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望洞庭教学设计

大自然 时间:2010-03-30

【www.jinghuajt.com--大自然】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1:《山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写得好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山雨》教学设计吧!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了解山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注重积累词语。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山雨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欣赏画面,感知美
  1.利用书中插图及教师准备的有关山雨的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意境,导入课题“山雨”。
  2.结合画面意境,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抒发美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将山雨美景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一起步入“山雨”。
  (美好的画面意境已拉动学生的心弦,学文在兴趣盎然中开始。)
  二、推敲词句,理解美
  1.自读课文,用“----”画出体现雨特点的词句。
  用“====”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用“_____”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三个层次的画词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学习方法。
  (1)抓住课文中拟人、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山雨的特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2)抓住课文中对山雨来时,下时,去时3个层次的描写,了解其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抓住对山雨的直接描写如声音,间接描写如山林的色彩,来了解山雨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传神的词语,优美的词句展示了课文中的美,好好引导学生口味这些词句,推敲其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塑造的美。同是学习作者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优美词句。)
  三、入境美读,体验美
  1.想象练读。
  2.教师范读。
  3.情感朗读。
  4.同学评读。
  5.小组赛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感情朗读,是对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一次升华。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物化自我,达到了与作者心灵相通。)
  四、课堂练习
  1.将课文中拟人句、比喻句抄下来。
  2.形近字组词。
  辨( ) 透( ) 燥( ) 宛( )
  瓣( ) 秀( ) 躁( ) 婉( )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优雅??( ) 仿佛??( )
  宛若??( ) 欢悦??( )
  五、实践活动
  仿照《山雨》写一篇小短文。恰当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山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山雨教学设计
2.《山雨》优秀教学设计
3.山雨教学设计模板
4.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5.小学语文《山雨》优秀教学设计
6.小学六年级《山雨》教学设计
7.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设计
8.小学六年级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9.六年级上册语文《山雨》教学设计
10.《山雨》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2:诗词《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 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 下课。
  古典诗词欣赏课《竹里馆》.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783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