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名人故事200字【汇编五篇】

名人故事 时间:2023-08-02

【www.jinghuajt.com--名人故事】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200字【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人故事200字1

  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

  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

  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名人故事200字2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人民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人民解放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

  5时25分,命令下达,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民党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六连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学东北面的旧衙门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子弹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有120架火箭筒和100架加特林。这时,快要总攻了,董存瑞担心战友们被打伤、死,于是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阵亡,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国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郅顺义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董存瑞说:“我就在这儿掩护!”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坏了。国军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国军的火力死角。

  而这时,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握拳头。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郅顺义看到后,纵身一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他年仅十九岁。

名人故事200字3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3、《司马迁写出名传万古的《史记》》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惨遭宫刑,但他克制自己,发愤写作,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书。

  4、《嗜学的范仲淹》

  范仲淹 勤奋读书 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喝只能粥,冬天煮好粥,让它结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只能吃一块,他朋友知道后,给他送来吃的,他就随食物腐坏,也不碰,他跟朋友说不能让自己学会享受,最后终于有所作为。

  5、《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名人故事200字4

  67年前,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一座桥形碉堡阻滞了解放军的进攻。桥下,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巨响之中,敌人的碉堡灰飞烟灭。英雄粉身碎骨,用自己年轻的躯体,为战友们开辟出胜利的通道。

  董存瑞舍身一举,定格为永恒的英雄形象。在电影《董存瑞》中,他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口号出自艺术加工,却凝练着那一辈英雄先烈为之前仆后继的信仰和理想,激励着后人一代代成长、奋进。

  在董存瑞牺牲半个多世纪之后,英雄的壮举却被质疑,英雄的形象遭到恶搞。这让董存瑞当年的战友们无比痛心和愤怒,他们以古稀耄耋之年站出来,要以自己的亲见亲历,为英雄董存瑞正名。

  “极有可能”?!

  2007年5月24日,董存瑞牺牲59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一桩关于他的官司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第一次开庭。这桩官司,就是舆论热度持续了数年的“董存瑞名誉权案”。

  官司缘起于2006年一本电影杂志的文章《〈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文中,电影《董存瑞》的导演回顾了电影的创作过程。在谈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时,这篇文章写道:

  “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经年的战争岁月,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何止千万!董存瑞无疑只是其中伟大却又平凡的一例。”

  在字面上,和被告律师在庭审中的辩护理由一样,“没有否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事实”,但是字里行间,这篇文章却给了人们另一个想象空间: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见”,所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碉堡这个关键事实“完全”是“推测”出来的,而且只是“极有可能”。

  后来在一家电视台制作的老电影纪录片中,这位导演又亲口说出了同样的表述。

  出自电影《董存瑞》导演之口的“推测说”一时间传播甚广,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更有甚者,以此认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创作”出来的,这个壮举是虚构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实际上,早在1996年,也是这位导演,也是这本杂志,就在另一篇文章里表述过同样的“推测说”。只是当时那篇文章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不良信息也在迅猛扩大着影响,与之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恶搞之风。有人也把董存瑞当成恶搞对象,丧失底线地加以胡编乱造,像什么“炸药包两面都有胶”的恶趣味段子、“董存瑞手托巨大结石”的医疗广告等等,英雄的形象面目全非。

  董存瑞被质疑、被恶搞,激怒了他的老战友们。这些和董存瑞一起参加解放隆化战斗、亲眼见证了董存瑞壮举的老兵,纷纷撰文批驳。

  网络恶搞之风也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众多媒体刊文加以抨击。当时的网络调查显示,八成网友对质疑董存瑞表示强烈反感。然而,恶搞英雄的段子还是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上传播。

  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和弟弟董存金一纸诉状,将电影《董存瑞》的导演和电影杂志社告上了法庭。

  按照名誉权案诉讼身份的要求,法庭上的原告方只有董存梅和董存金,实际上,提出诉讼要求的队伍相当庞大,除了董存瑞的亲属,还有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和董存瑞的老战友们,以及一大批以“存瑞”命名的单位。

  一位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原告团体的“总联络人”。他就是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原主任吕小山。

  吕小山在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三十余年,1996年就已经退休。今年已经80岁的他,依然是隆化董存瑞精神研究会研究员,工作不止。

  吕小山说自己与董存瑞“相伴半个多世纪”,一直在宣传董存瑞,没想到退休后,倒打了两场关于董存瑞的官司,在宣传董存瑞之外,还要“保卫董存瑞”,这让他感到有些心酸。

  第一场官司他是被告。因为考证批驳了一个冒任的董存瑞班长,吕小山被那人告了。那个人家里生活困苦,想借英雄之名得到关注、谋些好处,这个官司吕小山并没有很在意。但是近些年,一些关于董存瑞的流言、恶搞,从借英雄之名牟利转向了否认英雄、亵渎英雄,让吕小山“忍无可忍”,于是有了第二起官司,也就是“董存瑞名誉权案”。原告方的律师是他当教师时的学生,不计费用代理了这起官司。

  吕小山说,电影《董存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导演拍出了经典,让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对宣传董存瑞应该记首功。但是到了晚年,他为什么会抛出“推测说”?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吕小山难以理解:“也许只是为了说明他在电影中的艺术创造吧。”

  “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可以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推测说’完全不符合事实,是导演的另一种虚构。”别的不说,仅“谁也没有看见”这一点,吕小山就曾经访问过二十多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见证人。

  惜乎,就在董存瑞名誉权风波乍起的前一年,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人郅顺义逝世。

  很多人知道郅顺义,因为当年是他和董存瑞一起去执行的爆破任务,他负责投弹掩护。实际上,郅顺义被军委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主要是依据他自己的战功。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立过12次战功。这位战斗英雄生前做过近千场报告,却从不提自己的功勋,说的都是董存瑞。

  时间无情地流逝。郅顺义逝世后,熟悉、了解董存瑞的战友已为数不多,见证他牺牲一幕的就更少了。当董存瑞的事迹被质疑、被恶搞之时,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站了出来,捍卫自己的战友。

  在吕小山的协助下,记者找到了已经87岁的程抟九。解放隆化的战斗中,程抟九就在董存瑞所在连队,亲眼目睹了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那一刻。

  “小黑子”

  在大连的一家干休所,记者见到了从解放军某部师副政委职上离休的程抟九。

  该师即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现为沈阳军区炮兵某旅。这支传承着英雄血脉的部队曾诞生过121位战斗英雄,热血铸就辉煌战史,董存瑞是部队官兵最引以为豪的军魂。

  在这个干休所里,曾经住过20多位与董存瑞有直接接触的战友,其中包括董存瑞参军时的连长王万发、一起执行爆破任务的郅顺义。

  2006年,王万发和郅顺义都已经去世。但是,解放隆化时董存瑞部队的营教导员宋兆田、与董存瑞连队一起进攻的师政治部干事程抟九还健在,他们也亲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一幕。看到有人说董存瑞是“推测”出来的,“肺都气炸了!”

  董存瑞牺牲时,程抟九在他身后不足百米处,是郅顺义之外距离董存瑞最近的人。

  解放隆化的部队是当年第四野战军11纵队,程抟九时任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战前一周,程抟九分到96团下一线连队参战——战时干部下派一级参战是我军传统,团到营、营到连,程抟九这样的政工干部,则直接下派到连队。

  程抟九和二营教导员宋兆田熟识,二营又是32师主攻方向营,他主动要求去这个营。见到宋兆田,宋建议他去六连。六连是营里的骨干连,攻打隆化任务很重。而且,不久前的一次阻击战中,六连伤亡很大,连长身负重伤,正缺干部。

  于是,程抟九来到了隆化城东约3公里的小山村土窑子沟,跟随六连参加战斗。董存瑞就是六连六班班长。

  到隆化战斗结束,程抟九总共只在六连待了十天。这是影响他一生的十天,他全程参与了六连的进攻,见证了英雄的牺牲。董存瑞成了他毕生最敬佩的军人。

  六连代理连长白福贵那时也刚到连队不久,更熟悉连队的指导员郭成华给程抟九介绍情况。程抟九回忆,那时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优秀战士,一个叫李振德,再一个就是董存瑞。没想到,仅仅一周后,这两个人都牺牲于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在郭成华的口中,董存瑞被亲切地叫做“小黑子”。程抟九回忆,董存瑞个子不高,长得非常敦实,脸色黢黑,所以有了这个外号。这是专属于连长和指导员称呼他的外号,程抟九虽然也是连级干部,却不好意思这样叫董存瑞,一直带着尊敬地称他“六班长”。

  “那年董存瑞19岁,我比他大一岁,可是人家是抗日老兵,革命经历是我的前辈。”程抟九说。

  与董存瑞相处最久、对他了解也最深的是王万发。董存瑞从入伍到牺牲有两年零九个月,其中两年是在王万发的连队。程抟九说,“小黑子”这个外号就是王万发给起的,他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虎头虎脑的战士、全连最拔尖的班长。董存瑞入伍不到3年时间,先后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俘敌400余人,炸毁碉堡16座,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这样的战功在同龄战士中极为罕见。正因为战功突出,1947年春,离18岁入党年龄还差几个月的董存瑞,就被部队党组织批准入党。

  许多年后,当时的连指导员郭成华还记得董存瑞的入党誓词。这个爱说俏皮话的嘎小子文化水平不高,入党誓词念不全,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死记硬背宣读誓词,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之前,他给加了一句“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这是一个战士对党忠诚的最朴素的表达。

  在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也是这样一个虎头虎脑的嘎小子,小名就叫“四虎子”,这个名字倒是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吕小山说,其实董存瑞的小名比这个要乡野得多,叫“四蛋子”。他1929年出生于怀来县南山堡的一户贫苦农家,在家排行老四,有三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吕小山介绍,如果追溯董存瑞的革命经历,那比1945年8月正式参军还要早很多。抗日战争时期,十三四岁的董存瑞就是儿童团团长,曾掩护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书记王平躲过日军追捕。后来又成为民兵,埋地雷、割电线,参加攻打沙城的战斗。正是在沙城战斗之后,16岁的董存瑞加入冀察热辽解放区八路军第24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1948年2月,以冀察热辽解放区部队为主体,第四野战军11纵队在辽宁朝阳地区成立。四野是当时解放军规模最大的第一主力,拥有一大批久经沙场、战史彪炳的老部队。相对而言,以地方部队、游击队为主创立起来的11纵,无疑是个“小字辈”。

  据时任11纵司令员贺晋年回忆,11纵其实有一些井冈山红一方面军的老底子,基础不错。但所属各部过去都是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战争的形式已经转变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11纵成立之初,先在朝阳地区开展了两个月的大练兵。

  练兵结束,11纵大兵团攻坚战锋芒初试,剑指隆化。

  三角支架

  1948年5月16日,11纵队的3个师两万多人向隆化急速开进,18日完成对隆化的合围。这次战斗的结局,尚未开始就已经毫无悬念。

  驻守隆化的国民党部队第89师256团和一个保安团,总兵力只有两千多人。11纵进攻隆化,一上来就拿出了“杀鸡用牛刀”的阵势,攻守兵力对比达十比一。

  真的需要摆出这么大阵仗?程抟九答道:“需要。”对11纵的很多部队来说,隆化曾经让他们吃了一肚子的窝囊气。

  一年前,冀察热辽军区集中5个旅上万人的兵力进攻隆化。那时的敌守军是一个团(欠一个营)和加强的特种分队及保安团,大概也是两千多人。进攻部队中,有董存瑞所在部队,时称独立五旅。

  攻城部队苦战两昼夜,基本占领隆化县城,敌军主力转移到城西的苔山和城西北的隆化中学。

  程抟九在茶几上用书本和茶杯给记者还原了战场形势。隆化县城、隆化中学和苔山呈品字形排列,不大的县城尽在苔山的俯瞰之下,山上敌军不断向城区进行炮击,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战场指挥员被迫调整部署,逐次增兵转攻苔山。苔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攻击部队缺少炮火支援,同时又受到来自侧后隆化中学敌人的火力袭击,屡次攻击受挫。攻城部队苦战10日,伤亡巨大,不得不撤出了县城。是役歼敌不过七百,自己却伤亡2500余人。

  11纵第二次进攻隆化,很多干部战士憋着一口恶气,部队斗志高昂。这时的11纵,已经由冀察热辽军区地方部队脱胎换骨,成了一支野战兵团,他们还有了一个炮兵旅——过去从来不敢奢望的重火力。

  不过,这个炮兵旅实力还很单薄,总共只有28门火炮。好钢只能用在刀刃上,炮兵轰击方向是此役最关键的苔山阵地。隆化县城和隆化中学方向,仍要靠11纵的战士们自己啃下来。

  这时的敌守军,显然也吸收了上一次隆化之战的“经验”,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工事和火力都有很大加强。特别是隆化中学,既是敌军的一个军营,也是他们赖以死守的核心堡垒。围绕着隆化中学,是成群的碉堡、暗堡,结成网的壕沟、铁丝网,形成了几百米的防御纵深。隆化中学就是一个包裹严密的大刺猬,攻下它,就要一根根地把刺拔掉。

  11纵在辽宁朝阳大练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对敌牢固工事的爆破。那时的部队,重型攻坚火力几乎是空白,连威力大的攻坚手榴弹都没有。部队只能用炸药的最简单基本用法——炸药包。

  几公斤乃至十几公斤的炸药包,只要贴上敌人的碉堡就能掀翻它。只是,把炸药包贴上去要靠战士冲到近前,危险性不言而喻。对爆破手最大的安全保障,就是勤学苦练的单兵爆破技能和爆破小组的交叉掩护。

  在大练兵期间,董存瑞就是崭露头角的爆破尖兵。营教导员宋兆田认识董存瑞这个兵,就是因为他被表彰为团爆破模范,他的六班也是团里树立的爆破模范班。

  也是在大练兵期间,放置炸药包的三角支架在部队中推广开来。

  程抟九介绍,这种三角支架实际上是一根大树枝,主杆有1.5米至2米长,成人手腕子粗细,顶头分出三个枝桠,用于捆绑固定炸药包。

  三角支架的主要用法是这样:爆破手抵近目标,拉燃导火索,用三角支架把炸药包按在目标上,立即侧滚或后撤,匍匐在掩体后。三角支架的作用是让爆破手能尽可能地远离敌人火力和爆炸点——尽管这个距离微乎其微,在战场上却往往能决定生死。

  在遇到一些位置、结构特殊的工事,爆破手难以直接贴近时,三角支架的作用就更大了。董存瑞炸掉的那个桥形碉堡就属于此类,他当时已经没有三角支架可用,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托起炸药包。

  战前准备不能说不充分。程抟九告诉记者,他到达六连的当晚,连队召开战前准备会,核心议题就是制作三角支架,每个班要做三个,总数超过六连进攻方向上的碉堡数量。

  在那次六连的战前准备会上,程抟九第一次见识了董存瑞的“虎劲儿”。

  六连长白福贵分配好赶制三角支架的任务后,随即强调群众纪律。要做三角支架,势必要砍树,白福贵给规定了几个“不准砍”:群众院子里的树不能砍,紧挨院墙的也不能砍,果树不能砍,山场上有主的树不能砍……

  所有事项说完,刚宣布散会,董存瑞高声喊了一句:“连长,我有意见!”

  程抟九当时就一愣。部队纪律严格,令行禁止,上级的命令没有商量只有执行,董存瑞却敢“有意见”。

  白福贵倒是不以为忤:“什么意见?说说看。”

  董存瑞真不客气:“整个部队都在做三角支架,这也不能砍,那也不能砍,剩下的树怎么够?我看规定要改一改,只要老百姓同意的都能砍。”

  白福贵转头和郭成华、程抟九商量了一下,也觉得董存瑞说的在理,随后把“不能砍”的要求改了一下,强调“砍树必须征得群众同意。”

  六连随即开始赶制三角支架。确如董存瑞所说,不只是六连,担任突击任务的各连都在赶制三角支架,远多于敌人的碉堡、暗堡数量。但是战斗打响后,三角支架和炸药包的消耗远远超过计划,有的炸飞了敌人的工事,有的则和爆破手一起倒在半途……

名人故事200字5

  1、罗斯福

  美国的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小的时候,因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后来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桩工人的姿态。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因自己的声音和姿态而遭失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凡尔纳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

  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

  3、爱迪生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

  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

  4、塞万提斯

  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

  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

  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5、张海迪

  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zuowensucai/64022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