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花炮节

历史典故 时间:2010-02-04

【www.jinghuajt.com--历史典故】

篇一:[花炮节]关于侗族花炮节的来历与习俗


  侗族花炮节,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具体日期因地而异,那具体有哪些风俗呢?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关于侗族花炮节的来历与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侗族花炮节的来历与习俗
  相传古时候有个女首领,想为自己一个漂亮的姑娘选择一个既勇敢又善良的女婿。她出了一个主意,决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这天叫小伙子去“抢花炮”,谁能在众人中抢到花炮,又不伤害他人,便可成为她的女婿。于是“三月三日”这天定为“抢花炮”日被延续下来。不过,也有在农历正月、二月过的,但以三月初三较热闹,并逐渐演变为一个地方性节日——花炮节。
  花炮一般要放三炮,叫头炮、二炮和三炮,分别象征福禄寿禧、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贵双全、吉祥如意。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圈也被高高抛起。当铁圈落地时,人们便按传统比赛规则奔跑冲撞、争抢铁圈,场面异常火爆刺激。现在,“抢花炮”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有“东方的橄榄球”之誉。
  节日这天,善歌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也会趁此机会到山坡上唱歌,谈情说爱。小伙子们通常以野餐的方式来热情款待姑娘们。现在,人们还会借节日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娱和贸易活动,使节日气氛更加浓烈、活跃。
  侗族传统节日
  一、侗族舞春牛
  又称“闹春牛”,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民间侗族的节日。每年立春这天举行。
  耕牛是侗家人的“生命”,因此,他们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感情特别虔诚。
  这天,侗族各家各户都要给耕牛修缮栅圈,把耕牛从山上找回来,添上青草、糯米把等上好饲料,还要洒上点酒。有手艺的侗族人还要破竹蔑,打灯笼,忙制舞春牛的道具。傍晚,侗寨锣鼓喧天,人流涌动,队伍的最前面是两个灯笼,上面分别写着“立”、“春”两个大字,后面是由两个小伙子合舞的“春牛”,牛头用竹编纸糊制作,并挂上大红花,牛身用绵织物做成,呈毛茸茸的牛毛状,“春牛”后边是一群农夫农妇的扮演者。他们扛着犁耙、挑着木桶、送茶送饭,还有捕鱼捞虾的,个个情趣盎然。这支代表全寨的队伍,把“春”牛舞到每家每户,象征着把吉祥的春牛和来年的丰收送到各家各户。每到一户,领舞人要向主人说几句吉利话,如“春牛登门,风调雨顺”等,主人则喜笑颜开,为“春牛”鸣放炮竹,并献以糖、红封包等,以示“春牛”健壮平安。
  转完全寨侗族各家,“春牛”队便来到寨中空旷地进行春牛舞会。在锣鼓伴奏下,跳耙田、施肥、播种等农作舞蹈,围观者一面为“春牛”鼓掌喝彩,一面以歌提出一些农事知识问题,“春牛”以歌作答。至此,舞春牛又转人热烈的对歌活动,你问我答,你唱我和,内容多为农事节气知识,场面热闹非凡。
  二、侗族土王节
  土王节是广西侗族自治县侗族男女的社交日,也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谷雨前两三天举行,为期一天。
  相传,古时候,有18对侗族情侣为反抗封建婚姻习俗的束缚,于清明节前自溢身亡。为了纪念他们而举行的歌舞形式逐渐演变而成这个节日。每年这一天,在离侗族村寨不远的土王坡举行活动。届时,吃茶泡是最富有民族色彩的活动。有的把成熟的茶泡用藤子串成圈,套在姑娘脖子上;有的姑娘突如其来地被“考验”,吞下尚未脱衣的味道苦涩的茶泡,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三、侗族姑娘节
  姑娘节是湘黔贵边境少数民族的节日,亦是侗族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
  据说这个节日来自侗族杨姓。关于姑娘节有个传说:很久以前,侗族女英雄杨八妹的哥哥因带领人们反抗朝廷的压迫,失败后被关在柳州的内罗城里,被判秋后处斩。杨八妹去探监,知道哥哥的勇气还在,只是每日吃不饱饭没有力气。杨八妹便施计策,回家煮了三斗六升米的乌饭,在农历四月初八送给哥哥,哥哥吃完饭后,有了力气,挣脱了镣铐与八妹一起杀出内罗城。杨八妹在内罗城头射了一支响箭,招呼带来的伏兵,大破柳州城,取得了胜利。
  为了纪念这位杨家的侗族女英雄,定于农历四月初八为姑娘节。这天,杨家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来与自己家的姐妹一起做乌饭和乌饭松把欢度节日。出嫁的姑娘回去时还要带些乌饭磁把,分送给外姓亲友,共享节日佳肴。
  四、侗族采桑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些侗族提前于四月初四举行。
  关于此节的由来,当地侗族中有个传说:很早以前,小广地区有个侗族后生每天到山坡上放牛唱歌。附近有一侗族姑娘勤劳美丽,她天天到山上来采桑叶。后生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便对唱起来。他俩天天一唱一和,渐渐地产生了感情。姑娘养了很多蚕,四月初八这一天,姑娘带领一伙姐妹上山采桑叶,后生知道后也邀请了不少小伙子帮忙,大家有说有笑十分高兴。为报答小伙子,姑娘们下河捕鱼招待。这一天是姑娘和小伙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后来每年这时候他们都聚集在一起玩耍唱歌。久而久之演变为固定的侗族民间节日。每当这一天,这里的侗族男女青年便盛装打扮,三五成群地上山采桑叶,名为采桑叶,实为寻觅意中人。
  五、、侗族打泥巴仗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带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芒种前后,即分栽秧苗的时节。
  按这一带侗族习惯,出嫁的姑娘暂且不住夫家,举行过结婚仪式后便回娘家“坐家”,每当农忙和节庆日,由伴娘陪同到夫家住几天。有的“坐家”长达好几年。分栽秧苗的日子定好后,新郎家将秧田整好,邀集一伙青年小伙子前来帮忙。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家插秧,新娘要邀一些女伴一同到婆家。说是插秧,实际上是去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新娘去夫家时要挑上一担花糯米饭和一百个染红的熟鸭蛋。第二天早饭后,侗族男女青年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田坝插秧,小伙子与姑娘要互相竞赛,看谁插得又快又齐……当全部秧田插完后,小伙子们便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霎时间,姑娘小伙儿各列阵势,相互甩烂泥,若将对方抓住,还要按倒在水田中翻滚。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能在田坝上看热闹。身着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对方所青睐的人。双方休战后,又来到水溪边,一边洗一边打水仗。第二天新娘和伴娘们回家时,新郎家的姐妹们要送更多的花糯米饭和红鸭蛋,以款待新娘家和伴娘们。
  六、侗族吃新节
  又称“尝新”、“六月六”、“新米节”。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
  具体时间因地而异,有的侗族在农历六月初六日,有的侗族在七月初一日。其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要煮新米和鸡鸭鱼等祭祀祖先,以示感谢祖灵保护庄稼丰收,有的地方则要大请宾客,互祝丰收,也有的地方只是数家欢聚以凑热闹。有的人家邀请出嫁的姑娘回家将大量的粽把让姑娘带回婆家。多数地方这一天要演唱侗戏。演唱时,演员边唱边表演简单动作,并伴以侗族琵琶、牛脚琴、铃、锣、鼓等乐器。内容多反映侗族社会的历史,以及侗族民间传说等,因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故受侗族人欢迎。这天还要进行斗牛、对歌等活动。
  侗族的服饰
  侗族服饰衣料,多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细布,绸缎多作盛装和配饰。喜着青、紫、蓝、白、浅蓝等色衣服。大部分地区侗族男子穿对襟衣,装束与附近汉族相似。唯南部山区,男着右枉无领短衣,包大头帕,着大管裤,云钩花鞋。有的地方,着盛装时,头插羽毛为饰。侗族妇女装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大致可分为穿裙和穿管裤两种,其中又各有殊异。在天柱、锦屏和通道北部及靖县一带,妇女穿右枉无领衣,托肩滚边,订银珠大扣;侗族姑娘以红绳结辫盘头,出嫁后挽髻于头后,包对角头巾,腰系飘带。黎平、锦屏毗连地区,妇女衣长及膝,包三角头帕,但也有的与当地汉族妇女装束相似。
  侗族妇女喜欢戴银饰,银器种类繁多,有项圈、项链、手镯、戒指、耳环、银花、银冠等等。在经济富裕地区,如天柱、新晃及榕江县的车江一带,侗族富家之女,着盛装打扮时,戴玉镯、金手镯、金戒指、金耳环。其他如通道、三江等县,每逢喜庆佳节,年轻侗族姑娘佩带的项链、项圈层层叠叠于胸前,手圈八九对,全副重量达一二十斤,以示富裕荣耀。手工业,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猜你喜欢:1.侗族风俗习惯及简介历史
2.侗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3.各地少数民族风俗介绍
4.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酒习俗介绍
5.湖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篇二:[花炮节]侗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侗族的春节,叫“过年”。年前,忙打年粑、酿酒、杀猪,备办年货,打扫门庭,张贴春联,互送礼品。侗族过年还有其他的习俗吗?又有哪些?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侗族的过年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侗族的过年习俗
  一、杀年猪
  杀年猪是在年前腊月进行的,一到腊月时分,可见侗寨天天有磨刀宰猪的情景。杀年猪很讲究,“杀年猪”时会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并送1-3斤猪肉给他们,让大家分享盛年喜悦。同时腌制腊肉等多种年货。
  二、打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打成的圆形年糕。不论田多田少,每家都会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晒干后放至腊月以备打糍粑用。年底时,人们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用木头做成的“碓锤”揉打成糊状,拧成圆陀压扁,染上松柏枝叶花纹,涂上蜂蜡,制作成圆形糍粑,寓意家人年年团圆。糍粑被风干后,用水缸装满凉井水存放,以备新年食用。
  三、打豆腐
  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磨豆腐。侗族有在田埂上种黄豆等各种豆类的习惯,春节则豆腐成为一道重要的菜。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块,可放十天半月,为正月备下营养方便的菜肴。
  侗族的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地区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节日规模最为盛大的当属榕江县车江大坝的三宝侗寨。
  “萨玛节”是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一般只允许已婚的妇女和少数德高望重的寨老参加,被人们称之为“侗族的妇女节”,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
  “萨玛”是侗语的音译,“萨”即是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即大祖母。相传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的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抵御外敌的入侵中,屡立战功。不幸的是,在一次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侗族人民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在侗族人民心中,萨玛是最大的神。
  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
  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
  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萨玛节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深刻。据了解,2006年榕江侗族萨玛节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在上海文化产业年会上,萨玛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最具文化传承奖。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顾名思义,在这一天要燃放花炮。侗族文化历史很悠久了,侗族的花炮节更是他们重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了。在这一天,燃放的花炮有不同的意义,尤其是抢花炮环节,更突出了民族的优良传统。
  各地侗族都过花炮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农历三月三的花炮节最具代表性。
  花炮分为头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圈也被高高抛起。当铁圈落地时,人们便按传统比赛规则奔跑冲撞、争抢铁圈,场面异常火暴刺激,被称为“东方的橄榄球”。
  比赛不限时,以将铁圈交到指定地点的为胜方,三炮两赢的一方获得最后胜利。头炮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为财炮,寓意财源广进;三炮为贵炮,寓意加官晋爵。
  花炮节主要内容是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药,炮口放一直径4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场上允许挤、抢、护、拦、传,但不能有伤人动作。能够将铁环送上主席台一方为胜。
  花炮一般一场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们认为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所以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夺抢。花炮节是侗乡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到节期,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组织抢炮队。抢花炮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了。
  抢炮队按传统规矩产生,以寨或以单位组队报名,队员人数10~20人,比赛时出场队员人数相等。吉时将到,队员们都在场上蹦跳、揉手、揉腿,严阵以待。待等一声炮响,把那个圈有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众人的眼睛都盯着天空,铁圈将落,眼明手快的队员竞相争抢,这是一场力的角逐,智能的较量。有的队员虚张声势,互相掩护,有的队员挤、钻、护、拦,个个使尽浑身解数。五指掌乾坤者,避实就虚,等众人上当后他忽地飞奔上前,将铁环投入对方球门的花篮里,夺取了最后胜利。抢花炮极为惊险、激烈、刺激,难怪抢花炮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橄榄球。”——这就是龙胜每年抢花炮的镜头。
  节日活动更重要的是促进商业贸易,增进民族团结。花炮会上,吹芦笙、跳踩堂、对歌、演桂戏、唱彩调、斗牛、斗马、斗鸟、拉鼓等文体活动五彩缤纷,男女青年传歌择友,谈情说爱。花炮节象一条联结友邻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恋人之情的“情链”和纽带,年年岁岁都是群情沸腾的海洋。
  花炮节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有个侗家姑娘在河边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条小花鱼。一天,姑娘到河边洗衣,看到龙王的女儿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并上前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来人间娱乐,龙王知道后将她关了起来。侗家人便聚在江边撒花以怀念龙女。久而久之,演变成花炮节。
猜你喜欢:1.白族的结婚习俗习惯介绍
2.不同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3.瑶族结婚习俗的怎么样的
4.春节的时候壮族有哪些习俗
5.广西当地的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

篇三:[花炮节]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及他们有哪些节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各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之多,难以计数。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少数民族及他们独特的节日,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少数民族
  壮族、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僳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
  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节日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1.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4.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8.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9.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20.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21.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2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23.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2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zuowensucai/31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