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历史必修二每单元框架

高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10-08

【www.jinghuajt.com--高中英语作文】

篇一:[历史必修二每单元框架]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

历史必修二每单元框架_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


  面对必修二历史的学习,很多学生总感觉有背不完的历史事件、记不完的历史人物。因此,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点的时候要找对方法。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备知识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二、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1)服饰: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平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重点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必修一历史基础知识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篇二:[历史必修二每单元框架]高中必修二历史基础知识框架


  必修二的历史课本并不简单,知识点都比较复杂,并不是凭看几眼课本就能理解的。想要真正掌握,平时就要多看书,多动脑思考。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
  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必修二历史知识重点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篇三:[历史必修二每单元框架]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


  框架记忆法是学好必修二的历史的最佳方法,在复习的时候形成知识框架,能有效加深知识的印象。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的阻碍:①帝国主义企图将苏维埃政权扼杀于摇篮中;
  ②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其“失去的天堂”,不断在各地发动反叛;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918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决定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并勾结俄国境内反革命势力,苏俄开始了3年的国内战争。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联盟,并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5、战时共产主义:
  ①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5、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后,国内国内危机严重; ②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
  ③经济危机引导其严重的政治危机(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
  ④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6、新经济政策: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2、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早期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
  3、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5、斯大林模式的内容:①经济上:经济高度集中,国家指令性计划;
  ②政治上:国家政治高度集中于党;
  ③思想上:A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B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6、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政治方面:①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②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
  ③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④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7、斯大林模式的教训:
  ①制定经济模式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发展,使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③要注意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历史必修二知识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三大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二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更是有增无减。
  3、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①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
  ③鼓励大规模开展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④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⑤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⑥增强地方权力;
  4、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影响:收效甚微;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赫鲁晓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5、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6、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实质: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7、勃列日涅夫执政时,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8、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
  9、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10、“八一九”时间后,国家大全落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
  11、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12、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3423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