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行程问题应用题及答案

小学英语作文 时间:2012-07-20

【www.jinghuajt.com--小学英语作文】

(1) [行程问题应用题及答案]行测行程问题的核心解题思路介绍


  资料分析作为行测笔试试卷的一部分,具有材料长、数据多、数据大、名词多的特点,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备考,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行程问题的核心解题思路,希望能帮到大家!
  行测行程问题的核心解题思路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三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管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还是“多个物体的运动”,不管是“相向运动”、“同向运动”,还是“相背运动”,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具体地说,就是它们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纳为:速度×时间=路程。
  虽说我们有这么多的模型和方法但是在考试的时候运用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现在的考题都不在特别注重套用公式,而是注重于思维的理解,所以在考试的时候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和把握核心。要解答好我们的行程问题,就得明确三个最基本的量,题干中的时间速度和路程都分别是谁的,分析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对于中等程度的行程问题我们解答起来都会特别的得心应手,在此举例说明:
  例1、甲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乙骑自行车从B地到A地,两人都匀速前进,已知两人在上午8时同时出发,到上午10点,两人还相距36千米,到中午12时,两人又相距36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A、108 B、120 C、150 D、160
  【解析】题干中给出了两个时间段都是2个小时,最终求的是路程,但是速度是未知的,所以套用基本的计算公式是行不通了,这时候题干中给的两个路程很巧妙都是一样的,从10点到12定两个小时内,不仅走完了之前相距的36千米,还多走了36千米。所以相当于两人在2个小时内的 走了72千米,则说明两人从8点到10点走的路程和也是72千米,则AB全程就是72+36=108千米。
  例2、小刘早上8点整出发匀速开车从A地前往B地,预计10点整到达。但出发不到1小时后汽车就发生了故障,小刘骑折叠车以汽车行驶速度的1/4前往A、B两地中间位置的维修站借来工具,并且30分钟修好了汽车,抵达B地时间为11点50分。则小刘汽车发生故障的时间是早上:
  A、8点40分 B、8点45分 C、8点50分 D、8点55分
  【解析】分析题干只有时间没有速度,做种所求为时间,本来需要2个小时,但是超时了1小时50分钟,原因在于修车的时间和取工具的往返时间,因为修车时间为30分钟,则往返需要80分钟,那么骑车单趟需要40分钟,证明开车走到中点需要10分钟,那么发生故障的时间是8点50分。
  行测差量法的解题方法
  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数量关系中“牛吃草”类题目是公务员考试中比较难的一类试题,李委明老师解决“牛吃草”问题的经典公式是:即y=(n-x)*t,其中y代表原有存量(比如原有草量),N代表促使原有存量减少的外生可变数(比如牛数),x代表存量的自然增长速度(比如草长速度),T代表存量完全消失所耗用时间。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此公式中默认了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运用此公式解决牛吃草问题的程序是列出方程组解题,具体过程不再详细叙述,接下来我们从牛吃草公式本身出发看看此公式带给我们的信息。
  牛吃草公式可以变形为y+Tx=NT,此式子表达的意思是原有存量与存量增长量之和等于消耗的总量,一般来说原有存量和存量的自然增长速度是不变的,则在此假定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x△t=△(NT),此式子说明两种不同吃草方式的改变量等于对应的两种长草方式的改变量,而且可以看出草生长的改变量只与天数的变化有关,而牛吃草的改变量与牛的头数和天数都有关。这个式子就是差量法解决牛吃草问题的基础。请考生看下面这道试题:
  例题一:(广东2003—14)
  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多少头牛吃4天?( )
  A 20 B 25 C 30 D 35
  这道题目用差量法求解过程如下:设可供x头牛吃4天,10头牛吃20天和15头牛吃10天两种吃法的改变量为10×20—15×10,对应的草生长的改变量为20—10;我们还可以得到15头牛吃10天和x头牛吃4天两种吃法的改变量为15×10—4x,对应的草生长的改变量为10—4。由此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方程:
  (15*10-4x)/(10*20-15*10)=(10-4)/(20-10),解此方程可得x=30。
  如果求天数,求解过程是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道试题:
  例题二:(浙江2007A类—24)
  林子里有猴子喜欢吃的野果,23只猴子可以在9周内吃光,21只猴子可以在12周内吃光,问如果有33只猴子一起吃,则需要几周吃光?(假定野果生长的速度不变)( )
  A.2周 B.3周 C.4周 D.5周
  解题过程如下所示:设需要x周吃光,则根据差量法列出如下方程:
  (21*12-23*9)/(23*9-33x)=(12-9)/(9-x),解此方程可得x=4。
  以上两道试题在考试中比较常见,如果考生选择正确的思考方式,会在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答案。近年来随着考试大纲的不断变化,命题者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所以牛吃草问题有了更多的变形,比如有的试题中牛吃草的速度会改变。尽管有变化但是考生依然可以用差量法来解决。请大家看下面这道国考真题:
  例题三:(国家2009—119)
  一个水库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全市12万人20年的用水量。在该市新迁入3万人之后,该水库只够维持15年的用水量,市政府号召节约用水,希望能将水库的使用寿命提高到30年。那么,该市市民平均需要节约多少比例的水才能实现政府制定的目标?( )
  A.2/5 B.2/7 C.1/3 D.1/4
  这道试题的思考过程:设该市市民需要节约x比例的水才能实现政府制定的目标。则12万人20年和15万人15年两种吃水方式的差为12×20—15×15,对应的水库存水的改变量为20—15;15万人30年与15万人15年两种吃水方式的差为15×(1—x)×30-15×15,对应的水库存水的改变量为30—15,则可列出如下的比例式:
  (12*20-15*15)/[15*(1-x)*30-15*15]=(20-15)/(30-15),解此方程得x=2/5.
  这道题如果改变的是草生长的速度,考生同样可以用差量法来解答。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四:(江苏2008C类—19)
  在春运高峰时,某客运中心售票大厅站满等待买票的旅客,为保证售票大厅的旅客安全,大厅入口处旅客排队以等速度进入大厅按次序等待买票买好票的旅客及时离开大厅。按照这种安排,如果开出10个售票窗口,5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如果开出12个售票窗口,3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假设每个窗口售票速度相同。如果大厅入口处旅客速度增加到原速度的1.5倍,在2小时内使大厅中所有旅客买到票,按这样的安排至少应开售票窗口数为( )
  A.15 B.16 C.18 D.19
  解题过程:设至少应开售票窗口数为x。10个售票窗口5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和开出12个售票窗口3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两种方式票的差量为5×10—3×12,对应的旅客差量为5-3;10个售票窗口5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和大厅入口处旅客速度增加为原速度1.5倍时开出x个售票窗口2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这两种方式的差量为5×10—2x,对应的旅客差量为5-2×1.5,则可列出下列比例式:
  (5*10-3*12)/(5*10-2x)=(5-3)/(5-2*15),解得x=18.
  除了上述两种变形的情况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变形的牛吃草试题,即改变原有草量。如果改变原有草量,从表面上此题看似乎不能用差量法解了,实际上经过简单的变换后依然可以用差量法解答,请大家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五:
  如果22头牛吃33公亩牧场的草,54天后可以吃尽,17头牛吃28公亩牧场的草,84天可以吃尽,那么要在24天内吃尽40公亩牧场的草,需要多少头牛?( )
  A.50 B.46 C.38 D.35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出40公亩牧场吃54天需要22×40÷33=80/3头牛,而40公亩牧场吃84天需要17×40÷28=170/7头牛,列出差量法的比例式如下:
  (170/7*84-80/3*54)/(80/3*54-24x)=(84-54)/(54-24),解得x=35。
  因为本题中出现了不是整头牛的情况,所以考生不太容易理解。
  行测反对关系的应用方法
  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而是我们尽力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装回去的能力。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所顾忌 B.无所不为 C.无所事事 D.无所作为
  [参考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忌、畏惧。“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做事,排除A、B。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本题答案为D。
  如果题干出现两个横线的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只有一个横线时横线与前文或后文构成反义,如果题干在转折词或对举词前后各有一个横线时,那么这两个横线本身应该就是一对反义词,例如:
  吴越历史舞台的中心在哪里,多年以来一直是学者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尽管古籍文献对此有所________,但是多________,有的虽言之凿凿却只是演义。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证 浮光掠影 B.涉及 穿凿附会
  C.记载 语焉不详 D.描述 轻描淡写
  [参考答案]C。
  [解析]“但”前后各有一个横线,所以两个横线应该填一对反义词,“浮光掠影”强调印象不深刻,与“论证”不能构成反义词,“穿凿附会”强调生硬地结合到一起,与“涉及”不能构成反义词,“轻描淡写”强调重要的事情一带而过,与“描述”不能构成反义词,所以选择C。
 
  

(2) [行程问题应用题及答案]考研管理类联考数学大纲知识点


  我们在进行考研管理类联考的复习时,需要掌握好数学大纲的知识重点。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管理类联考数学大纲要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管理类联考数学应用题部分重点
  应用题部分主要包括:增长率问题、价格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集合问题、线性规划问题、不定方程问题、平均值等问题。其中增长率问题是每年必考考点。
  这部分内容总体难度不大,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式,要么列综合式一步步分析得出其值,要么列方程把已知关系通过等式列出来,解方程解得答案。之所以把应用题进行分类,是因为特定题型会经常使用特定的关系式:比如在解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中,我们总会把工程总量看做单位1,工作总量又等于工作时间乘以工作效率。
  会做应用题也直观地展现考生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用题在历年考试中的占比较大,分数较多,所以考生应优先解决应用题模块的疑问和问题。
  大家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最好分类学习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解题的思维定式,以便考试时可以较为迅速地得到答案。
  考研管理类联考数学数据分析部分重点
  数据分析包括计数原理、数据描述和概率三部分内容。
  计数原理部分的知识有加法公式、乘法公式、排列与排列数、组合与组合数;概率部分有:事件及其简单运算、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古典概型、伯努利概型;数据描述包括:平均值、方差与标准差、数据的图表表示(直方图,饼图,数表)。
  每年考试中平均会有5道考题。在排列组合问题中也会经常出现考生一致认为的难题,因为有时会考一些比较新颖的试题,导致同学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在排列组合问题中,要思路清晰,一定要遵循一般的做题方式:要把题目中想要完成的事划分为几个步骤去完成,分析每个步骤中有多少种方法,再运用乘法公式就可以得到答案。在题目中有“至多至少”时,要考虑从对立面分析问题。
  想要把排列组合问题彻底弄明白,需要对排列组合特定题型进行分类,比如相邻不相邻问题、全错位排列问题、涂色问题、局部元素定序问题、分组分排问题、相同元素的分配问题等。大家在学习这些特定题型的同时,也会更好地理解乘法公式和加法公式,在遇到其他一般的题型时,也能够非常顺利地解出答案。
  至此,对于大纲的内容详解以全部完成,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对于复习建议,考生朋友们可以按照大纲罗列的知识点顺序进行复习,也可以按照分数占比高低进行复习,在历年的考试中,应用题、几何、数据分析出题数量较多,分数较大,可以优先进行复习,然后再复习代数和算术部分,代数部分按照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数列、整式与分式的顺序复习。
  考试时间有限,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做完25道题目。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还要注意做题速度。每个考生必须适当掌握一些典型题目的便捷方法,多多记忆一些公式,到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利于节约时间的做题方法。
  考研管理类联考数学几何部分重点
  几何共分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部分。
  平面几何考察的内容是三角形、四边形、圆与扇形。立体几何考察长方体、柱体、球体三种图形。历年考题主要考察这几类图形的面积、长度、体积。
  在复习中,要牢记这几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周长公式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在求面积时,要充分利用割补法求面积、利用相似图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性质求面积。求图形的面积也是历年考试必考点。
  解析几何部分的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主要考点有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斜截式等几种形式、圆的方程的两种形式、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对称问题。
  在分析圆与圆位置关系、圆与直线位置关系时主要依靠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来判断。在求解对称问题时,要熟记点或者图形与它关于x轴、y轴、原点、直线y=x、直线y=-x对称的点或者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以前的考试中出现过对称问题,所以考生应做充分准备,掌握对称问题的相关知识点。
  几何部分在考试的占比也比较大,平均会有7道考题,是必考考点,考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 [行程问题应用题及答案]公务员行测基础应用题解题的提升技巧


  行测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基础应用题解题的提升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行测基础应用题解题的提升方法
  在公务员考试中,数量关系主要考查的题型有:初等数学问题(基础计算问题、约数倍数余数问题、数列与平均数),基础应用题,溶液问题,工程问题,经济利润问题,行程问题,几何问题,容斥原理,排列组合,概率问题,最值问题,趣味杂题,新题型(函数曲线等)。事实上,数量关系可谓“套路满满”,以上固定的题型基本都有固定的解法或公式。只要判别出题型,直接代入公式即可解决这些问题。
  今天给小伙伴们讲一讲每年100%考查且不止一道的基础应用题,用方程解决,最符合小伙伴们的直观思维。
  方程法最常用的是解决基础应用题。
  基础应用题是指考查几组具有某特征事物的数量之间关系的简单应用题,如鸡兔同笼等。
  方程设未知数的原则:
  ● 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设所求的量;
  ● 设中间变量、份数(有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特征);
  ● 可以设有意义的汉字。
  例题【1】
  加油站有150吨汽油和102吨柴油,每天销售12吨汽油和7吨柴油。问多少天后,剩下的柴油是剩下的汽油的3倍?( )
  A.9 B.10  C.11 D.12
  【答案】D
  【必会解答】基础应用题,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设所求的量。设天数为x,则(150-12x)×3=102-7x,解得x=12,因此本题答案选择D选项。
  例题【2】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甲、乙、丙、丁共得125分,如果甲再多得4分,乙再少得4分,丙的分数除以4,丁的分数乘以4,则四人得分相同。问甲在这场比赛中得了多少分?( )
  A.24 B.20  C.16 D.12
  【答案】C
  【必会解答】基础应用题,直接设未知数不便于列方程,因此改设中间变量。设4个人得分修正以后相同的那个分数为n,可逆推出甲的得分为(n-4),乙的得分为(n+4),丙的得分为4n,丁的得分为n/4,则有(n-4)+(n+4)+4n+n/4=125,解得:n=20,故甲的得分=n-4=16。因此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
  例题【3】
  某有色金属公司四种主要有色金属总产量的1/5为铝,1/3为铜,镍的产量是铜和铝产量之和的1/4,而铅的产量比铝多600吨。问该公司镍的产量为多少吨?( )
  A.600 B.800   C.1000 D.1200
  【答案】A
  【必会解答】基础应用题,出现分数,直接设未知数不便于计算,可以设份数。设总产量为15份,其中铝为3份,铜为5份,镍为2份,则铅为5份。铅比铝多2份,而实际上铅比铝多600吨,所以1份对应的实际量为300吨,即镍的实际产量为2×300=600吨。因此本题答案选择A选项。
  数量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小伙伴们感觉最难的模块。很多小伙伴在考试时甚至会放弃做数量题。然而在公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往往一分之差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上岸,因此我们对数量关系一定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行测强加因果结构解析
  一、强加因果的结构识别
  含有强加因果论证的题干论据通常都会以给出两个已知的现象A和现象B,结论是现象A是现象B发生的原因。下面通过一道真题来了解:
  H国赤道雨林的面积每年以惊人的比例减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但是,卫星照片的数据显示,去年H国雨林面积的缩小比例明显低于往年。去年,H国政府支出数百万美元用以制止滥砍滥伐和防止森林火灾。H国政府宣称,上述卫星照片的数据说明,本国政府保护赤道雨林的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
  这是一道可能性推理的题干,通过分析题干,我们发现作者先交代了两个现象:去年H国雨林面积的缩小比例明显低于往年,H国政府支出数百万美元用以制止滥砍滥伐和防止森林火灾。结论是:本国政府保护雨林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即H国支出数百万美元用以制止滥砍滥伐和防止森林火灾的行为是雨林面积的缩小比例明显低于往年的原因。这是典型的强加因果论证。
  二、加强与削弱
  强加因果论证加强的方式有两种:建立因果联系和排除他因,削弱的方式三种:因果倒置、断开因果联系、另有他因。用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小王很胖,同时他还很喜欢吃。他认为是因为吃才导致了他很胖。
  建立因果联系:吃了很多食物后,会使过剩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因而会长胖。
  排除他因:小王生活很规律,没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因果倒置:小王因为长胖了,朋友少,只能通过吃来打发时间。
  另有他因:小王平时特别不喜欢运动。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进行解题。
  【例题】5000多年前某地是大汶口文化,但在距今约4400年的时候,为龙山文化所替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文化的更迭?考古人员发现,在距今约440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冷事件”,环境由原来的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植被大量减少,藻类、水生植物基本绝迹了,大汶口文化向南迁移,而龙山文化由北迁到此地。他们据此认为,距今4400年左右的极端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这次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以上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A.大汶口文化有不断向南方迁移的传统
  B.龙山文化刚迁来时,人口较多,但之后逐渐减少,在距今约4000年的时候消失了
  C.大汶口文化的族群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D.不同生存方式的族群对气候和环境都有相对稳定的需求
  【解析】这道题目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导致这次文化变迁。A项是说迁徙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传统,而并非是由于气候变化,对题干具有削弱作用;B项在说明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消失了,属于无关项。C项通过藻类和环境建立起了大汶口文化和极端气候的联系,支持的力度有限, D项建立起了极端气候与文化变迁的因果联系,支持了结论。故答案选择D.
  行测申论临考须知
  一、行测
  1.准考证打印多份,可当作计算用纸;
  2.坚决贯彻执行“舍得”;
  3.可做一题图一题答题卡,以节省时间;
  4.发下试卷后即开始做常识题,力图做完常识题;
  5.准备好签字笔2-3支、身份证、准考证、2B铅笔2支、橡皮、尺子、量角器、手表等;
  6.相信第一感觉,选择后不要犹豫,因为没有时间;
  7.注重做题节奏。
  8.言语理解的选项重点寻找关键词;数字推理,除明显能看出求解方法的,只考虑等差数列;资料分析大都选择B,每一部分资料的最后一题大都选择D;
  9.信心比黄金、钻石、甚至成功都重要、都重要——我能行。
  二、申论
  1.注意字体清秀工整;
  2.逻辑性、可行性要强;
  3.对于概括题,一定要默念题目要求,搜集出所有的关键词,然后进行整理,一般不少于5个要点;
  4.大作文一定要有分析:提出问题(现象+事例+结果+观点。第一段末要列出观点,或者第二段是观点)、分析问题(原因--形成过程--本质--重要性--危害--科学发展观。主要分析原因等,采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一,第二,第三),当然解决问题是重点;
  5.大作文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应慎之又慎。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124012/

推荐内容