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第一次军训家长感言

初一作文 时间:2010-08-15

【www.jinghuajt.com--初一作文】

第一次军训家长感言篇(一):关于家庭教育的资料

第一次军训家长感言_关于家庭教育的资料

  亲子教育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家有网瘾孩子怎么办?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青少年上网成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并且成为一个世界性教育问题。家有网瘾孩子,家长要做到“五不”,即不急、不打、不骂、不怕、不管。
  “不急”就是要戒除急躁心理——
  家长要克服病急乱投医,把孩子往一些所谓的“戒网瘾机构”里面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想一下子解决问题,却忘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样一个简单道理。根本不考虑网瘾的“根”在哪里,只是一味的围追堵截,为了戒网瘾而戒网瘾。二是很多问题青少年的父母一被问及对子女的教育,则会立刻哭天嚎地:“我在这个孩子身上操了多少心啊!我什么招都用了,这孩子就是不改啊!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认为孩子的错,罄竹难书,自己不知受了多少罪,尽心竭力地倾情挽救,却完全是枉费心机,反而越来越糟。三是你越急躁,孩子越烦躁,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吵闹就不可避免,不利于孩子成长。四是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成绩原因而着急、担心甚至严加管教,所谓“恨铁不成钢”。钢是恨出来的吗?您着急,有用吗?五是对孩子不要指望,但不指望绝不等于绝望,我们家长所谓的指望,其实是父母的一种梦想。
  “不打”就是严禁使用家庭暴力
  一是不要打孩子,认为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他们好,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错误的。二是受过去“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但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做错事情要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三是家庭冷暴力,对孩子不理不睬,一副绝望的态势,脸难看,门难进,这样管用吗?。
  “不骂”就是不说侮辱人格的话
  对待问题孩子家长经常使用的是“不争气、气死我了、没救了、笨蛋、没脑子”等侮辱性语言。因此要做到第一不给孩子乱贴标签,贴的久了孩子也会这样看待自己;第二不要只图自己高兴,不顾孩子感受,伤害他的自尊心;第三家长不要唠叨、罗嗦,只图自己宣泄,不管孩子心情,孩子对此强烈不满;第四骂孩子常见的后果是孩子仇视父母。
  “不怕”就是不要忧心忡忡
  一是必须让孩子自己学会怕,俗话说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孩子18岁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你已经不是他的监护人。并且你也不可能改变他的意图和性格。二是家长最喜欢顺从自己的心愿而违背孩子的意愿,以此来维护家长高高在上的威严。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别人铺到哪里就能走到哪里。没有别人铺路的时候,终归还是要自己闯的。三是把自己担心的事列成单子写下来,过一周后你会发现99%的担心的事情未发生。四是大人不会自爱,孩子如何会自爱。因此不和孩子做交易,讲条件,让他自己去感受。孩子是家庭的重心,但不是全部。
  “不管”就是不要面面俱到管的太严
  一是不管不等于听之任之,通过观察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最佳切入点和机会。分清大事小事、小事不要管的太严,大事决不让步,你退一步,他就进一步,还有其他事情等着你,不放纵,多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己管自己。让孩子学会独立,该放手时就放手。二是家长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健康,对孩子的过分和无理要求一概不管,如装宽带、买手机等。三是家长管的太多,特别是学习!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所有的孩子都在抱怨家长对他们的学习乱定计划、乱给目标、乱做主张,以为那是对孩子好,是爱。您在那费心思管,有用吗?不但没用,还会有反作用!现在的家长,明明知道没用,还偏要去做这些没用的事情,这不是浪费时间的问题,这简直就是消磨自己的生命!解决学习问题,家长需要理性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恰恰就是“不管”这两个字!15岁开始,自我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式,被动的种种教育方式,只会对自我教育产生干扰。要知道自己督促自己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四是孩子不是管大的,管好的,要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自己对自己负责。要培养孩子思辨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平衡能力,在放手同时加以引导。五是家长要管住自己,管好自己的嘴巴、眼神,最重要的是管好钱包。
  家有初中生,他们的心理需要及变化,你知道?
  孩子刚入初中,我们都条件反射般的关注孩子的初中学习和生活。然后我们往往看到的也只是表面。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你可注意到了吗?特别是在过一段时间。千万可别忽视了心理问题。?——yjbys.com
  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下面分析的挺好的,至少我们觉得是。希望和大家产生共鸣。——
  (一)初中生的“弱点”
  学生知识的实有水准不能与新知识的起点合榫,或教与学彼此摸不着思路。
  (二)初中生的“需要”
  1、爱和成人关心的需要。对于“心理上的断奶期”的初中生,要从依赖成人抚养教育为主转变为独立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需要成人(教师、家长)的关爱和关心,得不到成人的爱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担心失去成人的爱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2、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3、自主和独立的需要。进入少年期的儿童产生了“成人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以为家长和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要求老师在学习上引导自己探索,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4、求知和学习成就的需要。学习是初中生的主导活动,它的状况如何,会影响其他活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需要。
  (三)初中生的“变化
  1、更强调竞争。尤其是学习上的竞争。
  2、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而出现部分学生厌学现象。
  3、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四)初中生的“不良心理”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对着干”。
  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
  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生理与思想发展不协调的心理。
  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对心中偶像的过分崇拜,对异性的神秘感。
  4、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5、模仿心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如模仿影视剧中打斗、抢劫杀人、谈恋爱等。
  (五)优秀初中生的表现
  1、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够适当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5、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6、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书法、阅读、数学、体育和社会常识等。
  7、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并努力完成它。
  8、善于口头表达:能使用众多的词汇表达一件事或一个观点。
  父母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
  [第一句]“笨蛋,没用的东西。”
  [第二句]“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第三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
  [第七句]“你又做错了,真笨!”
  [第八句]“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第九句]“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
  “望子成龙”的父母切记:?小孩的自尊心与大人一样敏感,不可伤害!?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透视
  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个父亲或母亲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并非仅仅源于离婚,还包括那些因病或事故失去双亲之一的情形。两种情形下的家庭所要面对的压力和要处理的问题有所不同,前一种情形下的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会更多、更复杂一些。
  非离婚而致的单亲:丧失、悲痛、忽视
  单亲家庭意味着完整家庭的消失。那些因病或事故而致单亲的家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处理丧失和悲痛。双亲之一会让悲痛控制住自己,而无法将注意力和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此时会面临丧失、悲痛和忽视的多重心理压力。此时单亲的父亲或母亲应尽快从哀悼中走出来,将注意力和重心放到更需要关心和抚慰的孩子身上,让孩子重拾安全感,最大程度地减少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源于离婚的单亲:父/母要处理的三个心理问题
  源于离婚的单亲家庭,首先要处理的是单亲的父/母的心理问题。
  婴儿式依恋
  离婚后的父母,会更多地感受到孤单和寂寞,在感情上对孩子产生婴儿式的依恋,潜意识里恐惧孩子因长大而离开自己,而让孩子不离开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她不能独立,所以,这样的父/母很可能对孩子百般溺爱,使他们事事依赖他人,成为生活不能自理,人际关系无法应对的人。
  使离婚后单亲溺爱孩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觉得离异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自己亏欠了孩子,因此下意识地从情感上和物质上都尽量满足孩子,以补偿自己的过失,并借此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建议尽快结束单身和单亲家庭状态,建立新的感情生活和婚姻,减少因自己的潜意识需求而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潜意识的性利用
  离婚时间较长的父母,可能会遇到性满足的问题。原来在婚姻内正常的性满足现在没有了,孩子成为潜意识中的性目标。尤其是在由异性组成的单亲家庭,比如单亲母亲和儿子或单亲父亲和女儿组成的单亲家庭中,更易出现这种潜意识里的性利用,在意识里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性渴望或性需求。有的家庭甚至由此出现不伦。
  挫败感与补偿心理
  离婚往往导致双亲之一心理上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需要补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婚姻,却可以控制孩子;无法在婚姻上成功,却可以借孩子的成功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因此他们急切地渴望控制孩子,渴望孩子成功。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比普通父母更有可能让孩子报各种早教班、培训班、补习班;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小学、中学就读,以便考上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失败的婚姻往往使他们(尤其是单亲母亲)对自己未来的婚姻失去信心或者发誓从此不娶(嫁),而将生命中所有的希望和能量全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这使得孩子从小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双重压力。在这样重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是不堪重负而厌学、逃学、网络成瘾;要么是在承载着父母的重负前行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或心理问题。
  源于离婚的单亲:孩子可能出现的四个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比父母承受更多的压力,出现比父母更多的心理问题。
  内心忠诚的冲突
  在孩子的心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们,认同他们,这就是对父母的忠诚。然而,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成了一对路人或仇人,他们彼此否定或攻击。当父母一方要求自己反对另一方时,孩子就遇到了忠诚问题:如果不反对另一万,就意味着背叛了要求的一方;如果反对另一方,就意味着背叛了被反对的一方。不论怎么做,都注定要落得失败的结局。这就使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从内心的撕裂到丧失、被弃感
  离婚前,父母通常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彼此冲突和攻击的过程,孩子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一点也不比离婚采得小。每一次冲突和争吵对孩子的内心都是一种撕裂,内心的冲突和对攻击的内化会在孩子的心中滋生冷漠和暴力。父母之一的离开,就意味着丧失和被抛弃,不论父母的离婚是在什么样的名誉或情形之下。
  自卑与内疚
  父母的离婚往往使孩子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同时,孩子还会因自己不健全的家庭担心来自他人的歧视。父母离婚在客观上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对自己的怀疑,他会认为如果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父母就不会放弃自己;而现在父母之一离开自己,正说明了自己不好,不可爱,因此有可能把父母离婚的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来替他们做出离不离婚的决定。在如此情形下,离婚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一种永远无法释怀的重负,让孩子永远背负着不可饶恕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针对孩子上述的心理特点,单亲父/母应告诉自己:虽然做不成夫妻,但自己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感到双亲的爱会像过去一样永远陪伴他。为了不破坏孩子对双亲的忠诚,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诋毁对方。要给孩子见对方或对方来探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的抚养费上,为了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付费方不能因不满对方而恶意拖延或拒付。
  不安全感
  伴随着丧失与被抛弃感而来的,是孩子内心中的不安全感。过去的完整家庭不存在了,现在变得很孤单,经济和居住条件可能都不如从前那样有保障,未来可能还要面临一个重组的新家庭。
  专家提示:避免“婚内单亲”
  “婚内单亲”是指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但在心理上却只感受到一个单亲爱的现象。这样的家庭或是双亲之一有外遇,或是双亲之一不照顾家庭。单亲家庭所面临的仅仅是角色的缺失,而“婚内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所面临的还有角色的破坏。
  如何理解孩子追星的心理需求
  生命揭秘
  刘德华隐婚的公开,引起一片哗然。而刘德华隐婚这么多年,就是怕失去大批崇拜他的粉丝。对娱乐明星的崇拜,已是普遍现象,少男少女们,为何会对明星们如此疯狂、甚至不能容忍崇拜对象结婚?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强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但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明星”崇拜,让其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在“崇拜”中成长
  人的成长多数从“崇拜”开始
  心理学发现,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发展的,以七年为一个周期;而人为了成长,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崇拜的对象。
  第一个成长阶段:从出生到大约七岁换乳牙之前。
  这个阶段,是孩子快速长身体的阶段。
  此时,在幼儿的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的构成,因此幼儿本能地以模仿来学习。因为父母为其提供了生存的保障及生活指导,所以,这时,父母是幼儿崇拜的偶像。
  第二个成长阶段:七岁到青春期(一年级至八年级)。
  这时孩子的身体发育已经完成,从心理上说,他要像小狐狸那样脱离母亲而独立生存了。此时,他再不视父母为偶像,而是在家庭之外寻找“父母替代者”,寻找新的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模仿,崇拜,在“崇拜”中成长。
  此时的崇拜对象是弥散性的,他要酷,要是成功者等。
  一位朋友说,她上初一时,在学校广播里听26届世乒赛实况转播,说庄则栋的抽球,其势如猛虎下山;说张燮林的削球,其形如海底捞月。赛后,庄则栋等冠军队代表,到她们所在城市进行表演赛,而当时正逢期末考试,但她们却不管不顾,因没有票,她们就爬墙越窗溜进体育馆去看表演赛。跳下窗,正好看见庄则栋、韩玉珍等没有上场的运动员们在休息室里跳交际舞。哇,如此近距离地看到球星,她愣在那儿,好激动!回家后,嚷着叫妈妈给她买乒乓球拍。之后,下了课就打球,她学庄则栋攻球的姿势,学他上板就抽的小老虎风格。她并没有当乒乓球运动员的理想,但就是想打球,而且要打得最好。
  第三个成长阶段:青春期到二十一岁。
  此时,孩子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他们开始在外部世界寻找榜样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榜样”是他们崇拜的目标,给了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现在老三届的很多女同学,都说她们当年最崇拜的是居里夫人。她们不仅喜欢上了数理化,甚至有的女同学还像居里夫人那样盘起了辫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崇拜保尔·柯察金,他们均会背诵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他们吟诵着这段名言长大,吟诵着这段名言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崇拜明星成普遍现象
  人生发展阶段都有崇拜对象
  1、强者崇拜是心理需求
  “崇拜”,是人的一种原始而本能的需求。
  动物世界,猴群有猴王,蚂蚁国有蚁王。只要是群居的,没有“头领崇拜”,群体就无法有序和谐地延续。人类,脱胎于群居动物,“崇拜”在进化过程中,刻进了基因序列,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某种欲望。
  在人类发展的蒙昧时期,出于对自然的惧怕,人们需要凭借某种神奇的力量来驾驭自然,消除内心的恐惧,所以就有了创世神话,有了英雄史诗(中国有“三皇五帝”),这就是人类最初的“明星崇拜”。
  之后人们崇拜那些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人,能保证大众生存的人,以及对大众有用的人,诸如政治家、军事家、宗教家、科学家等。
  2、人们崇尚“完美”的人
  现在“明星崇拜”已经统治世界。这种崇拜,实际上源于人类信仰的现代转向,即,当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就开始追求“完美的人”的目标。
  人们崇拜体育明星,称刘翔为“飞人”、菲尔普斯为“游泳之神”等,在于他们在探索身体的潜能方面,取得了最高成就。
  杰克逊因曼妙的太空舞步与勾人魂魄的天籁歌声,被人们称为“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人们为何如此崇拜娱乐明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把自己的“肉体”,创造为或者演绎为最接近人类理想的艺术品!
  以至于人们认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的胜利,“他”的崇拜者们想成为他,以一种近似于朝圣的心态走向他,不顾一切地去模仿他,企图通过接近他来分享他的美和力量,这就是生物学和心理学双重意义上的“欧赫美尔”现象。
  3、媒体创造了“光环效应”
  为何现在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娱乐明星”而非真正英雄的光环中?个中有个原因,是文化和传媒的合作。
  因为明星是票房的有力保证,利用他们的超常魅力,可以强烈地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使文化和传媒获取可观的利润。他们对明星进行包装,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在人们的心中创造“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如果某个人的某种品质、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时,人们对他的其他品质、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因此,这种心理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造星者创造光环效应,是诱骗人们去崇拜明星。既然是诱骗,那就是投其所好,就是抓住受骗对象的真正需求,造星者因此努力将明星打造成“完美人”的形象,打造成人们理想的投影,是值得依赖的英雄,是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是自己无法超越的极限,是自己无可企及的优秀异性……让人们以为有了明星,就有了一切,一切可以暂时变为现实,让自己暂时有了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靠。
  崇拜,是弱者对强者的崇拜,而少男少女,尚处在心智发育的过程中,更易受到“诱骗”,因而成为了“娱乐明星崇拜”的主力军。
  “明星崇拜”应对良策
  孩子陷入明星崇拜怎么办
  [家长]
  家长一定要调整认知,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崇拜明星了,父母应该高兴,那说明,孩子的身心非常健康。如果孩子谁也不崇拜,反而应该着急,那说明您孩子的心理年龄还没有进入青春期。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广义的“明星崇拜”,或“明星崇拜”的欲望被父母抑制,很可能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想脱离父母,到外面去探索世界,但面对纷繁未知的世界,他内心会感到惶恐,必需找个“强者”来崇拜,来学习、模仿,希望自己强大起来,这样他内心才会产生安全感。
  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没有经历“崇拜”的过程,即第一步,最基本的社会化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内心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将来到了适婚的年龄,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心理学发现,人的心理也遵循“能量守恒”原则,即,当人在某一方面有所缺失时,必会寻求补偿,以保持心理的平衡。那些在青春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女孩,进入适婚年龄后,都会找一个强势的人来恋爱,或者有钱、或者有势、或者年长、或者高大,唯有这样,他们内心才会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会说,我希望他崇拜英雄,但不是什么娱乐明星。即使这样,也不能硬行制止,因为此时,孩子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要来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指导,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
  而且,因为“光环效应”的结果,娱乐明星在孩子的眼里,是完美的,是强大的,同样会满足他成长的心理需要。同时,因为社会的成长标杆并非“明星”一种,其他参照,会对孩子的明星崇拜进行调整,如,有一位中学生说,他曾非常崇拜某明星,但上高中参加军训后,又开始崇拜军人。所以请不要压制孩子的明星崇拜心理,最好让他自行调整。
  有一位年轻记者说,她上初中时,特别崇拜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曾课也不上了,到电视台去等候,想见其一面,没有见到,就写信,那位主持人回信中给她邮了一包花籽,她精心饲养,花开得很好,但搬家时,父母没有将花带走,她大哭了一场。等她上了高中,视野开阔了,又开始崇拜女政治家,觉得自己当初的大哭很可笑。
  此例说明什么?说明崇拜是弱者对强者的崇拜,待弱者强大起来,就会寻找更强大的目标进行崇拜,所以请父母不要拔苗助长地为孩子寻找崇拜的对象,崇拜是心灵的崇拜,要合乎孩子的心理年龄才好。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2686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