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关于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四篇】

爱国 时间:2024-01-01

【www.jinghuajt.com--爱国】

对国家的爱或忠心的思想,爱国者的美德和行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摘要]现代化进程自其发端就从未止步。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就此断裂开。人们对此种历史意义上的断裂机制的后果——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巨大差异的探讨也从未停止。本文以前不久发生的“家乐福事件”为例,通过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分析了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征及其实质,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创新爱国主义传统,更加理性有力地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全球化;爱国主义行动

Abstract:Theprogressofmodernizationhasneverstoppedsinceitsorigination.Itiswidelyconvincedthatmodernityandglobalizationhaveformedastrongcentrifugalforcewhichseparates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Discussiononthedifferencesderivedfrommodernizationandglobalizationbetween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hasneverstopped.OnthebasisofCarrefourincidentoccurredsometimeago,thisarticleanalysesandinterpretsthefeatureandessenceofthepatriotismactionsintheperspectiveofmodernitycontextascomparedwithtraditionalpatriotismactions.ItisofgreatrealisticimportanceforcontemporaryChinatoenhanceandcreatethepatriotismtraditionandforustoloveourcountrystronglyandrationally.

Keywords:modernitycontext;globalization;patrioticaction

一、现代性语境的含义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对现代性作了清晰的介绍:“现代性——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1]16因此,可以看出,吉登斯不仅给“现代性”概念进行了界定,而且也向人们说明了“工业主义”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就是真正的世界性联系的发展过程,这些联系包含在全球民族——国家体系中或劳动分工之中。”[1]23然而,不管是哪种对“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理论界定,都没有回避的一点就是: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本身就是一种体系。这种体系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经济的全球化令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群体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

现代性经济体系体现为全球性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这二者也可以说就是现代性经济体系的主要牵引力。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地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和国家都卷入到现代性的体系之中。人们至此可能会认为现代性带给全球政治的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按照乌尔里希•贝克的话说“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相应地,与短缺社会的分配相关的问题和冲突,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相重叠”[2]。

2.“社会的被围困化”使各个民族国家很难正常地行使传统的职能

从宏观的全球化角度来看,民族国家越来越让位于全球化的主导——跨国公司和全球性经济组织。在现今发达的现代性下,全球化经济模式正肆无忌惮地渗透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块处女地;微观方面,随着全球性资本与个体的自由流动理念的蔓延而导致的“社会个体化”,越来越把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束之高阁。这可能会造成曾经在二者间起界限和保护作用的传统社会渐渐地缩小它在全球舞台上的空间。当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很难履行其传统功能时,个体会直接面对现代性所带给他们的风险而又无力应对。正如鲍曼所说,在当代“流动的现代性”之下,每一个人都必须处理“运用个人的策略去解决系统的问题”[3]14。而这种局面又如鲍曼描述的那样是由于“一方面,国家把最主要的功能‘出售’给了非政治的、‘不受调节’的市场力之后,它不再具有强大的动员力量,而正是由于这种力量,民族曾经是在寻求合法性的国家中受欢迎的、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已经弱化了的国家主权和正在削弱的国家权力使民族认同丧失了它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特权位置”[3]1。

3.信息网络的完备化使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全景监狱”的监控之下

原先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在科技和信息日新月异的时空场域下,已经完全被围困于专家系统为其设计的牢笼里,但似乎一开始没人能察觉到他们的“牢笼化”,而只是感觉自己在这一牢笼里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专家系统已经为他们该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生活指南”。但当他们试图穿过一些边界走出牢笼的时候,才发现出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们都好像已经被网络以及其他现代监控手段牢牢地束缚住了[4]。毋庸置疑,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全球性时空之中逐渐形成“时空的抽离”,这种新型的“面对面”关系就像吉登斯所说“地方与全球之间的辩证法”。他说,“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我们应该依据时空分延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的漫长的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1]23-24

4.全球性的文化霸权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趋同化,个性越来越不明显,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

齐美尔说“主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体身上的一种教育、活动、智慧和美、幸福、德性的状态,这种文化的现实和作用存在于具体的灵魂身上,其在灵魂中财富的多少,构成了历史存在的全部”[5]。随着现代性的渐趋深入和全球化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被卷入一种主导性的全球性文化霸权的统治之下。这里的文化是指一种符号系统,意指那些物质的东西只是一种基础,关键是在这些物质资料基础上还形成了一整套精神的象征体系,这一象征体系越来越成为全球的趋势和潮流、也越来越深地渗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像“美国大片”、“米兰的服装”等等象征性的品牌名词,这种“社会的麦当劳化”甚至是“可口可乐化”抑或是“索尼化”所带来的,是整个世界的趋同和去个性化,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主体文化”已经让位于其自身制造出来的“个体文化”。但这种去个性化只是多数人被少数人同化的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之下,是那些现代文化制造者对绝大多数个人的一种文化霸权,它涉及的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无疑在全球性文化霸权的背后是少数人在主导多数人。上述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几方面及其产生的后果正构成了席卷全球的现代性语境,这些方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系。

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点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正视历史可以发现,很多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惊人的巧合,但这些所谓的巧合又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会蕴含无穷的真理和客观规律于其中。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于一体的自然辩证过程。而这一客观的历史过程内在遵循的原动力其实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循环又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在这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式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生过许多惊人的“巧合”事件。但是当两件历史事件成为一种“巧合”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就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素材,因为这些历史事件会处于不同的时空场域,即通常所说的历史背景之中,所以它们的本质又是不一样的。人们如果要对某种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毫无疑问,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对处于同一“巧合”的两个表面上看似“雷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学上的比较分析研究。

基于这种研究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对不同场域中或历史时空下所表现的爱国主义行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在当今的时空场域中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爱国主义的新倾向

从爱国主义的目的论角度看,传统爱国主义主要为“家国之事”,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倾向主要为“经济之事”。当我们回溯百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世纪初年即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和蹂躏中华民族的时候,外敌入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当时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历史时空场域中,许多的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一个共同理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民族独立作为一种民族大义在那个时代被毫无疑问地当做一切爱国主义行动的首要目标。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都认为,家乐福的主要大股东之一竟公然地宣称自己“支持藏独、抵制奥运”。于是国人愤怒了,愤愤地将家乐福作为自己爱国主义激情倾泻的对象,打出了“抵制家乐福”的标语和口号,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并实施一系列爱国主义行动。但当我们冷静思考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家乐福事件”中的那些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人们更多地可能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原因而行事的。他们在奋力地抗争着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主要表现就是他们反对以家乐福为典型的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这种论点可能令人无法理解,但事实确实是这样。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于是西方国家的某些人就自然地产生了恐慌,这种恐慌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一直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法国国内的某些人正是基于这种经济的考虑而利用这次奥运会和“西藏问题”来给中国制造事端,以此企图遏制或减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更多地是以经济利益作为第一考虑,主要原因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言而喻,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全球化经济体系已经使许多后发展国家被卷入到统一的经济体系中,这就增加了世界范围基于利益的激烈竞争,而且竞争的主要表现就是现代条件下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爱国主义行动。

2.爱国主义实施的新主体

传统爱国主义行为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殊死搏斗,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为的实施主要产生于个人之间或团体之间。可以这么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战争为线索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则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场场的战争其实就是一座座中华民族的“耻辱柱”,而在这些“耻辱柱”上书写历史的正是当时代表“落后”世界的清政府和代表“先进”世界的帝国主义国家,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在那个时代最为主要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形式。

现代性语境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爱国主义”的态度都已发生了转变。人们自发的爱国主义行动越来越多,也更多地采取声势浩大的“示威”和“抗议”等行动,而这些行动的对象已从传统的国家主体转变为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家乐福事件”所说明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家乐福”只是一个代表全球化主体的符号,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但是由于现代性语境下社会成员越来越个体化,人们越来越孤立以至于不能以一种统一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人们的利益也无法达到一种协调和统一,从而导致许多人会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而作壁上观。但其本质的原因还是由于全球性的文化趋同化而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衰弱,人们都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而经济理性成为人们采取一切行动最主要的准则。由此,现代社会中的爱国主义甚至已经根本无法在完全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发生,往往只能发生在个体或者群体之间。

3.爱国主义行动实施的新形式

传统爱国主义行动大多是直接的、武力的和面对面的,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冲突方式是脱域的、不在场的。在中国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时空场域中,清政府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在遭受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之时,唯一能采取的爱国主义行动方式只是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而从西方世界来看,传统的殖民掠夺方式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既然敌人是赤裸裸的侵略,那落后国家只能被动、直接地反抗,于是,落后国家的爱国主义行动就会以一种明刀明枪的形式直接、面对面地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武力较量。

现代性语境下,整个世界已经由信息网络的完备化做好了一切的“监管工作”,人的一切行动都以信任体系和专家系统提供的“照料”和“安排”为基础,所以就会使得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的“全景式监狱”的监控之下而无面对面的互动。人们之间这种“脱域”和“不在场”的特征,在以“家乐福事件”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只要有“家乐福”的地方聚集起来,高喊口号、高举标语反对“家乐福”以展示自己的爱国主义激情。但是,他们却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根本目的和要抵制的究竟是什么。

三、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

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实际上是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反应。而这种现代性语境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恐怕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实质,但是所有的人对这种已经深入其生活深处的现代性都会有自己的一种反应。吉登斯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就曾列举出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四种典型反应,其中之一是“针对已觉察到的危险之根源的实践性搏击”[6]。而同时现代性过程给世界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人们无法回避的“强力漩涡”,这个“漩涡”将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人都牵引入其中,人们作为有意识的主体有时候也试图去挣脱这种“牵引”和对这种“牵引”主动“搏击”,“家乐福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当然,这种“搏击”又可有以下具体的表现:

1.是人们在处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一种尝试

全球化可以被认为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全球化的趋势无疑是一种带有“普适性”的过程。这种“普适性”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都必须以同样一种方式来实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也已被发达国家预设好了,即后发展国家必须以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作为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这从实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广义的内涵),而这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就会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造成一种损害其主体性的冲击,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现代性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更多的是人们基于“民族主义”而对“全球化”进行的一种反抗。

2.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针对具体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反抗

全球化的经济是一种相当单一的发展模式,而各个国家又会具有各自具体的实际情况,所以许多人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本国所走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是其他国家为其制定好的呢?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制定都应该是“量体裁衣”,即充分地依据本国的现实国情而达到的一种不同以往、不同于他国的道路和模式。于是,人们对于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的抵制会集中于“全球化的代表”——跨国公司身上。这种反抗行动的实质其实是一种针对“全球化”的反抗。但就这种“示威式的对抗”能够惊醒更多的国人,使更多的人能够对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做更多的思考这个方面来说,意义是相当深刻的。

3.应较为全面地考虑现代性文化(狭义的内涵)对于现代国主义行动的实际影响

单从文化的狭义方面来理解,精神文化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道德习俗和科学知识水平三个层面,不管我们从哪个层面对现代性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即现代性的文化也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这种“普适性的文化”的必然结果就像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即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会以一种相同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持续下去。对于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感知的人类来说,这种结果应该是最具灾难性的。而针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尤其是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资本主义的自由化思想在此语境下,就有可能借着全球化这场“东风”有预谋地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所以,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下的人们,特别是我国民众在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像新华社的评论里所说的那样“应该理智地去爱国”,而不应该只是盲目地宣泄自己的爱国热情,不然就会给世界一种“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印象了。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古老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民族向心力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及团结奋斗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范围、行动等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具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更加突出了理性。爱国主义又是具体的、现实的。因此,在国际风云瞬间变换、国内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现实下,爱国主义行动的采取需要理性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3]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丹尼斯•史密斯.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的预言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7-18.

[5]格奥尔格•西美尔.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40.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1.

【篇二】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校园文化的涵义,并对如何以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涵义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我国对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设环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它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区域产生的,因此,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在校园这一范围内,由全体校园人在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态度、文化形式及物质形态的总和,是所有校园人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共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等。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单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校园文化一般还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诸如校园环境设计、建筑物的布局与风格、学设施配备等这些外在的物质载体多被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文化涵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二是观念文化层,指校园人的价值观、道德评判标准、学习态度、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三是制度文化层,是其部分观念层文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四是方式文化层,主要指学校中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有纪念意义的碑刻人物雕塑及校史陈列室等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笔者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校园文化,专指学校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主要通过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方面体现。所以说,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环境”,是校园的“氛围”,是校园的“生态”,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甚至是学校的灵魂。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提出了“泡菜坛理论”,即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这也正验证了我国古谚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以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建设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强调要把这一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中。这一体系有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就应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点。

2.1重视高校国防教育课程

高校国防教育,指的是在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教育对象进行的为了国家安全与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忧患意识教育,是社会国防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向大学生传授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就要把它纳入学校总体教学大纲,并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实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主要是由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两项必修科目及军事理论专题研究、定向运动等选修科目组成。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与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最本质的核心。教师应通过对大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历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的情感,培养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和安全而勇于献身的道德情操,在校园营造为国防尽义务而感到光荣的良好风气,促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团结奋斗。现在的大学生都有极强的个性,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军训期间有严格的训练、规律的作息生活、标准的内务管理以及各种评比竞赛,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观念的形成。

2.2增加爱国主义主题的文化知识宣讲

目前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大量地开展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讲座,给广大的学子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但是,素质教育讲座中却很少涉及爱国主义主题。因此,高校应该增加这方面的讲座,通过这类讲座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高校可以邀请航天英雄、军事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增加学生的国防知识和爱国热情,例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到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围绕学子们共同关注的国内社会热点和国际热点问题举办讲座,让他们及时了解和关注国际国内局势的新变化和新情况,掌握世界的变化信息及国内的热点发展趋势,例如拉萨3.14事件、台海两岸关系等;还可以通过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国旗的神圣,以及身为中华民族传人的伟大自豪感,激发学子们为祖国的强盛而奋发图强。同时,从2009年开始大学生成为征兵的首要对象,当兵成为体现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实践途径。如何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这既需要高校经常组织爱国主义文化知识宣讲,又需要高校开展对大学生服兵役的宣传工作。

2.3加强校园网络宣传

合理利用校园网络来弘扬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网络的迅速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多元性确实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文化一方面提高了文化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开阔视野,感受到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理。从理论创新到生活点滴,从新闻宣传到民间舆论,从轰动事件到先进人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通过网络信息,学生还能增长人文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高校要重视互联网、校园网,尤其是国防教育网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的变化和中国传统军事文化。

3.结语

大学是文化的圣地,是精神的传播源头。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在新世纪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下的新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又一途径,同时,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陶磊.聂自俊.浅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科技信息,2006,(5).

[2]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3]施一满.素质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中南大学,2006.10.

[4]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6.

【篇三】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摘要】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探讨什么是爱国主义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并从四个方面对郎平现象给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启示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郎平现象,全球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一、全球化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对全球化及其本质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化”成为国际上一个时髦术语,关于这个术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超越国界,扩大联系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自其产生以来一直由西方主导、推动,全球化也似乎等同于“西方化”、“美国化”,西方自然被认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人类社会从孤立的时代走入多中心时代,又从彼此分割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走向全球化社会时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的挑战。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如大规模的引进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引进资金,弥补本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利用国际社会的高级人才,加速实现本国的现代化等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如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一些幼稚的、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受到冲击,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被削弱,民族责任意识淡化,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决性受到挑战等等。

 二、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价值

什么是爱国主义呢?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各有看法。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者以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为基础探讨,研究爱国主义的内涵。中国地质大学朱桂莲博士从三个层面对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诠释,“一是在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内使用的爱国主义,即通常所说的爱国,这是一种爱国情感和基于爱国情感而产生的爱国行为所构成的系统;二是作为思想观念的爱国主义,这是一种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服务的理论体系;三是作为价值取向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包含在爱国主义中的共同的特性,即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包含信念、理想、人格的道德等内容。”【1】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不断地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在古代,爱国往往与至高无上的君权联系在一起,臣民把对祖国应尽的爱国义务转移到封建帝王身上,将忠君作为履行爱国义务的前提条件和途径,其爱国主义一般都有强烈的“忠君意识”和浓厚的“正统思想”。在近代,国家面临着危害,爱国就是救国救民,人们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逐渐摒弃忠君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反抗帝国主义的殖民思想和侵略行为。在现代,毛泽东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邓小平把爱国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江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完整的体系,科学的内涵,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现代的爱国主义揭示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强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及时代特征都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换和时代主题的转换而变化。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特点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和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仅仅有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还远远不够,还要把这种情感转化为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的行动。要想把这种自发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系统的爱国理论和实际的爱国、救国、强国的行动,使爱国情感达到由信念到行动的飞跃,就必须要有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使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具有与以往不同的鲜明特点。一是开放性。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紧密,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的精神品格,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二是理性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爱国理念与爱国情感淡化,缺乏理性的思考,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辩证地看待问题,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克服民族自大主义、虚无主义,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对现实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强大祖国。三是创新性。全球化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传统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针面临诸多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与途径,切实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郎平现象给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必须坚决摒弃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

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一种所谓的“爱国”理念灌输,一心以为留守本土就是爱国,漂洋过海、远离国土就是最不爱国的表现。祖国的一切荣辱与共,如同一根绳索无形地勒在我们的肩头上,让我们有一种炽热的麻痛感。而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感又让我们苦涩而又艰难地活着。狭隘的爱国主义源于对所处地域和血缘关系的本能留恋,而缺少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它直接用于论证对完美无缺的抽象国家的盲目的爱,并煽动人们的盲目排外情绪,用非理性和朴素情感的力量来压制理性的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中不合理的落后因素的批判和改造。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人们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141页)爱国主义需要有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中国的发展进步,必须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任何形式的排外意识和行为都会损害当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宗法主义、种族主义非但不能爱国,反而是中国发展的障碍。

(二)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

21世纪的竞争,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人才争夺已经成为欧美大国的战略国策。

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而公民个人的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更需要每一个公民深化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更深层次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并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全球化时代,文化和体育事业的联合已成大趋势。从足球领域而言,世界顶级俱乐部都是从全球范围内挑选运动员和教练,皇马、曼联、国米、切尔西雄霸足坛,莫不如此。诸强的实力甚至超过任何一支国家队,巩固了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地位。国际体育交流很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运动队主教练都是聘用制,男篮,曲棍球、击剑、花样游泳等都聘过外籍教练,并获益良多。而中国运动员国外任教是一种荣耀,这说明中国的体育得到了国际认可。郎平和中国女排,在新时期30年的历史上打下了特殊的时代印记。郎平退役后,一度到美国俱乐部任教。90年代初中期,中国女排处于低潮,郎平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执掌国家队,1995年到1998年的4年时间里,郎平将中国女排从低谷重新带上了世界排球强队的行列。出国任美国女排主教练,寻求个人发展机遇,同时直接间接帮助和激励了中国体育,不管是出国还是回国,郎平始终是爱国的,她很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国际人”的观念。

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利益增多,要求人们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求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五四时期,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说“爱人的运动比爱国的运动更重要”,自由主义旗手胡适说:“国家之上是人类”,都强调了爱国主义要与爱人主义结合起来。在现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统一的,培养“国际人”观念是对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国际人”观念主要包括人类一体意识,人类生存意识,国际和平意识和共同发展意识。

(四)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式、途径上要有所创新。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内容,如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国家利益为首的价值取向,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等。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观念碰撞,思想互渗,价值并行,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领域内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和创新。用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开启更为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育方式上,要弘扬与培育相结合,重在培育、灌输与引导相结合,重在引导、借鉴与创新相结合,重在创新等。而在教育途径上,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好的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之中,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1】朱桂莲,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郑志发,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2期

【主要参考文献】

【1】侯旭平,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简论,求索,2003年第6期

【2】张威,经济全球化与弘扬爱国主义关系探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杨秀香,民族精神与全球化,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吴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西藏发展论坛,2008年第3期

【篇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校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基地的价值,合理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情怀;教育

当前时期,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各科教学都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爱国教育渗透其中。对于语文而言,其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也是生命之声,更是文化的根基。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培养,统一语文学科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对语文教学的内涵进行挖掘,进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并进一步深化学科教学改革,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课前准备,挖掘教育素材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对每篇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进行挖掘,充分利用各个教育点,抓住开展教学工作的契机。对于每篇课文中,所包含的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括段落、句子、字词等,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控制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节奏,把握教育契机。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长城和运河》一文时,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可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进行该课文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字进行组词,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与长城以及运河有关的史实,了解他们的特征,激发其爱国情怀。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人间奇迹,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绽放学生心灵之花的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长城与运河的了解,了解其宏伟壮观的景象,感叹祖国山河的壮丽,进而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教师通过在课前精心准备,从而准确把握课文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与知识点等,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进而更加自然地开展爱国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研究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将作者的体验内化为学生情感培养的素材,需要对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认真了解,激发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体验经历,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中,要求教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进而对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态与情感等进行深切体会。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詹天佑》一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句子,开展课堂教学。比如“遇到困难,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描述的是詹天佑不畏艰难的动力根源。原因在于这条铁路的意义非同寻常,这是中国自主修建的首条铁路,是民族气节的象征,铁路的质量与国家及民族声誉密切相关。如果铁路修的好,可以大大提升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也体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为祖国荣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高尚情操。学生阅读时,也会感受其中的民族精神,也会为詹天佑感到骄傲,進而向其学习。

通过研究课文的写作背景,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教育素材,深化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爱国情感,从中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份情感,从而更好地落实爱国情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把握课堂,渗透爱国主义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将爱国主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其中。在很多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并给出非常高的赞美与评价,教师此时就可以开展爱祖国河山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分析课文思想情感时,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受这份爱国激情,陶冶情操。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存在很多爱国教育元素。首先,南沙群岛本身的风光非常秀丽,可以用星罗棋布和碧波浩渺来形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也能感受南沙群岛的风光。其次,南沙群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但是却长期被菲律宾等国所觊觎,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上述两个方面为教学切入点,对学生爱祖国河山、爱南沙群岛的情怀进行教育,最终取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效果。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握好爱国主义教学的契机,掌握好教育方法,恰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并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需要树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为学生成长做好准备。在开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注重爱国情感的渗透,不断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更加有效地渗透爱国情怀,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进而达到预期的爱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逄宗宝.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3(09).

[2]姜金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3(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65492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