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

老师 时间:2011-10-04

【www.jinghuajt.com--老师】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篇(一):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介绍

  数学相对来说是很重要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的数不胜数,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学好小学数学,那么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
  1、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之一,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去做,就会想方设法把它做好。但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是必须先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同学老想做难题,看到别人上数奥班,自己也要去。如果这些同学连课内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在里面学习只能滥竽充数,对学习并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看一些数学名人小故事、趣味数学等知识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首先,要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老师和父母。因此,上课要专心、积极思考并勇于发言。其次,回家后要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地把当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再把明天要学的内容做一下预习,这样,学起来会轻松,理解得更加深刻些。
  3、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使学习成绩提高,不能着急,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不要指望一夜之间什么都学会了。即使进步慢一点,只要坚持不懈,也一定能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获得成功!还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怕丢面子。其实无论知识难易,只要学会了,弄懂了,那才是最大的面子!
  4、要注重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不要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律,而是要靠分析、理解,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特别要重视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和分析练习的时候,不能思想开小差,管自己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并积极思考,遇到不懂题目时要及时做好记录,课后和同学进行探讨,做好查漏补缺。
  5、要有善于观察、阅读的好习惯。只要我们做数学的有心人,细心观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从多方面、多种渠道来学习数学。如:从电视、网络、《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小灵通》等报刊杂志上学习数学,不断扩展知识面。
  6、要有自己的观点。现在,大部分同学遇到一些较难或不清楚的问题时,就不加思考,轻易放弃了,有的干脆听从老师、父母、书本的意见。即使是老师、长辈、书籍等权威,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失误的,我们要重视权威的意见,但绝不等于不加思考的认同。
  7、要学会概括和积累。及时总结解题规律,特别是积累一些经典和特殊的题目。这样既可以学得轻松,又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8、要重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个学科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学习数学有促进的作用。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篇(二):关于怎样学好初中的数学

  相对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有大幅度增加,课程难度也迅速提高,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更高。同时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不仅如此,初中数学学习的好坏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好初中数学非常的重要。初中数学的学习有其独特的学习方法。请参考。
  那怎样才能学好初中的数学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啦“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概念、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概念、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对于每个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理解啦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将概念、公式与解题联系起来,以啦解它们如何运用在题目中,从而将头脑中学来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活学活用。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啦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看例题,做习题,要学会总结题型和方法
  1)如何看例题、做习题?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看例题,多做习题。我们看例题、做习题,目的是体会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运用,是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每一道题,都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即解题的思想方法。每看或做一道题目,都应体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时间长啦头脑中便形成啦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再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啦。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葫芦,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不明白数学知识是怎么应用的,解题时是怎么思考的。
  2)学会归纳和总结。
  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要想将题目越做越少,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
  对做过的习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地叙述自己的做题经过和感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做啦哪些习题?用到什么概念,定理或公式?用到什么解题方法?属于什么类型?哪些是自己能熟练解决的,哪些还有困难?会做的以后少做或不做,有困难的不会的要多做,重点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啦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啦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我们的建议是:看例题、做习题一是要体会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运用,从而记忆和巩固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二是要总结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将题目越做越少。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对于每次做错的题目,要分清楚是做错的还是不会做,对做错的,要分析原因,总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错在哪里啦?那么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不会做的,要请教,然后把它记在本子上,并及时复习相关的内容。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一方面是可以查漏补缺,及时复习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一旦你做啦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从而认清自己学习的状况。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不提倡不懂就问,一发现现问题不经思考就问,不是好习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仍不能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应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是一种能力,也可以通过平时训练来获得。把“做作业”当成考试,平时做作业时,要不看书,不请教,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解题要规范,有条理,演算要清楚,整齐,避免出现计算错误。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我们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在平时每天的学习实践中加以训练和坚持。我们建议:家长应该变对考试成绩的期待为对整个学习过程(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具体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逐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习能力,获得优良的成绩。
[关于怎样学好初中的数学]相关文章: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篇(三):数学学习方法:一般人怎么学习就让孩子怎么学


  分享式教育教学倡导“教育要让学生像一般人一样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一般人怎么学习就让孩子怎么学”。我们将其作为公理三,希望大家的视角能关注我们一般人的思维和做事的方式。一般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是我们人类社会历史进化的结果。我们希望能从人类进化的宝库中去吸取营养,寻找解决我们教育教学困惑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理解“一般人怎么学就让孩子怎么学”?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呢?本文从一般人学习的常见形态、一般人学习的基本类型、一般人思维的基本单元三个方面谈一下想法。
  一、一般人学习的常见形态
  给我们一个任务,在自然状态下,我们会怎样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会独立思考,思之不得或思之有得会找人一起探讨,交流分享。有时我们还会突破地域的界限,甚至会超出国界寻找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为了寻找答案,行动自由是常见的形态。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呢?我们常见的是让学生排排坐,双手背扰,坐端正,不许下位,不许走动。有了问题想问也要经过老师的允许。不经批准,不许说话。
  于是我们见到了课堂中这样的形态:
  在我们严防“现场失控”时,却没有意识到“现场失控”与“问题失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与“现场失控”相比,更为严重的是“问题失控”,没有认识到,我们能控制的是人的躯体的外在行动,不能控制的是人们内隐的思维活动。
  (现场安静,却问题失控)
  2017年12月6日,在《儿童友好与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深圳《晶报》记者康岩慧为了更好找到一个最佳的角度学习,从后排移到前排,我们由此谈到学生在教室内的学习形态问题。康岩慧记者深有感触,她告诉我,她的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回家就哭了。原来,上课老师不让走动,他不解,问老师为什么不让走动,结果被老师训了一顿。我们大人可能感觉可笑,但孩子不解,他当时在校就大哭,回家又哭了一场。
  在分享式教育教学中,我们有如下的规则:“想说就说,无需定座。”为了学习,是可以下位的。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由活动,这是我们一般人学习的常态。赋予人们学习中活动的自由,应当是学习者的权力。
  二、一般人思维的基本单元
  我们的孩子也许会成为物理学家,他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物理问题,研究后得到的成果叫定律;也许他会成为法学家,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研究后得到的成果叫法律;也许会成为管理者,他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研究后得到的成果叫制度;……但无论他们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行业,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其成果叫什么名字,其中一定有一条不变的规律,他们的研究都要经由“问题——思考——分享”这一思维单元。都要确定问题,然后思考,有困惑或成果再分享给他人或社会。“问题——思考——分享”是我们思维的基本单元,也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单元。
  三、一般人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其教学
  (一)读报式
  拿过一张报纸我们会怎样看?
  一般人会先看文章的题目,也就是文章的标题。由题目,会自然想起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呢?带着激发出的问题阅读下去;阅读中或读完后,思之有得与思之不得,我们会自然地找人分享。
  教学呢?其实就如读报纸一样简单:让学生自己根据标题提出问题,自己思考,然后分享,在分享中大家共同发展、品尝学习的快乐。
  例:三角形的内角和。
  老师:见到“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
  如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一样的内角和吗?(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吗?)
  三角形的内角是什么?
  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呢?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人天性的好奇而提出的,不用教师的设计和引领,并且这些问题直接指向我们的教学目标,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由于“读报式”这方式最易操作,又好理解,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但也有老师不管什么样的内容都想用这样的方式,自然会遇上很多问题。这需要弄清,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用“读报式”?
  1.不能体现学科性的标题不适合用此法。
  有的课文内容的标题没有学科性的特点,如数学教材中的“小猫钓鱼”“运白菜”,这些标题是情境标题。如果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就会远离学科内容。
  2.文不对题的文章不适合此法。
  一般来说,语文课,都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提出问题,但也有特例,如“惊弓之鸟”,根据这个标题提出问题,并不一定是好的方法。从这篇文章的题目看,这是写鸟的,但看一看文章,我们会发现,这文章并不是写“鸟”的,而是写人的,文章第一句就是“更羸是著名的射箭能手”,是围绕着“著名”来写的。
  3. 内容概念多,且从题目中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的课不适合此方法。
  有的课内容多,知识点多且散,不适合此法。如“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三角形的概念、高、底、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知识点,而“三角形的特性”这个标题无法覆盖高、底、表示法这些知识点,让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他们当然想不全。
  4. 题目本身是“非重要概念”的不适合此方法。
  如,数学中的“方程”一课。出示“方程”两字,学生必然会问“什么是方程”,而这个概念的定义在现阶段人们给它的定义还是从形式上的描述性定义,并没有能揭示出方程的本质。张奠宙先生、刘坚教授都在尝试给出方程的定义,但教材还没有修改。学生关注“什么是方程”并通过教材中的定义,对理解方程不但不能正确理解,还有可能仅停留于形式。这么多年来一直有老师问X=1是不是方程,便是一例。
  5. 虽然是数学标题,但由标题指向重点内容不易想到的,实践初期不适合采用,
  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这个题目虽然是数学标题,但我并不建议初尝分享式教学的老师用“读报式”。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组合面积?”初期的学生容易停留在这个问题的表面,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无补的。这个问题要经过多步思考,才会对教学目标有用,且能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鞍山吴老师的追问:组合图形是怎么组合的?既然是组合的,他们应当是可以拆分的?那么,这个组合图形又可以怎样拆分呢?这就又有了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可能就发现不了“题目本身蕴含着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如何弥补这一缺憾。有的老师在学生分享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给出提示,有的老师在课尾告之说:“上一届学生”由题目发现了这个金钥匙……等等。
  (二)任务式
  有时,我们会受命完成一项任务。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完成这项任务的?先做,我们会先尝试,遇上问题再进行思考,思之不得再向同伴求助,或思之有得会与同伴分享。
  教学其实也可以如此简单:先让学生尝试去完成任务,有问题,思考,再分享。
  例:三年级下册乘法单元“队列表演(二)”
  给出了一个任务,用竖式计算14×12.学生会在计算时遇到在什么位置写计算结果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遇上的问题。
  要说明的是,分享式教育教学中所说的“问题”,与平常意义上说的“数学问题”并不是一个概念。“用竖式计算14×12”,我们将其看作是一个任务,而不把其当作“问题”,我们所说的问题是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目标所遇到的障碍。学生在用竖式计算14×12时,遇到“用10乘14等于140,可以怎样写呢?”这个困惑才是我们所说的“问题”。
  (三)情境式(体验式)
  有时,我们进入新的情境,会基于天生的好奇提出问题,继而思考探索,有收获与困惑,会与同伴分享。
  教学也可以如此: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探索,然后再分享。
  例: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材把大家带入这样的情境,有三个课外小组,信息显示: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三分之一,航模小组又是气象小组的四分之三。
  学生自然会想到航模小组是多小人?气象小组多少人?他们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这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为了突破难点,往往需要画图、分步列式,使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进而得到综合算式。
  (四)命题式
  辽宁阜新原教育局迟振晨书记曾说:“人与人的差距有四,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坚持不到。”张景中院士也曾说过:“如果不是有人指点,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想到。”面对一个情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我们面对情境熟视无睹时,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会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视野中的盲区,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有收获与困惑,会与同伴分享。
  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探索,并给学生以交流分享的平台。
  例:谁打的电话时间长?
  打电话的情境是都熟悉的,打电话按时间交费也是大家都熟知的规则。但两人打电话是不是谁的花费多就是谁打的电话长呢?也许大家并没有留意这个问题。教材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并进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选择除法基本不会存在问题,问题出在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如图。
  “命题式”似乎与“任务式”“情境式”相近。其实,它们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人们会在分享中受到启发,在与别人交谈时发现自己的未知,这时的问题往往是一种“命题式”。教材中的这个情境图,机灵狗在说:“哇花那么多钱,淘气打电话的时间太长了吧。”也可以看成是在分享中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问题“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与“情境式”相比,这里的问题不是来自学习者自己,而是来自于他人的指点。
  这种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些问题不经他人提出,自己很难发现。
  (五)自学式
  自学阅读某些内容是我们一般人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阅读自学,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与探索,同样的,我们有了收获与困惑,会与同伴分享。
  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学:先让学生自学阅读相关内容,再指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再分享遇到的困惑或收获。
  例:学生自学“生活中的负数-温度”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
  负数有什么用?
  负数的加减法怎么做?
  负数有没有乘除法?怎么计算
  “0”属于零上还是零下?
  负数是自然数吗?
  负数是温度的单位吗?
  负数能用来计算吗?什么是正负数?11
  负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负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正负数有哪些?正负数的加减法怎么算?
  负数该怎样读?
  正数是什么?
  正数是整数吗?
  负数是温度吗?
  负数比0大还是比0小?
  负数在生活中是否常见?
  负5度和负20度哪个气温高?
  针对学生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再次阅读,讨论,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解决的成果给大家分享。
  【本文作者:任景业。(公众号:分享式教学-任景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8393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