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教学实录

大自然 时间:2010-05-24

【www.jinghuajt.com--大自然】

教学实录篇(1):语文课的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1、学会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的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知道天然指南针指的是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利用哪些指南针才能辨别方向。
  2、课文中涉及自然知识是教学的难点。如“天然的指南针”“忠实的向导”“指路灯”,以及为什么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枝叶稀的一面是北等。
  【教学准备】
  1、指南针。
  2、课件:天然的指南针(树影、北斗星、树叶稠稀、积雪)。
  3、生字词卡片。
  4、了解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出示画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天气里,李老师带着班里学生出去郊游,小明因为在游玩时不听从老师的指挥,独自乱跑,在野外迷了路。他非常着急,这时他想起了一首小诗,利用这首小诗的知识,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你想读这首诗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 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赶紧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遇到困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解决。
  (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王亚楠、杜玉婷,遇到不认识的字能请教字典老师,部分同桌之间在遇到困难能互相帮助。多会学习的孩子呀!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的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师:出示“针”的卡片,你刚才这个字音发的真准,你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吗?
  生:教学生读“针”。
  师:注意这个字音是前鼻音,翘舌音,谁还能把这个字的字音读准,(找五个学生读),你们的音发的真准。你们能给它找一些好朋友吗?
  生:别针、大头针、针对、飞针走线、针锋相对……?
  师:你们为它找的朋友真多。(出示卡片后面的词“指南针”)你们来读一读这个词,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吗?
  生:它是用来给我们方向的。
  生:如果到野外的人迷了路,它可以给我们指出哪边是南,那个人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许多东西也可以像指南针一样为我们指示方向,这就是书上说的“天然的指南针”。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自信的你们赶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准确地找到答案。
  生:有太阳。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天然的指南针有:太阳、北极星、大树、雪。
  师:你找的真准,其他同学和他找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老师为你们骄傲。
  三、精读课文,合作学习
  师: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文中的第一个天然的指南针,谁愿意来读。
  生:读第二小节。
  师:(出示“忠”字)这个字要注意:它是后鼻音,翘舌音。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谁想来试一试。(找三个学生读,全班读。)你们真棒!你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1:这个字上面“中”的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底下“心”中间的点也在横中线上。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好眼力。
  生2:“忠”这个字我发现底下的“心”要比上面的“中”宽一些。
  师:这个特点都发现了,你真不简单。愿意把你们的小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吗?你们写得真好,能读出这个词吗?(出示词:忠实的向导)。“向导”是什么意思?
  生1:向导就是给我们指点迷津的人。
  生2:向导就是给我们指示方向或带路的人。
  师:你们的理解很到位,那“忠实”呢?
  生1:“忠实”就是诚实、老实的意思。
  生2:“忠实”就是忠心耿耿,别无二心的意思。
  师:你说得很准确,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是查出来的。
  师:是呀,孩子们,遇到疑难字词我们可以通过来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多好呀!谁还能说说忠实的……?
  生:忠实的孩子、忠实的朋友、忠实的仆人……?
  师:这些词你们填得真合适,谁愿意当个忠实的向导再给大家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
  生评价:他读得准确、流利,语速也可以,确实像个忠实的向导。
  师:你们愿意当个“忠实的向导”给大家读一读第二节吗?
  (齐读)?
  师:读了这一小节,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中午,太阳是在南边,它照着的物体的影子指着北方。
  生2:老师我还知道,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下午太阳从西边落下。
  师:你利用太阳的作息规律来辨别方向,真不错。(放课件)?
  师小结:是呀,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中午,太阳在南方,树影指北方。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师:在学习第二节时,我先让你们读,再让你们说读懂了什么?现在,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合作学习课文的3~5小节吗?
  生:读第三小节。
  师:(出示“盏”)注意这个字是翘舌音,谁能读准这个字的字音。(找三个学生读)。“盏”是量词,你能填一填吗?〔出示一盏( )〕。
  生:一盏灯、一盏台灯。
  师: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生:上面的两个横要斜一点,不要写成撇。
  生1:注意上面的点不要漏掉。
  生2:写斜钩时不要写成了竖弯钩。
  师:请你们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我们读懂了北极星在哪,哪就是北方。
  生:我补充,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才可以用北极星指路。如果是阴雨天晚上天上就没有星星。
  师小结:你们汇报的很到位。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北极星来指路。那在阴雨天里,我们可以找谁来帮忙吗?(出示“稠”生字卡片),你读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这是翘舌音。
  师:(找四个学生读)你们知道它的反义词吗?
  生:稠的反义词是稀。
  师:稀的反义词……稠的反义词……稀的反义词……(出示卡片稠、稀)你会读吗?
  生:学生认读。
  师:(出示稠),你发现这个字有什么构字特点?
  生:左窄右宽。
  生:老师这个字写时还要注意“禾”作为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范写,生书空)你们也来写一个好吗?(生在田字格中写)。王光、李又卿是懂得保护眼睛的孩子。
  师:下面请王亚楠这一组继续汇报。
  生:我们这组读懂了,在阴雨天里,太阳和星星都没有了。我们可以看外面的大树给我们指示方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边。
  师小结:在野外,大树给我们的帮助也不小。到了冬天,我们北方的积对我们在野外迷路的人,帮助也很大。下面,我们学第五节。
  生:读第五小节。
  生:我读懂了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因为南面的太阳光强,所以化得快。北面的太阳光弱,所以化得慢。
  师:在山上、房屋上的积雪是这样的,课文中讲得是哪里的积雪?
  生:沟渠里的积雪。
  师:沟渠里化得快的那边是南还是北,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拿手电筒照到沟渠模型里,让学生观察手电筒的光是照在沟渠的南面,还是北面。通过观察让学生说结果)
  生:(观察)我认为化得快的那一面是北面。因为太阳光照到渠道的北面,南面的雪被渠道挡着了,太阳光照不到。
  师总结:是啊!大自然中的指南针真不少,这需要我们去(生:细细观察,多多去想)。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把你们知道的都记下来贴到学习园地里,下课。
  【课后反思】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在学文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并学会运用。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小节,然后放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小节。学会辨别方向的知识,对学会文中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从小树上良好的科学意识,掌握在田字格中正确的写字方法。
  不足之处:在辨别出南北方向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南北分辨出东西方向,在教学中,鼓励性的语言针对性不够强。

教学实录篇(2):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语文课不仅仅是阅读课或作文课,好的语文老师可以在语文课中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到很多道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语文名师课堂实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语文名师《爱如茉莉》课堂实录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反思:学生现场反应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对课文不很熟悉,所以读词,说话不流畅;更主要是平时缺少这样的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
  (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平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是因为教师自己缺少文化底蕴,往往直奔主题,但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化,学生不知应该怎么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到怎么学习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应该从这堂课的设计及执教方式上获得启发。
  建议:如果是在自己班级上课,学习要求一次性提出来,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潜心读书。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没有动静)
  建议:可以开始就提出要求,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就能够调动情感,让第一次朗读更有效。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
  (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平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
  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
  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
  (学生有一会沉默)
  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
  师:再读一下行吗?
  (学生读)
  师: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没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还从“我夜里睡得沉沉的……”中可以看出父母互相为对方着想。
  师:两处联系起来看,爱是双方的。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第八自然段“爸爸没有吃饺子,也没有听我……”爸爸的心情多焦急,反映了那份纯洁的爱。
  师:文中很多(这样的地方),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次鼓励)
  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师:幽香钻进鼻子,为什么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生:“钻”在现实中不行,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心的,是父母之间的爱。
  师:“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十分纯洁……人们心情好,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好的。
  评价: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
  师:第九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
  (指一名学生朗读,学生把叮嘱读成叮属。)
  师: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一下。
  生:读得不太好。
  师:怎样才能读得好?
  生(齐):读熟练。
  师:推荐一名同学,你觉得她会比你读得好。
  (一名学生朗读。仍把叮嘱读成叮属,教师纠正。)
  师:自己评价一下。
  生:不怎么好。
  师:要读好,要读熟,还要投入地读。自己大声读,一会找同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合唱,老师希望独唱。现在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没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师:第五位(举手的)同学来读。
  师:谢谢!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读一下,我读的不是最好的。你听老师读,细心体会。
  (师范读)
  反思:在教师的设计里,这里可能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这种现场的“尴尬”。这时,“听众”也应该放松一下,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训练的精彩,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能力的展示,我们所期待的是执教的真正精彩,是感受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独特理解,是看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时刻即使尴尬,同样有价值,同样值得喝彩。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师生笑)
  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
  反思: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但是现场的学生没有展示出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独特理解。教师没有着急,用了引导的方法,提出“探”这个词语,这样的引导只是和学生玩一种猜谜的游戏。在这时候,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生再去读一读,想一想;如果时间不允许,就直接提出来,让学生再去思考、讨论,这样更能体现教师作用。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
  师:充满温馨。
  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
  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嗦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
  师:拿出感情来读行不行?
  师:作者心中这样的爱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
  反思:我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还是很有个性的,他们似乎没有理解作者意图,也没有理解教师意图,而恰恰是这种不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过于理解教师意图的学生往往让公开课的过程变得平淡无味,让学生的发言变得假、大、空。这些学生不理解而努力去理解,展示了学习的真实,也展示了教师执教的真实,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拓展
  师:同学们眼前,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各自)写一句话。
  (学生写,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生:爱如百合,我看到一个动画片上,一个女孩特别白,比喻成“白百合”。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师:爱如玫瑰,轰轰烈烈,也不要忘记爱如茉莉。
  生: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爱如卡布西诺,带泡沫的咖啡……
  师(笑):什么东西?
  生:卡布西诺,苦中有甜。
  生: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
  (全场笑声)
  师:要有热烈的爱,爱也要有理性。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繁星……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掌声)
  生: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放光。
  生:爱如动力……
  生: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
  师:爱如咖啡……
  反思:这个部分是这堂课中学生发言最热烈的时候,不乏精彩语句,说明学生能够思考,并且能够表达。我想是因为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给学生鼓励,都给学生机会。无论多么“艰难”,教师都没有越俎代庖,都没有越过学生去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
  师:人生不同阶段,对待爱情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
  五、下课
  总评:听课后,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美到极至是平实、自然。看《爱如茉莉》的教学,就有这样的感受。薛老师不急不躁(内心不得而知),整堂课如涓涓细流,像一首清丽的小诗,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同样动人。没有一句,没有一处是脱离语文的生发,课堂上飘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文本的审美过程。回味起来,让人感到很多地方都在启发着我们,这就是袅袅不去的清香吧。
  从这节课的执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同时教师引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景语”“情语”等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整堂课下来,线索清晰,干净利落,没有旁枝斜蔓。想必学生学习的所得也是清晰的。
  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这堂课中充分调和了这种“供需矛盾”,教师给学生空间,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设计通过强硬的方式给学生,始终在顺应学生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树木与森林”的关系问题。关照了文本中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稍弱;也许这是薛老师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一堂课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是带给我们无尽思考和启发的课。

教学实录篇(3):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实录

  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教学实录就是将课堂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以下是小编带来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实录:《孔雀东南飞》
  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
  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生介绍)
  导演:从杰
  演员:从芹 饰刘兰芝   从杰 饰焦仲卿
  曲燕 饰焦母    旁白:孙飞
  第一幕:相恋
  〔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
  〔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慧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
  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场:逼归
  〔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个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第四幕:请归
  〔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呆,……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宏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屈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宏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高二·五班姜春美导演的第二幕《誓别》
  第二幕:《誓别》配乐诗朗诵
  〔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Powerpoint制作化蝶的画面〕
  〔配乐:古筝《梁祝》〕
  导演:姜春美
  演员:荣桂饰焦仲卿   王巧丽饰刘兰芝
  刘兰芝:              焦仲卿:
  女〕山那边,          男〕夜的那头
  你在想我            我在想你,
  机杼旁困顿的身影        在梦的小舟里飘荡
  纺织娘的唱鸣,         弱小的身躯
  是我疲惫的声音         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
  夜幕下的星星          刚韧的性格
  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       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
  女〕你知道           男〕我明白
  你的心胸是我停泊的港口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母亲的斥责只是我一时的心痛   我是你渴望的归航
  在晨曦夜风里,         可是,你的泪水
  我只在乎你           是拂动我心弦的乐章
  女〕你也说了,         男〕是啊,我选择,我无悔
  你是风儿我是沙,        那西去的马车碾落尘土
  你是磐石我是蒲苇        那归去的大雁衔取红叶
  蒲苇如丝磐石无移        我希望
  地老天荒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你就是我永远的梦乡
  女〕母命如山          男〕坚持住,兰芝
  母亲的眼神           面对母亲的严厉
  是我们畏惧的剑光        我无语,
  婆婆的挑剔           面对你的委屈
  是我们胆怯的盾牌        我无语
  我们的明天           我们的明天,
  是阴天还是雨天?        是啊,阴天还是雨天?
  女〕我走了,          男〕你走了,
  是我自己请求走的,       我亲自送你走的,
  我不能允许           走得那么忧郁,
  被驱赶的梦魇          走的那么凄离,
  别了,仲卿           兰芝
  你的美好,           别放弃我,
  你的记忆            别放弃我,好吗?
  我的心事,           你忘了吗,
  我的愁绪            我就是你永久的天堂
  就让我们在记忆里面寻找欢笑   你就是我永远的归航
  女〕命运,命运         男〕命运,命运
  是我们的命运          是上天的安排
  斩断了所有的情分        离间了我们的姻缘
  在源源不断的清溪中,      在青山掩翠的高山里,
  那对鸳鸯鸟           那株情侣松
  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甜蜜     就是我们握手来生的印证
  〔合〕轻轻的风儿吹走了梦的思绪
  柔柔的水儿带走了心的路途
  你的脆弱交给我,
  〔男〕我宽阔的肩膀
  〔女〕我温暖的双手
  〔合〕就是你明天的搀扶
  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
  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的痛其所痛,恶其所恶。
  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
  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连璧合。
  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有些同学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
  师 :故事正在一点一点的展开,接下来,高二·六班同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看第三场《抗婚》
  〔大屏幕显示〕导演:从英、江雅萍
  演员:从英饰焦仲卿   宋晓娜饰刘兰芝
  孙冬饰刘兄    从婷钰饰刘母
  旁白:孙飞
  古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了?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兰:(仍低头)兄长说得--有道理……
  兄:(心满意足)哎,这才是我的好妹子(出房)
  现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节奏:明快〕
  焦仲卿与刘兰芝手挽手过。
  刘兄从背后上,粗鲁地将二人分开。
  刘兄:嗨!小子,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已几分几两重,一个小小的的哥也敢追我妹妹?
  (转身对刘兰芝,并用背把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开)
  妹妹,你说你,放着好好的局长公子看不上,却看上了这么个无产阶级。
  〔配乐任贤齐《赶不走》〕
  焦: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我只能爱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非要给这个时间加上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
  〔焦仲卿与刘兰芝作深情状〕
  〔刘兄一旁反复做出发怒、不屑、无赖斥骂状态。〕〔形式:哑剧〕
  兰芝:(大声)听见了没?哥,别再跟我提那个税务局长的儿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要嫁你嫁。(转过头来)仲卿,走,我请你吃饭。
  刘兄:小子,你等着,要么给我拿两万块彩礼,要么给我赶快走人。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焦:(不理刘兄)(深情望着兰芝)吃什么?
  芝:吃海鲜。
  〔仲卿挽兰芝坚定地走了〕
  〔刘兄一人晾在台上,继而叹气而下〕
  师:一场戏剧,两种结果,那么你认同哪一种结果?
  生:(齐声)第二种。
  师:如此一致的选择,可以陈述一下理由吗?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要越挫越勇
  师:哪一种结局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生:当然是第一种了。
  师:面对这两种结局,你的感触是什么?
  生甲:封建礼教是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生乙: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
  生丙:岁月如流水,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几千年的抗争、几千年的碰撞,人们终于可以放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心中的所爱。我们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时代。
  师总结: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幕《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教后感: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无关痛;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已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到有关戏剧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当然,相对于“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这种课程类型不是我们常常接触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失误之处,比如说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是很到位,一些戏剧语言不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
  教后评记:随着古典作品滚滚涌入中小学语文新版教材,如何教好它们,亟须认真研究,大胆实验。这节课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变教坛为舞台,调动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又有鲜明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华章意境。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实录:《赤壁赋》
  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
  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
  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
  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
  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
  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生(杂然答道):第一段写自然景观┅┅
  师: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生齐读。)那么有没有写历史人文的?
  生(杂然答道):第三段前半部分写历史人文┅┅
  师:同学们齐读第三段。(生齐读)
  师:文学中,写景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3:抒情。
  师:还有什么?
  ┅┅
  师:同学们翻看课本第28面的单元提示。
  生(齐声):抒情、说理。
  师:抒情多是贯穿全文,说理主要在哪些段落?
  生(齐声):第三段后半部分和第四段。
  师:可见本文是以“景-情-理”(板书)来谋篇布局,因景生情,缘情悟理。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师:抒什么情?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字,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生(杂然答道):乐-悲-喜。
  师:对。“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师:说什么理?古人说这里有“客三悲”“苏子二论”,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三悲。换言之,第三段有哪三层意思?可以先找出三个关键句。
  生(杂然答道):“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
  师:“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板书)
  师:“客三悲”体现了苏轼在失意时怎样的思想?
  生4:消极的人生观。
  师:对。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师:同学们齐读第四段,说说“苏子二论”指的是什么?可先将第四段分为两层,该分在哪里?(生齐读第四段)
  生5:分在“而又何羡乎”后。
  师:对了。第一层是针对上文的哪一句话展开驳斥,提出“何羡论”?
  生(齐声):羡长江之无穷。
  师:第二层在“不必羡慕”、一切随缘的基础上,提出“共适论”。不属于你的莫强求,属于你的尽情享用。
  师:这两层是什么关系?
  生(齐声):递进。
  师:“苏子二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齐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
  师:苏轼由失意到超脱、由“羡”到“何羡”的转变,这个心路历程他整整走了四年。在这个超脱转变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改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同学们一起看第四段“何羡论”部分,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看问题的角度?
  生(齐声):“变”与“不变”。
  师:客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
  生(杂然答道):客是从“变”的角度看问题,主是从“不变”的角度看。
  师:因为拘泥于“变”的角度,客消极悲观;因为换个“不变”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多了,于是苏子超脱进入豁达的人生大境界。多角度看问题能使人豁然开朗、心胸开阔,从而进入豁达乐观的人生大境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消极生死观,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试问庄子是从什么角度看生死问题,王羲之又是从什么角度看生死问题?
  生6:王羲之是从人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生死问题,庄子是┅┅
  师:同学能回答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王羲之是从生命的社会意义角度看生死问题,提出“生死亦大矣”“将以有为”的积极生死观;庄子仅从生命的生物意义角度看问题,将生命物化,认为生死都只是生命的物理转化过程,它们一样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师:我来个戏说“一生死”,比如我家母鸡下蛋了,一个生命诞生了,对我的意义就是有蛋吃了;我将这蛋煎了,一个生命结束了,对我的意义还是有蛋吃了。庄子是将人与一切生物混为一谈,否定了人的社会意义。
  师:王羲之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但没有具体说明理由,现在请同学们帮王羲之写一段批驳庄子的文字。限时6分钟。(师巡视、指导。)
  师:时间到,请几个同学展示成果。
  生7: 生命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在它诞生时,人们并不能感觉到什么,但生命是极具创造力的,生命在其存在过程中往往创造出远远超出生命本身的价值。所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他“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生,延续着生命价值的创造;死,终止了生命价值的创造。它们于生命的意义是对立矛盾的,又岂能等同视之。
  生8:古有庄子云:“一生死,齐彭殇。”这得到部分人的认同,但我不敢苟同,生死岂能相等?人生在世,当运用毕生所学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司马迁若不忍辱苟活,又哪有《史记》如日月光芒照耀历史长河?邓小平若经不起三起三落的折腾,又哪有现今的中华盛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样是死,尚且有这么大的区别,更何况生死乎?
  生9: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蜉蝣朝生暮死,夏秋之交生于水边,来不及啜露,来不及观月,便葬身于水。其生其死,可谓一也。但又有谁愿意作这般生死呢?又有苏子渔樵于江渚,侣鱼虾,友麋鹿,驾扁舟。虽无羽化登仙,但游尽赤壁,知鱼肥,识笋香,亦乐矣。倘说“齐彭殇”,使苏子英年早逝,临如画江山,谁吟“大江东去”豪放诗章?难怪王右军说:“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前两位同学都能从生命的社会意义角度驳斥生死不能等同视之,而且举马克思、司马迁、邓小平等伟人例子,论证有力。后一位同学能同时从生命的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两个角度展开批驳,更是棋高一招。而且直接从《赤壁赋》中就地取材。
  [第四环节,拓展演练]
  师:本课通过对《赤壁赋》的深入探究,并联系《兰亭集序》,帮助同学们建立了积极的生死观,掌握了不绝对化,多角度看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将课堂练笔修改后写在作业本上交进来。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五环节,小结·作业]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1532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