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尔德节

高考作文真题 时间:2011-04-02

【www.jinghuajt.com--高考作文真题】

尔德节篇(1):东乡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在中国甘肃省生活了一群比较有特色的人民,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畜牧业,他们的姓名带有浓郁伊斯兰教色彩。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小编说的是哪个民族了吧?没错,他就是东乡族。今天小编主要来介绍东乡族的传统节日。
  东乡族的传统节日
  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每过了年逐月轮换,一年12个月,每个月36年后循环往复一次。这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乡族的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守拉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历9月是戒斋的月份,9月因此称之为斋月。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饮不食,不准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称为“封斋”。伊历10月1 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或称“尔德节”。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除了去清真寺聚礼以外,还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邻里间相互上门做“赛俩目”,互相问安。妇女们则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送亲友,互相拜节问候,这样庆祝三天,非常隆重。
  古尔古尔邦节
  乡人称之为“阿也”,“阿也”东乡语意指节日的意思。这一节日,一般在开斋节后72天举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经济条件允许的,过古尔邦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或羊庆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请众乡亲在家里共餐,或奉送给清真寺和每个邻里亲友。古尔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许独家享用;即便是上门的乞丐,也要一视同仁,让他吃饱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尔邦节必宰羊,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无子,苦苦祈求安拉赐子,果然得应,取名伊斯马仪。但依布拉欣梦见安拉示意让他献祭回报,梦醒后,依布拉欣用儿子献祭,他的忠诚感动了安拉,便赐羊代赐儿子,这是宰牲节的来历。伊斯兰教信徒过这个节日是为了表示对安拉的恭敬顺从,效法依布拉欣,随时为主献出一切。东乡族人在古尔邦节这天,不分富贵贫贱,坐在一起聚餐,显示着民族的和睦团结。
  圣纪节
  纪念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节日,在伊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诞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过圣纪节一般的纪念方式是举行各种形式的家会,诵读《古兰经》。过圣经一般要宰羊、宰鸡,大家共食。有的聚众在清真寺、拱北里过,有的则在自己家里办。阿守拉节:“阿守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省“10”即伊斯兰教教历的1月10日,相传,真主在这一天造化了人类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后,在这一天重新相会。东乡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视阿守拉节。在东乡,阿守拉节主要是妇女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主妇轮流操办。一个村里,哪位掌家的妇女吃上鸡头,就轮到她操办,其余各家各户只出一些小麦和清油。男人们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后,简单一吃就走了。剩下妇女和儿童,边吃边说边笑。对东乡族妇女来说,“阿守拉”还有粮食节的寓意,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这一点与宗教无关。
  粮食节
  东乡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的阿术拉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东乡族阿术拉节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届时,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即走开。节日里吃一种东乡语叫“罗波弱”的肉粥,寓有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祝愿。
  东乡族的由来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
  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早在明末清初时期,东乡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县市及新疆伊犁州,宁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5000。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东乡族、撒拉族以及保安族,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与回族关系密切。裕固族则属回纥后裔,归突厥语族,属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划为蒙古人。但由于近代的语言的发展,形成了以语言划分民族的范例。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

尔德节篇(2):回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计算的,也就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回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回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伊斯兰教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现在回族多用太阴年计算。
  一 回族的开斋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匐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现在,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人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回民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一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点)的寺师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敲打,催醒人睡的人赶忙起来,洗手、洗脸、漱口,做封斋饭。
  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还是饥肠辘辘,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不许在斋戒的期间,大量过分地漱口,呛鼻子,更不许口噙水果糖之类的食物。平时抽烟的人在斋月里也要坚决戒掉。做饭的人或搞饮食业买卖的人,可以品尝,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为了滋补、壮阳、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在斋戒期间行房事、遗精(梦遗除外)等都算是破斋,这一天斋也就无效了。
  据说,这样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斋月二十七,是回族群众很重视的“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
  “盖德尔”是阿拉伯语,即“前定”和“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兰经》通过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给穆罕默德。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清真寺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
  有些地区在这一夜还张灯结彩,互赠礼品,庆贺“盖德尔夜”。
  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士尔”钱,即交纳课税。
  回族群众认为,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士尔”钱,便失去了帝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认为是自封了一月斋。因此,回族群众一般都愿意履行这种义务。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早晨八点以后,回族群众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他们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难怪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1935年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中,记下了这个隆重庄严的场面:“……这一回却详细地看了一个回族过年。这个年,给人的印象大可注意。这个大典的举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左右,西宁附近的回民男子,都先后齐集在马步芳平日练兵的校场。我看不到一个人在指挥他们,而他们老老少少却自动向西方坐成很整齐的行列。一种庄严的伟大形象,透入每个参观者之心中。此时北风劲烈,记者重裘无温,而席地而坐整万回民,却没有丝毫浮动气象,不能不谓难能可贵。这个大典表现了几种非常大的意义。第一,回族内部的团结太好了。这成万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动的组合成功,而所有礼拜及大典中各种活动,没有不万众一心,动作一致的,那天天气如此之冷,因为搬运播音机差不多耽误了两小时,旁观的人许多已经受不了,相率退去,回民中却没有一个半途而逃。”
  范长江只记述了会礼中的情况。
  我们知道,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匐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匐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最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民,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会礼后,除上坟、诵经外,全家吃“粉汤”。最后成群结伴,互拜节日。
  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
  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互拜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民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如辽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要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在节日里摔跤、扳手腕、拧指头、打扑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开斋节,回族群众休假一天。党和政府的领导人还带上礼品到清真寺里慰问,并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商业部门在节日里给回族增供面粉、食油、牛羊肉,做各种清真糕点等,给节日增添了不少光彩。回族群众非常感激。
  二 回族的古尔邦节“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我国回族人民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来历内容,长期发展演变的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多重复合的内容,已与单纯的宗教节日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一般较大,多以村、乡、镇、巷等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照传统习惯要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节前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的服装,欢乐地奔跳。
  节日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匐带领全体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在聚礼中,大家要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匐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色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我国穆斯林在斋月吃肉、在古尔邦节宰牲的这种习俗,过去是普通中国人所诧异的,而对伊斯兰教义有正确认识的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特别点出这两件事,说是“食肉作斋,以杀牲为功德”。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匐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歌曲。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唱“花儿”。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一般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回族知名人士、阿匐等人参加。我国人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回民放假一天,并给城镇户增供羊肉、香油、优粉等,予以特殊照顾。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回族节日幸福、快乐,增进了民族团结,给回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
  回族的名称来历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从文字的演化上讲,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围缩小了。
  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可参见《太平广记》等唐代的记载),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则多认为是“回回”是“回纥”、“回鹘”的异写或音转。唐代的在华胡人中,还有波斯和中亚小国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们是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来。《四夷馆考》中说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元代之前,“回纥”、“回鹘”和“回回”,这三个词在的汉语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几乎是同义词,在不同作者的汉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亚和波斯一带人群,用回回一词称呼来自回鹘地带还往西的人则显得更多一些。宋元时期,分布在中东部的回回(粟特、犹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较多)以及部分回纥、回鹘被称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带的部分回鹘、回纥或回回,则联合当地一些民族西迁后形成畏吾儿,还有的发展成为塔吉克、乌兹别克等西域民族。此际,胡人、回鹘、回纥这类称谓,在史书记载中基本消失。“回回”一词明朗起来,在官方的诏谕和汉文记载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为“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这类字样。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汉语史籍中除了指已经定居在中国境内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儿”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葱岭以西、黑海以东”——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区。宋元以至明清期间,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从这一地区入华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几乎都自然的归入回回人里。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带分分合合,时而统一为一个国家,时而分裂为诸多小国,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族群在语言和文化的细部上存有差异,但整个文化面貌和人种上则大体一致,也都有禁食猪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传统。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汉文记载中并用,如《大明律》有关律条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释文。但也有使用“回辉”的现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内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也有“回辉氏”一语。明万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礼拜寺“敕赐礼拜寺记”碑中,回族自称为“回回”,这是目前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称的最早证据。实际回回做为自称的年代比这早得多,只是由于相关历史文物、记载被毁坏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字狱有直接的关系。
  回族一词做为民族称谓,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出现在清乾隆时代。乾隆《重修肃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纪略”叙述哈密人口向肃州地方的迁徙时写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时徙居肃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再往后的年代,“回族”做为民族称谓使用越来越普遍,仅在官方记载中的例子就不胜牧举。
  回族的饮食禁忌
  要真正的享受回族清真美食,就要了解回族饮食的习俗讲究。在饮食方面回族严格禁食猪肉和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皿,并严格禁酒,牛羊肉在回族饮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回族认为羊是洁净的动物。回族人主食中特色食品主要以面食见长,回族人接待宾客,给孩子过满月,婚礼宴请和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都要炸??樱?拖阋允厩熳;刈逵胁谎?恚?怀灾砣獾慕?烧庵窒八资谴右了估冀痰陌⒗??氲捍?宋夜?摹T?吹陌⒗??氲喝瞬糠质巧衬?筒菰?⒕用穸家杂文廖??⑺?欠拍僚Q蚵嫱眨?挥醒?淼南肮撸?刈迨且桓鋈?裥叛鲆了估冀痰拿褡濉R了估冀淌且桓鲎⒅匚郎?⒔簿课郎?⒂幸欢ㄒ?辰?傻淖诮蹋?钪饕?慕?稍从凇豆爬季?返墓娑ā;刈宄??灾砣馔猓?辜伞白运牢铩薄⒀?旱取<词故桥Q蜃运赖模?穸乘馈⒃宜赖亩疾荒艹浴T?蚴钦庑┳运赖亩?锏难?好挥写犹迥谌?苛鞒觯??褐心衙庥胁《荆?了估冀讨??越?剐磐匠杂谜庑┒?鳎?浅鲇凇爸厥尤说男粤榇拷嗪蜕硇莅踩?薄
  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必遵的教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规的内容逐渐变成信仰该教的各民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这又成为该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我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十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习惯。现在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已成为全世界十亿多穆斯林们的共同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禁饮浊水,回族对水有特琳的感情,尤其是泉水和自来水,井水。这些水清洁,凉爽,没有污染,能够保障人们的健康、在一些回族的聚居的地方,有专门的水井,井口用砖砌上外沿,加盖、有公用的水桶。以防各家各户的水椭把病菌或脏东西带入井内。回族还有禁忌麻醉品的习俗,这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回族人民禁烟酒。
  抽烟喝酒视为恶习,一般家庭亦无烟酒招待,如果在老人面前抽烟喝酒,会引起老人反感而疏远感情,赌博是回族的一个大忌,认为是“大罪”“秽行”“恶魔的行为”这种意识和情感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进步的。回族人民特别爱清洁,讲卫生,回族有“大净”“小净”的习俗。估兰经》上说“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应该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应该摩头、冼脚、洗止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回族的“大净”“小净的习俗,既有信仰意识,又有对生活的追求。“大净”的做法足:先做“小净”(不洗脚),然后沐浴全身。顺序是:先冲头,再右半身,左半身,然后下身,最后冲洗两脚。“小净”的做法是:先冼两便(肛门和生殖器)、在洗两手至手腕。再摸头、,摸耳,摸脖颈,最后冼右脚和左脚。所用的工具是“汤瓶”和“吊罐”吊罐吊在背后的房梁上、地下一个小水池子,有下水道通往屋外,越似淋浴设备,“汤瓶”用来洗手洗脸,一般不用脸盆。回族特别注意经常用温水洗两便、无疑是对一些炎症的发生和疾病的传染、有着不可轻视的预防作用。
  有关饮食行为如做饭做、盛饭、倒茶、吃喝之前、须以阿拉伯语默念“比斯命亮”(奉特慈普慈的真主之命)一语,否则视为“糊涂”;一切动作的进行都需顺手干,严禁背手干。敬茶、端饭要用双手,单手端饭递茶是不尊敬人的表示。严禁抛洒饭菜、馍渣、洒在桌子上的食物(尤其是面食),一定要捡起来吃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尔德节篇(3):回族春节风俗简介

  中国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很不一样的,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回族春节风俗简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回族的节日习俗【1】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计算的,也就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伊斯兰教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现在回族多用太阴年计算。
  一 回族的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匐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现在,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人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回民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一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点)的寺师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敲打,催醒人睡的人赶忙起来,洗手、洗脸、漱口,做封斋饭。
  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还是饥肠辘辘,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不许在斋戒的期间,大量过分地漱口,呛鼻子,更不许口噙水果糖之类的食物。平时抽烟的人在斋月里也要坚决戒掉。做饭的人或搞饮食业买卖的人,可以品尝,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为了滋补、壮阳、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在斋戒期间行房事、遗精(梦遗除外)等都算是破斋,这一天斋也就无效了。
  据说,这样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斋月二十七,是回族群众很重视的“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
  “盖德尔”是阿拉伯语,即“前定”和“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一夜,安拉把全部《》通过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给。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清真寺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
  有些地区在这一夜还张灯结彩,互赠礼品,庆贺“盖德尔夜”。
  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士尔”钱,即交纳课税。
  回族群众认为,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士尔”钱,便失去了帝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认为是自封了一月斋。因此,回族群众一般都愿意履行这种义务。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早晨八点以后,回族群众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他们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难怪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1935年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中,记下了这个隆重庄严的场面:“……这一回却详细地看了一个回族过年。这个年,给人的印象大可注意。这个大典的举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左右,西宁附近的回民男子,都先后齐集在马步芳平日练兵的校场。我看不到一个人在指挥他们,而他们老老少少却自动向西方坐成很整齐的行列。一种庄严的伟大形象,透入每个参观者之心中。此时北风劲烈,记者重裘无温,而席地而坐整万回民,却没有丝毫浮动气象,不能不谓难能可贵。这个大典表现了几种非常大的意义。第一,回族内部的团结太好了。这成万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动的组合成功,而所有礼拜及大典中各种活动,没有不万众一心,动作一致的,那天天气如此之冷,因为搬运播音机差不多耽误了两小时,旁观的人许多已经受不了,相率退去,回民中却没有一个半途而逃。”
  范长江只记述了会礼中的情况。
  我们知道,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匐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匐带领游祖坟,念锁儿(《》选读),追悼亡人。最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民,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会礼后,除上坟、诵经外,全家吃“粉汤”。最后成群结伴,互拜节日。
  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
  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互拜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民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如辽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要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在节日里摔跤、扳手腕、拧指头、打扑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开斋节,回族群众休假一天。党和政府的领导人还带上礼品到清真寺里慰问,并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商业部门在节日里给回族增供面粉、食油、牛羊肉,做各种清真糕点等,给节日增添了不少光彩。回族群众非常感激。
  二 回族的古尔邦节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我国回族人民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来历内容,长期发展演变的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多重复合的内容,已与单纯的宗教节日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一般较大,多以村、乡、镇、巷等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照传统习惯要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节前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的服装,欢乐地奔跳。
  节日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匐带领全体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在聚礼中,大家要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匐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色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我国穆斯林在斋月吃肉、在古尔邦节宰牲的这种习俗,过去是普通中国人所诧异的,而对伊斯兰教义有正确认识的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特别点出这两件事,说是“食肉作斋,以杀牲为功德”。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匐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歌曲。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唱“花儿”。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一般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回族知名人士、阿匐等人参加。我国人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回民放假一天,并给城镇户增供羊肉、香油、优粉等,予以特殊照顾。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回族节日幸福、快乐,增进了民族团结,给回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
  三 回族的圣纪节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相传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
  伊斯兰教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
  由于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伊斯兰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的诞生而举行。我国新疆有些回民也过圣纪节。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的生平事迹,而后吃喝游玩一天。重庆市的一些回民过去每到圣纪节前夕,先请教民在晚拜后来清真寺赞圣,清真寺门口、大殿以及周围张灯结彩,教民们“飨以盛馔而散”。这天晚上的菜以炒牛肝为最味美。第二天为正式纪念日,由众教民正式举行。
  我国其他地方的回民一般都将“圣诞”和“圣忌”合并纪念,俗称“圣会”。特别是西北地区过圣纪节时,侧重纪念逝世日,就像给先人过周年一样,诵经念“尔麦里”,以示怀念。
  节前,由清真寺里的主持阿匐讲一下过节的重要性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节日里,清真寺张灯结彩,挂起横幅,横幅上一般都用阿拉伯文书写纪念的字样,有的还写圣纪大会标语。1990年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市皇城清真寺参加圣纪节,寺院里张贴着醒目的标语:学习穆圣高风亮节的伟大情操,学习穆圣伟大谦逊的品德,学习穆圣大公无私的优良作风,学习穆圣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穆圣廉洁俭朴的美德等。
  这一天,回族群众聚集在清真寺诵经、赞圣、礼拜,并由阿匐宣讲的生平简历,功绩品德,以及在传教中所受种种磨难和许多智勇、善辩、善战的生动历史故事,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
  这一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意即仟悔)。回民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做讨白的要痛改前非,求主饶恕,有过就改,誓不再犯,决心立功,矢志不移。
  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总之,回族过圣纪节的特点是众人赞圣,众人捐散,众人一起来吃饭,表现了回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喜悦的心情。
  四 回族的其他节日
  回族除了过三大节日外,回族聚居区的穆斯林还过法图麦节、阿舒拉节、登霄节等。
  (一)法图麦节
  回族的法图麦节在每年的斋月十四,即伊斯兰教历九月十四日。为纪念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由回族妇女亲自出动,收敛钱粮,选择一个住宅宽敞的回民家里,架几个特大铁锅,熬几大锅杂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请阿匐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回民也叫“女圣纪”,之后,让全“坊”的男女老少一起来吃。这杂豆粥是用黄米小米、大米、扁豆、豌豆、绿豆、大豆等十几种豆类加肉了和葱、姜、盐等各种调料熬成的一种稀粥。
  回民吃这种杂豆粥是有来历的。传说很早以前,法图麦的丈夫阿里带兵打仗已三天三夜没东西吃了,兵荒马乱,为安抚人心,法图麦到河边拣了一衣襟各式各样的小花石头,拿回来淘洗了两遍就下到锅里煮,在人们正闹着要吃饭时,法图麦说米已下锅,正在这时锅里喷出豆味。法图麦打开锅一看,那各样石头变成了小花豆,香味扑鼻。阿里高兴地说,今天弟兄们放开肚皮吃吧。士兵们每人吃四五碗,边吃边赞扬法图麦的功绩。有的吃饱了还撑着吃,结果一个穆斯林弟兄因吃得太多“无常”了,阿里当众宣布,今天吃饭“无常”的真主不降罪。
  为了纪念法图麦的这一传奇行动,表示对她的尊敬,至今回民当中仍保留着吃杂豆粥的习俗。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晚上不在家吃饭,专门去吃杂豆粥,吃时凑钱凑粮一起做着吃,请人、送人吃,大家尽情地吃,直到把肚皮撑圆。所以,现在回回把这一天叫妈妈会,也叫法图麦节或姑太节。
  (二)阿舒拉节
  在伊斯兰教历正月十日举行。阿舒拉源出希伯来文,意为“第十天”,一般指希吉来历一月十日。相传该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还传说这一天安拉创造了人、天堂和火狱等,因此,把这一天看做神圣的日子。680年阿里之子侯赛因因在该日被倭马亚王朝所杀,所以这一天又成为什叶派纪念侯赛因的哀悼日,后来发展为阿舒拉节。
  我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格迪目派的穆斯林过阿舒拉节。节日这天,用各种豆类熬粥,回民把这种饭叫阿舒拉饭。
  为什么要吃阿舒拉饭呢?传说在远古时期,真主派了一位能言善辩,处事稳重,胸怀坦荡,有能力、有耐性的先知怒哈去劝说崇拜偶像的人。怒哈和颜悦色,千方百计地宣传真主的信条,一部分人被说服接受了他宣传的信条,而另一部分地位较高的人不但不听他的劝说,还讥笑他。怒哈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祈求真主不要在人世间留这些人。真主听了怒哈的话,向他默示,尽快制造方舟,怒哈就到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自己制造了船,带着那些归信安拉的人登舟,并在世界上各种动物和禽类中各选一对载在船上。怒哈一行刚驶船离岸,天上的水门便大开,飞流直下,地下的泉水喷涌,一时间洪水漫世,那些不信真主的人全都丧命。最后天上的水门渐渐闭合了,大地吸收了洪水,怒哈的方舟落到了朱迪山上。
  船上的人在山上等了三天三夜,找不到吃的,人们忍不住饥饿,乱喊乱叫。怒哈到山下拣了各种各样的豆子下锅煮着吃,结果几把杂豆煮了一大锅,救了不少人的命,也救了怒哈圣人的命。
  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天,仍保留着吃杂豆粥的习俗,回民管它叫忆苦思甜饭。
  (三)登霄节
  登霄节不是所有的回民都过,主要是一些笃信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参加。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
  登霄节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举行礼拜、祈祷,以示纪念。这天晚上睡觉比较迟,一般都要听开学阿匐讲“瓦尔兹”。
  相传,圣人在52岁时,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一年(公元621年)七月二十七日夜晚, 为了躲避一些反对派的攻击和谋害,而到他妹妹温母哈尼家中暂时隐蔽。就在这天晚上,真主命令折不里勒天仙牵上仙马来接。穆圣在折不里勒的陪伴下,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虽然路途遥远,可一刹那就到达了。穆圣从耶路撒冷登霄,登到第六层时,会见了穆撒圣人,穆撒让向真主礼一拜,而他礼了三拜,现在回族穆斯林遵圣行,把这三拜作为‘副天命”。穆圣又邀游到第七层时,见到了“天堂”、“火狱”等,返回到第六层时,又遇见了穆撒,告知真主说今后日礼五十次拜作为天命。穆撒听后说,这样穆斯林没那么多时间,可能承受不了,也感到这样做确实受不了,就连续九次求真主减少拜数,直至减.到一日五次礼拜,黎明重返麦加。这就是一日五次礼拜的由来。据回族学者讲,这五次礼拜都是有一定的时间规定的,都必须是中心拜,过早过迟都不合适。一般说晨礼是晚夕与白昼之中心,晌礼是一日之中心,晡礼是一日五次礼拜之中心,昏礼是白昼与夜晚之中心,宵礼是夜晚之中心。
  现在回族纪念登霄节,除了礼拜、祈祷外,阿匐还要着重宣讲登霄的意义、情景,讲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讲述穆斯林都要以穆圣的言行为镜子,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
  五 回族节日民俗的特点
  第一,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
  伊斯兰教把公元622年9月由麦加迁至麦地那,称为“希吉来”。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就把“希吉来”定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该年教历一月一日(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岁首,即元年元旦。现在一般回民只记本民族的节日时间,不大注意伊斯兰教的元旦时间,也不过元旦节。回族人民始终不讲究过年,即使是中国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春节,回族一般也不过。城市里跟随过春节的人,春节期间,家门上不贴对联,晚上不放鞭炮,不给孩子压岁钱,也不让孩子叩头拜年。
  回民也不过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节日,如祭祀屈原的端午节,以拜月为主的中秋节,以及清明节、腊八节等;居住在彝族地区的回民不过“火把节”;居住在广西、桂林、柳州、南宁、灵川、永福、平罗等地的回民均不过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苗年、瑶族的盘五节等等。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或回汉杂居区的回民,因受汉族的影响,有的也过春节、中秋节等。春节虽没有什么讲究,但也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也给一些汉族同志拜年,有的在端午节也吃清真粽子。中秋节,虽然不拿月饼作为供品去拜月,但也购买清真月饼自己吃,送亲戚朋友,祝福全家团圆。
  第二,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具有全民性、稳定性、纪念性等特点。如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无论信教不信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人还是小孩都过自己的节日。如开斋节,虽然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封斋,但照样过开斋节,而且过这两个节日规模都很大,聚礼时有的地方多达几万人,它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的回族群众当中。从回族形成到现在基本上一直是稳定的,有变化也是缓慢的。如过去回族节日里不玩不闹,现在节日里,年轻回民有的参加一些武术、体育等文娱活动。其他形式不变,始终保持传统节日的稳定性。回族的三大节日和其他节日还有纪念性的特点。如圣纪节是为了纪念,法图麦节是为了纪念圣人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等等。
  第三,回族传统节日还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回民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小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亲朋好友的往来,一些平日有过误会、矛盾的,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致“色俩目”问候,并表示道歉。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互相交流经济信息等。另外,回民每过一次节日,使大家接受一次教育,通过阿匐宣讲“瓦尔兹”,掌握伊斯兰教的历史知识和教义、教律的基本知识,一些在机关、厂矿、学校工作的人还可以学习到穆斯林日常生活习惯中应注意和掌握的知识。
  近几年来,回族在过节时越来越注意商业贸易。根据回族节日的消费特点,买卖牛、羊肉及其他饮食和蔬菜,买卖民族用品,如汤瓶、吊罐、白帽、盖头、衣服等,还有的买卖各种伊斯兰经典书刊、卫生香等。
  回族的春节习俗【2】
  回族也过春节,不过那不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在回族中,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圣纪节。其中与维吾尔等民族重视“古尔邦”节相比,回族更重视开斋节,她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其他民族称其为“回民过年”。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计算的,也就是以计算的。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开斋节”。但是,回族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特有的习俗欢度春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采。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
  一到腊月,就意味着到了年根。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每家每户都把要做的事情安排的井然有序。过年要数在农村最有意思。最能体会年味儿。腊月初,村里的米面加工厂就开始忙活了,每天都有很多人预约排队,宁夏盐池县人们要加工出最白的面粉用来做春节待客的点心,还要加工很多做年糕的面粉。
  从月初到月中旬,村里总会发出“啪,啪……”的声音,那是敲打毡的声音。“毡”是农村土炕上铺的,用羊毛擀出来的。工艺比较复杂,我小时候曾经见爷爷家有个擀毡将,用很多天才擀了一条上好的白羊毛毡。因为长年铺在土炕上,难免会有尘土,人们就在年底把它拿出来用棍子使劲的敲打。一般都是两个人一人捉一个毡角,其中一个人敲打。发出的声音在整个村子里回荡。简直就是鞭炮声的前奏,也是春节的前奏。
  “扫尘”也在这个时候拉开序幕。扫尘就是打扫家里的尘土。选个晴好的天气,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要打扫一遍。每到这个时候,就要起个大早,把家具该搬得搬出来,该遮的遮上。把炕上的被褥都拿出来。让屋里空徒四壁,好拿着大扫帚在墙上,屋顶挥来挥去,把一年的尘土都打扫干净。
  回族就是要走亲戚串朋友。所以家里一定要准备好招待客人的东西,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家做的点心。家里做的点心我是如何也忘不了它的香。全部手工制作,原料都很正宗很天然。面粉是自家上好的面粉。食用油也是本地产的最香的油,有一种叫麻油,用子榨的油,还有一种胡麻油,都非常香。做的点心一般有油炸的和烤制的两种。
  所用到的发面都是通过酵种发的。耗时两三天。一大盆面盖着很厚的被子在温热的炕上,慢慢的发出酸酸的发酵味。做点心也是几家子合在一起,既热闹又节省时间。都准备就绪的话,一天下来可以做三四家的点心。
  对于习俗来说,期满,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枣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回族从第一天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和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枣清真寺,节日里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个毯子和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在习俗中,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动向西方跪成很整齐的行列。立即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5844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