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范文3篇

英语读后感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英语读后感】

导语: 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

  篇一: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当我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总在想应该怎样为这篇心得定一个主题,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季羡林老人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睿智的面容。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是人生的一种提炼,一种人文思想的沉淀……

  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人生?何谓人生?季老告诉我们,人生是生命的轨迹,是在这段轨迹中蹒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径。季老说:做人,应当朴质、平易、应当骨头硬,心肠软……季老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季老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关心国家大事。听了这句,说实话,我很愧颜,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们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国”与“己”中,我们选择了后者,读书为的是拿文凭,找工作为的是比别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难着实为“国”而想。在许小的时候,我们说过为“四化”而建设,我们说过,为中华民族、人民而建设,可是现在,我们又有谁能比的上这位耄耋老人呢?老人在接见温总理时直言不讳的说到,我们国家更应当注重人文主义的建设,老人在展望新的一年时也曾说过,人文建设是他的一个夙愿。而我们谁又能比的上这位老人呢?在耄耋之年,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而这种惦念却是一种品格,我们又有谁有这样的品格呢?

  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面对荣誉,老人选择了辞别,老人的话让我感动,我记得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晋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你若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当然是有的,一个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狱,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没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老人告诉我们的心得让我久久不能平息,做人,理应有这样的“洞悉”力,这份“洞悉”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之上的。

  其实这篇日志没有写出我全部内心的感动,这仅是肤浅的表达,对季老人文思想的洗礼我依旧渴望,我想,我还会继续倾听季老教诲的同时,浅尝自己内心独出一辙的对白。

  篇二: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近日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我的人生感悟》,颇受启迪、感触良多。本书采取分章编辑的方式,将季羡林先生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回忆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为名,汇聚整理成书。主要侧重于讲述季羡林先生所经历的“人生”。这些散文或回忆往事,或讲述师友,或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这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季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体验,对人生作出了令人折服的诠释,所有内容都将对指导当今青年一代树立人生梦想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虽然年过不惑了,但读了之后也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

  生活,是一道多元方程式。需要用缜密的头脑、从容的心态、敏捷的思维来求解。

  生活,是一场足球赛。你在场上冲锋陷阵,未必能成功地射门。但你若被动应付,就很难有获得一球定乾坤“的喜悦。

  生活,是一篇高品位的散文。粗看似乎内容庞杂、宽泛无边,其实你若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它”形散而神不散“。人与人、事与事之间,无不存在着普遍、内在的联系。

  生活,是一杯特制的茶。只要你细心品味,就能从苦涩中尝到甘甜,从平淡中感受到温馨。

  生活,是一种潜在的意念。只要你看得透、想得通,生活就会显得轻松和坦然;相反,你若提得起、放不下,生活就会显得沉重和勉强。

  生活,是一种板块结构。强者就像野草,能从狭窄的夹缝中崛起,弱者即便是在平坦宽敞的天地也走不出宽阔的大道来。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你不必去刻意挑选自己的角色,而应当全身心地演好自己既得的角色。

  生活,是一叶轻舟。如果你把握了正确的航向,纵有风吹浪打,也一定能够抵达胜利的彼岸。

  生活,是一部你自己导演的戏剧。如果你能理智地待人处事,就会是喜剧;反之,你如果意气用事,恐怕就会是悲剧。生活,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你关爱她,就能获得美的享受;假若你不善待她,则会招来刺扎的苦楚。

  生活,是一种难度系数较大的游戏。你不能游离于”游戏规则“之外,只有谨慎做事、”内方外圆“,才是上策。

  生活,是一首通俗的歌。你要想唱好这首歌,不一定非要有金嗓玉音。最重要的是,用平常的心态,唱出真挚的感情、昂扬的激情。

  生活,是一张多彩的情网,主要由红、蓝、绿三种主流色调编织而成。红色是炽热如火的爱情,蓝色是生机勃发的友情,绿色是纯净无私的亲情。

  生活,是一位公正而吝啬的女神。她给予每个人机会,上至英雄豪杰,下至凡夫俗子,概莫能外。不同的是有人抓住了,便成了英雄人杰,反之便是平庸之人一个。

  生活,是一座奇特的熔炉。一边在造就成材的钢,一边在淘汰无用的渣。

  生活,是一则有趣的故事。其价值不在于篇幅是长是短、辞藻是否华丽,而在于情节是否跌宕、内容是否丰富多彩。而在于是否有人读懂了这故事。

  生活,是一曲快节奏的摇滚乐。你只有踩准鼓点,和着节拍,才能从紧张中找到轻松,从喧闹中找到乐趣。

  篇三: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知道季羡林老先生的名字是最近几年,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漫谈皇帝》,随后就于20XX年10月16日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集《我的人生感悟》,十分喜爱里面的第三、四部份《寄情》,《旷达》。知道他离开俗世后,就把他的书拿出来又看了一遍。

  看了人家的作品也就算是认识了,说是老师也不为过,当然他未必肯认我这个学生,何况老先生身为牛哄哄之北大之副校长。不过让我跟着他去学吐火罗文之类的,揍死我也不去。

  一个人在老年能够写出那么纯情文章,充满对母亲,对师长,对朋友,对自然的爱,且常常自己为之潸然泪下,他肯定是个有情的人。他也以仁爱之心对待社会,他肯定是个善良之人。

  《清塘荷韵》记述了季老在北大池塘中播撒莲种,最后”荷叶田田,香远益清“的乐事,季老认为自己”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种以对自然的爱而传,其实真是比不知道多少书,多少学问要有用的多啊。老先生是以此而有所指吗?季老以70岁的年龄忽然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大自然的奇迹正如”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他怡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季老是以敬畏之心在写丝瓜,在写自然的神奇。老先生以仁爱之心记述了大自然中的”二月兰“、”夹竹桃“、”马樱花“,是这些不名贵的花温暖着老先生的心,幸福着老先生的心。反观我们自己,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幸福的是不是正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本“呢?

  《赋得永久的悔》展现了一位贫家儿子不能陪伴母亲的爱和淡淡离开母亲的哀伤,或许正是这种与母亲在一起的清贫生活,培育了季老”平淡质朴“的本性,也唯有在贫困长大的孩子才能真正体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情感和无奈。《迈耶一家》不多的暗含了季老的一种别样的“爱情”,但是这种割舍恰恰正是季老的可贵之处,一种男人的但当和一种对家对人的责任,这是风流倜傥之徐志摩老先生不能理解的。季老写了很多怀念师长和朋友的文章。给我印象深刻的《怀念乔木》一篇,真正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季老淡泊的性格,尽管淡泊需要能力W掌。季老与自己的孩子没有处理好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和季老的失败之处。也说明了季老“天人合一”思想是有缺失的。

  季老在《牛棚杂记——缘起》中说道:“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一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也是对社会的警示,担心将来还会有人发疯,有人残暴。《牛棚杂记》我没有看过,主要是对于人性之恶的事知道的太多,懒得看了,再说现实有的是,何必回头看呢。季老在文革和“jun。4”的表里如一体现了季老的风骨。季老以善良之心对待社会。

  季老常常讲到爱国,是所谓“爱国没商量”,不免为无良政府利用,这想来也令人难过,这或许正是恩封“国学大师”等之名头的由来。但是季老年青时身处中国风雨交汇外辱内患之际,对国家的情节自然很深,求国家富强更为迫切,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岂不知一国当由全体国民经过一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全民参与的程序,选择大家能够基本认同的人员组成国家代理人,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但愿季老所说的国家是“国破山河在”的山河。

  季老在《八十抒怀》中写道很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或许正是季老长寿的秘诀。大家对季老的长寿很感兴趣。其实长寿是学不来的,各自的造化而已。

  看季老的书只这一本,自是不能理解季老。从电视中看到过季老,家中放着季老的书,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不认识季老。人去了,人之常情念叨几句,是为人情。

  这样尘封他的书,自己也就心安了。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范文3篇]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53288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