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知行合一

英语演讲稿 时间:2013-09-22

【www.jinghuajt.com--英语演讲稿】

(1)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_知行合一

今天我们就来咬文嚼字,说一说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最早的这个思想,是明朝的王守仁先生提出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知行合一?答: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在我看来,这个思想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拆开,就会发现它的意思很简单: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动;合一,就是合为一体。这样看,它想表达的意思是:知识和实践要合为一体。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都会注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上的运用。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学得再好,结果一碰到难题就不知所措,因为他只知道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灵活地运用它。现在社会大多是这样的人,一些博士呀,研究生呀,在学校把一些大道理,大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一进入社会,就傻了眼。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想运用知识来完成它,思来想去却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一些空话;让他举个例子,却一个都举不出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没有亲身的体会,是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有些事情只有你自己去实践,才能领悟它。
那有的人就会问:“是不是我只实践就行了呢?”
也不是。因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知识的体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王守仁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只有知而无行,则不是,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如果只有行而无知,则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第二层。则是知行合一的延伸。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本质——利益。他还有一个对手,叫做原则。从古至今,两肋插刀,舍人取义这类的道德是存在的,可惜这东西的代价太大,估计你要首富王健林来都不一定愿意。除作文了个别一根经的,大多数人都不愿做。但为什么犯罪的人却这么多呢,它不是比其他的更危险吗?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只要有足够大的利益,就有驱动人的能力。犯罪说起来很危险,利益却高,还能收获刺激。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异常残酷,却格外真实。在这个残酷的现实前,你要明白,想真正的实现伟大的理想,又不放弃原则,就要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强力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差劲。他们自以为学到了知识,拿到了学位,就可以备受瞩目,大展拳脚。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全国每年至少有几百万大学生,博士生毕业,全国省份不过23个,城市加起来才200多个,其中还包括一些偏远山区,加上生长在大都市的傲娇学生,机遇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时候就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人就会放弃原则,为了利益不顾一切。这种人往往只能取得暂时的利益,因为它们的手段往往不能见光,努力半辈子,到头来一事无成。另外一部分人,是只遵守原则,不会变通。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正反两面,不是正,就是反。这种过于绝对的人,自以为看到的本质,结局往往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最后一类人,也是最少的一部分人,他们则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不仅知道社会的背后是什么,还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甚至还知道自己该如何融入并改变这个社会。这种人,往往才能掌控全局。
在现在这个发杂的社会,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是洪波暗涌,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我们只有先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并取得人生的巅峰。但要记住,巅峰前方,是万丈深渊。人生何必追求完美呢?有时想想,失败的人生会感到伤心,却不会遗憾。这何尝不是一种变通。

(2)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_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诗词?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千古流芳?古人用有力的笔尖,刻画出中华的千年文化。用字字精悍的诗词描绘出家,国,亲,情,思,孝等美好情感。中国的诗词文化如春天的花朵,百千齐放;如冬天的大雪,鹅毛纷飞。一首首古代诗歌,一颗颗璀璨明星。
古人用诗歌说明事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用诗歌寄托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诗歌比喻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这千年文化,是古人努力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国学,体会历史文化,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而《国学小名士》正是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国学栏目。让中小学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联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国学小名士》中的对对联也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个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又称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句,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像“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等,对联中有一些还富有哲理。
其中,有一上联让我感慨万分,“冰冻三尽恰能磨炼心志,”只有一个人经历过困难,他才会越措越勇,而我们却连面对困难的勇气也没有。这让我不禁想到家门前的一小片竹子,那是一片人工种植的竹子,只有两米多高,粗细也不过手腕一样,没有竹林里的竹子高大、挺拔,颜色也不过是淡绿的,看上去清瘦且憔悴。一年冬天,原本常青的竹子却泛起了黄色。小船样的叶子也都纷纷无怨无悔的告别枝干,它像憔悴的老人,仿佛要在今年冬天倒下,可他却不逆来顺受。它和压在头顶上的积抗争,不知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困难,终于在白未融化时抽出了新的竹芽,接着是两棵、三棵……。发芽的竹作文笋在春雨里慢慢长大。承载的是竹子一个冬天的努力。竹的气节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释道济公说:“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时常想想竹的气节,以及哪些出身贫寒却不忘学习的古人们。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因为家境贫寒受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却不改变学习的兴趣,最后成为孔子最敬佩的学生之一,正所谓——冰冻三尺,恰能磨炼心志。
《国学小名士》不仅让我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谛,从小学到初中,七年的时间,我却没有积累多少古诗词,升入初中的半年间,我仍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国学小名士》的冠军刘康宁告诉了大家古人说的一句话:“学习应该在马上、枕上、厕上。”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不就应该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如果不学习,长大还能干什么?像朱自清在《匆匆》里说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当我们贪图玩乐时,时间会匆匆的从身边跑过,最终学业无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利用好每一秒的时间,多丰富自己,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知识才会越积累越多。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后我学到了许多国学的知识,背诵了诗歌,了解了对联,更让我悟出了学习的真谛。正当我看完若有所思时,我发现了窗外的一个黑色的小东西,那是一只小小的蜘蛛,可能因为昨天的大雨,它的网被雨水冲毁,它确凭借着仅有的一根细丝往上爬,它也许爬了很长时间,也许它早已疲惫不堪,但它还在坚持,不放弃一丝希望,为此它流下了许许多多汗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啊,没有付出努力,又怎么会获得结果。小小的蜘蛛为了生命努力,我仿佛看到了它小小的身躯下面那张晶莹的大网。而我也会努力积累知识,学习国学,向那些拥有刻苦品质的人们学习。“干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相信在努力的背后我一定可以再上一层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习致用。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_知行合一

我独自在五龙山脚徘徊,低吟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阳光晴好,望着夫人峰,此时,此诗此境真是妙不可言啊!
仰望夫人峰,荟萃着各种绿。隐蔽而成熟的墨绿,明丽如金属色的翠绿,故作矜持的淡绿……都被阳光的碎片连起,和谐地相互交织却又色彩分明,密密地簇拥着那位情深又坚韧的“夫人”,似乎想温暖她千年的等待而又日益冰冷的心。噢,山顶应美妙如斯吧:仰面伸手可摘一抹云彩,弯腰俯身可听沧海桑田的一场絮语,贴身抚摸可感千年夫人那炽热的一腔痴情……我的心已飘到山顶了,脚下生风,望着夫人峰往上冲。但脚越来越沉,终于在半山腰停住了。
也罢也罢,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疲劳中只为看风景,这些景色图片网上都有,值得上去吗?不如就这么幻想,满足一下偶发的诗人情调吧!
停步仰面,发现自己的双眸怎么也不能从五龙山之巅移开。心里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向山顶冲去……我要去看看这山这水!多少文人人生得意的时候,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笑谈自己的万丈豪情。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作文。对,我要爬上山顶,去领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中的至情至性,去感受山水中承载着的一颗颗高尚的灵魂,一种种光耀千年的情怀……终于,我拖着酸意渗满骨骼的双腿,静立在山巅,任风吹荡起一身单衣,洗涤着心灵。似乎灵魂被这一片广茂的大地稀释成淡淡一绺,飘摇在天地之间。突然,心如止水,仿佛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朝风月,万古长空之感。
多亏了“行”,让我有这番“天人合一”之感!只知道景美又不攀爬领略,又怎会有“此景只应天上有”的震撼!
我笑了,这不正是王阳明苦苦徘徊思考十九年的结晶么?知行合一!只是知道道理,用笔或极其虚伪的声音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可这有什么用?“知而不行,则为无知”。诚然,我们需要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观念,也需要可以鼓舞心灵的道理,但不将其付诸行动,只是一味地幻想,不就是最荒唐可笑的玩笑么?多少人在一味地空想中迷失自己;多少人怀着雄心壮志迎接初日,却碌碌一天;多少人知行不一,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与其做语言的巨人,不如让自己因行动而变得强大,用“行”实现每一个“知”。
五龙山巅,我悟到了,“心学”最灿烂的精髓——知行合一。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18306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