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王守仁传

国学作者 时间:2010-04-23

【www.jinghuajt.com--国学作者】

篇一:[王守仁传]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2)

  ?《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间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
  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彩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
  以下举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便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近思录》,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朱子年谱》,附朱子《论学要语》,王懋?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吕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传习录》王守仁语,徐爱、钱德洪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儒学案》,黄宗羲著。
  ?《宋元学案》,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
  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蕺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雍)、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王安石)《荆公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浏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褊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学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浏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b)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殊,不易寻绎。启超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戴震著。
  ?《雕菰楼集》,焦循著。
  戴东原、焦理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理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文史通义》,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大同书》,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国故论衡》,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遗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先读此二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乙)政治史及其它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聱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浏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逸周书》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浏览。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竹书纪年》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国语》、《春秋左氏传》
  此二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周礼》
  此书西汉末年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余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考信录》,崔述著。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严谨,宜一浏览,以为治古史之标准。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
  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流俗,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续资治通鉴》,毕沅著。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光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或不读《正续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必须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余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考。余仿此。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举《通典》。今舍彼取此,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鉴》合读。
  ?《通志二十略》
  郑渔仲学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浏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矣,更语及庞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步!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书既应读,而又浩繁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家一手著述,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者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浏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诵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见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它学者之专传;欲研究学术史,则读《文苑传》及其它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只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廿二史札记》,赵翼著。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浏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得“比事”之诀,每一个题目之下其数据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述能力。(内中校勘文字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之一,不读亦可。)
  ?《圣武记》,魏源著。
  ?《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戡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浏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域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
  ?《史通》,刘知几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浏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
  读之可增史学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举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不可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文选》
  择读。
  ?《乐府诗集》,郭茂倩编。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它不必读。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康乐、鲍明远、谢玄晖。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溥《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运《八代诗选》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唐百家诗选》,王安石选。
  ?《宋诗钞》,吕留良抄。
  以上唐宋诗选本。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白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本门所列书,专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之用,既非为文学专家说法,尤非为治文学史者说法,故不曰文学类,而曰韵文类。
  文学范围,最少应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吾以为?非欲作文学专家,则无专读小说之必要。至于古文,本不必别学。吾辈总须读周秦诸子、《左传》、《国策》、《四史》、《通鉴》及其关于思想关于记载之著作,?能多读,自能属文,何必格外举一种名曰古文耶?故专以文鸣之文集不复录(其与学问有关系之文集散见各门)。《文选》及韩柳王集聊附见耳。学者如必欲就文求文,无已,则姚鼐之《古文辞类纂》、李兆洛之《骈体文抄》、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抄》可用也。

篇二:[王守仁传]关于道德的名言汇总

  导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德的名言,欢迎阅读!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m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名人名言 )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b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1116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