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戏中戏的理解|戏中戏的表现手法浅析

成语故事 时间:2019-05-21

【www.jinghuajt.com--成语故事】

  【摘 要】 戏中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戏剧创作技巧、手法,对戏剧故事的情节发展与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浅析戏中戏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性质、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9/view-4240844.htm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出现了“嵌套”的情况,就是一个故事里套着另一个故事的手法,在戏剧作品中这种现象也频繁出现,叫做“戏中戏”,具体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该戏剧本事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它是整部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
  一、戏中戏的艺术手法
  在《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一书中,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认为,戏中戏的嵌入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片段的形式嵌入到一个更大的主情节系列中,这样他就可以汇聚作品的焦点;二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出主情节,使主情节缩减为一个框架——有时就剩一个序幕和尾声。这个框架就是为了加强戏剧形式的虚构性质,起一个离间的作用。
  在表演方式上,往往横插一杠,节外生枝。进而借此激活观众的观赏兴趣,获得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良好戏剧审美效果。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戏中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除去众所周知的《哈姆雷特》外,戏中戏在《仲夏夜之梦》和《爱的徒劳》中也有所展现,通过表演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叫做《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伯最残酷的死》,来源于奥维德的《变形记》。戏中戏中还有一个希腊神仙剧,台词形式多样,包括散文、素体诗、双行诗体以及多种对白等。而《九大伟人》是《爱的徒劳》中的戏中戏。再加上一台宫廷的假面舞剧,台词非常诗化、押韵,包含了多首十四行诗,颇具特色,体现了戏中戏多样化的表演方式。
  那么编剧为什么要用戏中戏呢?其实作家的意图在于在遵循“虚拟性”戏剧体裁特性的大前提下,追求“以假映真”,辩证处理生活与舞台、虚构与现实之间关系。体现相对主义的戏剧观,化绝对为相对,突破幻觉与真实,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这一点上,近年来非常火爆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暗恋》和《桃花源》两出戏同时在一个台上上演,高潮处台词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作为线索人物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表达“找寻”这个主题,表现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亲密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日后聚首。不料内战爆发,男子远赴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男子临终之时在台北的医院里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如老电影般历历在目。《桃花源》讲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正好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总还是想回家。可是真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他再返桃花源,却已然找不到来时路。《桃花园》中,人生的荒谬性体现出来,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疏离让人深有感触。而当我们沉浸其中时,发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达到了以假映真的目的。
  二、戏中戏设计的原因
  中外戏剧,很多作品都出现了戏中戏的现象,而且设计与构思不谋而合,这又有什么深层原因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戏剧艺术体裁的特性是假定性,但是却需要给观众真实的感受,引发共鸣,所以就需要以假映真。以一种最恰当的辩证的方式和理念达成生活与舞台,虚拟情节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第二,戏剧是一维时间三维空间的艺术,而舞台的空间有限,时间上也受制约,所以决定了戏剧的虚拟性。因此,幻想和虚构在戏剧创作中的地位不言自明。而戏中戏的方式可以增强这种效果。如第一次使用这种戏剧手法的是凯德于约1587年写的《西班牙悲剧》,剧中痛失爱子的赫罗尼莫在仇人结婚前一天上演自己的剧作,在戏中假戏真做,手刃仇人,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戏中戏的作用
  首先,戏中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具有直观性、双关意味,适当扩充并拓深戏剧作品固有的内涵意蕴。可以通过戏中戏来勾连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话剧《凌河影人》中,戏中戏的手法有所体现。“人影相随”在这里是戏中戏的一种表现方式。老艺人的演唱是贯穿全剧的影调插曲,它以独特的风格把观众带入规定情境中。而演员在台上的演唱和老艺人伴唱的交替出现,更体现了“影”的韵味,将老艺人与演员联系起来。而这个 “影”,又体现了人的精神与情怀,达到了双关的效果。
  第二,在情节结构上,戏中戏起到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演变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了。这部戏的前三幕中,新王克劳迪斯与王子哈姆雷特的矛盾并未计划,情节风平浪静。而当一个戏班子进宫演戏时,这种表面的平静被打破了。克劳迪斯企图把哈姆雷特的注意力焦点转移到纵情娱乐上来,而后者则想以演戏为表象,揭穿叔父的罪行。于是在他的精心排演下,戏中戏“贡扎果之死”如愿上演。这段戏在结构上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叔父在观戏过程中微表情的变化,使得哈姆雷特明白了其中的事情。国王的慌乱,戏未谢幕就匆忙离场,有力证实了老王“鬼魂”所言极是,也正因如此,哈姆雷特复仇的决心和动力才如此强烈。这段戏中戏就是这样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因为哈姆雷特没有叔父罪行的有力证据,所以他只能飘忽不定、优柔寡断,使得“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终极问题整天困扰着他的生活和思想。而因为有了这段“戏中戏”,他复仇的决心便异常坚定,从心态到行动都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个例子证实了戏中戏在局部乃至整体情节结构上发挥其巨大效用,有力地推动甚至直接牵制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演变。[1]
  第三,在表现作品思想内涵上,戏中戏的运用彰显和拓深剧作主题意蕴。这一点在意大利著名戏剧家皮兰德娄的作品中彰显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往往通过怪诞离奇的情节或戏中戏的戏剧形式,揭示生活与形式的矛盾,借此阐释他独特的哲学观点。戏剧中蕴含的悲剧,是这位剧作家的特点和意旨。在作品《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中,剧作家匠心独运,架设出“六个剧中人”的戏中戏,把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的六个人的苦难遭遇的全景图呈现出来。虽然这个家庭后来破镜重圆,但仍不能回到从前,和好如初。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姊妹之间这种最近的亲缘关系中充斥着猜忌与仇恨,必然引发了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剧作家设计这场戏,旨在挖掘出人们笑声背后更深层的内涵。通过这一个个看似怪诞的故事,揭示出西方现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和矛盾——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发展并不协调,反而出现前者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虚的现象。人际关系恶劣,亲人这种最近的关系都恶化到如此糟糕的地步。人与人之间都有着无法破除的隔阂,所有人都困在这隔阂中没法解脱。人与人之间无比冷漠,人性自私的一面直接地体现了出来。这是通过戏中戏的形式给内容带来的深意。
  皮兰德娄认为,它(指戏剧)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形式。我们都是戏中的演员。如果取消或者废除剧院,戏剧生活中仍然会不可抑制地继续存在着,(因为)戏剧本身总是戏剧性的。这是对他的戏中戏最好的诠释吧。[2]
  此外,戏中戏的运用还能使观众产生“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心理错觉,从而获得让观众“信以为真、恍如隔世”,感情投入。为之或悲或喜或惊或忧的独特戏剧审美效果。同时,离间效果也是戏中戏的一个亮点。使喜剧更喜、悲剧更悲、闹剧更闹、怪剧更奇。
  戏中戏的内涵,可以用1965年牛津学者、戏剧家理查德·爱德华兹在其喜剧《达蒙和波斯阿思》中借助人物之口指出的:“毕达哥拉斯说过,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舞台,许多人扮演他们各自的角色。”[3]这句话概况出来。总之,戏中戏的艺术力量几乎使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运用这种手法而创作出的经典作品,对整部作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健生. 漫谈戏剧中的“戏中戏”[J]. 齐鲁艺苑,2000(2):34.
  [2][3] 田民. 莎士比亚与皮兰德娄[J]. 戏剧艺术,1988(1).
  [4] 尹广娜,程立春. “戏中戏”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J]. 飞天,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40844.htm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zuowensucai/52515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