什么就去做了。” 晏溪这么评价自己。
  他做过的疯狂事儿还挺多的。
  比如高考。2006年,晏溪以超过一本线80多分的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而他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复读了。2007年,晏溪以675的成绩成为当年我市的理科状元,被上海交大录取。
  比如骑行。大二的暑假,晏溪和大学室友决定从上海骑自行车去北京。虽然没有长时间骑行的经验,但是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晏溪和室友骑行了1500公里,历时11天,完成了之前的既定计划。
  比如跑步。大三那年,晏溪先后参加了上海马拉松和杭州马拉松,完成了对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的挑战。
  再比如工作。毕业后,晏溪进入上海的房地产公司工作。工作第一年,晏溪所在的团队连续3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创造了多个销售奇迹:碧桂园十里银滩项目开盘销售35亿;恒大海上威尼斯项目开盘销售20亿。
  除了满腔热情,晏溪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坚持。他说,“其实就是开头难些,随后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就像跑步一样,起步很难,但跨过线后发现跑得快跑得慢都总能跑完。”
  尝试创业,身累心喜悦
  在上海工作期间,晏溪尝遍了上海的美食。南翔小笼包、小杨生煎、蟹粉豆腐......但是,他却怀念起家乡的味道。为什么?这个云南吃货总结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不辣!
  晏溪开始自己做带有“辣味”的饭菜。江南水乡以蟹出名,晏溪第一次做的菜就是辣螃蟹。虽然喜欢清淡口味的上海人无法品味这股辣味,但他却因此爱上了做辣螃蟹,也萌生了做餐饮业的念头。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晏溪回到了昆明,仍然从事房地产销售业。但做餐饮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工作期间,晏溪和结识了一名地产圈的朋友——广西人陈杰进,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向餐饮业进军!
  晏溪和陈杰进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到云南各地州拜师学艺、寻找原料。螃蟹一开始就敲定了四季皆有、肉厚质嫩,适合炒制的缅甸蟹。为了让辣椒的香与辣融到鲜美的蟹肉中,调出让云南人满意的味道,他们采购了上百种辣椒,最后精选出了6种辣椒调料及4种辣椒组合;在熬制过程中不断对酱料进行改动,调出了原料和各种大料最佳比例的酱料。
  他们把厨房变成了实验室,在用掉了85斤螃蟹和上百斤配料,准备了1年多后,去年10月份,“蟹沧海·香辣蟹”应运而生。
  最初,晏溪和陈杰进采用的是顾客通过微信和电话订餐,他们在家中将炒螃蟹送到顾客家中的方式。虽然一个人炒一个人送,每天送出去的份数不多,但用秘制炒成的香辣酱一“出生”便被贴上了 “专属私房味道”的标签,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回头客很多。
  渐渐地,爱吃“蟹沧海”的顾客越来越多,一人炒一人送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晏溪和陈杰进这才招募了工作人员,加快了扩张实体的线下体验店的步伐。
  2015年1月15日,位于春城路165号的“蟹沧海·香辣蟹”的线下体验店开业,以线下体验店为中心,辐射昆明,全城配送。
  现在,店里除了晏溪和陈杰进外,还有4名工作人员,炒螃蟹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化流程。最新鲜的螃蟹、最好吃的作料,“蟹沧海”来势汹汹,甫一“出道”就被《都市时报》评为昆明名小吃20强之一。
  继续前行,做喜欢的事
  创业的过程中,晏溪还将新思维运用于其中。线下体验店开业后,他利用互联网的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前台的模式)模式,将《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发布,短短几天就达到了8000的阅读量,进一步提高了“蟹沧海”的知名度。
  家人一开始反对他做餐饮业,认为既辛苦又不体面;也有朋友对他的举动不理解,说他是“负能量”。“我是香辣蟹‘CEO’,我享受着每一份香辣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晏溪说。
  合伙人陈杰进已经辞职管理“蟹沧海”,晏溪仍然在公司上班,过着白天公司、晚上店铺,没有休息日的生活。他觉得,为了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这点辛苦不算什么。高考状元只是他昔日的光环,他要做的,是一个为自己喜欢的事业不断拼搏的年轻人。
  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晏溪表示,首先把公司和“蟹沧海”的工作做好,后面也许还会有一些新尝试,但“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这个理念不会变。就像“蟹沧海”这个名字,取自他喜欢的《笑傲江湖》,刀光剑影里的情仇荣辱,不如青山幽谷中传来的沧海一声笑。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三:
  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80后夫妻的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
  已经或者接近而立之年的80后们,如今已成为商界一支新崛起的力量。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着自己的打拼,创造一个个传奇的。
  就业,在吃苦中培养责任心
  来到位于无锡新区工博园的天创佳成文化创意公司,记者立即被公司墙上装饰的多幅油画作品和各种艺术品所吸引。这些油画几乎都出自董事长田成之手。这个1982年出生在连云港的小伙曾把油画当成自己的理想。可现实是:2003年,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他考上了中央美院,可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在朋友介绍下,他来到无锡一家电动车生产企业担任企划工作。
  当他的同学们月收入1500元起步时,他的月工资仅有800元,而且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8个人一间宿舍,没有空调。“夏天到外头上个卫生间,能被蚊子给抬出来。”田成说,那段时间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2点睡觉,经常累得来不及洗就睡了。“凌晨两三点听到打雷,他们都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院内,淋着大雨给放在室外的纸箱和货物盖上帆布。”田成说,自己原有的一点傲气、棱角逐渐被磨掉,同时培养起了责任心。
  工作一年后,比他低一届的女友即将毕业,田成想回苏州,但女友不同意,她甚至放话说:“你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我看不起你!”田成爆发了,他一声不吭离开工厂回苏州。几天后部门领导打电话来说要罚款,他回应说“你要罚就罚吧。”第二天,总经理打电话来说要加工资,田成却说“加工资我也不要。”第三天,老板一句“明天来上班。”他就回到了工厂,“我安慰自己,只要我能在这样的公司多呆一天,以后在别的单位就能多呆三天。”一年后,公司壮大了,田成升任企划主管,月薪涨到了5000元。
  创业,第一笔生意就做砸了
  2005年女友研究生毕业,田成想要让女友一起来公司工作。但公司认为,他俩在一个部门不好管理。于是,他让女友到公司附近开了一间图文工作室。田成有空就去女友那帮忙,因而在公司里遭到同事非议,2006年初,他离开电动车公司,和女友一起创业。
  白手起家并不容易。“我分析了一下,光无锡的图文制作公司就有上千家,我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很难超越他们。但当时电动车工业设计公司全国不到十家,我做这行有优势。”于是他决定转行。但几个月下来,夫妻俩一个月收入才1800元。
  “我们给客户设计一款贴花才30元。我发现,不能再做纯设计,便找工厂代加工设计产品。”田成说,自己接到的第一单印刷品生意共八千多元,但客户发现有质量问题,他向客户解释是工人生产时弄错了。“客户对我说,‘没本事当老板就不要做,没见过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员工的。’我恨不能找个洞钻下去。”田成给客户全部重做,第一笔生意虽然赔了,却让他懂得了很多。
  经验:有创意并坚持才会有机会
  凭着自己在电动车行业的从业经验,他快速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不仅做设计,他还给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我为他们产品提优化建议,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在车身上安装反光贴花,让车在几十米外就能被看到;座椅上装3D网,可以防晒防积水。我为客户策划营销的点子,我的出发点不是我的利润,而是帮客户挣钱。如果客户赚到钱,不怕我没有利润。”
  2010年,当他的公司在全国电动车行业外观装饰市场占7成份额时,他把目光转向了汽车工业设计。没有任何经验和渠道,起初给4S店做品牌展车,以此来吸引关注。没有广告经费,他想了一个办法,不花钱让自己在淘宝的搜索排名第一位。“汽车车身贴纸一套市场价是四五百元,但是我的每套标价在8000元—10000元。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在搜索时是价格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的公司一定排在最前面。对方看到我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就很好奇会问,你的为什么这么贵?当然,我会说工艺特殊之类的,还有这是一套单卖的价格,如果你们大量定制的话,我们也只要四五百元。”此举吸引了汽车生产商的眼球,接下来,在悦达起亚举行的全国车身创意大赛里,5款得票最多的产品,有4款是田成设计的。
  如今,公司已成立了3家子公司。今年计划销售上亿元,田成的身家也超过了千万元。
  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他对如今的应届大学生提的建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坚持下来。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378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