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大学生创业故事

初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06-11

【www.jinghuajt.com--初中英语作文】

一:[大学生创业故事]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

  大学生创业已经不再是空想。有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故事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下面就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篇(一)
  江喜允是深圳技师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006届毕业生,2001年他初中毕业后考入深圳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通过5年的刻苦学习,扎实掌握了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005年,在学校的安排下他进入先进微电子公司实习,半年的实习开拓了他的眼界,他萌发了毕业后凭借一技之长自主创业的想法。2006年,班上的同学都进入数控机床行业的相关单位工作,而江喜允却坚定地选择了创业之路。
  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深圳市钜匠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通过对深圳数控机床生产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他发现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与手机制造配套的数控机床需求巨大,而其中高速雕刻机和高速雕铣机存在较大的机会。通过2个月夜以继日的研究,第一台雕铣机终于研制出来了。经过客户试用,评价非常好,江喜允终于松了一口气,他马上开展市场推广,参加数控机床行业展览会。创业当年,营业额达到250万,第二年,产值达到600万元。江喜允继续开发新产品,重新租赁了新的厂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第三年公司产值超过1000万元。
  目前,钜匠科技公司已经成为深圳和珠三角手板行业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专业数控雕刻机制造企业,每月产量达60台,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需要提前半年订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国内部分开设数控机床专业的大学也向他订购雕刻机,作为教学和科研设备使用。
  当记者问江喜允,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短短几年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江喜允表示创业成功和母校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学校注重“质量立校 ”,对教学质量抓得非常严,使他扎实掌握了数控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通过技能节、社团、俱乐部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此外,创业初期母校老师也给了他无私的帮助,鼓励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篇(二)
  在绍兴市新建北路5号,有家“新天烘焙”蛋糕店,与其他蛋糕店有点不同,这家店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在店铺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圆桌、两张凳子,桌上还放着几本杂志,有点休闲吧的味道。
  这家与众不同的蛋糕店的主人,是位刚走出大学校门才两年的年轻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6届毕业生陶立群。今年25岁的他,毕业后自主创业,现在已拥有5家蛋糕连锁店和一家加工厂,成为绍兴市里小有名气的创业青年,今年被评为绍兴市创业之星。
  2006年6月,陶立群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时,决定开个蛋糕店。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盲目的——大学期间,他曾经经营过校内休闲吧、小餐厅,都做得不错。曾做过“元祖蛋糕”代理的他,对蛋糕市场有所了解,觉得能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地。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陶立群认准了这条路,决意走下去。2006年夏天,他白天顶着烈日逛绍兴市区大大小小的蛋糕店,看门道、想问题,晚上则躲在房间里查资料,了解市场行情。他还跑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做蛋糕市场的调查,搞可行性分析。
  陶立群的调查有不小的收获:绍兴当时只有“亚都”、“元祖”两家知名品牌蛋糕店,其余的都是本地小蛋糕店,中高档品牌蛋糕市场相对空缺,而且当时绍兴还没有一家蛋糕店的糕点是现卖现烤的。陶立群的创业梦想定位在打造本地中高档蛋糕品牌上。
  2个多月后,当满满9页的《新天烘焙蛋糕店可行性策划书》放在父母面前时,陶立群的父母被感动了,他们拿出积蓄支持儿子创业。2006年年底,第一家“新天烘焙蛋糕店”在绍兴市新建北路5号正式开张,陶立群做起了小老板。他将店面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自选式的透明橱窗,便于顾客自行挑选;后半部分则用来加工糕点,现做现卖。
  起早摸黑,对在创业之初的陶立群来说是常事。为节约成本,采购、运货等工作,陶立群都自己一个人做。优质的用料、独特的口味、有人情味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5月、10月,陶立群先后开出第二、第三家连锁店。今年9月,又有两家新天烘焙店在绍兴市区开张。在鲁迅故里做讲解员的曹圣燕是新天烘焙店的忠实顾客,她说,“新天”不仅布置得有情调,并且糕点的品种多、口味好,所以经常买。
  谈及今后的打算时,陶立群说,他下一步要在蛋糕店的团队建设上下功夫,并且要不断改善店里的蛋糕品种以及销售服务,打响“新天”品牌,力争开出更多的连锁蛋糕店。
  采访感言:《新天烘焙蛋糕店可行性策划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陶立群在正式创业之前,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对蛋糕行业有详细的调查、分析,这正是他创业初步成功的基础。大学生创业时不能盲目,一定要对即将进入的行业作充分的了解。
  传统的观念认为,作为知识层次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们来说,“创业”理应是在高知识、高科技领域上的。更有不少大学生则一提到创业就好高鹜远,丝毫没有想到应该往“小而细”方面去努力创业。
  但显然,目前来说,这一观念显然早已落伍。作为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而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又不够的情况下,那种来自“传统行业”的“新创意”式的创业,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比如,复旦大学计算机本科毕业的顾澄勇,在任何人都会的“卖鸡蛋”上,也卖出了“新创意”,他成功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满足了大家对鸡蛋的新鲜卫生的需求,此外,打造鸡蛋品牌,推出满足人们对营养最足的头窝鸡蛋的需要的“头窝鸡蛋”,等等,开拓出了一片“创业新天地”。
  此外,建收废品网站“创业”、擦皮鞋开连锁店创业、卖铁板烧创建“大学生铁板烧连锁店”创业等等,都让一些大学生尝到了创业的成功和快乐。
  根据最新资料,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面对着每年只有70%左右的大学生就业率及每年都有的未能就业的“积压”大学生,“失业”大学生的数字惊人,这一“知识失业”现象提醒我们,大学生“创业”,势在必行!
  既要求高校应不断增加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知识培训,更要求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而作为一个个已经独立起来的个体的大学生们,有必要深入学习一下成功大学生的成功的创业之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问题是,这个“状元”,必须要从转变观念做起,从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在传统的行业里开拓出新的创意,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开拓出创业新天地。
关注官方公众号查看有关应届生常见的问题。
满满的干货岂能错过。
  大学生创业小故事案例篇(三)
  任**,我校体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曾于2009年通过江苏省大学生到村任职的选拔,担任连云港市灌云县小伊乡盐西村党总支副书记。
  对于任**来说,找工作并非难事。早在2009年5月,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的任**就和灌云县伊山中学签订了就业意向。但毕业之前,与辅导员的一次深入交谈使他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做对身边人有意义的事情,造福一方!这让他毅然放弃了学校丰厚的物质条件,回到了农村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激发村民们的创业致富热情,他动员了返乡农民和他合作建起了电瓶厂,并与全乡10名大学生村干部建起了“大学生创业园”。他那爱村如家,敢想敢干,乐于奉献的精神,深受褒奖。
  为理想重回农村
  2009年的7月,任**满怀青春昂扬的热情,张扬活泼不羁的个性,带着一点神气、一点勇气、一点傲气和一点孩子气回到了这个不太富裕的苏北农村。对一个县城里长大的男孩子来说,农村仍是一个陌生的课堂,农民仍是一个不太熟悉的群体。因此任**到村的第一件事是就是绘制村图,以此了解村里的每一条路,每一道沟渠,每一块田地,每一个小组。紧接下来的便是走访农户。他走进农户400多户,了解村情,与村民屈漆谈心千余人次,倾听农民心声,并在走访、谈心中,向村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以及惠民政策,为他们创造真正的实惠,谋最大的发展。向全体村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以及惠民政策,并召开“两委会”,制订了该村五年发展规划和近期急需做好的10件大事。“有了目标,重在落实。” 于是,他首先在想到为盐西村筹建“农家书屋”,现在他正在积极的联络赞助单位,希望借助“农家书屋”开拓农民的视野,成为农民的“致富的小金库”。
  靠实干赢得信任
  在农村工作,任**时刻牢记“让百姓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让农村得发展”这一思想原则,认真踏实的开展工作。
  首先,他强化调研意识,充分的发挥村情民意调研员的作用。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谋事之基。搞好调查研究,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任**总是细心观察,少下结论,不断学习。有很多村民给他反映不同的问题,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有针对性的,在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来胧去脉前,他不会轻易的说谁对谁错。但他总是把村民反映的问题记在心里,回来后再慢慢核实。在农忙时,任**经常跑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同劳动、同生产,帮助大家收割。在得知很多村民家中只有老人小孩在家、儿子儿媳外出打工的情况后,任**总是卷起裤脚,帮助农民收割麦子,原本在家娇生惯养的任**手上磨出了很多的老茧和水泡,皮肤也晒得黝黑。地里的很多村民都连声称赞说:“大学生来做这事可真是不容易啊,也不端架子,不错啊!”
  “盐西村自然条件不错,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就是缺少项目引路。”任**走马上任后,迅速走进农户,与大家共同研究如何以项目富民强村的问题,任**发现,盐西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的贫困户还有70多户,占了全村总户数的20%。他为了积极响应县委组织部发出“大学生村干部5100创业工程推进会”的号召,仅仅抓住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在和支部、村委干部商量后,决定结合本村实际,与返乡的农民工结对,通过上级扶持及自身出资等形式,办起了电瓶厂、种植钢架大棚等创业项目,并成立农业合作社。现今,盐西村共有79户已脱贫。
  任**作为小伊乡09级大学生村官带头人,还联合小伊乡11名大学生村官搞起了日光温室大棚。为贯彻落实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关于全县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一线开展创业实践,实施“1123”工程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宁连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建设高效农业经济带的战略规划,紧抓小伊乡党委政府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大孙、洪河两村集中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契机,任**联合全乡11名大学生村干部及部分贫困农民,共同出资15万元,创建了小伊乡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并成里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创建初期,大家决定采取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但是这就对自身的技术及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因此,任**就与几个男生一起远去北京、上海等地,学习无土栽培的种植技术,并与北京瑞克斯旺公司签订了种植产业书,形成结对种植。回来后,他又挨家挨户的收购鸡粪、牛粪等原料,他不怕苦、不怕脏,回来后自己搅拌发酵,做成营养液。现在,园区内共有20个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并采用周年生产的高效模式,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皇太妃彩椒等农作物,收成喜人,2009年实现收入35万元,吸纳劳动力22人,帮助11户贫困户脱贫。现在,创业园中种植西葫芦、青椒、西红柿等农作物,长势良好。任**说,要想带领农民致富,首先我们要做好榜样,农民看见了效益,自然就会投身其中。
  任**的创业项目分别荣获连云港市“首届金海投资”创业大赛优胜奖、第二届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大赛优胜奖。其创业事业分别在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网、江苏信息田园上刊登。任**的创业项目已经汇编进小额贷款典型项目。
  成功,还在路上
  面对取得的一点小小成功,任**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自己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离成功还很远,只有更加的努力工作,作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才能对得起得上级领导的关心,才能对得起村民的信任,才能对得起自己。
  任**说,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热土上,如果仅以狭隘的视野来剖析她的肌理,只会让农村的发展陷入瓶颈。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寻觅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路径,并且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立学立行。对他来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还离不开科技的扶持;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不仅是科技还是文化,都是现今农村最为匮乏的资源,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展望农村芳草路,无边花柳正含春。在村官的这条路上,任**总是心怀希望,积极进取,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为民谋利益为根本,拟好新的一季度的工作计划。以朝气勇气灵气,凭信心决心恒心,走好每一步,用青春激情在黄土地上写下豪迈的誓言:传好接力棒,做好新一代的“农村人”!
「大学生都关注的公众号」蓝天下白云底,这里的故事永不停止!
本期最火热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韩寒怒怼」
(关注本号回复“韩寒”可阅读全文)

二:[大学生创业故事]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


  大学生创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出现,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着突出贡献。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一)
  女学生返乡养豪猪 创业一年收入30万元
  黑白相间,浑身长满尖刺,只要听到点声响,全身的刺就立即竖起来像“大刺猬”……它就是野性中透着可爱的豪猪。
  近日,记者在威远县黄荆沟镇太平村的豪猪养殖场看到,由废弃厂房改建的圈舍被分割成小单间,每个单间里面饲养着3到6只豪猪。稍微靠近点,便能听见“沙沙沙”的声音——“这是豪猪的刺和墙摩擦发出的声音”,养殖场的主人贺亚慧告诉记者。
  女学生返乡养豪猪 家里人十分支持仅去年利润就达30万元
  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的贺亚慧是一名标准的90后。谈到自己回乡创业的初衷,她说,一次偶然,她在央视农业频道上看到了有人养殖豪猪,不同于传统的养殖行业,特种养殖不会有大的市场竞争,风险不会太大。当时尚未毕业的她便产生自主创业的想法。于是在毕业前实习期间,贺亚慧就去了湖南某豪猪养殖场,学习养殖技术。
  然而,养豪猪的想法,却遭到了家里爷爷奶奶的反对。“他们是老一辈,想到家里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大学生,肯定应该在城里工作”,贺亚慧说。
  好在贺亚慧的父母非常支持,不仅帮她劝服了老人,还拿出十多万元钱支持她,帮助她落实了现在的养殖场地。
  贺亚慧最初只购买了三十几只种猪回来,然而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很多刚生出来的小仔不是被母猪咬死就是咬伤,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慢慢观察,一边摸索一边学习才解决了难题。第二批买回来的种猪,就很少发生这些问题。
  现在,对豪猪养殖颇有心得的贺亚慧而言大学生创业故事,养豪猪是一件省心事,只要每天早上起来察看一下,一天只需喂养两次、清洗一次饲养池,前后耗时不过几个小时。而且经过学习养殖技术,她养的豪猪死亡率几乎为零。
  贺亚慧告诉记者,别看豪猪貌不惊人,但在餐桌上,却是一道美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钙磷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素有“动物人参”之称。当下,内江养殖豪猪还比较冷门,在一些农家乐和野味餐馆备受青睐。此外,豪猪背上的刺也大有用处,一个是有药用价值,可以泡酒,或者是烧了后磨成粉用来治疗烧伤;还可以用来做成发簪、渔具等。
  今年,贺亚慧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这样将带来200余头的增量。贺亚慧介绍,2016年商品猪销售了200多头,种猪也销售了200多头,平均下来,去年的年利润在30万元左右。
  目前,她还打算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免费给村民提供技术、种苗,回收成品猪,为大家提供一条致富路。
  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二)
  梁鹏:90后在校大学生创业开二手自行车店三年赚15万
  每年的结业季,各大高校总会浮现“自行车大遗弃”,众多自行车被结业的主人扔掉,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河南工业大学90后学生梁鹏瞅准商机,果断出手,创立“自在人”二手自行车行,3年盈利近15万,变成校内不折不扣的环保创业达人。5月3日,梁鹏告诉记者:“3年创业路,不管盈利如何,我们只是在探索如何让遗弃资源充分利用,如果能做出一点成效,才是最大的收获。”
  2011年,梁鹏考入河南工业大学艺术策划专业,走在校园里,当他看见一辆辆废弃的自行车,有的当作废铁销售,有的被学校聚集清理,他认为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糟蹋。经过对校园自行车棚和周边二手车市场的实地调查,梁鹏研究出了集“回收、翻新、租赁、销售、工艺品”为一体的废弃二手自行车循环利用模式。
  梁鹏将自身环保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同校的焦爱芬、张少,三人一拍即合。
  经过对校园自行车棚和周边二手车市场的实地调查,梁鹏、焦爱芬和同窗们研究出了集“回收、翻新、租赁、销售、工艺品”为一体的废旧自行车循环利用模式。
  他们回收了大量被弃置的自行车,再将它们分类、翻新,通过租赁和销售的方式实现资源反复利用,同时将废弃的零部件,譬如车胎、车把手等制作成工艺品,在校园里宣传。
  “我们学校有个自在人自行车行,租卖新自行车,车行是师兄师姐创业开的,生意很不错。我们积极上门联络,跟他们达成合作意向后,招募了一些家境贫穷的同窗过去观摩学习自行车的修护、翻新技术,同时在校园搜集废弃自行车。”
  刚开始,回收进行地并不顺利,梁鹏、焦爱芬和同窗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最难处理的便是弃置自行车的归属问题。“早期,浮现过很多次意外,譬如有些自行车看似无人认领,却被车主找回,类似这种状况让我们很为难。”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再次产生,焦爱芬在学校后勤部的协助下,在宿舍楼下张贴公告,低价回收同窗们不再使用的自行车,明白物权,防止纠纷。
  3年收入近15万元,帮扶85名贫穷大学生
  “我们在学校想法设法联络弃置的自行车主,大量回收二手自行车,再将它们分类、修理、翻新,通过租赁和销售的方式实现资源反复利用。二手自行车对外租借,按天计费,按新旧划分档次,每辆每天收费5元、8元、10元。而销售价格为每辆80元和180元两个价位。”张少介绍道。
  不到四成新的,20元回收,四六新的,60元回收,七九新的,100元回收。车子翻新后,用于租借或者销售。对外租借,按天计价,每辆每天收费5元、8元、10元不等。销售价格分80元、180元两档。
  “春秋两季,也便是每年的3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初至11月初,是自行车租赁的旺季,同窗们常常组织郊游,租借价格对比高一些,租车的人也比较多。”焦爱芬说,与租借相比,销售自行车的报答对比高一些,资金回收得也快。
  截至去年底,他们共对外租借自行车8000多次,收入6万多元;卖出翻新二手车近600辆,收入8.5万余元。除去回收自行车和翻新的支出,团队将所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协助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共帮扶了85人。
  “绿色郑州行”的账本上,记载了近3年来,团队成员的付出和收获。他们通过这样的模式,不仅处理了弃旧自行车资源糟蹋的问题,同时还推广了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
  5月3日,记者来到梁鹏的“自在人”二手车行,店铺坐落河南工业大学东门,常备租赁二手自行车近100辆。当很多学生利用假期出游,梁鹏却照旧固守在他的“岗位”上。“大学3年时间,梁鹏不吸烟、喝酒,不打游戏,也不谈恋爱,一门心思扑在了他所谓的‘环保创业’上,他自学自行车修理、翻新技术,本来文质彬彬一个小伙子,整的天天脏兮兮的,但他乐此不疲。于是,同窗们给他奉上‘收褴褛的’外号。”梁鹏室友王磊如是说。
  “如今,梁鹏的外号被改为‘收褴褛的大老板’。”同窗雷蒋锋说,“新外号中夹杂的更多是大家对他的钦佩。原先他经常给我们讲述他对资源利用、环保的了解,对于创业的计划,但同窗们都不以为然,如今,他用成绩证实了自身。创业申请多次遭拒,发宣传单遭人白眼,收集自行车被人误当小偷……这些困难、委屈,如家常便饭,但都被他硬扛了下来。”
  “旧车换新颜”再创新价值
  谈到她的合作伙伴,焦爱芬满脸的仰慕。她说,梁鹏为他们的创业团队注入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的理念,变成他们自行车行得以支撑的灵魂。“我们三个人通过创业,探寻一条弃置自行车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模式,为低碳,环保献力献计。我们坚持这件故意义的事情,探索、进步废弃资源的利用率,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资源的节约利用,为大家‘抛砖引玉’。”
  梁鹏通过3年时间,在河南工业大学构建了校内的短途租赁网,为本校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倡导了绿色出行。他独具匠心肠将更换的、废弃的自行车零部件,制作成工艺品,在校内宣传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很受学生迎接,有不少学生积极申请参加他们的环保团队。
  谈到“自在人”自行车行的进展,梁鹏说:“近期,我们正在筹划将这个二手自行车项目复制到郑州更多高校。如果有机会,希望和政府合作,建立高校二手自行车回收利用租赁试点,将环保理念贯穿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去。同时,我认为任何东西,存在即是有价值的,而国内在资源合理配置这方面做得不及发达国家,需求不断有人来补偿差距,我情愿作为一个“先行者”,在废弃资源再利用、合理配置这条道路上大胆前行。”
  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三)
  女大学生村官蝗虫堆觅黄金 每年养360万只
  在地里蹦了几千年的蚂蚱,被美丽的女大学生村官生彩云送到网棚里,成百万只地养。三年来,跟随生彩云养蚂蚱的村民都赚了钱,生彩云也因而声名远播。
  不少急于大学生创业故事致富的农民从全国各地到郑州找生彩云,江苏、山西等高校的一些大学生也背着行李来到黄河滩,把生彩云的蚂蚱棚当成了见习基地。
  女村官为村民致富养蚂蚱
  4年前,生彩云还是郑州电大的一名学生,如今,26岁的她是远近出名的“蚂蚱女王”。
  2006年,生彩云应聘到郑州市惠济区迎宾路街道办事处弓庄村任村主任助理。刚当村官的她急于给同乡们寻觅致富路子,经常上网查找信息。2007年上半年,生彩云从网上得知,在有些地方,蚂蚱是餐桌上受人们青睐的绿色食品,一公斤能卖几十元。她又查找了蚂蚱的养殖过程,察觉“只需求青草、几亩闲地,弄几个网棚就行了”。
  生彩云说:“弓庄村附近便是黄河滩地,遍地都是荒草,场地和原料都不缺。黄河滩区有几十家农家特色饭店,销路也不愁。”
  当生彩云把查到的信息告诉一些相熟的村民后,村民们却哈哈大笑:“蚂蚱还用养?到地里一抓一大把,谁会去买啊?”
  在生彩云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村里一名叫韩建军的年轻人决定和生彩云一同养蚂蚱。他们跑到外省考察后,购进了320多斤蚂蚱卵,并买来竹竿、纱网、拉链,在黄河滩区支起了6个蚂蚱棚。
  三四个月后,蚂蚱长成了,生彩云和韩建军一同到饭店推销。他们给蚂蚱定的价格是一斤15元,附近饭店都抢着要,蚂蚱很快销售一空。“头一年我投资了几千元,赚了1万多元。韩建军加入多,一下子挣了3万多元。”生彩云说。
  蚂蚱们一天吃两三千斤草
  来到坐落黄河滩区的蚂蚱棚前。放眼望去,30个白色的网状蚂蚱棚在地里一字排开,棚里密密麻麻的全是大约两厘米长的蚂蚱。
  生彩云从附近地里拽了一把玉米叶,先拉开罩在蚂蚱棚外面的网上的拉链,然后用这些玉米叶扫清脚前的蚂蚱。等生彩云轰罢蚂蚱,记者才跟随她走进蚂蚱棚,否则一脚下去就会踩死几十只蚂蚱。
  生彩云说,一个棚占地五六十平方米,每个棚里有五六万只蚂蚱,这30个棚大约有180万只蚂蚱。他们一年能养两茬,便是360万只蚂蚱。
  “你可别小瞧这些蚂蚱,能吃得很,一天吃的草料可不少。这30个棚里的蚂蚱,一天能吃两三千斤草,我们雇了6个工人割草喂它们。”生彩云说,“蚂蚱还是比较好养的,它不会生病,芦苇叶、狗尾巴草、玉米叶、麸皮等都吃。当然蚂蚱也有天敌,青蛙、蜘蛛、飞鸟都吃蚂蚱,又有一种会钻土的蝼蛄,特别爱吃蚂蚱卵。”
  蚂蚱棚成大学生见习基地
  生彩云说,南京农业大学的陈美荣从网上看见她养蚂蚱的音讯后,辗转联络上她,希望到蚂蚱棚里见习。
  陈美荣目前是南京农业大学昆虫专业的大三学生。陈美荣说:“我学的便是昆虫养殖专业,一向有搞昆虫养殖的想法。我打算将来回江苏农村老家养蚂蚱。”生彩云说:“山西农业大学昆虫系的韩长虎,又有山西运城的一个大学生,都到我这里见习过。韩长虎是本年6月来见习的,也打算回老家搞蚂蚱养殖。”
  见生彩云养蚂蚱赚了钱,附近农民都来采购她的蚂蚱卵回家养。随着生彩云的名声越传越远,不时有外省人来找生彩云学习养蚂蚱,“这几年,有几百人来我这里采购蚂蚱卵学养蚂蚱。”生彩云说,如今,广东、山东、河北等地都有客户到她这里来买蚂蚱。
  生彩云说,虽然她养的蚂蚱越来越多,但并不影响她的工作。她每月只需到黄河滩去两次,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电话遥控指挥韩建军在黄河滩养蚂蚱。由于她工作胆大心细,在群众中声望高,现已被提携为杨庄村的副书记。

三:[大学生创业故事]经典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如今已经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了,为了追寻这个梦想,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创业行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经典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一)
  大学生开健身房 4年坐拥300万
  他东拼西凑借来1.8万元创业,短短4年,坐拥300余万元资产。汤兴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创业者,在毕业两年后,先后建立4个健身俱乐部,完成了从零到资产上百万的原始积累。他说,自己还有更远的愿望,预计在3年内将自己的健身俱乐部扩展到8至10家。
  初衷:减轻父母负担
  汤兴旺说,自己决定创业的那年,正在成都体育学院上大二。2003年,刚上大二,汤兴旺获得了全国锦标赛健美操比赛第四名,有幸去了全国几个大的健身俱乐部,他坦言,这一趟也决定了自己的未来。回校后,他毅然放弃继续冲金的比赛生涯,利用课余时间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到俱乐部当健身教练。整整一月下来,到手的工资,汤兴旺至今记得清清楚楚:130元。“不过,这段经历却为我后来的创业积累了不少经验”。
  “其实,最初就是因为家庭困难,想为父母减轻点负担。”汤兴旺的家在山东偏僻的农村,而健美这一行,吃的方面相当讲究,一个月下来至少要花费3000元,这对他并不富裕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起步:4个月就赚了6倍
  “第一次单枪匹马地出来打拼,其间遇到的困难一言难尽,更恼火的是自己当时还是个学生。”说干就干,汤兴旺拿出比赛获得的奖金和家人凑的1.8万元,开始创建他的第一家健身会所。
  2003年11月2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汤兴旺的第一家健身会所在西门开张,面积仅97平方米。靠着当教练时结下的人脉,会所里几乎所有的健身器材都是赊欠而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汤兴旺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4个月后,有人高价收购,出价超过投入6倍以上,汤兴旺觉得这笔账还划算,而且长远考虑,规模上也适应不了未来的发展,就忍痛割爱把店卖了。这一来,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器材赊欠余款,还小赚了一笔。
  发展:俱乐部越开越大
  第二家店定在石人小区,面积347平米,仅租金就花了3万多元。汤兴旺说,这一次因为门面比较大,他选择了和学校其他三个老乡一起做。为节省成本,俱乐部所有的洗浴设施都是二手的,4个大男人走东串西,哪样便宜就先买哪样回来。汤兴旺形容,这是他创业最为艰难的一次。
  这家店存在了1年零7天后又遇到高价收购。结束了这家店后,汤兴旺继续前进,2004年11月11日,他的第三家店在高升桥开张了,面积1500平方米,启动资金11万。有了两次创业的经验,汤兴旺开始单飞。这家店一直经营到现在。
  规划:3年扩展到8至10家
  对未来,汤兴旺有自己的规划。现在,在健身俱乐部的经营上,他不仅有了实战的经验,还专门创新了模式,将类似房地产的“预售”模式引入俱乐部营销概念。
  “是不断的打拼,让我坚定对健身俱乐部的信心。”就在汤兴旺第三家高升桥店开张不久,中国名牌“舒华”一眼相中这个善于经营的大学生创业者,主动注资300万元与之合作。这家健身俱乐部在成都市堪称一流。他说目前自己的2号店和3号店已经进入了装修阶段,预计在3年内将扩展到8至10家。
  汤兴旺每年都要到各大专业机构进行学习,给自己不断充电,让自己的俱乐部在成都遍地开花。
  经典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二)
  大学生创业 布艺虎头鞋年赚50万
  缝制和穿虎头鞋的风俗在我国流传很广,特别是华北平原一带更为盛行。“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落成。”的俗语,讲得就是姑姑送虎头鞋给侄儿消灾避邪的风俗。
  隆尧县郭园村的大学毕业生祝伟伟和孔倩倩在其母亲和姐姐的帮助下,摸索、设计制作的儿童虎头鞋,图案新颖、用料考究、活道细腻,惹人喜爱,已经在工商部门申请了“袼褙虎”商标。小小的“虎头鞋”如今被他们做成了一个七大系列、50余种花型、年产值50多万元、带动100多人就业的蓬勃产业。
  母爱诱发的创业激情
  祝伟伟和孔倩倩2006年双双从大学毕业,毕业后先后在广州、烟台的私企打工。这期间,他们看到不少城市商店“虎头鞋”价格昂贵,质量却一般,一种回乡创业的欲望便在心里涌起。在祝伟伟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成晚成晚、一针一线地给孩子们绣“虎头鞋”。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绣。那寄托着母爱的细密针脚,那饱含着祝福的虎形图案,曾经陪伴着他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这成就了他的“虎头鞋”情结。
  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后,他们毅然决定结束打工生涯,回家创业。
  研发与制作形成的产业大军
  传统的“虎头鞋”图案简单、式样单一,他们就琢磨更多更好看的图形。农村的花花草草给了他俩创作的灵感。眼睛绣成石榴型,眉毛改成小公鸡,鞋头上添一圈毛茸茸的兔毛,再缝上两只逼真的小耳朵。各式各样的“小老虎”活灵活现。于是,十里八村的乡亲谁家添小孩,也都络绎不绝地前来求他们做鞋,产品供不应求。
  随后的日子里,他们不仅发动全家一起动手鼓捣“虎头鞋”,还动员周围的里村、南关、西侯、彭村等村的亲戚也参与进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虎头鞋”制作大军。
  自己创业带来累累硕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普普通通的“虎头鞋”在他们手里弄出了名堂,结出了累累硕果。现在除虎头鞋外,他们共设计出龙鞋、凤鞋、鱼鞋、猪鞋、迷糊鞋等七大系列、50多个品种,其中,仅“虎头鞋”鞋头就有50多种花型。由于质量过硬,花样繁多,隆尧、内邱、柏乡以及石家庄市的商贩都慕名而来,产品全部订单生产。今年春天,一位匈牙利客商一个订单就要了一万双“虎头鞋”。
  如今,“袼褙虎”牌“虎头鞋”每月生产2000多双,每月的销售额就达到四五万元,小小的“虎头鞋”每年能为他们创造50多万元的价值,经常供不应求。
  “虎头鞋”的传说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在农村,有给一两岁的娃娃穿“虎头鞋”的风俗。虎头鞋鞋底宽大,不仅穿着舒适,还便于孩子练习走路。鞋脸的造型取老虎的虎虎生威之意,孩子穿上它有驱病避邪,能成人之说。所以,我们这一带的孩子们大都穿着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虎头鞋做好后,别忘了送鞋还有许多讲究,送双不送单,六双、八双、十二双,多多易善,姥姥做好的鞋还不能缝带子,鞋带应该让奶奶缝上。
  据说,这样会使娃娃富贵双全。
  穿“虎头鞋”的历史已无法准确考究,各地有各地的说法。在“袼褙虎”生产地,有着这样一个版本: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村子里有位巧妇,最擅长刺绣。据传,她绣的鱼见水就能游,绣的花能引来蜜蜂蝴蝶。有了这样的巧手母亲,这家孩子的穿戴与众不同,可以说是每天不重样。
  有一天夜里,突然来了个妖怪,把村子里的小孩儿都抓走了。只有这一家的小孩安然无恙。为什么?当时这个孩子睡觉时穿着巧手妇人刚刚绣好的一双“虎头鞋”,因为新鲜好看,孩子喜欢得连睡觉也没肯脱下来。因此,村子里人们便认定是这双“虎头鞋”救了孩子。从那时起,穿虎头鞋的风俗就流传到今天。
  经典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三)
  不一样的“格子铺” 专卖残疾人工艺品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商业街的一间小店里,川大计算机系大三学生张甜瑾和她的十一个同学开了一个小小的格子铺。商业街的各个店铺里,川大学生的格子铺很多,这家名为“爱无声”的格子铺并不扎眼。
  “川大的格子铺里,我们是唯一卖残疾人做的手工艺品的。”张甜瑾说。十一月底,张甜瑾要带着“爱无声”格子铺到北京参加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她希望能在大赛上找到风险投资,把格子铺变成公司,销售残疾人手工艺品。
  格子铺,从卖串珠工艺品开始
  一尺见方的小格子里,各种珠子串起来的小熊、小猪、首饰盒、手机挂件等精致可爱,让人爱不释手。每一个工艺品上面,都有一张小标签,上面写着残疾人作者的名字。
  十一月十一日川大女生节,“爱无声”的残疾人手工艺品几乎脱销。张甜瑾只得紧急“调货”,解了燃眉之急。光顾“爱无声”的绝大多数是川大江安校区的学生,“生日、节日的时候生意比较好。”张甜瑾说。
  “串珠的手工艺品卖得最好。”张甜瑾说,“起先也想卖十(www。gold66。com)字绣,但串珠反应最好,价格也比较合适。”从今年四月格子铺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稳定。
  张甜瑾每月到合作方武侯区残联进一次货,每次拿200到300元的串珠工艺品。
  格子铺每个月的租金是88元,“除开成本,每个月有近100元的纯利润。”张甜瑾考虑把格子铺的货品从串珠增加到木质的工艺品。
  这次“进货”,她特意到福利院进了一批木质挂件。“这样不仅是生日和节日才有生意了。”她预计,拓展产品后,每月的利润能翻一番,达到200元。
  不仅有格子铺,“爱无声”还有自己的网站和网店。“网站都是同学们自己建的。”张甜瑾说,“只是现在网店的生意还不太好。”
  开公司,把格子铺做成专卖店
  卖残疾人手工艺品这个点子是今年四月,张甜瑾和同学组队参加联想公益创业大赛时提出来的。
  虽然那次比赛被淘汰了,但已经和残疾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几个人想一直把这个“生意”做下去。
  张甜瑾、吴博雅、叶明亮、蒋菱和都双丽五个核心成员,每人垫了1000元把“爱无声”格子铺坚持做了下来。
  五月,张甜瑾和同学们带着“爱无声”参加了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六月份,他们进入了决赛。
  进入决赛的队伍有7500元的项目资金,这让“爱无声”度过了最艰难的起步时期。十一月二十七日,北极光创业竞赛的决赛就将在北京进行。张甜瑾说,她要在决赛时争取风险投资,把“爱无声”的格子铺开到成都各个高校。
  借着期中考试的空隙,张甜瑾对商业计划书做着最后的修改。她要成立机构完善的公司,把“爱无声”从格子铺做到专卖店,形成自己的品牌。
  “总裁,下面设市场中心、财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市场中心有网络部、销售部、公关部,财务中心有财务部和物流部,人力资源中心下设培训部、人事部。”张甜瑾的公司架构已经成形,“现在的十二个人全部能各展所长。”目前,“爱无声”正在接受成都市YBC(青年创业计划)导师的指导,“如果能通过YBC的项目审核,拿到项目资金,我们的公司能马上建立起来。”张甜铺开到成都的19所高校里,并且在口岸最好的地点有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精品店;第二,培训残疾人,为手工艺品加入设计元素;第三,二次融资,开专卖店。
  “自己创业了,才知道创业不是件简单的事。”张甜瑾说。在“三步走”的计划中,至少要到第三阶段才能真正盈利。“前两个阶段,我们只希望能盘活资金,把残疾人的培训费、运作资金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而且,这对我们是不是能进行二次融资非常重要。”虽然预见到创业的路不好走,但“爱无声”团队对未来很有信心:“最多,我们把创业的第一阶段拉长,但‘爱无声’会一直做下去。”张甜瑾说。
  “我们卖残疾人手工艺品是用行动表达我们的关爱,买回工艺品的人把它们当做礼物,礼物本身就包含了无声的爱,传递这种爱就是我们‘爱无声’的宗旨。”张甜瑾说。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1792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