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山雨主要内容20字

大自然 时间:2011-03-30

【www.jinghuajt.com--大自然】

山雨主要内容20字篇(1):《山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写得好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山雨》教学设计吧!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了解山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注重积累词语。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山雨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欣赏画面,感知美
  1.利用书中插图及教师准备的有关山雨的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意境,导入课题“山雨”。
  2.结合画面意境,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抒发美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将山雨美景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一起步入“山雨”。
  (美好的画面意境已拉动学生的心弦,学文在兴趣盎然中开始。)
  二、推敲词句,理解美
  1.自读课文,用“----”画出体现雨特点的词句。
  用“====”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用“_____”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三个层次的画词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学习方法。
  (1)抓住课文中拟人、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山雨的特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2)抓住课文中对山雨来时,下时,去时3个层次的描写,了解其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抓住对山雨的直接描写如声音,间接描写如山林的色彩,来了解山雨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传神的词语,优美的词句展示了课文中的美,好好引导学生口味这些词句,推敲其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塑造的美。同是学习作者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优美词句。)
  三、入境美读,体验美
  1.想象练读。
  2.教师范读。
  3.情感朗读。
  4.同学评读。
  5.小组赛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感情朗读,是对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一次升华。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物化自我,达到了与作者心灵相通。)
  四、课堂练习
  1.将课文中拟人句、比喻句抄下来。
  2.形近字组词。
  辨( ) 透( ) 燥( ) 宛( )
  瓣( ) 秀( ) 躁( ) 婉( )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优雅??( ) 仿佛??( )
  宛若??( ) 欢悦??( )
  五、实践活动
  仿照《山雨》写一篇小短文。恰当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山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山雨教学设计
2.《山雨》优秀教学设计
3.山雨教学设计模板
4.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5.小学语文《山雨》优秀教学设计
6.小学六年级《山雨》教学设计
7.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设计
8.小学六年级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9.六年级上册语文《山雨》教学设计
10.《山雨》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山雨主要内容20字篇(2):2017年九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0分)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句子。(4分)
  (1)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李清照的《武陵春》化虚为家,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绝妙佳句是 , 。
  (2)辛弃疾的《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充分表达作者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句子是 , 。
  (3)《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 , 。”
  (4)古代有不少写“”的诗篇,请你写出两个含“”字的诗句。(要求出自不同的诗篇,课内外均可。)
  ①
  ②
  2.下列加点字注意有错误的一项是(1分) ( )
  A.旁骛(wù) 亵渎(xiè) 恪尽职守(kè)
  B.庸碌(lù) 扶掖(yè) 重蹈覆辙(zhé)
  C.狡黠(xiá) 滞碍(zhì) 咬文嚼字(jué)
  D.拮据(jié) 栈桥(zhàn) 精血诚聚(jù)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
  ①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 ,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②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 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③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 出迷人的风姿。
  A.监测 维护 显现 B.检测 维护 显见
  C.检测 维持 显现 D.监测 维持 显见
  4.在下面语段上填上关联词语。(1分)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喜欢用肉眼去看木头的年轮。 真正去认识一棵树, 必须从枝叶到根本,从过往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 只从细微末节着眼, 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
  5.在下面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只填序号)(1分)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清凉的雨丝, ;让那安闲的雨丝, ;让那多情的雨丝, ;让那无声的雨丝 。
  ①抹去你思维的俗 ②诉说你心中的爱 ③洗去你心灵的尘 ④拔动你心底的弦
  6.在第一道横线上写三句话,扩展“四季”的内容,在第二道横线上填 上合适的话收束这个语段。3’
  其实人生也如四季: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 。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广故数言欲亡。 数: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9.从选文看,起义的第一步是 ;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 。(2分)
  10.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11.这段文字写的是起义开始的情形,能准确表示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词语是 、 、 (2分)。
  12.回顾全文,有一句话既表现陈胜豪壮的性格和反抗的信念,又能表现他出众的宣传才能。试将这句话默写下来。(2分)
  (二)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14.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2分)
  15.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2分)
  16.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播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犍,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7.选段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
  18.选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2分)
  19.第二段中加点词语“这种情况”指什么?(2分)
  20.作者认为发挥创造力,运用知识有哪些需注意的问题?(3分)
  21.请从生活中再搜集一例,证明有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尝试,就会有创造性思维。(3分)
  (二)
  读书养气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吸取气,汲取一种激荡于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欧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而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气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了。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一开始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透,其人性便会改变,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脚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须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2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 。(3分)
  23.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24.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3分)
  25.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3分)
  (三)
  男孩别哭
  门前有溪,稍远有河,被山岭围着,村只得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度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睛出雨归的劫数。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生的命运,都得是这种结局。有什么办法呢?
  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禾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肩上的担子这么重,家还这么远,路又这么崎岖。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妙巧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印象最深的是十岁那年秋天,独自一个担着柴禾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禾里,要享受坐滑杆的感觉。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寞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战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亲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缕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秩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套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
  26.本文写景的手法很多,请你举例说明其中的一个特点及其作用。(4分)
  27.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28.将结尾第二段中“父亲对我吆喝道”改为“父亲对我亲切地说”会影响原意的表达吗?说出理由来。(3分)
  29.你认为文章结尾引出美国影片《男孩,别哭》,并交代主人公“死了”这一结局的用意是什么?(3分)
  30.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请你至少从两个角度分别举例加以说明。(3分)
  四、写作实践(共50分)
  31.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
  ①“书”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作文主要内容只要与“书”相关,都符合要求;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
  ③题目自拟。

山雨主要内容20字篇(3):聊城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中考的的复习一定要全面,不管是基础知识点还是文言文、课外阅读和写作,我们修要通过做试题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犷野(guǎng) 蓦然(mù) 尽态极妍(yán)
  B.御聘(pìng) 绯红(fēi) 妄下断语(wàng)
  C.缄默(jiān) 煞白(shà) 藏污纳垢(gòu)
  D.嗔视(chēn) 逞能(chéng) 怏怏不乐(yàng)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B.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拔涉了二三十年。
  C.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原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
  D.“正确的答案不只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根深谛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①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业 。
  ②在现实中盲目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说明他 能力太低。
  ③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三年来 的关爱?
  A.采用 鉴赏 无微不至 B.采用 鉴赏 无所不至
  C.沿用 鉴定 无所不至 D.沿用 鉴定 无微不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再一次明确了这样的道理:勤奋、踏实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B.智能手机一般均内置新版软件移动视窗操作系统,并拥有通话、上网冲浪和观看视频等。
  C.校运会上,李杰用相机把参赛同学拼搏的身影和助威鼓励的话语一一摄入镜头。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5.选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一座城市的底色其实就是它的文化底蕴,然而,文化是需要沉淀的。好的文化沉淀是历史造就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缺一不可。一座古老的城市必然有着 ,这是天时;有着 ,这是地利;有着 ,这是人和。当城市的 和 交融在一起,就积淀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①不会轻易消失的遗址、遗迹 ②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与勤劳的人们
  ③历史文化 ④自己不间断的历史 ⑤现代精神
  A.①②④③⑤ B.②①④⑤③ C.④①②③⑤ D.④⑤②①③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 B.客谢之(谢:感谢)
  C.监试者异之(异:惊奇) D.以病去(去:离职,离开)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朗之内外(助词,的) B.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介词,因为)
  C.稍稍宾客其父(代词,指仲永) D.今寇未至而先徙 (连词,表并列)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B.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抢掠。)
  C.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现在您离开那里而迁居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躲避朝廷灭亡的期限罢了。)
  D.朗躬巡视,致医药。(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
  9.选出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他的父亲利用他的优势,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B.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D.他的父亲认为仲永有优势,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10.选出下列对A、B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仲永小时候就善于作诗,文理皆有“可观”,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天赋。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是因为他胃口不好。
  D.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第Ⅱ卷 非 选 择 题 (共97分)
  三、古诗文与名著积累(共17分)
  11.积累。((1)—(4)每空2分,(5)每空1分,共12分)
  (1)夜来南风起, 。(《观刈麦》白居易)
  (2) ,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3)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安石)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诸葛亮《出师表》)
  (5)《相见欢》李煜中“ , , , ”
  化抽象为形象,含蓄的表现了诗人失去自由,囚禁生活的孤凄悲凉,亡国之痛和离家之愁。
  12.名著(5分)
  (1)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写出语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并指出文段出自哪部名著。(2分)
  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2)写一段话介绍《水浒传》、《繁星 春水》的其中一部,要求至少用到以下备选词语中的两个。(限70字以内,含标点)(3 分)
  备选词语:大气磅礴 清新淡雅 曲折跌宕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情韵悠长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第13-21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第13-21题。
  (一)土(14分)
  张金刚
  ⑴土,包容而神奇。可萌芽的种子,欲生长的秧苗,只要投入土的怀抱,他都会倾尽所有,滋养其绽放生命的精彩,不管那些生灵天生高贵或是卑微。
  ⑵着实难以置信,被踩在脚下、其貌不扬的泥土,竟会拱出绿色柔嫩的芽子,捧出娇艳缤纷的花朵,育成参天葳蕤的大树,奉上营养美味的果实,如魔术、童话般梦幻,不可思议。但任鲜花与赞赏加身,土都依然低调、无言。
  ⑶然而,土却是真实的,不会有丝毫欺骗。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大葱不会长成西瓜,种下黄金不会再长黄金,因此“小猫种鱼”只有失望,相信奇迹也终是美梦一场。兼容无私但又淳朴诚恳,这便是土的禀性和情怀。
  ⑷土地与农民,相依相生,结下了亘古绵延的绝世情缘。农民最懂土地,会应时地春种、夏管、秋收,留足一冬的覆雪沉睡、休养生息,来年再度耕耘、呵护。土地也最惜农民,只要风调雨顺,他总不会辜负汗滴入土的辛勤、低头叩首的虔诚,用一地金黄、一派丰收回报劳作的农民。当然,谁要偷懒,歉收便是惩戒。
  ⑸正因如此,父亲对养育了全家老小的土地,总是心怀眷恋,难以割舍,几次劝说,都难以说服他跟我进城。说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丢下不管,让草给吃了,这岂不是忘恩负义;他摸透了土地的脾性,如朋友一般,进了城岂不孤独、闲得慌。我懂父亲,便尊了他的意愿,守着土地老友安度春秋。
  ⑹当然,父亲更懂我。每每对他提及市场上的蔬菜、肉类没味道且不安全,父亲都会大包小包带一堆“土货”过来,笑谈: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总归好这口,老家有地,不愁没的吃。那行头、那口气,真如挂着蒜辫、拎着大葱的赵本山得意地说:这好东西,给钱都没处买去。
  ⑺这些“土货”,乍一看,色泽、个头、外表真没市场上的洋气、耐看。西红柿长得歪七扭八,土鸡蛋个小且带着鸡粪,豇豆疙疙瘩瘩偶有虫眼,韭菜叶子狭细杂着黄叶,一看就是没打过农药、激素,没整过容的绿色食品。一下锅,一入口,土里吧叽的土货,华丽转身、香艳无比。西红柿炒鸡蛋,殷红伴着嫩黄,酸香爽口;韭菜馅饺子,翠绿隐透,风味浓郁;土鸡炖汤,油花焦黄,鸡汤鲜香,令人垂涎。这纯天然、无污染的“土货”,土得有营养,土得有滋味,融入了浓浓的亲情、乡情,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洋货”自是珍贵万分。
  ⑻崇尚回归的现代人,对土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愫,若即若离,充满暧昧。喜欢“土货”,可谁愿重返土地,连进城的民工都不愿回乡种田;“开心农场”火极一时,不过仅是一道窗口,借以透气罢了。故而,将周末驱车进山下乡,拥抱自然,奉为时尚新潮;周一不得不又被城市淹没。那些沾着泥土芬芳的石子、山货或是记忆,倒是足可安顿、抚慰心灵。
  ⑼我一直相信,艺术越接近泥土,接了地气,才越有生命力。源自泥土煅烧的陶器、瓷器,被土埋得越久越是珍品;不假修饰的“原生态”唱法独树一帜、奉为天籁,土得掉渣儿的“山药蛋派”影响依旧,扎根乡土的地方戏经世不衰……
  ⑽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张罗着想办本文学期刊,定位便是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乡土民风,不求高雅,不怕“土气”。因为,我们都是曾亲近过土地,懂得土地的博大厚重,对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不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纯粹、伤怀。先前我不懂,只有远离了故土才体味得真切,也明白了游子为何只因一?g家乡土、一杯家乡水,便泪眼婆娑。
  ⑾传说,人是女娲用泥而造,生就与土结缘。打小我便在土里滚、土里爬,沾了一身土气,老婆笑我土老帽儿,但却爱上了我如土一般的真诚、包容、厚道。年迈的父亲脚沾泥土进城,我备感亲切;他常说:土地养育了咱,希望咱们百年之后都入土如安,叶落归根。我含泪点头,深知他心。
  13.阅读⑷⑸段,说说农民与土地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3分)
  14.第⑵段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15.第⑺段写“土货”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6.纵观本文,概括作者对土地怀有深情的原因。(3分)
  (二)美和美的东西(9分)
  蒋孔阳
  ⑴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⑵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⑶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⑷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⑸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⑹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鞯氖焙颍?跫?煌???途哂胁煌?拿馈6?倍鸥π吹剑骸昂糜曛?苯冢?贝耗朔⑸?K娣缜比胍梗?笪锵肝奚?!闭馐钡挠辏?梢运凳敲赖摹?墒堑倍鸥π吹溃骸按餐肺萋┪薷纱Γ?杲湃缏槲炊暇?W跃?ヂ疑偎?撸?ひ拐词?斡沙?”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⑺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⑻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等同于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⑼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7.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8.第⑶段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9.本文条例清晰,结构严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4分)
  (三)古怪的重水(7分)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 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 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 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人们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力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20.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3分)
  2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五、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作文题“就从 开始”的空格上可以填入“那一刻”、“校道”、“握手”等词语,表达你对生活的理解,抒发人生的理想,感悟人间真情……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填入其他词语(所填词语不超5个字),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③不少于5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C)(2分)
  A.蓦然(mù)为蓦然(mò);
  B.御聘(pìng)为御聘(pìn);
  D.逞能(chéng)为逞能(chěng)
  2.(A)(2分)
  B.“长途拔涉”的“拔”为“跋”;
  C.“左右逢原”的“原”为“源”;
  D.“根深谛固”的“谛”为“蒂”
  3.(A)(2分)
  采用:采纳应用;沿用:继续使用(过去流传或者遗留下来的法则、方法和制度)等。
  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鉴定:鉴别审定事物的真伪、优劣。
  无微不至:无论如何细微,都能周全照应,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
  4.(D)(2分)
  A.一面对两面。勤奋、踏实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不是失败的关键。
  B.成分残缺,“拥有”没有宾语。
  C.搭配不当,“相机”无法将“话语”摄入“镜头”。
  5.(C)(2分)
  “自己不间断的历史”与“天时”搭配,“不会轻易消失的遗址、遗迹”对应“地利”,“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与勤劳的人们”对应“人和”,所以前3空是④①②;“历史文化”与“现代精神”既是时间的先后也是“文化”表现到“精神”实质的逻辑关系,后2空为③⑤。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6.(B)(2分)“监试者异之”的“异”,是指“对……感到惊奇”。
  7.(D)(2分)“今寇未至而先徙”的“而”为连词,表转折。
  8.(C)(3分) “彼”“此”具体所指为“野王”“温县”,“朝亡之期”应为“早晨死亡的期限”。
  9.(B)(3分)
  10.(C)(3分)“胃口不好”是文中所没有提及的。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
  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后来)司马朗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第Ⅱ卷 非 选 择 题 (共97分)
  三、古诗文与名著积累(共17分)
  11.积累。((1)—(4)每空2分,(5)(6)每空1分,共12分)
  (1)(2分)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白居易)
  (2)(2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3)(2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安石)
  (4)(2分,每空1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5)(4分,每空1分)《相见欢》李煜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化抽象为形象,含蓄的表现了诗人失去自由,囚禁生活的孤凄悲凉,亡国之痛和离家之愁。
  12.名著(5分)
  (1)(2分) 阿廖沙 《童年》 (1空1分)
  (2)(3 分)(能兼顾体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为佳)
  例1:《水浒》是一幅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壮丽画卷,小说大气磅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不愧为一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
  例2:《繁星 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又情韵悠长,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
  四、现代文阅读
  (一)
  13.农民与土地相依相生,结下了亘古绵延的绝世情缘(1分);农民最懂土地,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1分);土地也最惜农民,以丰收回报农民的辛勤付出(1分)。
  14.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两种即可得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泥土的神奇(1分),增强了语句的气势(1分),表现了作者对泥土的赞美之情(1分)。
  15.对比(1分),拿华而不实的洋货与融入了亲情、乡情的土货进行对比,将洋货的洋气、耐看与土货的土气、难看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土货的美味与珍贵(1分),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故乡亲情的眷恋与赞颂(1分)。
  16.土地具有兼容无私又淳朴诚恳的禀性和情怀(1分);土地与农民相依相生,养育了辛勤劳作、眷恋它的人们(1分);土地承载着艺术的生命力,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与乡情(1分)。
  (二)
  17.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2分)
  18.充当事实论据(1分),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常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这个观点(2分)。
  19.首先,提出论题:什么是美(1分);接着,阐述人们常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1分);然后,论述为什么不能把美的东西当成美(1分);最后,得出结论: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1分)。(评分说明:要有表示过程的标志性词语,要结合每一段的内容。)
  (三)
  20.①说明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②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③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每点1分)
  21.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1分)。首先说明重水的特点及构成(1分),再说明重水的分离方法(1分),最后说明重水的用途(1分)。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逻辑顺序。
  五、作文(50分)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5811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