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九下历史知识点

一年级作文 时间:2012-04-12

【www.jinghuajt.com--一年级作文】

一:[九下历史知识点]九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总结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复习的中心工作,也是九年级复习历史的重要手段。小编为大家力荐了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梳理,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
  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让给德国。
  影响:该协定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产物。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达到求得自己一时太平的外交政策。
  实质:纵容法西斯,达到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目的。
  2、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
  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恢复到多个帝国主义国际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维护了世界统治秩序,但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九下历史知识点]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要带你归纳


  对于九年及的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复习的内容也很多,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九年级历史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要点上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来源:学,科,网]
  一、历史背景:
  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 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二、二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 )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地点: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来源:学*科*网Z*X*X*K]
  3.经过: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4.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继续参加一战,并企图消灭苏维埃。[来源:学#科#网]
  三、 俄国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起义开始的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
  2.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来源:学。科。网]
  3.结果:攻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4.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
  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目的:为了平定国内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2)时间:1918年开始。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来源:学&科&网]
  (4)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来源:Z#xx#k.Com]
  2.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
  (1)背景原因: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2)时间:1921年开始。
  (3)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3.作用和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来源:学科网]
  二.苏联的成立: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自愿平等。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化:[来源:学科网]
  (1)1925年,联共(联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8年起,苏联实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成就表现: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农业集体化: 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四.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来源:学科网ZXXK]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科*网Z*X*X*K]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体系:[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1.巴黎和会:1919年1—6月,一战后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来源:Zxxk.Com]
  2 .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首领操纵。英国的劳合·乔治;法国的克里孟梭;美国的威尔逊。(图)
  3、《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协约国集团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得不超过10万,莱茵河以东50千米内德国不许设防;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4、《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建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体系:
  1、背景: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了英美日三国争夺中国和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新局面。中、美、日矛盾尤为突出。为了缓和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1921——1922年,有九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
  2、会议内容:
  (1)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影响:《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但核心内容是确立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2)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承认彼此在太平洋的权益。
  (3)美、英、法、日、意签订《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建立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国际联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1924-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时的繁荣,美国尤为突出。
  2.时间:1929-1933年。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尖锐。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来源:学科网ZXXK]
  1、目的:为了尽快消除和摆脱经济危机,使经济尽快复苏。
  2、特点(新的地方):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3、内容:(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2)整顿农业。政府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给农场主补偿。
  (3)调整工业是新政的中心措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防止企业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控。[来源:Z,xx,k.Com]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
  4、作用和影响: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第5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最早建立。
  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来源:Zxxk.Com]
  1、背景:(1)德国是欧洲地区遭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2)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建立强权政府。对内稳定统治, 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重新分割世界。(3)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2、开始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不久,集总统、总理大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德国成为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
  3、内外政策:[来源:学科网]
  (1)政治上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有大约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实行恐怖统治非军事区。
  (2)文化上严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
  (3)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来源:学_科_网]
  (4)军事上大肆扩军备战。
  (5)外交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于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三、日本法西斯化
  1、原因:(1)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严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2)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的迅速抬头和推动。
  (3)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
  2、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新内阁上台,标志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国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四、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轴心国)形成 。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二战的爆发与扩大
  一、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阴谋: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2.影响: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慕尼黑会议后不到半年,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来源:Z*xx*k.Com]
  三、二战开始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导致二战全面爆发。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四、二战规模扩大:
  1、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开始扩大化:1941年6月22日,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突然袭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至1942年春,德军攻击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指挥下,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太平洋战争:
  (1)爆发原因:1940年,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直接威胁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日、美、英矛盾日益尖锐。
  (2)太平洋战争开始,标志是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五、《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背景:德意日不断扩大侵略,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2、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3、时间:1942年1月。 地点:华盛顿。[来源:学科网ZXXK]
  参加国:美、英、苏、中等26国。
  4、内容:《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5、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7课 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一、二战的转折:[来源:学科网ZXXK]
  1、太平洋战场:1942年夏,二战出现了有利于盟军的重大变化.1942年6月,美军出奇制胜,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陷于被动局面。
  2、北非战场:1942年,英军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使德、意法西斯军队丧失了在北非战场的主动权。
  3、苏德战场:1942-1943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给德国法西斯以致命打击,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二、重大会议:
  1、德黑兰会议:在二战发生重大转折的形势下,为了尽快击溃德国法西斯,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兰举行德黑兰会议。确定对德作战方针,决定1944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2、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美英盟军和苏军分别从西东两面攻入德国境内.在德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雅尔塔会议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三、诺曼底登陆战役:1944年6月,在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英、美盟军100多万人从英国出发,强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于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来源:学&科&网Z&X&X&K]
  四、二战的胜利结束:[来源:学§科§网]
  1、柏林战役:1945年4月,苏军同美军在易北河畔会师。几天后,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来源:Z*xx*k.Com]
  2、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
  (1)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来源:学。科。网]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消灭日本关东军;[来源:学|科|网Z|X|X|K]
  (3)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武装展开全面反攻。[来源:Zxxk.Com]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二战结束。
  五、“二战”的性质: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
  六、“二战”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空前破环和灾难;(2)摧毁了法西斯势力;(3)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4)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5)战争教育了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第四单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9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可分作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二战期间和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霸主地位的确立:
  ①政治上:霸主地位确立。
  ②经济上: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获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断扩大。美国由世界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1973年,由石油危机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3)第三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①1980年,里根为美国总统,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
  ②1992年克林顿为总统,调整经济政策,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第10课 欧洲联盟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二战后西欧的经济状况: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百废待兴。
  2、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1)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2)各国政府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政策;[来源:学科网]
  (3)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大量美援涌入欧洲。
  3、状况: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恢复,各国工业生产大体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4、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是联邦德国。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共体):
  1、成立经过:
  (1)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
  (2)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来源:学.科.网]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其成员国后来扩大到12个。
  2、欧共体成立的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也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979年,欧共体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首次超过美国。[来源:Zxxk.Com]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来源:学.科.网Z.X.X.K]
  1、重要条约: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签定《马斯特里赫条约》,决定成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总称《欧洲联盟条约》。[来源:学科网]
  2、1993年11月,欧共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历史意义:
  (1)欧盟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
  (2)现在欧盟已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11课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1、日本经济陷于崩溃的状况:[来源:学§科§网Z§X§X§K]
  二战中有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成为一片废墟。全国四分之一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三分之一。
  2、二战后初期,美国占领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废除天皇统治权,保障人民基本自由,实行非军事化的国策;经济上解散财阀,废除日本企业中的封建家族式统治,促进企业经营的现代化;实行农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和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持。
  4、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民主改革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来源:学*科*网]
  1、原因:美国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把投资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 [来源:学科网]
  2、表现:
  (1)60年代末,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日本、欧共体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中心。
  (2)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缺陷和局限:日本经济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性,工业生产的许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粮食自给率只有30%左右。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开始衰退。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产生很大冲击。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日本推行经济改革,以振兴经济。
  三、日本发展经济值得借鉴的经验:要重视教育和发展高科技,培养人才;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要点下

三:[九下历史知识点]初中九年级历史知识重点归纳


  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九年级的历史学习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九年级历史必背知识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改革
  (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
  (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亚非拉的奋起
  一、印度独立
  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
  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
  九年级历史下册基础知识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1.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未定型。
  2.“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集团,它们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实力。
  二、科索沃战争
  1.时间:1999年3-6月
  2.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在此期间,中国驻南使馆也遭到北约导弹袭击,三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3.影响: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九年级历史必考知识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是俄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
  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封建残余指:经济上农民负担严重,“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政治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使俄国的近代化步伐缓慢。)
  10、南北战争的意义: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11、日本明治维新的意义:
  积极:使日本废除了封建幕府统治,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消极影响: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国家新威胁。
  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3)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5)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
  13、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影响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5、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它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6、苏联工业化成就
  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17、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的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8、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19、《九国公约》
  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的“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作用:条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这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也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aoxuezuowen/11030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