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_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写作方法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写作方法】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性质和作用, 讨论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并提出了整合点的概念与做法, 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有益的策略与思考。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9/view-6072010.htm  关键词:整合点; 基本整合方法;信息技术
  前言: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思想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且阐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当今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有效整合,对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性质与作用的解读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任何技术, 其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所引入的任何技术,都不能成为学科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不论是技术,还是其他设备设施,都是通过有效支撑教与学的步骤来发挥作用的,它们的性质与作用就是教学工具。所谓教学工具,其性质与作用是明确的,就是支撑教与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手段。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是同等性质的教学工具,但其所起到的作用与常规教学手段是有区别的。
  2.在学科教学中何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
  既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当中与常规教学手段是等同性质的教学工具,那么,如果常规教学手段在支撑教学过程实施时,不存在质量和效率方而的问题或困难,又有何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和效率方而困难,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或能够提高质量和效率时,才有必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要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的教与学质量和效率,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教育教学当中常规教学手段在实施教学时所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些困难,否则就没有任何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3.1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很多,如: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大整合论”中指出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信息技术要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一线老师和教研人员提出的是“小整合论”,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我们所讨论的也是这种“小整合论”。小管是基于哪种整合论,我们都发现目前的研究陷入了困境,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没有高层次的融合和主动适应,仍然是传统的辅助教学的观点,没有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整合的“效益”大打折扣,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一线老师开始呼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3.2有效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一主体相结介”教学体系和模式。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1]而是要重点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而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
  具体地说就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整合的三个特征,而且要强调各自的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并且不丧失各自的特征。有效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和谐,整合的对象和被整合的对象彼此适应这种和谐,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这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要回答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的问题,应当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性质和作用谈起。前而已经提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是与常规教学手段等同性质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在支撑教学过程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而存在问题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就必须找到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有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而存在问题的教学环节或步骤,且这些步骤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的。
  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卜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我们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而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出整合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办法。这里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整合点之间的区别,一个是内容方而的事情,另一个是过程方而的事情,它们是两种性质的事情。教学内容的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完成此类内容的教学不容易。整合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教学步骤或环节,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它的实施有困难或质量效率方而存在问题。原则上,整合点一定是教学难点实施步骤当中的某一步骤,但教学难点的实施步骤当中不一定就有整合点。   4.1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理想情况卜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在不考虑教学条件的情况卜,突破时空限制来构思课堂教学的步骤,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2]比如说,在讲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诗句为旧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卜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大。”要想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和词语运用的巧妙程度,就要让学生知道李白当年在游庐山时,是在什么情况卜写这四句诗的。假如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卜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这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
  关于学习效率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以学生能够高效率接受的形态为主要信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设计学习内容有效的呈现形态,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效率。
  4.2整合点的诊断
  在完成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解决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能够解决或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能够解决且质量或效率高的话,该步骤就可能诊断为整合点。
  4.3信息化环境的选择
  信息技术手段有诸多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诸如可交互性、可计算性、可控制性、可图示性、实时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检索性、大容量性、可扩大性、可程序化、可模拟性、可仿真性、可智能性、可组合性等,因此,它在教学上能够从多方面发挥作用。它可以营造多种形态的教与学环境。在不同的信息化环境下,能够有效实施的教与学活动也不尽相同。[3]目前,比较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
  在选择信息化教学环境时,我们必须清楚每种环境的功能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实施的教与学活动也不尽相同。目前,比较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在选择信息化教学环境时,我们必须清楚每种环境的功能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钟绍春,张琢,李吉南,钟永江.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07,10:74-77.
  [2] 顾君,仝春燕.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0:32-34.
  [3] 石红梅.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7:23-24+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72010.htm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52668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