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简单的驻村民情日记】2017简单的民情日记五篇

英语日记 时间:2019-08-05

【www.jinghuajt.com--英语日记】

日记网权威发布2017简单的民情日记五篇,更多2017简单的民情日记五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日记频道。

【导语】民情日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和能力解决的问题,也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小编整理了2017简单的民情日记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根据工作日志安排,我们今天的主要工作是慰问特困户和老党员。上午8:00镇党委副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田先桃将车开到学校,带上我们三人和慰问的大米、食用油就向杨家湾村进发。

  车子在满目疮痍的雁熊公路上颠簸40多分钟后,我们在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安同志家门前下车。在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扛上米,提起油一起去慰问特困户。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二组特困户郭团员家。户主郭团员今年81岁,体弱多病,妻子哑吧,78岁,女儿由于大脑不很好使,加上不务正业,至今35岁仍待字闺中。

  郭家由于家庭困难,加上与村里电工因用电纠分,已被电工停电两年。第一次走访时,我们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与村支部书记一起找电工张国平和郭同富共同协商,免去了以前欠下的电费,当场接通电源,确定电表起始刻度,并约定以前的电费既往不究,从今天开始,用多少电,交多少费。今天,郭同富老人一见到我们,就拉着田书记的手,感激不尽,看到我们又为他们送来米和油,更是热泪盈眶:感谢共产党,感谢工作组。你们不仅为我们申张了正义,还为我们带来了光明,送来了米和油,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接下来,我们慰问了二组特困户郭团员、三组特困户杨中发,走访看望了四组老党员老干部许还清,许太来和养鸭专业户许汉平。

  这次慰问,虽然东西不多,但大家都非常感激。他们都认为:我们工作组这次进村入户,是在真正深入农户了解民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并说从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篇二
  天刚蒙蒙亮,有些寒冷,我早早起了床,按照村支两委班子的分工,今天总共派出七个小组,为村民周礼双筹集近二十万元医药费而奔走。

  我和周礼双的家属,骑着摩托,风尘仆仆地来到马恋硅火泥厂。这是在大障镇甚至全市来讲都是有名的企业,我想打好头阵,为全天的工作开个好头。硅火泥厂负责人李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我们把周礼双的家庭、住院情况以及今后的手术费用情况和他说完后,他边掏钱边说道: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这样,我们顺利的走完了第一家企业,手里拿着这一千元钱,心里暖暖的。

  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去了神马花炮厂、大障镇卫生院、吉泰禽业等企事业单位,一共筹集了4900元。带着一身疲惫回到村委会,我躺在沙发上等其他成员回来,却不知不觉睡着了。傍晚时分,其他外出募捐的人都陆续回到村委会,我们一起清点募捐到的钱,总共17800元。虽然每个人都很累,眼中透着一丝倦意,但是,看着桌上那一叠爱心善款,我仿佛看到了西林村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看到了每个班子成员挑起肩上的责任

  晚上,我来到湘东医院,把筹集的善款交给周礼双,并嘱咐她安心养病,西林村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们会竭尽全力帮你撑起这个家。

  夜深了,我回到家,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着周礼双那笔沉重的医药费,思考着西林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三
  五一假期刚过,昨天中午市委办公室进村入户工作队就再次进驻达仁村。根据工作安排和分组要求,今早八点我们小组4人在办公室杨思锋副主任带领下,一路颠簸,来到达仁村最远的回头山社,任务是走访5到6家贫困群众,对群众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情况做一个细致的了解和摸底。

  在一处路面稍宽的地方,回头山社李银华社长已在等候我们一行,昨天下午在村里开会时我们已经认识,今天让他给我们带路。就在路边,李社长给我们介绍了全社的一些基本情况:回头山社现有26户人家,119人;现在还栽种的水稻田只有15亩,群众粮食基本全部靠买;全社有茶地450亩,有茶所一个,治安情况较好,这几年基本没有什么案件发生,没有上访户;社里主要的问题是道路雨天泥泞难走,干冬时人畜饮水不够。

  大家边走边谈,转个弯就见路边有一栋空心砖搭建的简易房屋,屋顶是石棉瓦,两间房30平米左右,靠西那间临路开成一间小卖铺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走访的第一家:户主叫李智华(汉族,31岁,初中文化,健康),长年在广东省东菀的一家灯具厂打工,今年刚过完年就又去了,每月可以寄回家1000元左右,家里只有媳妇赵蕊萍(汉族,31岁,高中文化,健康。)和6岁在上学前班的女儿李卓。结婚分家出来后在路边盖了这间简易房住着,为了平时生计,开了很小的小卖铺,每天有100元左右的营业额,可以赚到20元左右;家里有田2分,每年可收获300斤左右谷子,茶地有2亩,去年有3000元左右收入,还栽有50棵核桃树,小树刚挂果,都没投产;家里现在有20000元欠款(信用社8000元,私人12000元)。虽然生活很艰辛,可我能从女主人的脸上看到开朗的笑容,在交谈中感到她的坚强和自信,细细的想想,男人打工每年可寄回家10000元左右,不用几年核桃树长大投产,虽然目前她很困难,但对未来充满希望!

  告别了坚强自信的赵蕊萍家,走了很长的崎岖山路,来到另一家(这里一家和一家相距很远,看着好像没多远,山高洼深,一家到一家要走很长一段山路。),户主:李子庭(汉族,49岁,小学文化,身体健康,在家务农),老父亲:李子梦(80岁,身体健康,在家务农),妻子:罗梅(汉族,46岁,小学文化,身体健康,在家务农),大儿子:李晓华(23岁,现在西南林学院读大四),小儿子:李佳华(18岁,初中文化,身体健康,在家务农)。家里有茶地10亩,去年收入10000多元;有核桃树200棵,都还小,部分刚刚挂果,去年只有400元收入;田地都种茶和核桃树了,粮食全靠买。家里养有36只山羊,去年收入有3000多元,小儿子农闲时就在本地打零工,一天收入40元,但不是长期的,有一天算一天,去年也收入3000多元。全家一年收入虽然有20000多元,但因为供大儿子读大学,开支很大,现在已欠下40000多元的债务,好在儿子还有几月就毕业了。说到儿子,做父亲的李子庭露出很骄傲和满足的神情,全没有了先前愁苦的模样。大家坐在院子中聊着,进来一位背着一筐青草的矮小老人,看到我们,脸上满是爽朗的笑容,很利索的放下背篓,进屋端出一碗瓜子,客气的让我们吃。这位老人是李子庭80岁的老父亲李自梦,看到老人家已80岁的高龄,身体还这么好,家里那36只羊就是他养的,大家都很吃惊。老人坐下和我们高兴的聊了几句家常,一个劲的笑,一直在说:好多了,好多了!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好,村里的干部好,比早些年好多了。离开时,老人客气的送我们出来,走到门外指着4棵胸径30多厘米,高有10多米的杉木树说:这几棵树都是我爬上去修剪的,看着修剪得笔直,只有树尖一米左右才有枝条的4棵杉木树,我们不由的发出惊叹!这还是80岁的老人吗!大家围着老人,惊叹着,劝老人要保重身体,不能再爬那么高去修剪了,老人笑呵呵的,满脸的自豪。想象着老人家那廋小身躯爬在这10多米高的杉木树上的身影,回想老人放的那36只山羊,背的那筐牧草,端出一碗瓜子的满是青筋和老茧,变形的黑黑的指甲双手,我的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老人家您真是达仁村的达人啊!
篇四
  黄龙山延伸到合阳的部分叫梁山,因山上有武帝庙,老百姓也称其为“武帝山”,山脚下散落着好几个村子。山里面究竟有无人住,一直想亲自寻访。上午,顺着金水沟河道溯流而上,行至山内五、六里处,发现路边竖着石堡镇十亩地村和野鸡岭的牌子,才知道已跑到黄龙县地盘了。随折身而回,在三个山头环抱的一处坡地上,来到了河西坡村。

  这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就山势修成横竖5条单面巷道,每家基本都有窑洞,住宿条件比较传统,条件稍好的人家在前院修建了平房。顺着村北木瓜树旁边的一条土路,行走300米左右,来到一家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院墙上贴着低保户的人家,前院是已经废弃的猪圈,后面是三面窑洞,走进北边的窑洞,见到两位拄拐的老人,经聊天得知,老人叫李富刚,50年前从黄龙山里来此落户,已经76岁,患有心脏病和肺气肿,与73岁老伴王小凤住在窑洞里相依为命,生育了三个儿女,给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生了两个孩子后却因意外身亡,女婿李安朝再婚后在村里别处建了房,与他们分开生活,平时照顾也不多,由于户口未分开,所以老两口的低保金也一直在户主李安朝的一卡通上,二女儿外嫁,儿子也入赘到甘井镇那边,老两口身边实际并无人照料,由于行走不便,很少出门,甚至院子一棵杏树上挂满熟透的果子都无法采摘,看到家中来人,老人就赶紧搬来凳子让我们自己摘着吃。在李富刚老人家中,没有见到上墙的脱贫明白卡,也没有见到帮扶工作袋、帮扶手册和政策一本通,仅在院墙上见了医生包联的牌子,在窑洞里见到医生的联系卡,谈论中得知,两位老人的低保金由女婿领办,他们并没有花到一分钱,暴露出低保金管理中的问题,应当协调解决。针对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和病痛缠身的实际,应该健康扶贫、助残扶贫和低保救助三管齐下,加上落实生活照料等措施,老两口的生活才有可能好起来。

  在村子中间随机走进一家贴有贫困户标志的家中,院子收拾得很干净,主人在南墙边开地种了些辣子、茄子、黄瓜等蔬菜自给自足。聊天得知,户主叫庞建军,前年因肺病手术欠了不少外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母亲80岁,患有脑梗,每年都要住两三次医院,女儿外嫁,年前举债建了80平方米的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过年才回来呆几天,家里的7亩苹果树和6亩花椒树基本都靠雇工,因干旱缺水和管理不善,收入也不高。这户人家应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但是在这家却没有见到医生包联相关信息和材料,帮扶干部是村里的组长王彦民,但脱贫明白卡上填写有漏项,产业扶持填写不具体,危房改造填写内容与上面的选项相矛盾,帮扶手册上的入户记录填写到3月10日,便再没有记写。看来干部入户的基础资料工作不精细,镇上要加强指导和检查。

  走了两条巷道,又发现一家贴着医生包联的牌子,进去后才得知,78岁的严榜录十多年前丧女后,与老伴相依为命,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法定赡养人,吃水靠自己拉,烧柴靠自己剁,依靠国家发的五保金维持生活,老人对国家的政策也很满意,心愿就是解决村上吃水难的问题。但在这一家中,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帮扶干部卢润学(村支书)的脱贫明白卡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年人均纯收入计算不正确,错将五保金计入年人均纯收入。二是五保户纳入有偏差,老两口按政策都应纳入五保户,但实际仅将严榜录一个人纳入。

  回来路过村委会,和村支书交谈得知,全村有90户,380多口人,两个自然小组,产业基础还不错,大多都是核桃、苹果和花椒等经济作物,基本没有空白地。贫困户有18户58人,多是因灾或因病致贫,大部分由村上的干部包联。来到村脱贫攻坚作战室,看到制度上墙,资料柜里摆放整齐,随意翻看了两本工作纪实,发现彭文学等村干部的工作纪实记写得都比较简单,想看村里的脱贫规划,干部翻了好一会都没有找到,只能作罢。我问村里还有什么困难,村支书说主要是群众吃水难问题,平时村民用的是黄龙山里的浅表水,因干旱等原因会产生季节性断流,每年仅有5、6个月的正常供水,更谈不上地里的浇灌了。看来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是这里群众的第一大愿望,水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生产生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告别村支书,沿着蜿蜒的山往回走,路边的植被郁郁葱葱,远处的武帝山巍峨挺拔,回望着渐行渐远的河西坡村,我在想: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这里群众最难的问题是吃水,那就从吃水难的问题入手解决。我们基层脱贫攻坚就应该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百姓,紧盯问题抓落实,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
篇五
  申西是洽川镇申东村的一个自然村,相传在明末时期,秦驿山下,一申姓督军曾在此驻军打仗,故取名申督村,解放后更名为申东村,沿用至今。

  刚进巷子,第三家就是贫困低保户李三民的家,他正在门口收拾捡回来的废旧纸箱和蛇皮袋,我说去家里坐坐,他赶紧把废品豁到一边,腾出地方让我过去,进门左手边是一个灶台,锅盖上布满灰尘,旁边不锈钢盆里放着几个已经熟透的西红柿。住的是过去生产队的饲养室,已经破旧不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物什,一个土炕占了大半个屋子,炕上摆着十几个馒头,两块砖当作枕头,被子已经旧得发黑,揉成一团,白色的蚊帐经过烟熏也已成了灰黑色,一张三屉旧桌子上,摆着一台14英寸的老式电视机,一个电壶也是有皮无胆,已经不能使用,电饭锅旧得不成样子,加上北边靠墙一个无腿水泥柜,房子里基本没有立足之地,抬头看着已经被熏黑的屋顶,听着塑料纸糊的窗户呼呼作响,感觉家里已经穷到底了。聊天得知,老人曾生养过一个孩子,但不幸因病夭折,如今老两口依靠国家低保、残疾补助和捡拾破烂维持生计。我问每个月捡破烂能收入多少钱?老人面露难色,说没多少钱,就一百多块。走进院子,中间堆了不少柴禾,旁边栽了几行葱,后院搭个简陋的草棚,里面养着一只奶山羊。李三民告诉我这只羊是村上扶贫送给他的,羊奶卖不出去,自己就喝了,并没有经济收入,但把身体补得还不错。我问老人愿不愿意搬进敬老院,老人说愿意,但又放不下村上发的羊,还盼望冬季多下几个羊羔,养大发羊财。走时,我再次建议住到敬老院更好一些,他表示乐意,并想听取村支书的意见。聊天中,老人时不时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对帮扶干部王建锋(洽管委)和第一书记孙素霞的工作非常满意,说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

  同一条巷子的胡建英也是低保贫困户,51岁,没有成过家,没有上过学,一个人吃住在家。据他讲,五间旧厦房属于他和弟弟的共同财产,自己住门口一间半,里面三间半是他兄弟一家四口的,弟弟拖家带口在县城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家里仅有的1.6亩地全种着麦子,自己也偶尔挖莲菜打点零工增加收入。我问为什么不种些菜,卖了好增加收入。他说自己不认识称,不会骑车,也算不清帐,对大额人民币也没有概念,只认识1元和5元面额的人民币。我问每月低保金怎么领取?他说有弟弟帮他,低保存折交给弟弟保管,没有钱他弟弟会给他。看来胡建英虽没有文化,但却与家人相处和谐,住的房屋虽然有些破旧,个别地方偶有漏雨,但尚且安全能住,就是家里没有女人帮忙打理,显得有些凌乱。看到脱贫明白卡上的帮扶干部是种有完(村妇女主任),问他干部平时来家里不?他说经常来,每个月都来好几次,翻看工作纪实发现记写的次数确实不少,但可能文化程度不高,记写相对比较简单,胡建英不会写字,大都摁着手印。问他有什么困难?他乐观地说没有什么困难。

  拐到另一条巷道,看到李海民家的房子修建得还可以,家里有电视空调,挂着低保贫困户的牌子我还有些纳闷。聊天后才知道,房子是在外工作的三弟帮忙建的,电视和空调也是三弟给买的。李海民65岁,患有腰病和腿疾,说话结巴不利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是个聋子,但会说话,与人也很少交流,家里的4亩地都栽种着花椒,已经开始挂果,树下套种点蔬菜自给,平时都靠妻子打理,今年花椒结得比较好,收入可能会不错。我问儿女情况?他痛苦并结巴地说,有个儿子,31岁了,跟着亲戚在外面打零工,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都还没有成家。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家里穷,没有人介绍,也娶不起媳妇。我问干部帮扶情况,他说种有完经常来家里关心生活,很负责任,对帮扶工作表示满意。问他有什么困难和困惑?他说,现在的政策都好着呢,全家愿望就是能给儿子娶个媳妇。

  在村委会,村干部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村主任康红涛说起村上的情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也熟记于心,对答如流,看来平日里工作还是很扎实的。了解到申东村有9个村民小组,524户2079人,贫困户69户229人,贫困比例11%,虽然村里人均仅有三分耕地,但黄河边有2万多亩水地种莲养鱼,产业有特色,收入很不错,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挖莲打工,收入也不菲。看来这个村脱贫产业好,支部主动抓、干部真实帮、贫困户埋头干,脱贫有指望。虽说洽川镇在2016年已经整体脱贫,但村与村之间还很不平衡,就在一个村里,依然有个别贫困户生活困难,有的还极为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精准的落实“一户一法”,把扶贫工作进行到底。

【2017简单的民情日记五篇】由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站提供,更多日记最新信息和免费资源欢迎访问【日记】频道。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47842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