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九年级化学上册

国学作者 时间:2010-05-09

【www.jinghuajt.com--国学作者】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九年级上册化学答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是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顾一芹。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相关答案吧!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天把一团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刚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都感到无比的好奇。实际上,化学就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观察化学现象。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九年级化学知识
  1、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①选用试剂燃烧后的产物必须是固态,能在空气中燃烧-------故选用红磷
  ②最后所测结果偏小的原因有三:
  ⅰ、红磷不足,部分氧气没反应 ;
  ⅱ、装置气密性不好;
  ⅲ、最后所剩的气体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导气管伸入试管少许;②应根据酒精灯火焰来调节试管的高度;③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④高锰酸钾制氧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⑤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否则会发生爆炸;⑥排水集气法时,应待气泡均匀?爻鍪辈攀占?⑦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⑧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最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说是碳酸钙和稀盐酸,酸不选用稀硫酸和浓盐酸-----想想为什么②长颈漏斗的使用: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③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④简易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操作简便⑤带长颈漏斗的装置的优点是:随时增添液体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①实验前,一氧化碳和要先检验纯度:可(可燃性气体)+助(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加热前都要选通一会儿一氧化碳------赶出试管内的空气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断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为什么?④尾气处理装置----为什么?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污染环境,防止中毒,处理方法----燃烧或收集
  5、电解水实验:①通入直流电②生成物的体积比为氢气:氧气==2:1 ③生成物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1:8 ④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白磷的保存:浸在水中-----为什么?着火点低(40℃),易在空气中被氧化
  7、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放到小烧杯中再称量-----为什么?有强烈的腐蚀性,易潮解
  8、浓硫酸的稀:把浓硫酸注入水中,要不断地搅拌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
  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uSO4溶液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加热蒸发(或者加入适量盐酸)
  9、NaCl(Na2SO4):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适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
  14、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年级化学知识重点
  化学反应现象
  1、镁条燃烧: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烟
  2、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3、铜丝加热: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5、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硫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放热、有刺激味气体生成、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8、白磷燃烧: 剧烈燃烧、大量白烟、放热斑斓
  9、甲烷燃烧: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10、铁钉放入稀硫酸:有少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溶液变成浅绿色。
  11、镁条放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迅速溶解,放出热量。
  12、CO还原氧化铁 :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3、Cu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 蓝色沉淀生成。
  15、C和CuO高温加热:黑色逐渐变为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6、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变红
  17、加热通入CO2的红色石蕊溶液:红色变为紫色。
  18、CO2通入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大理石与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0、 Na2CO3粉末与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1、铁丝放入CuSO4溶液中: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
  22、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23、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铁器除锈
  24、黑色CuO放入稀硫酸中: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25、BaCl2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九年级化学上册三:九年级化学上册学习方法的分析


  化学对于九年级同学而言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只要学生掌握好方法,学习化学就不是男士,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化学的学识方法介绍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学习方法
  一、《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学习方法
  这一主题贯穿在第一至第五单元的每一知识内容中,涉及很多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且十分的抽象、微观。这些概念和原理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备战化学考试关系极大,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新东方初三化学老师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第一、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和基本原理
  第二、找出概念间、原理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要注意概念、原理中关键字、词的意义理解和记忆
  每个概念在教材中都是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在理解和记忆时切不可顾名思义,更不可断章取义,要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关键词为纯净物,若不强调纯净物而改为物质的话,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方法
  此部分知识内容多而零散,需要不断地强化记忆,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初三化学所学知识定期归纳总结,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形成知识网络,辨清异同点,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三、《化学基本实验和科学探究》学习方法
  这部分主要贯穿在初三化学学科的第一至第三单元中,或许大多数同学认为化学实验比较简单,很容易得分,事实上要得到高分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新东方化学老师认为要学好此部分内容要做到做到:第一、要重视化学实验;第二、准确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四、《化学计算》学习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贯穿在初三化学学科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以及第四单元中的《化学式与化学价》。我们要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
  学习化学,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认真做好实验、精准描述实验现象,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并在化学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九年级的化学入门技巧
  一、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是迈入化学之门的前提
  由于化学对于我们每个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熟悉而又陌生的学科,说它熟悉是因为书本上的内容貌似在科学中都出现过;而说它陌生又是因为它的学习要求与科学学科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思想。在每听一节课(新内容)之前最好先进行课前预习,做到有目的的去听课。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带着疑问去学,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做到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听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获得锻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将本节课的知识很好的消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相互配合、仔细倾听、认真反思、主动交流。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而零碎,老师在讲课时,都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的。因此同学们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重点,又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课时“走神”。在记课堂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要经常不间断的进行复习,循序渐进,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每章节讲完后还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
  二、掌握好化学用语知识,是打开化学之门的钥匙
  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要进行分散记忆,二要不间断地进行强化练习。如元素符号的记忆可在一开始学习化学时,每天规定自己记两到三个元素符号,当掌握到一定数量时,再进行归纳分类,如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行分类,强化记忆。这样就可以分散了在学到元素符号时记忆的难度,同时,在记忆过程中不断的加以练习。而对于化学式、分子、原子以及元素化合价等等,在记忆的过程中辅之以一定量的训练,以及时反馈自己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和矫正。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应该说是贯穿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后续学习的很多内容。因此,它是我们初中化学式容易形成分化点的一个关键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要求自己细心、认真的书写好化学方程式。注意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配平、有无气体或沉淀符号等等细节性问题。应该说掌握好了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离入门已经不远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记忆。那么具体怎样去记忆呢?
  ①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理、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例如:a.对偶知识对比记: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b.物质性质网络记:如对含碳元素的相关物质可构建知识网络系统记忆;c.类似知识归类记:如H2与CO的性质,H2与CO2的制备装置等;d.化学用语分散记:如元素、原子、化合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等按知识阶梯分散到各章节记忆等。 ②在看书做题过程中积累知识,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费时间少,记忆效果好。
  三、细心观察、勤于动手,是跨入化学之门的助手
  “观察是一切实践和理论的基础”。对于初学化学的同学而言,首先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最初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老师的要求,将你看到的化学现象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叙述出来,以后再慢慢地要总结观察实验的思维规律。如:观察过木炭、硫粉、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你就会总结出这样的规律——观察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即:①火焰——光 ②放热——热 ⑧产生什么物质——新物质。其次,要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社会,透视热点,捕捉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化学有用,从而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动力。如:学过“分子”、“原子”的概念后,我们就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去解释“湿衣服晾干”、“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问题;我们还会清楚“煤堆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也会变黑的原因”等。所以,学会观察,是学好化学的一个最基本的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众多的化学概念、定律以及性质来源于化学实验。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初学者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同学们课上要认真、细致的观察老师所作的演示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同时,还要积极动手做实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一窍通则百通”,我们只要入了化学之门,就不怕学不好化学。希望同学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的大门一定会为你敞开。
  化学学好酸碱盐的方法
  一、注意概念理解
  酸、碱、盐是第八章中较为重要的三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它们加以理解。
  角度之一,顺着酸、碱、盐概念建立的思路,比较它们电离生成的离子的特点,剖析概念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从这一角度理解三个概念,对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解释“酸、碱为何具有通性?”等问题有裨益。
  角度之二,从酸、碱、盐的组成上认识三个概念:酸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碱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氨水是一种特殊的碱);盐由金属元素与酸根组成(铵盐中不含金属元素)。从此角度理解,能为酸碱盐的识别以及反应规律的推理带来便利。
  二、注意工具运用
  金属活动顺序是学好第八章的工具,它反映的是金属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由易到难的顺序。该工具主要用于判断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见书后附录)也是学好第八章的工具,该表主要用于判断碱性氧化物、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三、注意两类实验
  对于老师的演示实验,我们要仔细观察,及时记忆,认真分析,使实验现象及结论在自己的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对于课本上的三个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八、九、十),同学们千万不要放过动手一试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配合下规范操作,认真记录,积极思考。要知道,自己动手实验,不仅仅是一个再现与巩固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的过程。
  四、注意规律总结
  《酸碱盐》中的反应规律较多,及时总结这些规律,是我们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总结反应规律,除了采用课本183页上的图表法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叠加法。以酸的五点通性为基础,加上碱的三点通性(碱与酸反应已出现在酸的通性中),再加上盐的两点化学性质(盐与酸、碱的反应前面已考虑过),这样可以得到十条反应规律(具体规律请同学们自己总结)。(2)判断法。写出“A.碱性氧化物、B.酸性氧化物、C.酸、D.碱、E.盐、F.盐”等几类物质的名称,按照“A+B、A+C、A+D……”的思路逐项判断,得出规律。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若能回忆一些和规律相悖的“特例”,无疑能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注意题型归类
  和酸碱盐知识相关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判断反应型、物质制备型、物质推断型、除杂型、鉴别型、探究型、计算型等。在题型归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借助有关练习,学会分析方法、掌握答题思路、体验答题要点。这样,我们手里才能真正拥有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1325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