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家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典故 时间:2012-02-15

【www.jinghuajt.com--历史典故】

家人物形象分析篇一:帝女花剧情介绍及人物形象分析

  《帝女花》是一部关于明末时期历史的古装影视剧,电视剧主要讲述明末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明思宗的女儿长平公主与她的驸马周世显两人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剧中昭仁公主这一角色是由郭羡妮饰演的,以一个坏人的形象出现。
  《帝女花》这部剧中,昭仁公主并不是以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的,与她的姐姐长平公主相比,昭仁公主显得更为刁蛮自私,心机深重。剧中,昭仁也是明朝公主的身份,跟她的姐姐长平公主都是一个母亲所生,她的母亲是明思宗的皇后,人称周皇后。昭仁公主因为她的母亲周皇后被田贵妃陷害之事,跟随母亲离开皇宫,从此成为了流落在民间的明朝公主。昭仁公主对于她如此平凡清苦的生活非常不满,也非常不甘心,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攀附上有权有势的人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因此,即使在她的家中极为穷困,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昭仁她也自私地硬要到乐韵轩学习跳舞。
  在之后明思宗将她们母女三个接回了皇宫,昭仁恢复了她的公主身份,在见到有才有貌的周世显后逐渐爱上了他。但是周世显与长平两人情投意合,于是昭仁就不断想法子想拆散他们两人,然而均以失败告终,周世显对昭仁非常不屑。昭仁从此含恨在心,在她的母亲因厌倦宫中的生活而离开皇宫后,她竟为了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将与她母亲周皇后不合的田贵妃认作母亲,责问周皇后的不对。最后,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昭仁为了自保将永王献给了李自成,失败后就此流落,幸运的是在她母亲和姐姐渡江逃离前被救回。
  昭仁公主电视形象
  现代影视剧中的昭仁公主形象均与历史事实中的昭仁公主相差甚远,历史上昭仁公主六岁就身亡了,而昭仁公主的电视形象在不同的影视剧中也不同,在《帝女花》中昭仁公主是以一个典型的坏人形象出现的,而在《武侠帝女花》中她的形象则是一个识大体、顾全大局的女子,两者反差极大。
  《帝女花》中的昭仁公主是由郭羡妮饰演的,剧中,昭仁公主性格刁蛮,为人做事不仅非常任性不说,还极为自私。在她与母亲、姐姐三人流落民间,家中生活极为清苦困难时,她为了能够有一技之长便于攀附权势之人坚持要去乐韵轩学习跳舞,从这可以看出昭仁为人太过自私任性。后在恢复公主身份后,爱上有才有貌的周世显,并不计一切手段想要拆散他与长平两人,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也使周世显对她越发不屑。在她母亲厌倦宫中生活而离开皇宫时,昭仁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认与母亲不合的田贵妃作为母亲,更是责问母亲离宫的不对。从中可见昭仁极为贪慕虚荣。之后在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为了自保,昭仁甚至将永王献给了李自成,虽然也以失败告终,但依旧能从中看出昭仁她为人的自私自利。总的来说,《帝女花》中的昭仁公主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坏人。
  而《武侠帝女花》中的昭仁公主的形象与《帝女花》中的形象大为不同,《武侠帝女花》中昭仁公主是个识大体、懂道义的女子,与她的姐姐长平公主一起解决哦了她们父亲明思宗的大烦恼——大奸臣曹化淳。
  昭仁公主家族
  昭仁公主是个明朝时期的公主,家族人数较多。她的父亲是明朝的一位皇帝明思宗,她的母亲是明思宗的皇后周氏,同时她还有七个兄弟,五个姐妹,她自己是她父母最年幼的女儿。
  昭仁公主的父亲明思宗是明朝时期的第十六个皇帝,在位期间全力铲除了宦官与官僚联合的的党派,对于朝廷政事的处理也是勤勤恳恳,生活方面节约俭朴,不像其他皇帝那般追求奢华富贵。明思宗还曾六次立下过罪己诏,出于自责的同时也告诫自己。总的来说,昭仁公主的父亲明思宗是个颇有作为、尽职尽责的好皇帝。然而在他在位期间爆发了农民起义,之后京都被起义军攻陷,最终在煤山上吊自杀,享年只34岁,在位只17年。
  昭仁公主的母亲是明思宗的周皇后,据传,她长得非常美丽端庄,与明思宗两人极为恩爱。作为皇后掌管后宫期间,她宽仁贤德,与明思宗同样在生活方面节约俭朴,减少了后宫中不少不必要的开支,也不曾向明思宗为自己的亲戚家眷讨要好。即使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她赐给那些前来参拜祝贺的大臣命妇们的赏赐也不曾不公正,完全按照礼节规定实行。
  昭仁公主的七个兄弟中,一个贵为太子,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不知所终;一个兄弟贵为怀隐王,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身为定哀王的兄弟和身为永悼王的兄弟都在北京被攻陷那年不知所终了;身为悼灵王的兄弟在康熙四十七年时被抓,后被处死;身为悼怀王的兄弟在出生两年后去世,身为悼良王的兄弟也是在出生三年后去世。
  昭仁公主还有五个姐妹,其中有四个都早早去世了,另外一个姐姐长平公主在北京被攻陷那年被明思宗砍断一条手臂,虽然没有当时没有就此死亡,但也在两年后因病去世了。
  昭仁公主怎么死的
  昭仁公主去世时还极为年幼,在她六岁的时候,明朝京都北京被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所攻陷,她被她的父亲明思宗亲手砍死在昭仁殿,她的姐姐长平公主也被砍断一条手臂后昏死过去。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昭仁公主的父亲明思宗在位的第十七年,虽然明思宗在位期间勤勤恳恳地处理政事,是位非常有作为的好皇帝,然而民间还是爆发了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的头领就是李自成。在那年三月,北京被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队所攻陷,明思宗一剑刺死了劝他投降的太监王廉,让人将太子和永王以及定王三人送往勋戚家中,并写下命令成国公等人辅佐太子的诏书。之后他又将其他3个儿子细心叮嘱后送往外戚家躲藏。昭仁公主的母亲周皇后与袁贵妃两人顺应明思宗想要她们殉国的想法都在昭仁殿上吊自杀。之后明思宗对着自己的女儿15岁的长平公主流泪感慨为何要生在帝王家,以左手的衣袖遮住脸后,右手挥刀砍中了长平公主的一条手臂,长平因此会死过去而逃过死亡这一劫。而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就没有她姐姐这么幸运了,她被她父亲一剑刺死在昭仁殿。
  在这之后,明思宗有砍杀了许多嫔妃,并命令懿安张皇后也自尽殉国。最后明思宗在景山的一棵树上上吊自尽,以身殉国了,身边只有提督太监陪同,他死前还在他的蓝色袍服上书写以防起义军随意砍杀他的百姓。

家人物形象分析篇二: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


  观世音菩萨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
  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毁伤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无法医活,只好请观世音菩萨帮忙。只见观音菩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参果树死而回生。
  他在唐僧取经路上,帮助孙悟空收服红孩儿、天蓬元帅、西海龙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使人间万民得到慈爱、平安、幸福的救世主。
  观音菩萨道场
  典载的道场
  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辅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位居补处的大菩萨; 《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入灭后继承佛位;《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世音受记经》等也说,观世音菩萨常住极乐世界,师承并辅助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说,观音菩萨宝冠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诸圣众共同迎接众生到极乐世界。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余土):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华严经》说,光明山(Potalaka)有菩萨叫观世音。[22-23] 《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在南印度南边,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明,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光明的示现。 《千手经》提到释迦牟尼佛曾在补陀落山,而此地是观世音菩萨道场。 《大唐西域记》说,观自在菩萨居住在环境危险的布?炻邋壬?Potalaka),而有人不顾危险前往求见菩萨。
  传说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 本名梅岑,受《华严经》补怛洛迦的影响,改名为“普陀山”。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诸国来往,多以为此岛为转站等候风信扬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慧锷从四明(浙江宁波境内)出海,当船经过舟山群岛时,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华,船不能前航,被迫将圣像留在岛上结庐供奉。[27-28] 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终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现在的普陀山与洛迦山,是属于舟山群岛的两个小岛。普陀山的面积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为佛顶山白华顶,海拔288.2米。现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于全岛各处,其中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三大寺,其余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杨枝庵、大乘庵、广福庵、圆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较为知名。
  西藏普陀宫:西藏拉萨的“普陀宫”(即布达拉宫),也被视为观音化身处。布达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样,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
  究竟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并不说有固定道场。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往劫中久已成佛。虽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实报土和方便土;虽常侍阿弥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同居三土)。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而是“无刹不现身”。《普门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随一切众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独立一门。“普门”即普遍通达,法力广大无边。若菩萨只在南海,则不称为普门。印光大师认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救度,犹如一月投影万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现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动,月影便不能分明。众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诚,便难蒙救护。
  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运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众生,广做佛事。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佛法认为,以无住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无处不在,观世音菩萨以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其大智大悲,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
  观音菩萨行慈运悲
  劝念观音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三界火宅,众生心中充满热恼。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息灭内心的热恼。佛教劝诫,观世音菩萨确有令众生热恼变清凉的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涅??解脱之道),如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
  因为观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换心理,佛教认为信仰观音应真心恳切,而不是苦难当头才临时抱佛脚。只有平时忠实真诚,才能和菩萨大悲愿力相应。唯有平时奉行菩萨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资粮。好比人在病时信任医师诊治,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却医生嘱咐,这样自然不会有长久健康。不但生病时需要疗养,无病时更需维持和促进健康。信仰观音菩萨,也应在平时忠实奉行。这样才能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
  劝行大悲
  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教众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无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脱。佛教承诺,若至诚奉行菩萨言说,能解脱现生苦恼,获得人生应有福乐。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萨的无边功德。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请教观世音菩萨如何修学菩萨行, 观世音菩萨对他说:在无量法门中,我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渐渐的学行大悲,经过长久学习后,终於深入大悲法门广度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而得无上解脱。善财!我行大悲的一贯目的,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使他们免除怖畏。
  佛教告诫众生,欲得菩萨护念,无有恐怖,应修学菩萨的大悲法门。行大悲者凡见人类的苦痛,能平等予以同情,愿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众生,即是菩萨的悲心。佛教认为悲心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但众生心境狭隘,不能扩大同情成为大悲心。众生被烦恼所惑,被自私情见所围,不能现起平等悲心。常人以为自己与亲属朋友才有关系,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人与人甚至与他道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有过密切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同情一切众生,成为平等的悲心。
  佛法根本
  大乘佛教极为强调悲心,视悲心为佛法的根本。《佛说法集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发动。悲心人皆有之,而没有菩萨的广大,但能通过不断修学发挥悲心,成为无穷的深广。没有悲心所修的功德是人天果报或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一切修行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缘。所以经中总是说“大悲为上首”。 一切清净功德都以大悲为领导。扩大同情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悲心,凡夫似乎不易做到。若能以缘起正观,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到自身与众生的关切,而能体察一切众生的苦痛。这是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也是诸大宗派的共识。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zuowensucai/10252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