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哪些]浅谈左翼文学

文学常识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文学常识】

  摘要:左翼文学作为一个存世不长的文学流派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漏洞和不足。但是,不可否认它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它仍被定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亮点,而并非败笔。本文从“为工农”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审美上浓郁的革命色彩三个方面对左翼文学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左翼文学 为工农 革命文学 阶级性 革命色彩
  
  一、“为工农”的革命文学主张
  
  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社会革命的具体形式,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武装斗争,所以左翼文学作家强调,随着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迅速崛起及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突变,工农大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就必须被凸现出来,那么,文学艺术的服务对象就很自然的是而且必须是工农大众,反之则成了反动文学。
  左翼文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全新的思想信仰,吸引了包括鲁迅、茅盾、丁玲等在内的一大批进步作家,并培养成熟了沙汀、萧红、周立波等文学新人,共同创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作家高举“为工农”的文学主张,抛弃不符合实际的个性解放思想,积极加入到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去。
  左翼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自我否定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飞跃。左翼的许多作家就是五四文学中力挽狂澜的那一部分,作家的思想观念来了个突然转变――由“民主与科学”到“为工农”。但是左联时期的文学实践都只是正面强调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的宣传,很少有作品涉及作家是如何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中国特定时代下的标榜“为工农”的左翼文学运动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呢,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疑点。撇开这点不说,谈到左翼文学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否定和发展,左翼作家也的确创造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左翼文学作家用马克思主义和集体主义理念获得了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认同,营造了一种无产阶级意识时代风气;此外,“为工农”的文学主张也促使着左翼文学向着更为接近无产阶级文学的方向发展。
  
  二、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五四文学标榜“民主”“人性”,而左翼作家则重点突出“阶级性”。在左翼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家从关注社会大多数人,从“为工农”的文学宗旨方面入手,创造出了一系列的作品本身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处于革命战争时期,左联组织一开始就要求其成员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去反映社会阶级斗争,而且所反映的阶级斗争必须是弘扬和宣传无产阶级工农大众的。比如表现城市生活题材的作品,必须要描写反动势力的消亡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等;而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必须要描写农村经济的动摇等,有的就直接描写地主阶级的灭亡。
  左翼文学作品渐渐褪去了个人主义的喜怒哀乐,也淡化了自由主义的小资情调,逐渐加重了作品的政治色彩、阶级意味。拿胡也频的《到莫斯科去》来说,男女主人公施询白、素裳,都是知识分子,但作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写为知识分子形象,而是将这样的知识分子写为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左翼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还体现在其作品塑造的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认识、改变以及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之后获得了无产阶级集体理念和革命意识的章节模式。如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所描写的都是中国南方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丰收却导致破产的怪异现象。其实不难想象,作家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类现象的描述,引起人们的关心注意,起到宣传舆论作用,也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双层压榨下的反抗和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相对于以往的文学作品来说,在文学观念认识上是很大的进步。
  
  三、浓郁的革命色彩
  
  左翼文学作品在其艺术审美上具有浓郁的革命色彩,直接体现为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比如蒋光慈的《短裤党》和胡也频的《到莫斯科去》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代表着当时无产阶级的最先进分子对工农大众起到的指导和影响,助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左翼文学作品在具有浓郁革命色彩的框架下,作品的情节模式具有一定的公式化和概念化。有被反抗的农民起义领袖带头革命、有主人公通过参加革命而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等。在文学形象中,他们都有无产阶级这一政治面貌,都是生活贫苦的下层人或者普通知识分子参加革命,通过革命的洗礼和无产阶级思想的感化教育,从而得到人生的升华。比如胡也频的《到莫斯科去》中的施询白、《春蚕》中的多多头等形象,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学形象向工农大众昭示革命英雄的优秀品质和过人之处。
  由于左翼文学作品革命色彩过浓,很多作品就显得生涩空洞,缺少艺术厚度和美感。虽然文学作家将其视角转向了社会现实生活,但是受其过分主观化的影响,语言过于直白或直接,本来属于文章寓意的深层主题也被直观地表现出来,在叙事、说理或描写上都显得简单粗糙,缺乏文学意境。但是左翼文学作品以“为工农”的文学主张,宣扬革命政治理论、无产阶级思想等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左联以及左翼文学是中国特定时代下的产物。纵观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客观上说,它促使了五四新文学下的“自我”向“集体”的转变,虽然左翼文学作家未成为彻底的无产阶级,他们宣传的革命思想过于浪漫和理想,但是以它在当时的巨大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钱中文等.文学评论[A].1999,(5):56.
  [4]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梁新义,山东省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53151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